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γ-六氯环己烷.

γ-六氯环己烷

γ-六氯环己烷
IUPAC名
(1r,2R,3S,4r,5R,6S)-1,2,3,4,5,6-hexachlorocyclohexane
(1r,2R,3S,4r,5R,6S)-1,2,3,4,5,6-六氯环己烷
英文名 γ-hexachlorocyclohexane
别名 灵丹
γ-HCH
识别
缩写 γ-HCH
CAS号 58-89-9  checkY
PubChem 727
SMILES
 
  • Cl[C@H]1[C@H](Cl)[C@H](Cl)[C@@H](Cl)[C@H](Cl)[C@@H]1Cl
InChI
 
  • InChI=1S/C6H6Cl6/c7-1-2(8)4(10)6(12)5(11)3(1)9/h1-6H/t1-,2-,3-,4+,5+,6+
性质[1][2]
化学式 C6H6Cl6
摩尔质量 290.8298 g·mol⁻¹
外观 无色无味固体
密度 1.85 g·cm−3
熔点 112.9°C
沸点 323°C(分解)
溶解性 难溶于水:8.2 mg·l−1 (25 °C)
蒸气压 5.1 Pa
药理学
ATC代码 P03AB02(P03),QP53AB02 QS02QA01
药品分级
妊娠分类 C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有毒有毒 T
危害环境危害环境N
警示术语 R:R20/21, R25, R48/22, R64, R50/53
安全术语 S:S1/2, S36/37, S45, S60, S61
NFPA 704
1
3
0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均出自标准状态(25 ℃,100 kPa)下。

γ-六氯环己烷(γ-HCH),俗称灵丹(Lindane),是农药六氯环己烷的一种γ-异构体,也是该杀虫剂的有效成分。

制备

工业品六氯环己烷可由与3分子氯气紫外线照射得到:

工业品六六六是多种异构体的混合物,其中γ-异构体仅占12–16%,其余均为无效成分。根据各异构体在有机溶剂中的不同溶解度,可以通过溶剂提取而将高含量的γ-异构体从中提取出来。当γ-六六六含量超过99%时称为林丹。最常用的提取溶剂是甲醇

性质

γ-六氯环己烷是六氯环己烷的一种立体异构体,该异构现象是由环己烷构象情况所决定的。其结构中,氯原子在环上的位置为a,a,a,e,e,e位(a = 直键,e = 平键)。除γ-异构体外,六氯环己烷还有α-、β-、δ-和ε-异构体。

工业品六六六为具有强烈刺鼻恶臭的白色固体,但纯γ-六六六为白色无臭的结晶。γ-六六六可以在浓硝酸重结晶,说明其化学稳定性是很高的。

六六六对光、热、酸和氧化介质均很稳定,不过在碱性条件下会消除氯化氢,最终得到1,2,4-三氯苯

用途

作为农药时叫“六六六”,有效成分主要是俗称“林丹”或“林旦”(Lindane)的γ-异构体,常施于蔬果等作物。对昆虫有触杀、消化毒性和挥发性毒物(熏蒸杀虫)等作用。是一种广谱性杀虫剂,用来防治果树、蔬菜、水稻、经济作物等多种害虫。也是一种土壤杀虫剂。

γ-六氯环己烷有毒,致畸,易残留。不仅残留在蔬果上的农药会对人造成危害,残留在土壤中也会影响后一年作物的生长。目前在世界许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已经禁止使用该农药。平时以晶状方式呈现,不易溶于水及不易受到生物分解,会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肝脏、肾脏,并且容易导致产下畸形儿。

含γ-六氯环己烷1%的药物林丹软膏,用于治疗阴虱、疥虫等人体寄生虫。但是由于其具有低毒性,孕妇及儿童不可使用。

历史

1825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苯和氯在日光照射下反应,可以得到一种固体产物。1912年,荷兰化学家林丹(Teunis van der Linden)指出,在六六六混合物中存在4种立体异构体。但直到1935年,六六六的杀虫活性才由Bender发现。随后Slade和法国人Dupire也各自发现六六六的杀虫活性。Slade还进一步指出,六六六的生物活性几乎完全是由其γ-异构体的存在引起的。

六六六在1950-60年代曾是中国生产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种杀虫剂,它在确保农业丰收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据估计,1950至2000年间,全球林丹的总产量约为60万吨,其中大多数是用在农业方面。由于林丹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截至2006年11月,已有52个国家禁止林丹的使用,另有33个国家对林丹的使用作出限制。2009年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会议,明确禁止林丹的生产和在农业上的应用。

虽然中国很早便停止了六六六的使用,但林丹可能仍然在生产和使用。香港自1991年起禁止六六六的使用(注销登记)。[3]

在1996-1998年,ES & T的Middeldorp及Van Eekert两人发现六氯环己烷在厌氧状态下提供碳源,可催化细菌将六氯环己烷分解成氯苯,分别再经厌氧及耗氧状态下完全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离子及离子等,利用这个结果运用在Akzo Nobel在荷兰的污染场址,评估利用现有细菌分解六氯环己烷可行性。

毒性

γ-六六六的大鼠口服急性毒性和DDT差不多,半数致死量是115mg/kg。给药后,曾在动物的奶和脂肪中发现有林丹的存在,但可以相当快地排出体外,因而累积体内的危险性较小。不过,工业品六六六中含有一定量的α-和β-六六六,这两种异构体使积蓄的可能性和累积毒性大大提高。

代谢

动物体内,林丹首先主要经由各种过程转变为1,2,4-三氯苯,然后进一步生成三氯酚的各种异构体,并经与葡糖醛酸结合而排出体外。在昆虫体内,林丹主要降解为五氯环己烯,再与谷胱甘肽形成加成产物。

作用机制

虽然六六六毒性和滴滴涕差不多,但六六六的作用机制与滴滴涕不同,而与环戊二烯类杀虫剂有些类似。六六六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周围神经系统也有作用。作用部位是突触。实验表明,其对突触的作用方式主要是促使突触前膜过多地释放乙酰胆碱,从而引起典型的兴奋、痉挛、麻痹等征象。而至于六六六引起乙酰胆碱释放的具体机制,目前仍然不很清楚。

测定方法

一种方法是比色测定六六六脱氯化氢、硝化等反应后产生的1,3-二硝基苯与丁酮形成的有色配合物,而电子捕获气相色谱的测定可达毫微克量。这些方法均适合残留量的测定。

参考资料

  1. ^ Record of Lindan in the GESTIS Substance Database from the IFA英语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2. ^ Jenny Hartmann-Schreier, in: Roempp Online - Version 3.5, 2009, Georg Thieme Verlag, Stuttgart.
  3. ^ 香港-環境保護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外部链接

政府和组织

新闻报导和意见文章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γ-六氯环己烷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