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大地测量学史.

大地测量学史

大地测量学是一门测量和描绘地球的学科。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自己所居住的星球的形状和大小,整个大地测量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人类对地球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圆球→椭球→大地水准面→真实地球自然表面这几个阶段,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进步反映出了大地测量学的发展。

地球圆球阶段

测量亚历山大港 (A) 和塞尼 (S)之间的子午线长。

人类最早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地球为球形的概念。2个世纪以后亚里士多德通过进一步论证支持此说。约前240年,埃拉托色尼通过观测亚历山大港塞尼(今埃及阿斯旺)两地观测日影的方法估算出地球圆周在39,690千米到46,620千米之间。这是人类首次应用弧度测量估算地球大小。公元8世纪,中国科学家一行派太史监南宫说在今河南境内进行了一次弧度测量,测量结果是子午线上纬度差一度地面相距约132km,比现代值110.95km长约21km。这次测量是世界上第一次实地弧度测量。

公元10世纪左右,波斯学者比鲁尼通过三角函数计算得到地球半径约为6,339.9 km ,仅比现代值6,356.7 km小16.8 km 。欧洲学者直到16世纪才得到这样的结果。比鲁尼还通过复杂的计算求解地球的周长,其结果也与现代值非常接近。由于比鲁尼在大地测量学领域的卓越贡献,他有时被称为“大地测量学之父”。

地球椭球阶段

卡西尼的椭球; 惠更斯的理论椭球

公元17世纪末,英国牛顿荷兰惠更斯首次提出地球是两极略扁的椭球,称为"地扁说"。1659年,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首次在他的著作《离心力》中得出了向心力的标准公式。 该公式在古典力学中起着核心作用,并被称为牛顿运动定律第二定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地球的自转,预测地球是扁球形(宽度大于高度),扁率为1:230[1]

法国科学院派遣了两次探险。皮埃尔·莫佩尔蒂(Pierre Louis Maupertuis)领导下的第一次远征(1736–37年)被送到了北欧的托尔讷河谷(位于地球的北极附近)。 皮埃尔·布给英语Pierre Bouguer(Pierre Bouguer)领导下的第二次任务(1735–44年)被派往赤道附近的在现代的被称为厄瓜多尔的地点。 他们的测量结果显示出一个扁圆的地球,扁率为1:210。 对地球真实形状的这种近似成为新的参考椭球体

在这一阶段,大地测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推出了不同的地球椭球参数。1743年,法国科学家克莱罗证明了重力值与地球扁率之间的关系,为利用地球重力研究地球形状奠定了基础。

大地水准面阶段

19世纪初,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法国的拉普拉斯和德国的高斯通过对各地弧度测量结果的研究,相继指出地球的非椭球性。

1873年德国数学家利斯廷首次提出了大地水准面的概念,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产生了一次飞跃。这一阶段各国科学家通过重力测量资料推求椭球扁率,提出了许多新的椭球参数。

现代大地测量学

以电磁波测距、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等为代表的新的测量技术的产生,大地测量学进入了以空间大地测量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地测量阶段。

参考文献

  1. ^ Paul., Murdin. Full meridian of glory : perilous adventures in the competition to measure the Earth. New York: Copernicus Books/Springer. 2009: 39–75. ISBN 9780387755342. OCLC 314175913. 
  • 孔祥元 郭际明 刘宗泉. 大地测量学基础 (M) 1.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ISBN 978-7-307-04837-9. 
  • 李德仁等. 测绘学概论 (M) 2.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ISBN 978-7-307-06139-2.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大地测量学史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