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F-14雄猫式战斗机.

F-14雄猫式战斗机

F-14“雄猫”
F-14 Tomcat
一架隶属于美国海军第31战斗攻击机中队(VFA-31)的F-14D超级雄猫战斗机在波斯湾地区执行任务。 摄于2005年11月5日。
概观
类型第四代可变后掠翼空中优势战斗机截击机、舰队防空战斗机
乘员2人(一名飞官与一名雷达拦截官—RIO)
首飞1970年12月21日
服役1974年9月22日
退役2006年9月22日(美国 美国海军)
生产格鲁门(Grumman)
产量712架[1]
主要用户 美国海军海军(已退役)
 伊朗皇家空军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空军
技术数据
长度19.13米(62英尺9英寸
翼展完全展开,最小后掠角时:
19.54 米/ 64英尺1.5英寸
完全收折,最大后掠角时:
11.65 米/ 38英尺2.5英寸
高度4.9 米(16英尺
翼面积仅机翼: 52.5 米 2(平方米);565英尺2(平方英尺)
等效面积,包括升力机体: 94 米 2(平方米);1008英尺2(平方英尺)
空重19,838公斤(43,735磅)
正常起飞重量27,669公斤(61,000磅)
最大起飞重量33,725公斤(74,350磅)
引擎F-14A使用:
两台普拉特·惠特尼TF30低旁通比后燃器涡轮扇引擎
F-14A+及B使用:
两台通用电气航空F110-GE-400后燃器涡轮扇引擎
推力静军用推力: 单台 73.9千牛(16,610磅力
后燃推力: 单台 134千牛(30,200磅力
最大燃油量7,348公斤(16,200磅)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2,485公里/小时 ; 1,544英里/小时(2.34马赫)
爬升率229米/秒 ; 45,000英尺/分钟
实用升限16,000 米(53,000英尺
最大航程1,600海哩(1,800英里,3,000公里
作战半径500海哩(572 英里,926公里),无空中加油
翼负荷仅机翼: 470公斤/平方米 (96 磅/平方英尺)
等效翼负荷,包括升力机体: 230公斤/平方米 (48 磅/平方英尺)
推重比0.88(满载时)
最大过载7.5 G
武器装备
机炮1门M61A2火神式20毫米机炮,备弹675发
火箭祖尼火箭
导弹空对空导弹
AIM-54不死鸟长程空对空导弹
AIM-7“麻雀”中程空对空导弹
AIM-120“AMRAAM”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AIM-9响尾蛇短程空对空导弹
配置:
**AIM-9两枚 + AIM-54六枚(此配置之重量使F-14无法在航母上降落,加上阻力的限制,很少出现)
**AIM-9两枚 + AIM-54两枚 + AIM-7三枚(冷战时期恒常性配备)
**AIM-9两枚 + AIM-54四枚 + AIM-7一枚
**AIM-9两枚 + AIM-7六枚
**AIM-9两枚 + AIM-54四枚
**AIM-9两枚 + AIM-7四枚
**AIM-120八枚+AIM-9两枚(仅作为测试用途)

空对地导弹

炸弹六个翼下、四个机身外侧、一个机身中线挂点,总外挂可达14,500磅(6,600公斤)

Mk 80系列低阻力自由落体航空炸弹,包括Mk-82、-83与-84等不同重量的版本
“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B-61战术核子弹

铺路者激光制导炸弹英语鋪路者系列(Paveway)激光制导炸弹,包括GBU-10英语GBU-10 Paveway IIGBU-12英语GBU-12 Paveway IIGBU-16英语GBU-16 Paveway II(铺路者II)
GBU-24(铺路者III)等版本
Mk 20石眼II(Rockeye II)集束炸弹
其他单机造价 3,800万美元(1998年)
战术空中侦察吊舱系统英语Tactical Airborne Reconnaissance Pod System(Tactical Airborne Reconnaissance Pod System, TARPS)
夜间低空导航暨红外线瞄准吊舱(LANTIRN pod)
AN/APG-71雷达英语AN/AWG-9
AN/ASN-130惯性导航(INS)
红外线搜寻追踪(IRST)
战术控制(TCS)系统
远端视讯接收器英语ROVER(ROVER)

F-14雄猫式战斗机(英语:Grumman F-14 Tomcat)是美国海军一款已退役的舰载战斗机,原设计为制空战机,负责舰队防空及长程拦截,担纲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舰队防空任务,同时也是美国海军吸取越战经验后而设计的第一种战机,特别着重近距缠斗,有极佳的持续转向能力;所以F-14同时拥有强大的长程超视距攻击能力及极佳的近战能力,其性能在当时有数项特点:

  • 首架拥有同时应对多目标作战能力的战机,可以同时锁定24个目标,并攻击其中6个。
  • 其专用的不死鸟长程空对空导弹,射程达190km,自70年代至今在美军中仍没有其他空对空导弹比得上[2]
  • 首架备有资料链,能与同型友机分享测得的目标讯息的战机。
  • 首架俱有能自动调节至最佳升阻比后掠角的可变后掠翼战机。

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不只使F-14在不同高度、空速也能有最佳升阻比,也使其能同时满足低速航母升降及超音速时机动的需要。F-14采双引擎、双尾翼设计,由于研发时技术所限需要两个人操纵,为一双座战机。

及后加装侦查吊舱等装备后开始负责侦察、攻击效果评估等任务。随后因海军没有其他战机能满足作战需要,在服役后期曾追加低空导航暨夜间红外线标定䇲舱,具备基本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

F-14由美国格鲁曼设计,首架F-14于1970年试飞,1974年服役,用以取代F-4鬼怪式战机,开始时负责美国航空母舰打击群的防卫,自1994年开始有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海军原打算为F-14升级以使能服役至2015年,但正值冷战结束等因素,升级计划被国防部及国会否决,并决定F-14的角色由原计划只设计作取代A-6及A-7等对地攻击机的F/A-18E/F超级大黄蜂式打击战斗机暂代。在美国海军服役32年后,F-14于2006年9月22日正式退役。

除美国海军外,唯一拥有F-14的国家是伊朗,于1970年代共接收了79架F-14A,两伊战争期间F-14有出色的战绩,外间估计即使缺乏原厂支援下,伊朗的F-14共击落了160架伊拉克战机,虽然伊拉克声称击落了超过70架F-14,但外面估算实际只有约10架F-14被击落,伊朗至今仍有F-14服役。

发展历史

摄于1972年,VFX计划下产生的F-14的原型机飞行中。

研发

在50年代,为反制当时苏联喷气轰炸机或潜艇发射的长程反舰导弹的威胁,美国海军寻求一种长航程、耐航的栏截机以保卫航母战斗群。 当时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要求海军经由与空军共同参与的TFX计划发展出所需战机,以节省研究发展成本,TFX得出的海军版本F-111B原是由通用动力格鲁曼负责,但F-111B严重超重,性能也没有海军所需的近战缠斗能力,格鲁曼持续将其修改。

1966年海军批出研究合约给格鲁门,格鲁门在多个设计中选出编号303的设计。同一期间,因为F-111B性能不足且没有解决方法,国会终止对F-111B的拨款,并批准海军发展代替机种。 1967年,格鲁门把改进了的303设计建议给海军研究。

1968年,海军提出VFX计划,设计要求为双座位、双引擎对空战机,极速M2.2,内置M61火神式机炮及必要时能作密接空中支援,能携带6枚AIM-54不死鸟导弹,或6枚AIM-7麻雀导弹加4枚AIM-9响尾蛇导弹。投标的制造商有:通用动力、格鲁门、凌-特姆科-沃特(Ling-Temco-Vought),麦道洛克威尔,当中采用可变掠翼设计的有四家公司。

1968年12月,格鲁门及麦道入选最后阶段。1969年1月,海军选择了格鲁门的设计。

格鲁门的原设计是沿用F-111B的TF30引擎,而海军当时计划改用正在研制中的普拉特·惠特尼F401-400引擎。由于要携带6枚AIM-54不死鸟导弹(原为F-111B而设)、AWG-9雷达及7,300kg燃油,即使比F-111B轻,F-14仍是能在航母起降的战机中最重及最大的机种。

为节省时程,研制跳过了制作原型机的阶段,直接制造实机。 1970年12月21日,在批出合约后只是22个月,F-14首次试飞。 1972年4月初,F-14首次试射AIM-54不死鸟导弹。 1973年4月发射了单一枚AIM-54不死鸟导弹命中200km外的目标,11月22日,一架在7600m上空以M0.78飞行的F-14,在38秒内发射了6枚AIM-54不死鸟导弹,当中4枚直接命中目标,同年达至初始作战能力

改进

在紧接的时期中,由于重量轻、体积细、更可靠及更佳抗电战能力的固态电子器件发展迅速,F-14的武器不断改进。 不死鸟导弹AIM-54A在1983年改为AIM-54B,在1986年改为AIM-54C。麻雀导弹及响尾蛇导弹也有相同情况。

部分F-14在1987年改用新引擎GE F110-400,这些F-14起初称为F-14A+,1991年改称F-14B。同一时期研发的F-14D也使用同一款新引擎,并有新的航电系统,包括玻璃化座仓,Link-16加密资料链,及能改善在高攻角及缠绕机动时飞控品质的数位飞控系统(Digital flight control system, DFCS)。

对地攻击能力

一架F-14D在俯冲中测试投放激光制导炸弹。

美国海军陆战队起初有意采购增加对地攻击能力的F-14,后因成本过高而放弃。F-14自服役后的一段相当长时间只有空战能力,在1991年的波湾战争中,海军的对地攻击任务是由A-6A-7F/A-18C/D负责。

1992年,F-14只有能力投放无诱导炸弹,而航母上负责对地攻击的A-6及A-7快将退役,而F/A-18C/D的载弹量/航程远未能满足海军需要,刚开始研制的过渡性机种F/A-18E/F又成军需时间,1994年格鲁门及海军提出为F-14增加对地攻击能力,以填补A-6退役后至F/A-18E/F服役前的空档。但由于时程不短及成本高昂,美国国会认为成本效益太低。就在这时,刚巧一种价格相对低廉,可以使F-14俱有对地攻击能力的装备低空导航暨夜间红外线标定吊舱出现(英文简称LANTIRN)。LANTIRN是一种外挂荚仓,内置前视红外线系统(FLIR)及激光标定器,能为F-14提供前视红外线影像及以激光标示目标,如此,F-14在任何时间、天气也可以搜索目标,并以激光将其标示,为武器制导,也即是拥有全天候精确对地攻击能力。LANTIRN也同时增加了另一些功能,包括Ku波段地形追沿雷达及在当时是普遍但F-14却又缺少的整合全球定位惯性导航系统(GPS-INS)。

2001年后,F-14增加了Tomcat Tactical Targeting (T3) and Fast Tactical Imagery (FTI),使F-14能够确定并与友军分享目标的座标。

2003年,F-14能使用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

2005年,部分F-14D增加ROVER功能,能把机上侦得的视讯影像传给地面前线部队。

退役

美国海军在1986年开始推动类似空军ATF的NATF计划。1987年,格鲁门开始设计新版本的F-14作为NATF的候补替代方案,这方案分三个阶段,分别为F-14D Quickstrike,Tomcat 21,ASF-14。

F-14D Quickstrike 采用APG-71雷达,装有LANTIRN及能发射包括激光制导炸弹、SLAM巡航导弹、AGM-65小牛导弹AGM-88 HARM反辐射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等多样攻击武器。

Tomcat 21 可在服役中的F-14D Quickstrike架构上翻修重制升级而成,旨在以相对较低成本达致部分NATF的性能。改动包括改用GE-F110-129引擎,使F-14能超音速巡航至音速1.3倍。增大控制翼面、加大翼套及前缘延伸、采用数位飞行控制系统,从而改善低速时的可控性兼使其能有超机动性能。新翼套内多出了空间容纳额外1000kg的燃油,航程也因而有可观的增加。其他改进包括,新的任务电脑,使用扩角HUD及全玻璃化座舱,增加发射AIM-120导弹的能力。

ASF-14则是在F-14的基础下尽可能达致最多NATF的性能,无法以现役机体翻修重制,必须是全新制造的机体。引擎可以是F-22的F119-PW-100,如此,极速将只受限于机身能承受因与空气高速磨擦而产生的高温有多高。在没有向量喷嘴的情况下AOA也能超过77度,部分机身将改以碳纤维、铝及钛制造以减轻重量。而原有60年代的老旧、重而复杂的液压及机电系统将被简化成模块化设计,大大改善可维护性,增加可靠性,降低运作费用。在隐身能力方面也有改进,除了多用复合材料外,在引擎前方加装雷达屏蔽罩以减少雷达回波,协调轮舱盖、维修门等的边位角度等。座舱加装头盔式显示器,雷达改用 APG-63V3电子扫描雷达,此雷达的性能比F-22的APG-77更强,原因是F-14的机鼻比F-22大,能容纳更多收发模组及等效孔径更大,[3]有效距离更远,分辨率更高。

1991年1月7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决定因财政、延误及设计问题而取消A-12攻击机计划,当时航母上负责攻击任务的A-6A-7也即将退役,海军急需战机填补此战力真空。麦道提出将F/A-18C/D放大成为F/A-18E/F(超级大黄蜂),并强调只是将F/A-18C/D放大而不是全新设计,因而可以跳过多项测试程序,省却研发经费及时间,即便如是,新机的采购费用也高于改装升级现有F-14D的。但F-14是双座、加上是60年代的技术,再算上运作成本后,在和平时期,F/A-18E/F的总成本比F-14低廉,刚巧当时冷战结束,在军费急速大幅削减的背景下,海军选择了总成本较低的F/A-18E/F而非F-14 Quickstrike。几乎是同一时间,海军的NATF同样被取消,原因是预计投产数量遭到两度大幅缩减,单价成本高至无法接受,及海军同时认为只要经过升级,F-14足以服役至2015年。

但同年,认为F-14是60年代过时科技的时任国防部长切尼下令停止生产F-14D,并销毁其生产线,此举令往后任何升级F-14的计划也会因为需重新投资建设被销毁的生产线而成本上升。对此,一名海军高层向著名杂志宇航一周及空间技术(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表示,他认为:选择F/A-18E/F取代升级F-14是纯粹政治决定,国防部长的决定完全不理性;海军经多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购买升级的F-14在各方面都较好,F/A-18E/F能做的比F-14少很多,这将导致要达成同等实战效能的成本反而会高出甚多[4]这观点在其后的实战中印证了。

1992年海军安原先升级F-14以替代NATF的构想,向国会提出升级F-14的要求,越战王牌飞行员的众议员Duke Cunningham批评F/A-18E/F性能不足,用作取代F-14的话会危害空中优势,[5]但最后国会认为升级费用在当时冷战结束的情况下太高而否决。这在当时美国国内是个富有争议性的决定。

至此,F-14的退役已成定局,后继机F/A-18E/F在2000年(8年后)服役,而F-14则在2006年退役(比海军原先预期的2015年早了9年),期间美军应对着多次战事,当中的表现显露出两者性能上的差距。F/A-18E/F原设计的性能在航程、速度本就不及F-14,因为了缩短研发时程省却了部分应有的测试,导致试飞时才发现设计有问题,在经补救后才能将问题控制在“可接受程度”,相关性能也因而进一步下降致“可接受程度”,在911后攻击阿富汗的行动中尤为明显。

攻击阿富汗的行动中,为免进入海鹰一号(蚕式)反舰导弹的射程范围,美国的航母须停留在较远的海域,舰载机也得飞较远的航程才到达攻击目标,这样的攻击任务要求战机有足够的航程及携弹量。[6] 技术资料上,F/A-18E/F的最大航程略逊于F-14,最大酬载量比F-14略佳,表面上相距不远。但酬载量实际上是随航程而变,航程远时,酬载量就会下降。把酬载量与航程综合考虑的话,F/A-18E/F的酬载量仅有F-14的36%,后期改良了的F/A-18E/F也仅及F-14的50%,[6]也就是一架次F-14能完成的攻击任务,换作F/A-18E/F的话就要两架次才能完成。 以当时攻击阿富汗境内目标要飞行825英里(1328km)为例,F-14D携带四枚2000磅(907.2kg)激光制导炸弹、两枚不死鸟及两枚响尾蛇导弹、675发20mm子弹及两个280加仑(1.06m3)外挂油箱下,航程达500英里(805km),只需空中加油一次就足以完成攻击阿富汗的任务。 而F/A-18E/F即使在对地武器减半的情况下也仅有350里(563km),亦即要加油两次才能完成阿富汗的攻击任务,而且要两架次F/A-18E/F才能完成一架次F-14所能投放的弹药量。此外,还需要多一倍架次的加油机配合。[6]意即F/A-18E/F即使单架次的出击成本较低,但却需要双份的出击成本才能去完成F-14D的工作量(包括双倍的伴随加油机架次),总成本反而高出甚多。

另外,F-14是一架双座战机,执行攻击任务时需两人冒险进入敌方防空网,F/A-18E/F本是单座战机,却因要攻击两次才能投放同量的弹药而同样需要两人冒险,而且第二位进入战区者失去了奇袭效果而须面对较大危险。在最后回程阶段,由于使用F/A-18E/F需要双倍飞行架次,即是要进行航母降落的架次也多一倍。而在航母降落一向有着一定的风险,这使得需要管控的总体风险反而上升。

F-14的对地攻击能力不是原设计有的,原设计着重的空战能力自然有优胜之处。有负责运作测试的海军官员说:F/A-18E/F在各方面都比以往的型号优秀,除了…加速性能、极速及持续转向率。[6]实际上劣化的不只这三项,且这三项都是机动性的重要指标。

设计

可变后掠翼是F-14的一大特点,在高速时,主翼完全后掠而成三角翼状(左),在低速时,主翼伸展(右),使得F-14在各种高度、速度都有最佳的升阻比。

为应对前苏军由长程轰炸机、战机及潜艇发射的长程反舰导弹对美国航母战斗群做成的威胁,美国海军对F-14的需求定位为制空战机及海军长程拦截机,设计要求严苛,包括能够使用为上述任务而研发、体积大而重的长程空对空导弹:AIM-54不死鸟导弹,以应对饱和攻击,却又必须同时能保有良好机动性,极速须高达M2.4,且单靠内置油量航程也足以使其有500里的作战半径。

高极速却又长航程,也即在高速及低速时也须维持低气动低阻力,味着在高低速也需要有高升阻比。为满足这个要求,F-14使用可变后掠翼,使用可变后掠翼也有另外两个优点,包括在航母升降时提供高负载、低空速情况下充足的升力;在整个飞行包络尽量保持低气动阻力也对机动性有利,特别是持续转向能力。

但使用可变后掠翼会增加重量,而每枚不死鸟导弹重达460kg,F-14可同时挂载6枚,也即2760kg,在这负载下,海军还要求F-14有良好机动性。为此,F-14的设计把两具引擎分别置于机身左右两侧的独立舱,且相隔相当距离,在两引擎之间形成一扁平机体,由驾驶舱往后渐修薄,形成升力体,产生高达40-60%的升力(视机翼后掠角而定),这使得用上可变后掠翼的F-14,其翼负荷只是215kg/m2至230kg/m2低得叫人惊讶(F-16C是431 kg/m2,F-22是377 kg/m2),足见F-14的机动性相当高。

翼套在两引擎外则,而翼转轴刻意选择在翼套的最外则,使得F-14的翼转轴间距比很多大小相约的可变后掠翼战机大,这样不但减轻了可变后掠翼后掠时升力重心后移的问题,改善了高速时的阻力,同时在翼套下也多出了容纳武器的挂架,加上两引擎之间、机体下相当大的空间可用作挂载武器,F-14有充足的空间挂载武器,不用在机翼内设置相当复杂的武器挂架。

为使驾驶者有良好视野,其驾驶舱罩为泡型舱罩设计,两引擎之间的机身容纳了油箱、航空相关装置(例如可变后掠翼的机械)及飞控系统,而机炮为一具20mm M61火神式机炮,置于左侧。

机身与机翼

一架隶属于第211战斗机中队(VF-211)的F-14正在企业号航空母舰上进行飞行前的准备。
F-14在两引擎之间有一扁平状机身、常被昵称为“pancake”(薄烤饼)。
F-14翼套附近的近照,主翼完全伸展,翼套后的气袋(黑色部分)充气填补了主翼伸展后留下来的缝隙,同时主翼上其中一片扰流板(红色)也已张开。

F-14机身为三胴机体结构,两个引擎分别置于驾驶舱两侧后方的独立舱体内,与驾驶舱相隔数吋之远,驾驶舱往后渐修薄,在两引擎之间成一扁平状机身把两引擎相连,此段机身容纳了油箱、电子、飞控系统,与及可变后掠翼的机械结构。这种气动布局与把引擎喷嘴紧密靠近相比有较低的气动阻力,因为两喷嘴过于紧密会气流交互干涉[7]而扁平的机身也成了机翼以外的升力体,为战机带来额外的升力,降低了翼负荷,大为提升了转向能力,前苏联的Su-27系列也使用类似设计。

F-14的机翼后掠角度可以由20°(完全伸展)至68°之间变动,最大变动速度为每秒7°[8]后掠角由机上的飞行电脑(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 - CADC)自动控制(必要时也可由飞行员直接控制),使机翼在任何高度与速度下都能达到最佳的升阻比,使得F-14有惊人的高速及转向性能。停泊时,机翼后掠角可增至75°,与水平尾翼(升降舵)部分重叠,以节省航空母舰上的宝贵空间。在紧急情况下,机翼后掠角68°或不对称也能在航母升降。

机翼前后都有襟翼,在低速时,例如降落,可以下打以增加升力。每机翼上有4片扰流板,控制扰流板打开的数目就能在不影响俯仰角不变的情况下控制升力,在航母降落时,飞行员就能保持对飞行甲板的视线下精确控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度,以使飞机在甲板上的适当位置着陆,格鲁门称这控制方式为"直接升力控制"(Direct lift control - DLC)。[9]

两引擎前方、进气道外则各有一翼套,可变后掠翼的转动点就在翼套内,使得转动点远离机身纵轴,目的是为了减少因可变后掠翼改变后掠角而引起的升力重心位置变动,由于三胴机体的两引擎相隔较远,相比同时期的F-111,F-14机翼转动点离机身较远,因此升力重心的移动更少。机翼固定于两个翼梁,各置于一长6.7m、横跨机身的箱型结构的两端,箱型结构内建了油箱,以钛合金制成,轻而强度高,但加工困难且成本高,格鲁门在生产时使用了电子束焊接技术[10]由于可变掠翼转动的需要,当机翼由完全后掠转至伸展时,原先后掠时机翼所在位置就留下了缝隙,这个缝隙会由可以缩胀的气袋封密填补,以免缝隙产生气动阻力,而气袋缩胀所需的高压气体则由引擎提供。[10]

两翼套的前侧位置设有可收纳和张开的小三角前翼,作用可以让升力重心前移,目的是扺消机翼后掠时导致的升力重心后移及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机首下压的现象。当主翼伸展至后掠角小于35时前翼会被禁止张开,以避免升力重心过度前移而导致不稳定[10]在M1.4以上会自动伸出,这使F-14在M2下仍可以有7.5g的机动性,但后来为了简化维修而取消了此功能。就算前翼收起,翼套本身也对F-14的飞行性能有所帮助,除了提供升力外,翼套的后略角较大,形成了像双三角翼或LEX的作用,在较大攻角时(16°— 25°)会产生边缘涡流,流经主翼上方时令升力提升最多达40%,并在攻角达至90°也不失速。而机翼上的襟翼也可在机动时下打,除增加升力外也在主翼上方产生低压吸引机首产生的涡流远离垂直尾翼,使垂直尾翼在高攻角时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保持机身的横向稳定性。以上使F-14有相当的高攻角性能,在小于38°攻角可完全受控,而瞬间则可以拉大到65°。[9]

三胴机体减少了气动阻力、可变后掠翼优化了在任何环境下的升阻比、加上扁平机体产生相当的额外升力(特别是当主翼收入至最大后掠角时,超过60%的升力由机身产生),F-14的敏捷性远比预期为佳。但由于可变后掠翼的翼轴在机动时会承受极其强大的应力,F-14的机动最大只可有7.5g。

F-14的水平尾翼可以在+15°至-35°之间差动或连动,负责控制升降及与扰流板一起充当副翼的功能,当主翼后掠角小于50°时,侧滚是由扰流板及水平尾翼一起负责,大于50°时就由水平尾翼负责。[8]

F-14的原设计只有一片垂直尾翼,在引擎舱下方设有可收折的腹鳍,以增加在超音速飞行时的稳定性,但经风洞测试后改为后果更佳的双垂直尾翼,外倾5°,置于两引擎舱的上方,只保留细小的外倾腹鳍,以平衡垂直尾翼所产生的阻力,并简化为固定式。[10]与单一垂直尾翼相比,双垂直尾翼可以在保有同样操纵性下有较低的高度,较适合航母的操作环境。

由于机翼后掠角是可变的,机翼下的挂架不可能以固定方式装在机翼下,不然武器的指向就不能与机首指向一致,若要挂架随后掠角变动作对应的调整,机械上就变得复杂,重量、可靠性及成本都有影响,幸而F-14的扁平机体及翼套提供了足够的位置给武器挂架,格鲁门于是将所有挂架都设置于扁平机体及翼套。引擎舱下也可以各加装外部油箱。

引擎

F-14A使用两具普拉特·惠特尼(Pratt & Whitney)生产的TF30低旁通比涡轮风扇引擎。TF30是美国第一部涡轮风扇引擎,使用于当时的F-111、A-7。TF30是当时海军无可选择下的“临时性”决定,TF30的性能并不符合F-14的设计要求(F-14设计推重比为1),用上了TF30的F-14推重比与F-4一样,只是F-14优异的气动性能使F-14比F-4有更高的爬升率。

F-14的进气道有活动的斜面、分流门,由飞行电脑控制,使震波在任何速度、高度下也远离引擎,喷嘴有可动瓣,可根据引擎需要而调节。即使如是,TF30的可靠性、稳定性仍远低于要求,压气机失速容限设计得太小,进气气流变化很容易导致停车。有28%的事故跟引擎有关,压缩段叶片容易失速,例如吸入已发射导弹留下的气流,如果问题发生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修正,F-14会进入难以回复的水平旋转(以F-14飞行员为主题的著名军事电影《壮志凌云》(Top Gun)中就曾出现过类似场景),初期曾有压缩段叶片断裂后飞出而损及机体,因此要更换叶片材质,另外还在引擎的风扇段加外壳以减少断裂叶片对机体的损害。涡轮段的单晶叶片耗损速率高过预期、良品率低。后燃器常常无法点燃。TF30问题曾经导致F-14需要停飞。飞行员也不能随意快速改变油门。1976年9月14日由肯尼迪号航母上,一架F-14失去控制掉入北大西洋的意外算是最有名的一桩事件。美国海军怕苏联会捞起并得到机上雷达与AIM-54不死鸟导弹,威胁舰队整体安全,调动大批舰艇以及机密的NR-1核动力潜艇进行打捞,两个月后终于将飞机与所有的导弹捞起。

性能不足、可靠性低,海军曾想改用为美国空军F-X计划(也就是后来的F-15)研发的引擎,海军版为F401-PW-400,但是在发展阶段海军决定退出计划,这也间接导致后来F100引擎的测试与性能发生问题,美国空军一度还要和普拉特·惠特尼对簿公堂。之后美国海军考虑过劳斯莱斯授权生产的斯佩(Spey)引擎(美军授予型号TF-41)、F401-PW-26C以及通用电气公司(GE)新开发的F101X,但最终还是回和空军合作,使用发展替代F-15与F-16这两款战斗机所使用的F100引擎。

经过普拉特·惠特尼与通用电气两家公司的竞争之后,美国空军在1979年3月给通用电气公司一份30个月的F101DEF引擎的研发订单。换装F101DEF进行试飞的F-14于1981年7月14日试飞,到1982年3月测试完毕,效果良好。新引擎的效率较高,增加了F-14的作战半径;推力的增加,弹射起飞时再不用开后燃器,更重要的当然是再没有TF30的可靠性问题。在美国空军首先订购的诱因下,海军也决定采用F110-GE-400引擎在新生产与现役的F-14机体上面,而这一款海军版的引擎与空军的F110-GE-100有82%的零件互通性。装上新引擎的F-14,爬升率增加61%,作战半径增加35%,拦截半径增加62%,除此之外,飞行员再也不需要担心快速变化油门时引擎会有熄火或更严重的问题发生,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操作以发挥F-14最大性能,且维修间隔也比TF30引擎增加近一倍。

航电与飞控

F-14的驾驶舱内有两个座位,配置两位飞行员,前座为驾驶员,后座是雷达拦截官(RIO-Radar Intercept Officer),驾驶员座设有抬头显示器(HUD),由于研发年份较早,在F-14A、B型上并无多功能显示器(MFD - Multi function display)的配置,一直到之后的F-14D才开始配置。

F-14有一值得注意的中央空中资料电脑(Central Air Data Computer),是早期版本F-14的综合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以MOS技术制成LSI的芯片组,MP944,是史上第一部的微型处理器设计。 F-14的电子反制系统(ECM)十分复杂,主要装备是休斯(Hughes)开发的AN/AWG-9远程火控雷达系统,工作于X波段,其内置了敌我识别功能,使用平面阵列雷达天线,功率达10kW。量大对搜索范围达190km,单一目标追踪距离达150km,对战机目标锁定范围120-140km。可以同时追踪24个90km内的目标,并能同时制导AIM-54不死鸟导弹式远程空对空导弹对其中6个目标进行攻击。AWG-9对低高度目标同样有探测及锁定能力。

F-14也拥有在当时独有的资料链,能把雷达测得的资料与其他F-14分享,如此,F-14的雷达画面可以显示其他F-14探测到的目标。

其他的航电的电战设备有电战系统、雷达告警系统,雷达干扰丝,红外线干扰诱饵及导航系统。早期使用惯性导航系统,后来增加GPS。红外线干扰火焰弹诱饵置于机尾。电战系统、雷达告警接收机系统共有4个天线,可以大约测出威胁所在的方向与距离,也可分别出该雷达正工作于搜索、追踪或制导模式,该系统还可分析并发射所需的干扰讯号。

初期装有红外线探测器,但发现效果不佳,被诺斯洛普的AAX-1光学电视所取代,但只在昼间有作用,电视的有效范围可达97km,可以自动追随雷达所发现的目标。当新的F-14D装备服役时就换上IR/TCS战术电眼系统,同时包含了红外线与光学追踪功能。

武器

发射不死鸟导弹
挂上六枚AIM-54不死鸟导弹的F-14
经典的骷髅涂装VF-84中队F-14

基本武器为内置于机身左则座舱下方的一门20毫米口径M61A1火神机炮。F-14的炮弹供应系统与其他战斗机稍有不同的地方是,使用完毕的弹壳会被送回到弹药鼓中,不会排放到机身外,原因是机炮位于进气口的前方,抛弃的弹壳有可能被吸入而损伤引擎。备有藏弹量676发,射速可选每分钟4000或6000发。由使用了几何可变翼,翼下挂架需要配合机翼的角度变化而旋转,所以F-14的机翼并无挂架,武器挂架置于机身多处:

  • 扁平的机身下方、机腹位置,分前后两排共有4个武器挂架;此处可以携带炸弹,空对空导弹,干扰与侦查吊舱等。
  • 两翼套下也有一武器挂架,可以使用双联装挂架携带两枚空对空导弹,一枚导弹与一具火箭夹囊,或者是一枚导弹与低空夜间标定暨导航吊舱(LANTRIN)。当F-14携带6枚AIM-54不死鸟导弹时,其中两枚是装在这个位置。
  • 两边进气道下方各一处:此处专门携带副油箱。最初是设计用来携带不死鸟导弹,可是基于与地面的空间过小而改到翼套的位置。

可挂载的武器包括AIM-54不死鸟长程空对空导弹AIM-7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对空导弹AIM-9响尾蛇红外线制导短程空对空导弹

冷战时代,苏联为首的共产国家势力所拥有之机载型反舰导弹以及反舰巡航导弹,有能力对美国舰队短时间内发射多枚导弹,令美国舰队在同一时间内受到多枚导弹攻击,也就是饱和攻击。为了防御敌方的饱和攻击,F-14配置休斯(Hughes)开发的AN/AWG-9长程雷达系统,配合专为此雷达而设计的AIM-54不死鸟导弹(由于雷达系统与重量问题,其他战机难以使用此型号导弹),可以同时追踪24个90km内的目标,并能同时对其中6个目标进行攻击或栏截。这是当时美军海军所拥有唯一的多目标同时接战系统,另一个多目标接战系统是9年后服役的宙斯盾系统。F-14是当时唯一拥有类似的多目标同时接战功能的战机,直到1991年(17年后)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服役后,美军才有其他战机做得到。

由于A-6的退役,而且无后继机,F-14在1990年代被赋予对地攻击任务,但因为F-14的主要任务是舰队防护,对地由其他战机负责,起初F-14使用无制导的炸弹。之后为了能使用精确制导武器,F-14加装了低空导航暨夜间红外线标定䇲舱(Low Altitude Navigation and Targeting Infrared for Night, LANTIRN),使F-14具有前视红外线系统,可于夜间作战及激光目标标定能力。

其他武器与装备

早期F-14只有挂载各种空对空导弹,经过改良之后可以携带炸弹火箭、侦查吊舱和电子干扰系统等等。F-14选择在固定的翼套上设置左右各一处的挂载点。

F-14引擎停机时喷口不对称的现象

停泊状态的 F-14A 尾管“左小右大的情况”
F-14A 尾管“左小右大的情况”

停泊状态的F-14A尾喷管会出现左小右大的情况,这与F-14和TF30的设计有关。

F-14全机的液压系统和电力系统的能源供应全来自两台引擎,TF30引擎的变截面喷管动作由引擎上的加力燃烧室供油泵提供,喷管截面的调整除了可在飞行中由飞控电脑控制外,还设置了两种自动模式:起落架负重(weight on wheels)和起落架空载(weight off wheels)。

这两种模式由主起落架上的重量传感器控制,飞机在地面时处于起落架负重模式,引擎喷口会自动扩张至最大的状态降低排气速度,减低推力,避免高速排气对地勤人员造成伤害。

飞机起飞离地后,就会自动转换成起落架空载模式,此时除了开加力,引擎的喷口都是在收缩状态,增加推力。

由于TF30的这两种模式切换需要电力操作,出于安全理由万一在飞行中出现电力系统故障,需要自动收缩喷口以获得高推力,所以引擎在没有电力供应时的预设为起落架空载模式,而无论飞机是在地面还是空中,F-14引擎停车是先右后左,右发停车后左发仍持续提供电力和液压供应,此时两台引擎都处于起落架负重状态,所以喷管都处于最大状态;当左发停车后,由于失去电力所以左发从起落架负重自动转成起落架空载模式,此时机体液压不会立即消失,还能以3000psi的压力运行一段时间,于是喷口就自动收缩了,形成一大一小的情形。基本上F110也是这样,由于喷管动作方式不一样,停车后F110已经收缩的左喷管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慢慢变回扩散状况,故停泊状态的F-14A+/D两个喷管都处于最大状态。

生产次型

F-14A

F-14A是F14系列中第一种服役的机型,也是唯一外销的F-14。2006年9月所有美国海军F-14全部退役完毕,因此目前只剩下伊朗的F-14A仍在服役中。 使用引擎型号为TF30-P-414A 最大推力: 14,560 lbf (64.766kN) 后燃器开启推力 25,100 lbf (111.65kN)

F-14C

早在F-14A服役之前,格鲁门公司已经知道TF30涡轮扇引擎有许多问题,因此于1970年2月提出换装新引擎的建议,预备采用的对象将会与设计中的FX,也就是后来美国空军F-15相同的引擎。改用新引擎的编号为F-14C。

可是在试飞33小时之后,海军决定取消换装计划,并以TF30继续装配F-14A,因此F-14C生产计划于1974年4月宣告终止。但许多技术应用到 后期型的F-14B、F-14D上面。

F-14A+/F-14B

美国空军对于普拉特·惠特尼解决F100涡轮扇引擎问题的消极态度不满之下,决定与海军合作发展第二来源,也就是获胜的通用电气公司F110涡轮扇引擎。空军用来换装F-15与F-16,海军则为饱受批评的F-14更换。由F-14A换装引擎之后的编号最初为F-14A+,海军生产38架全新F-14A+与及改装48架F-14A为F-14A+。新引擎推力达123kN(开启后燃器之下),在不开启后燃情况下也能在航母上弹射起飞,除爬升率增加61%,战斗巡逻半径增加35%,拦截半径增加62%外,战机的推重比也能在低载油量下超过1。F-14B也改用了新的雷达锁定预警系统ALR-67,第一架改装F-14A+于1986年12月首次试飞,第一架全新生产的F-14A+则于1987年11月首度飞行。1991年5月美国海军决定将这些飞机的编号修改为F-14B。在最初的改装计划当中,F-14A+/F-14B只是一个中间改装计划,所有F-14B最后都将提升至F-14D的规格,最后却因政治而取消。

F-14D

一架升级为F-14D(R)的雄猫加装了ROVER英语ROVER,照片中红色圈内为ROVER的发射天线。

最后一型号的F-14为F-14D,跟F-14B一样是改采用了F110引擎。驾驶舱也全面玻璃化,增加了两个多功能显示器,雷达改用APG-71雷达,使有效探测距离增加至370km。资料链改用Link-15,并且加装IR/TCS系统。按原有计划,所有的F-14都会升级至F-14D的水平,但当时的国防部长钱尼拒绝批准F-14D升级,美国国会决定关闭F-14的生产线。前期承诺购买55架F-14D,最终有37架新造的F-14D,18架从F-14A升级至F-14D的水平,称为F-14D(R)。另有一计划为F-14更新计算机程序,使F-14能发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但在试射成功后被取消。在2005年,部分F-14得到Rover III(Remotely Operated Video Enhanced Receiver, 远端视讯接收器英语ROVER)的升级、使地面部队的前沿空中管制官能实时地看见机上所能见的地面影像。

F-14 ADF

F-14 ADF

F-14的空军型,原本计划取代F-106XF-108的本土防空拦截机的构案。最后输给F-16ADF

使用国

蓝色为现役,红色为退役

过去竞投纪录

  •  澳大利亚
    • 澳洲皇家空军:由于幻影3型战斗机日渐老化,澳洲皇家空军于1975年决定采购第四代战斗机作取代,当中格鲁门亦有以F-14A方案入标竞投。然而,由于未能符合当局的技术要求,此采购案于第一轮竞标即被淘汰。至1979年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后,格鲁门亦曾拟将已制成、但未及交付伊朗的F-14转售予澳洲,但再被拒[12]
  •  日本
  •  加拿大
    • 加拿大皇家空军:1977年,加拿大皇家空军决定采购130-150架第四代战斗机,以汰换F-104,当中F-14亦有份竞标。然而,由于F-14、F-15及龙卷风战斗轰炸机报价过于高昂,加方最终决定购入CF-18大黄蜂战斗机[15]。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后,格鲁门亦曾拟将已制成、但未及交付伊朗的F-14以低价倾销至加拿大,并一度接近达成交易。然而,是次交易因加国介入伊朗人质危机而告终[16]

实战纪录

伊朗空军的F-14,图为新式迷彩涂装

越南战争

1975年4月,F-14首次参与作战行动,由企业号航空母舰 (CVN-65)起飞,隶属VF-1及VF-2中队的F-14A参与在南越常风行动,负责在美军自西贡(现称胡志明市)撤侨的路线上空进行巡逻掩护,这是F-14第一次参与实战。

冷战

1976年4月23日,F-14首次拦截前苏联的Tu-95轰炸机,负责的是VF-142中队,冷战期间,前苏联的战略轰炸机反潜机经常飞近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栏截他们是F-14的例行任务。 1976年间,一架由肯尼迪号起飞的F-14在英国斯卡帕湾失事堕入580m深的海中,因为怕苏联寻得到F-14及机上不死鸟导弹的残骸,美军花了数百万美元寻回失事美机的残骸。

拯救在伊朗的美国人质

1980年4月,VF-41VF-84中队的F-14参与代号鹰爪行动以拯救在伊朗的美国人质,由于连串意外,行动在早期就已取消。

两伊战争

在1970年代的伊朗巴勒维王朝受美国大力支持,当时伊朗空军与苏联空军在里海地区经常对峙,当苏联在高加索地区里海周边部署飞行速度最快的MIG-25后,为让伊朗有能力应对,1972年,美国愿意提供自身最先进的武器给伊朗,正当伊朗空军在F-14及F-15两者选择时,格鲁门安排了一场F-14与F-15的比对示范,伊朗便决定采购30架F-14及424枚AIM-54不死鸟导弹,数月后增购至80架F-14及714枚不死鸟导弹。1976年1月,伊朗的首架F-14运抵,随后一年再接收12架,最后完成了79交机,另有一架仍留在美国测试,1979年,霍梅尼发动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王朝,使得美国与伊朗断交,双方商议中的军购全数取消,并中止了F-14的技术与后勤补给支援。

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有报导在首半年的战事中,伊朗的F-14在空战中击毁了50架敌机,当中包括:MiG-21MiG-23Su-20/22轰-6,而同期只有一架F-14在空战中被击落,但因失去美国原厂支援,伊朗的F-14在保养、维修及训练各方面都陷入窘境,只好从状况不能修复的飞机拆除零件以维修其他飞机,F-14的出击次数大幅缩减,所以虽然表现出色,伊朗对F-14的运用方式是尽可能以威吓方式驱赶敌机,又或如预警机般引导其他战机应战,避免应战,以减少对机队的损耗,也会负责巡逻、保护重要设施,例如油轮码头、工业设施等,1982至1986年间战事升级,迫使伊朗的F-14更多的直接参与战斗。整个战争中,估计伊朗的F-14击落了超过160架敌机,虽然伊拉克声称也击落了70架F-14,但外界估算被击落的F-14约只有12至16架。

有鉴于美国中止了对伊朗的军火援助,伊朗当局只好自行复制组件,有传指中国曾经帮助伊朗制造飞机零件,逐渐将F-14零件国产化,令F-14可操作至今;在此同时伊朗也转而向前苏联、北韩和中国购买武器。由于伊朗购入的AIM-54导弹数量有限和零件老化,伊朗在两伊战争期间曾经尝试将MIM-23鹰式防空导弹挂载于F-14,后来则自行制造AIM-54导弹的国产版本。

1986年,一架装有不死鸟导弹的F-14逃到伊拉克,有一架或更多F-14被送到前苏联以换取技术支援。Combat Aircraft估计在2009年,伊朗仍有44架F-14,在2013年,宇航一周估计伊朗仍有19架可运作的F-14,2014年,FlightGlobal估计伊朗仍有28架F-14。

锡德拉湾空战

美国与利比亚在利国地中海沿岸的锡德拉湾曾经发生过两次小规模的空战,史称“锡德拉湾事件 (1981年)第二次锡德拉湾事件”。

1981年8月18日,1898正执行巡逻任务、隶属VF-41中队的两架F-14栏截两架利比亚的苏制Su-22攻击机,利比亚飞行员不理美国飞行员的警告并首先开火,发射了一枚K-13短程空对空导弹,F-14成功避开后顺势向另一架Su22发射了一枚AIM-9L短程空对空导弹还并击落对方,与此同时,另一架F-14也以响尾蛇导弹将首先开火的那一架Su-22击落。

1989年1月4日,两架米格-23战斗机飞近正在收集利比亚通讯情报的RC-135电子侦察机,两架负责保护的F-14上前栏截,MIG-23多次企图锁定F-14,F-14向MIG-23连发了两枚AIM-7麻雀导弹,但都射失,接着两架MIG-23冲向F-14,两架F-14作出防御性分离飞行,两MIG-23转向其中一架F-14 Gypsy 202,Gypsy202也转向这两架MIG-23并迎面发射了一枚AIM-7,击落其中一架,与此同时,另一F-14在急转后已到余下那架MIG-23后方并发射了一枚AIM-9将其击落。

黎巴嫩内战

1982年至1986年间,F-14在黎巴嫩沿岸巡逻及拍照侦察,以支援多国部队及美国海军在该区的行动。期间F-14使用战术空中侦察吊舱系统TARPS寻找及标定攻击维和部队的炮兵,并提供目标情报给海军的离岸支援火力。 期间叙利亚空的8架米格机迫近一架正以TARPS进行侦察任务的F-14,两架负责护航的VF-11中队F-14与之对抗,其中4架米格机被F-14锁定后逃回叙利亚,其余的米格机则没有与F-14接触。

索马里防空炮火

1983年4月,索马里防空部队误当两架在执行侦察任务的F-14是埃塞俄比亚的MIG-23并以SA-12 地对空导弹攻击,两架F-14并无被击中。

入侵加特林纳达

1983年10月,美军入侵加特林纳达,V-14及VF-32中队的F-14负责掩护美国海军对地攻击机的行动。配备TARPS的F-14则负责攻击后的破坏效果评估。

阿基莱·劳伦号劫船事件

1985年10月,巴勒斯坦解放阵线成员挟持埃及客轮阿基莱·劳伦号以要求以色列释放50名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囚犯,因进入塔特斯港时被叙利亚拒绝而杀了一名犹太裔美国公民,当劫船者改搭埃及的737客机飞往突尼斯时被F-14拦截及迫降在意大利的西哥奈拉基地

海湾战争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军连同34个国家的多国部队在沙特阿拉伯执行沙漠之盾行动,以保护沙特阿拉伯。美军最早介入的部队是艾森豪及独立号航母战斗群,各自有四个F-14中队,美军起初部署到该区的部队都是由美国海军提供空中掩护。 1991年1月17日,行动沙漠风暴展开,总数达10个中队的F-14负责为友军攻击机队护航、船队远程防护,战斗巡逻及战术侦察,99架F-14执行了4124次飞行任务。

整体上,F-14在这场战役中相对较少有机会发挥,这是多方原因做成:

  • 美国海军缺乏近似联合部队空中部队司令部职能的系统及机制,以致无法解决交战守则的限制,面对远距离目标因敌我识别问题而得不到攻击许可。
  • 美军内部的跨军种问题阻碍了F-14接战,美国海军战机被指示离开伊拉克战机,而让其他部队得到接战机会。例如曾有美国空军的空管人员发现两架伊拉克的幻影F1战机,但选择通知沙特阿拉伯的F-15拦截,而不是位置较佳的F-14。其理由有人认为此类事件是政治决定,也有解释是美国海空军间的资料互通,比美军部队与别国部队间的资料互通耗时。
  • 当伊拉克战机发现自己被F-14的雷达追踪时,通常选择离开退避。这可能是伊拉克机师基于与伊朗F-14作战所得的经验,认定F-14是致命的对手所致。

1991年1月21日,一架F-14B被SA-2地对空导弹击落,机师Devon Jones上尉隔日获救,但雷达拦截官 Lawrence Slade 上尉则被俘,战后获释。这是F-14唯一被击落的个案。

1991年2月6日,VF-1的一架F-14A以响尾蛇导弹击落了一架伊拉克的Mi-8直升机

南方守望行动(伊拉克)

1992年8月27日,美军及多国部根据联合国在同年4月通过的第688号决议,展开代号南方守望行动,在伊拉克执行禁飞任务,禁止任何伊拉克的定翼用旋翼机飞越北纬32度以南。期间,F-14经常协同其他战机一同执行任务,而F-14长航程的优点使得F-14每次能停留在执勤区域的时间较其他海军战机长两倍之久。

1995年北约轰炸波黑

1995年9月及8月,北约发动慎重武力行动,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参与行动,其上的隶属VF-14及VF-41中队的F-14执行攻击任务。VF-41中队的两架F-14投下激光制导炸弹攻击了位于波斯尼亚的弹药库,由于当时F-14仍未装备标示目标用的LANTIRN,F-18负责标示目标制导F-14投下的弹药,是F-14首次投放激光制导炸弹。VF-41在是次行动中执了600小时任务,出动530架次。

沙漠之狐行动

1998年12月17日至20日,美英两国在未得联合国受权下对伊拉克发动了空袭,是次行动有很多在作战上的首次,包括:

  • F-14D首次参加实战行动
  • 美国海军首次—在实战中投下GBU-24激光制导
  • GBU-24激光制导炸弹首次从多个平台投放
  • 实战中首次使用LANTIRN(夜间低空导航暨红外线瞄准夹舱)
  • F-14首次在实战中使用夜视装置
  • 实战中首次发射AIM-54C不死鸟长程空对空导弹

首先开始行动的是美国海军,F-14D首次参战,自航母卡尔·文森号、隶属VF-213中队的F-14D参与了攻击行动。此外,同日F-14为美国空军的B-1B轰炸机护行。

在是次行动中,单是VF-32中队就已执行了16次攻击行动,出动38架次,总共投放了50,373kg各式弹药。

此后,伊拉克宣报不再承认禁飞区(NFZ),开始部署防空导弹及战机,尝试击落进入的外国军机,伊拉克的战机只在没有美军预警机时才出动且行动经精心部署以避免交战,因此美军难以栏截。

1999年1月5日,伊拉战机进入禁飞区,美国空军的F-15C以AIM-120及AIM7M试图在远距离击落但未有命中。15分钟后,连同一队配备AIM-120的F/A-18C,在伊拉克南部巡逻VF-213中队的两架F-14D发现两架飞入禁飞区的MiG23ML及一架MiG25,当F-14转向米格机群时,两架MiG23依地面控制站指示离去,但MiG25继续迫近,这两架F-14当时达M1.2,而MiG23则如速致M1.5。两架F-14各自向这架在极远距离迫近的MiG25发射一枚AIM-54C不死鸟长程空对空导弹,但由于起飞前航母上工作人员失误,这两枚AIM-54并没有正确安装妥当,因此两枚导弹引擎并没有起动而掉下,MiG25持续迫近,F-14收到“不建议接战”的指命而往南方脱离。这是美军在实战中首次发射AIM-54C不死鸟长程空对空导弹。[17]

1999年9月9日,隶属VF-2中队的一架F-14向MiG-23发射了一枚AIM-54C不死鸟导弹,但并无命中。

总结整个行动中,VF-213中队在1998-1999年间执行了19次攻击行动,投放了20枚激光制导炸弹,成功率64%;参与了11次联合攻击行动,总共出击230架次,超过615飞行时数,针对560个目标执行了45次侦察任务。

盟军行动(南斯拉夫)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空袭,1999年4月9至6月9日期间的“盟军行动”(英语:Operation Allied Force),VF-14及VF-41中队对塞尔维亚投下了350枚450kg(1000磅)炸弹,总重157.5吨。F-14除对地攻击,也负责巡逻,空中掩护,侦察任务,甚至担当前进空中管制员的角色。

持久自由军事行动及森蚺行动(阿富汗)

因应九一一袭击事件,美军攻击阿富汗境内的目标,参与行动的F-14中队不小于8个。F-14负责的是由印度洋的航母起飞的长航程任务,任务性质包括攻击、侦察及支援。行动由发动持久自由军事行动(英语: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延续至森蚺行动(英语:Operation Anaconda)。 VF-14、VF-41、VF102、VF-211及VF213中队投放了605吨常规炸弹,VF-11、VF143及CVW-7中队投放了29吨常规炸弹,VF-103则在战况缓和时才参与行动,VF103(Jolly Rogers)没有在是次行动中参与攻击任务。期间,F-14历史性地首次投放了JDAM

F-14技术资料(F-14D)

F-14三视图

一般规格

  • 乘员: 2 (机师与雷达拦截官—RIO)
  • 长度: 62 英尺 9 英寸(19.1 m)
  • 翼展: 31 英尺(9.45 m)
展开 64呎1吋(19.54 m)
收折 38呎2吋(11.65 m)
  • 高度: 16 英尺(4.88 m)
  • 翼面积:
仅翼面积 565 平方英尺(52.5 m²)
有效面积(包括升力机体) 1008 平方英尺(94 m²)
  • 翼型: NACA 64A209.65 mod root, 62A298.91 mod tip
  • 空重: 43,735磅(19,838 kg)
  • 一般起飞重量: 61,000 磅(27,700 kg)
  • 最大起飞重量: 74,350 磅(33,720 kg)
  • 引擎: 两俱 General Electric F110-GE-400 afterburning turbofans
军用推力 16,610 磅 (73.9 kN) (每俱)
最大推力 30,200 磅 (134kN) (每俱)
  • 最大载油量: 内部油箱16,200磅

飞行性能

  • 最大速度: 2.34 马赫( 1,544 英里/时)(2,485 km/h )(高空)
  • 作战半径 500 海哩(572 英里,926 km)
  • 最大航程: 1,600 海里 (1,840里,2,960 km)
  • 最大升限: 50,000 英尺(15,200 m)
  • 爬升率 >45,000 英尺/分(229 m/s)
  • 翼负荷
机翼翼负荷 96 磅/平方英尺(468.7 kg/m²)
等效翼负荷 48 磅/平方英尺(234.4 kg/m²)(包括能产生升力的机体)
满载+100%燃料 0.89
满载+50%燃料 1.02

武器装备

一架隶属于太平洋导弹测试中心英语Naval Air Warfare Center(Pacific Missile Test Center, PMTC,今海军空战中心前身)、携带着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的F-14。1982年时摄于穆古海军航空站英语Naval Air Station Point Mugu上空。

流行文化

  • 电影
    • 壮志凌云》,中港、新加坡译名壮志凌云(Top Gun,1986年):作为电影故事背景的美国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就是以F-14作为学员的训练机,亦为海军当时的主力舰载战斗机。
    • 碧血长天》(The Final Countdown,1980年):在该片中VF-84中队的F-14戏份贯穿全片,并有穿越时空击落两架日本零式战斗机的镜头。整部电影全部在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完成实景拍摄,并有RF-8、F-8、A-6、A-7、EA-6B、S-3B、E-2C等其他机种参演演出。
    • 最高危机》,中港译名最高危机(Executive Decision,1996年):在该片后半段,隶属于美国海军VF-103中队的F-14A+受命前往拦截遭挟持的747客机,并在必要时刻击落这架747。机上载有400名乘客正飞往美国东岸,恐怖分子准备到东岸上空时引爆以机上的化武以杀死东岸4千万人。主角及特种部队潜入机内后与外界失联,后来以机尾灯发出摩斯密码与通知F-14上的机师,阻止了F-14开火击落客机。
    • 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年):片尾人类对外星人发起反击时,庞大的机队是由包括F-14在内的各式军机所组成。
    • 插翅难飞》(Turbulence,1997年):电影后半曾出现过前往支援拦截的F-14,将因意外卡在747客机起落架上的车辆击毁、让客机安全降落的剧情。
    • 壮志凌云:独行侠》(2022年):为主角所属机队进行潜入任务的敌国所持有的机种,也是主角过去曾操作过的旧型战机[18]
  • 漫画、动画
  • 电子游戏
    • 空战奇兵系列
    • 冲破火网
    • 鹰击长空
    • 数字战斗模拟世界《Digital Combat Simulator World》:在软件中以F-14B作为DLC模组登场,Steam平台于2019年3月14日发行,发行商为Eagle Dynamics SA,开发者为Heatblur Simulations。该模组可由两位玩家同时操作,前座玩家担任飞行官,后座玩家担任雷达拦截管制官(RIO-Radar Intercept Officer),若后座无玩家,则可使用Jester界面对后座AI下达指令。此外游戏中还有在座舱播放该模组原声带的彩蛋,并且倒带或播放时会有卡带式收音机的音效,故被玩家戏称为:买飞机送收音机! 截至2020年2月,该模组在DCS World的Steam社群评价为极度好评。
  • War Thunder 战争雷霆 2022年6月游戏载具更新,于美国空军载具中,增新了F-14A/B雄猫战机。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存档副本.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2. ^ New long-range missile project emerges in US budget. November 2, 2017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26). 
  3. ^ TOP GUN Day Special: The Super Tomcat That Was Never Built.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4). 
  4. ^ Grumman's Future in Airframe Business May Hinge on Bidding for AX Bomber,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1991年2月25日,P52-53
  5. ^ HON.RANDY`DUKE'CUNNINGHAM.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3). 
  6. ^ 6.0 6.1 6.2 6.3 F-14D Tomcat vs. F/18 E/F Super Hornet. [2020-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2). 
  7. ^ F-14雄猫,FLAK ,军事家,2012年11月,P71
  8. ^ 8.0 8.1 F-14雄猫式战机,奥儒 ,军事家,2004年4月,P31
  9. ^ 9.0 9.1 F-14雄猫,FLAK ,军事家,2012年11月,P73
  10. ^ 10.0 10.1 10.2 10.3 F-14雄猫,FLAK ,军事家,2012年11月,P72
  11. ^ 存档副本. [2022-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30). 
  12. ^ McLaughlin, Andrew. Hornets Down Under. Fyshwick, ACT: Phantom Media. 2005: 51,55. ISBN 0646443984. 
  13. ^ 丸[MARU]. No. 2010-12: 88. 
  14. ^ 昭和53年版防衛白書 第3部:防衛の現状と問題. 防卫厅. 1978 [2023-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4). 
  15. ^ "F/A-18 Aircraft Sales to Canada, Australia, and Spain: A Case Study of Offset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2 July 2011. 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via disam.dsca.mil, 16 April 1990. Retrieved: 8 June 2010.
  16. ^ Ng, Allan. "The CF18 Hornet fighter aircraft – In Detail (Part 3)."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5 December 2008. sfu.ca, November 2003. Retrieved: 14 March 2010.
  17. ^ a kill is a kill. [2022-11-02]. 
  18. ^ 戰鬥機巔峰對決,殲20才是真正維護和平的利器 | 戰鬥機巔峰對決,殲20才是真正維護和平的利器 | By Studio MIOFacebook, [2024-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2) (中文(简体)) 
  19. ^ 哔哩哔哩番剧. 超时空要塞 ZERO. www.bilibili.com.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中文(中国大陆)). 

参考书目

  1. Anthony Thornborough,Modern Fighter Aircraft Technology and Tactics, Patrick Stephens,ISBN 1852604263
  2. Jon Lake,Grumman F-14 Tomcat,AirTim Publish,ISBN 1880588137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F-14雄猫式战斗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