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A-12复仇者II式攻击机.

A-12复仇者II式攻击机

A-12复仇者II
A-12的艺术概念图
类型 全天候舰载隐形攻击机[1]
原产国  美国
制造商 麦克唐纳-道格拉斯
通用动力
状态 已取消
主要用户 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
制造数量 0

A-12复仇者II(Avenger II)式攻击机是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 Douglas)公司和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合作发展的一种隐形攻击机。它是美国海军首架以深入敌境进行长程打击任务为设计目标的攻击机,也是第一架由美国海军投资研发的隐形舰载机美国海军计划用以取代服役已久的A-6入侵者式攻击机美国空军也计划采购,用以汰换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服役的F-111土豚(Aardvark)式打击战斗机。然而,因为发展计划出现预算超支、机体重量过重及发展时程顺延等问题,1991年1月7日美国国防部长钱尼(Dick Cheney)宣布终止整个研发计划。

发展过程

本机原初构想来自美国空军于1981年发包给通用动力公司的一项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寻求一种能取代F-111战机隐形攻击机。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正致力正在发展F-14雄猫式战斗机A-6入侵者式攻击机的共同后继机种,即VFX计划,但该计划因为成本太高而被取消。1983年,美国海军决定放弃其他二项发展计划(F-14DA-6F改良计划),全力推动名为“先进战术攻击机”(Advanced Tactical Aircraft,ATA)的研发计划,也就是A-12复仇者II式攻击机,并计划在1994年进入量产阶段。

由于以往的隐形战机计划全由美国空军投资,而且参与这些计划的厂商均无制造舰载机的经验,美国海军为降低研发风险,要求各参与厂商必须拥有这一方面的经验。1986年,参与本机研发计划的竞标厂商自行组成两个团队:诺斯罗普(Northrop)公司/LTV公司/格鲁门(Grumman)公司为一组,另一组是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第一组提出的设计蓝图,外型上很像是B-2幽灵(Spirit)式轰炸机的缩小版;后者则是直接沿用通用动力公司原先针对对取代F-111战机的原始构想和基本设计。

A-12预计要取代的机种之一:A-6攻击机

1987年12月,经过严苛的评选,美国海军授予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和通用动力公司一份固定价格合约,进行A-12的全尺寸发展(Full-Scale Development,FSD)作业。然而在1990年,美国国防部针对A-12的发展计划进行检讨,发现该计划面临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首先是全尺度发展(FSD)所需经费预估将超支9亿美元;其次,由于设计小组对复合材料加工和处理作业困难度的过度乐观,导致原型机的制造和装配发生预料之外的技术问题,首次试飞日期已决定由1990年11月延至1991年下半年;再加上进行装配中的8架原型机,其机身重量已超出航舰上每架飞机的可容许最大起飞重量(29.5吨),因此减重计划势在必行。

同年,美国国防部长钱尼在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主要飞机评论(Major Aircraft Review, MAR)”一文中表示,为节约预算及建构适合的兵力结构,将降低海军型A-12的采购数量(由858架减到620架),以配合消减后的航空母舰数量,并削减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采购计划;同时,A-12的尖峰生产时间和产量将1995会计年度的48架降至1994会计年度的36架,空军型400架的采购计划则延到1997会计年度才开始,而非原先计划的1993会计年度,这些改变也使A-12的单位预估成本比原先计划的4,800万美元更高。

计划的延长、延误、预算的超支、机体设计瑕疵以及采购数量的减少都是A-12战机研发计划所面临的困境。1991年1月7日,美国国防部长钱尼宣布终止A-12的发展计划,美国海军转而研发并购置F/A-18C/D的改良型——F/A-18E/F超级大黄蜂(Super Hornet)式战斗攻击机,以取代日渐老化的F-14A-6A-7舰载机

外型设计

基于隐形深入打击的作战需求,A-12被设计成全三角翼飞机,没有垂直或水平尾翼。从结构来看,内侧主翼的截面厚实,以容纳武器舱、驾驶舱、发动机和燃料箱,并结合两侧较薄且可折叠的外侧机翼,以利于航舰上的操作和收放。

其独特的外型设计使A-12在飞行时极不稳定,故采用线传飞控系统来稳定飞行时的飞机姿态,并透过机翼内侧的大型的升降副翼(elevon)用来控制飞机的俯仰、滚转等动作,翼梢的分离(Split)式升降副翼可用来当做方向性控制与空气减速面。

由于没有机身构造,除了翼梢和发动机的喷嘴外的整个翼展都可用来作控制面,所以无垂直尾翼的构形并不会对飞机于飞行时产生不稳定的影响。加上线传飞控系统的协助和大角度的前缘后掠角,可有效减轻侧风在低空飞行时的影响,使A-12有良好的低空飞行性能。

动力系统

A-12攻击机配备2具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的F412-GE-400无后燃器涡轮扇发动机,衍生自F/A-18所使用的F404涡轮扇发动机。发动机隐藏在呈弯曲状的进气道后方,而进气口则是位在翼前缘的下面。

相较于F404发动机F412发动机的风扇直径加大,使进气量由每秒65公斤提升至70公斤,而旁通比由0.2提高至0.8。受惠于美国空军推动的改良性能发动机(Increased Performance Engine, IPE)发展计划,F412得以装用第二代发动机核心段(Core II),容许更多气流的导入,并提高涡轮的进气温度(提高摄氏111度),另装有全权式数位发动机控制(Full-Authority Digital Engine Control, FADEC)系统,飞行操作时无油门限制,且有效控制耗油量。

感测系统

在计划初期,A-12即被设计为一具备整合感测系统之战机。系统的核心感测器是一具由西屋(Westinghouse)公司发展的AN/APQ-183相位阵列雷达,衍生自诺顿系统(Norden Systems)公司为A-6F入侵者II(Intruder II)式发展的APQ-173。翼前缘有2具天线组,Ku波段,虽然易受大气和环境的干扰使其侦测距离较短,但也使其雷达信号较难被截获而暴露行踪。另加装1具X波段照明雷达,用以导控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dvanced Medium-Range Air-to-Air Missile, AMRAAM)。

雷达系统内最重要的组成元件是平行模组化讯号处理器(Parallel Modular Signal Processor, PMSP),是由控制资料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负责发展。PMSP由5个讯号处理模组组成,每个重约1.2公斤,一个处理模组每秒钟可执行125百万次浮点运算(Megaflops),整个 PMSP 每秒钟可执行625百万次浮点运算,相当于一部超级电脑的运算能力。

在被动侦测系统部分,A-12内装2具由西屋公司发展但型号不明的前视红外线(Forward-Looking Infra-Red, FLIR)系统。其中一具固定式导航前视红外线系统用以提供低空和地貌追沿飞行时所需的导航资料,另一具活动式前视红外线系统可发现和识别小型地面目标,也可作为对空搜索用的红外线搜索追踪系统。

电子系统为内藏式,原订使用与先进战术战斗机(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 ATF)相同的整体化电子作战系统(Integrated Electronic Warfare System, IEWS),但因该系统研发时程无法配合,后改用ITT公司和西屋公司合作发展的ALQ-65空用自卫干扰器(Airborne Self-Protection Jammer, ASPJ)。电子支援系统(Electronic Surveillance Module, ESM)采用立顿公司发展的AN/ALD-11。

武器系统

A-12的内置弹舱可携带美国海军当时服役中和发展中的各式武器,包括Mk 80系列低阻力通用炸弹Mk 20石眼II(Rockeye II)式集束炸弹(Cluster Bomb)、AGM-84A鱼叉(Harpoon)式反舰导弹AGM-65小牛(Maverick)式空对地导弹、GBU-10/12/16铺路Ⅱ(Paveway II)式激光导引炸弹英语Paveway(Laser Guided Bomb,LGB)、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High-speed Anti-Radiation Missile, HARM)及B-61自由落体式核弹等,另外也可以携带当时仍在发展中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oint Direct Attack Munition,JDAM)。

另外,A-12亦可携挂空对空导弹(Air-to-Air missile,AAM),并分担F-14战机的舰队防空压力(在美国海军原始构想中,A-12攻击机负有辅助舰队防空的任务,因此其雷达系统具备导控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的能力)。携挂的空对空武器包括AIM-9响尾蛇(Sidewinder)式短程空对空导弹AIM-7麻雀(Sparrow)式中程空对空导弹以及AIM-54不死鸟(Phoenix)式长程空对空导弹。用以取代AIM-7麻雀AIM-54不死鸟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Advanced Medium Air-to-Air Missile,AMRAAM),亦是计划中的标准武器配备。

空军型 A-12

作为F-111的后继机种,空军型A-12仅需少量修改即可担任深入打击任务。由于只运用在陆上基地,所以空军型A-12拥有较轻的起落架、固定式的机翼及较轻的机体结构,各项性能表现理论上应较海军型为佳。

空军型A-12可能换用普惠(Pratt & Whitney)公司的F100无后燃器型发动机,目的是与F-15F-16共用相同的后勤支援体系,但该型发动机当时仍属纸上构想,且其推力较F412-GE-400发动机为低。

性能(A-12)

外型尺寸

  • 机组员:2名
  • 全长:37呎10吋(11.5米)
  • 翼展:
    • 未折叠状态:70呎3吋(21.4米)
    • 折叠状态:36呎3吋(11米)
  • 全高:11呎3吋(3.4米)
  • 翼面积:1,308平方呎(122平方米)
  • 空重:39,000磅(17,700公斤)
  • 一般起飞重:80,000磅(36,300公斤)
  • 引擎:2具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F412-GE-400无后燃器型涡轮扇发动机,每具最大输出13,000磅(58 kN)

性能

  • 极速:500节(580 哩/时,930 公里/时)
  • 航程:800海里(920 哩,1,480 公里)
  • 最大升限:40,000 呎(12,200 米)
  • 爬升率:5,000呎/分(25 米/秒)
  • 翼负荷:61磅/平方呎(300 公斤/平方米)
  • 推力重量比:0.16

相关条目

注释

  1. ^ Stevenson 2001

参考文献

  • Stevenson, James P., The $5 Billion Misunderstanding: the Collapse of the Navy's A-12 Stealth Bomber Program, Annapolis, Maryland: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September 2001, ISBN 978-1557507778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A-12复仇者II式攻击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