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阿底峡.

阿底峡

阿底峡梵语अतिशAtiśa孟加拉语অতীশÔtish藏语ཨ་ཏི་ཤ་威利转写a ti sha,982年—1054年),又译为阿提沙阿帝夏,原名月藏,法号燃灯吉祥智梵语दीपंकर श्रीज्ञानDīpaṃkara Śrījñāna孟加拉语দীপঙ্কর শ্রীজ্ঞানDipôngkor Srigên藏语ཇོ་བོ་རྗེ་དཔལ་ལྡན་ཨ་ཏི་ཤ་威利转写jo bo rje dpal ldan a ti sha),尊称为阿底峡尊者,生于东孟加拉超越城中,他重新建立了藏传佛教僧团开创噶当派,重申戒律,并重新阐明了佛教根本教义,是对西藏后弘期佛教贡献最大的印度高僧。

生平

阿底峡

公元982年,阿底峡出生于印度孟加拉南部王族,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父亲名为善胜吉祥,母亲名为吉祥胜光。十一岁时,阿底峡前往中印度那烂陀寺亲近菩提贤论师,后跟随阿伐都帝,居住在金刚座,学习出离心及《中观论》。

十八岁时,至超戒寺,向北门守护者那洛巴学习密法。二十九岁,依大众部说出世部戒护上座处出家,学习戒律及因明。法名吉祥然灯智,阿底峡意为“殊胜”,阿里藏王对其尊称。又至飞行寺法铠论师座前,听受《毘婆沙藏》。

三十一岁,至苏门答腊师从金洲法称,学习《现观庄严论》,以及寂天论师所著《学处集要》、《入菩萨行论》等经典。在岛上居住了十二年,在这期间,他还曾至爪哇岛,向一位乞食瑜伽士求取加持灌顶及密法教授。

四十四岁(1025年),返回印度超戒寺担任住持,成为印度相当知名的大学者。

五十八岁,受古格王朝智光王(意希沃)的请托,决心入藏传戒以及传授佛法。开创噶当派[1][2]。其弟子众多,最著名者为库敦·宗哲雍仲俄·勒贝喜饶仲敦巴·甲哇迥乃三人,合称为“库、俄、仲”。

1054年八月十八日,在聂塘入涅槃[3]阿底峡圆寂后,他的骨灰一直供奉在聂塘寺,寺里至今仍保留着一块他打坐时使用过的石板。1904年英国《每日邮报》随军记者艾德蒙.坎德勒英语Edmund Candler记载他对阿底峡墓的印象,说是他在西藏看到唯一干净简单的宗教建筑。[4]

1963年,应孟加拉佛教访华代表团的请求,周恩来同意将阿底峡的部分骨灰运返他的出生地。1978年,他的骨灰被运回独立后的孟加拉国,并供奉在达玛拉吉卡寺(Dharmarajika),成为中孟交往历史的象征。

思想及影响

阿底峡入藏之前,西藏的显宗密宗之间关系紧张。他在《菩提道灯论》中将修行者分成下士(人天乘)、中士(小乘)、上士(大乘)三等,各有不同修行方法,但是皆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修行基础,主张修行密宗之前,需要先以显宗为前导,并将发起菩提心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源。他来到藏地前,很多僧人也使用黑巫术(因为之前是苯教信徒)。

噶当派以显宗的修习为主,但也不排斥密宗,它对修习次第的主张是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强调密宗只能传授给经过考验的少数人。噶当派所传的密法,以属于四部怛特罗中的第三部即瑜伽部的《真实摄经》(东密金刚顶经)为主。在阿底峡时期四部怛特罗中的第四部,亦即无上瑜伽部的一些内容,经印度传入西藏。阿底峡在世时提倡遵循《真实摄经》修密法。所以噶当派在西藏佛教中享有显密教“纯净”的声誉。公元15世纪兴起的格鲁派(俗称“黄教”),就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阿底峡的教授,以舍弃世俗而修菩提心为中心,以大悲心为本体。

阿底峡后来整顿清规,建立噶当派要求所有僧侣都严守佛教戒律,不可以修行密宗为借口做出违背戒律之事,他不允许沙门修练“双身法”。阿底峡本人持大众部戒律,在入藏之后,因为西藏僧团的戒律以寂护所传的说一切有部戒律为主,因此他在西藏并不担任授戒阿阇黎,以免影响西藏僧团原有传承,但他也讲解戒律,但多半是不分教派的共同戒等。

著作

阿底峡尊者著有《菩提道灯论》、《菩提道灯难处释》。后宗喀巴以《菩提道灯论》为底本,写作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成为藏传佛教的根本论书之一。后被编入噶当六论之中。其中三士道的道次第修学次第深入藏传佛教各大派。民国时期,法尊法师将《菩提道灯论》翻为汉文,后经如石法师重校,将之流传于华人社会。

怛特罗部: 《现观分别论》、《独勇成就法》、《金刚座金刚歌》、《吉祥集密世自在成就法》、《圣观自在成就法》、《大威德遍照现观》、《法界见歌》、《定资粮品》、《超世间七支仪轨》、《不动成就法》、《一切如来三摩耶守护成就法》、《摄一切三摩耶论》。[5]

般若部: 《般若波罗蜜多摄义灯》、《般若心经解》。[5]

中观部: 《入二谛论》、《一念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经集摄义》、《菩提道灯论》、《心要略摄》、《菩萨宝鬘论》、《显示归依论》、《成大乘道方便略录》、《经义集优波提舍》、《业分别论》。[5]

经疏部: 《业障清净仪轨疏》。[5]

参考资料

脚注

  1. ^ 西藏研究. 《西藏研究》 编辑部. 2008: 35 [2021-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2. ^ 八思巴生平与巜彰所知论》对勘硏究. 中囯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中囯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8 [2021-09-07]. ISBN 978-7-5004-241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7) (中文). 
  3. ^ Tucci. Religions Of Tibet. Routledge. 2012-11-12: 22. ISBN 978-1-136-17945-7. (英文)
  4. ^ Edmund Candler. Chapter XIII Lhasa and its vanished deity - Atisa's tomb. The Unveiling of Lhasa [《拉萨真面目》]. 1905年: 214–243. (英文)
  5. ^ 5.0 5.1 5.2 5.3 七三、阿底峡(982—1051,一说980—1052). [2019-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参见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阿底峡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