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观 (佛教).

观 (佛教)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1]梵语विपश्यनाvipaśyanā巴利语vipassanā藏语ལྷག་མཐོང་威利转写lhag mthong,罗马拼音:lhaktong),又译为种种观察[2]观察[2]观见[3]观照[4]、觉察、洞察、觉照,音译为毘钵舍那[5]毘钵舍那毘婆舍那毘婆奢那(毘或写作毗,如毗婆舍那),是佛教术语,在巴利语上(Vi)有“特别、超”的意思,而(Passanā)有“观看、见”的意思,在英语通常被翻译为洞察力,意谓以正见来观察、抉择[2][1],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观察事物,如实观察诸法自性[6],洞察存在真实本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学。它通常是指三辨识,即无常非我这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上的诸行三,是一切存在的三个共同特征共相),及大乘佛教上的空性佛性

释义

[编辑]

毗钵舍那被翻译为英语:insight(意为洞识、洞悉、洞察),因为英文前缀字 in- 有向内的意思,sight是观看,因此中文译作内观,字面上的意义是往“内”去“观”察身心的实相。但是这种译法其实是有点误导,因为梵文字面意思中,并没有向内看的意思。毗钵舍那(梵语Vipasyanā)由梵文前缀字 vi- 与观看的动词字根 paś组成。印度-雅利安语支的 vi-,类似于拉丁文前缀字 dis-,有远离或朝向的意思,也有遍及、各种类,或意图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毗钵舍那可以译为“用如此的方式去看”、“由此看”、“专注深入的观看”、“周遍观看”等[7]

毗婆舍那是修行禅那的两种途径之一[8]。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蕴及十二处)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和无有恒常的身体(无我)等三相[9]

以这个对实相的了知,“心”将逐渐停止造作“”(三毒)的习性反应。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脱痛苦的根本方法,唯有根除内心的贪瞋痴。

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前两学分别是学(道德生活之准则)、和学(专注力的培养)。慧的音译为般若,是对实相的正确了解,事实上,观修习的每个阶段,就是以获得更深湛的智慧做为里程碑(如十六观智),更深的智慧,能灭除更幽微的烦恼,从这个意义而言,佛教修行可以视为自我净化的过程(七清净),其最终目标是完全的净化,从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即所谓的涅槃

观禅之修习方法

[编辑]

观是一个非常单纯、活在当下的修行方法,借由无选择性的“观察”,直接体验身心之中的实相,其中,没有信仰或想像的成分。完整的观察修行必需包含三个部分:五戒(sila),戒除杀、盗、邪淫、妄语和烟酒毒品,以便使“心”到基本的平静,进行第二部分,训练心的专注:使心可以稳定持续地专注在某个对象(所缘或业处),经过适当的训练,获得某个程度的专注力之后,就可以进行的开发:以高度敏锐的心力,不带价值判断地(无分别),客观地观察身心,去穿透事物的表相,获得真正的智慧(修慧),这个建构在实际体验的智慧,其威力远超过信仰和理智层面的理解,能够改变身心失衡的行为模式,化解掉潜藏在内心的压力、不安、恐惧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结。

换个话说,观就是透过实际的体验,去了知“身”和“心”具有“刹那生灭”、“无常”、“苦”(不满足)和“无我”(无自主性)的真相。要彻底明了无常、苦、无我的道理,不是经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只有从实际的层面去观察看看,在这个“身”和“心”之中,有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透过持续的修习,观禅修者将发现,所谓的“我”只不过五蕴不断变迁流动的现象,身体本质上是由而无数的微粒子(kalapa)所组成,这些微粒子无时无刻不在生灭变化,只是纯然是波动,心理的本质也是不断刹那生灭,身心其中找不到坚固不变的实体,有了这种体验之后,“自我”的错觉才能消解。[10]

因为观察的对象(身、心)和现象(无常)是一直存在的,理论上,观的修习何时何地皆可进行,但对初学者来说,必须由富有禅修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以及一个最低干扰、适合练习观的场地(阿兰若),这即是禅修中心的作用。

已故禅修大师

[编辑]

在世的禅修老师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翻译名义集》:“【毘婆舍那】此云观。《涅槃》云:“毘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
    《大乘义章》:“观者外国名毘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2. ^ 2.0 2.1 2.2 《慧苑音义》:“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
  3. ^ 《翻梵语》:“毘婆舍那(应云毘钵舍那 律曰观苦空无我。译曰观见)”
  4. ^ 《续一切经音义》:“毘钵舍那(亦梵语此云观,谓观照,惠也)”。
  5. ^ 《慧琳音义》:“毗钵舍那,唐云观。”
  6. ^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诸法自性是毘钵舍那。”
  7. ^ 《瑜伽师地论》卷77:“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若、若、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
  8. ^ 马哈希禅师《法轮》:“禅那的意思是,接近的观察一个目标,以固定的注意力,集中的专注于一个选定的禅定目标。例如:以寂定的数息观,会提升至寂止禅境;然而,注意心和身的自然特征,静观他们的不恒常、不满足和不坚固性,则属于内观。有两种禅:寂止禅与内观。固定的专注,发展趣入寂静定者,称为寂止禅。静观法的三种特征则属内观。”
  9.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3:“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毘钵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10. ^ 葛印卡 【感受:念住(Satipatthāna)的关键】: 观察感受亦可让我们体验到,身体是由四种基本元素所组成,也就是地(固态)、水(液态)、风(气态)以及火(温度)。粒子(particles)随着单一或多种元素的显著而生起,出现变化无穷的感受。它们生生灭灭。而最终,身体不过是生起又灭去的波动持续消融着。表面看似坚实的身体结构,事实上也只是涟漪、波动、振荡。

进阶阅读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电子书及录音

[编辑]

今人修习内观之记录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观 (佛教)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