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长春社.

长春社

长春社
成立时间1968年
类型环保组织
总部香港 编辑维基数据
地址
服务地区香港
使命声明为了当代和未来社群,建立以环境的可持续性为首要考虑的社会。以主要推动者的角色,透过倡导、合作和社区参与来捍卫我们的环境和文化古迹 。
网站http://www.cahk.org.hk

长春社(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香港民间环保组织,成立于1968年,为香港最早成立的环保团体。该组织以积极倡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保育自然、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为使命。该组织主张倡导合适的政策、监察政府工作、推动环境教育和带头实践公众参与,以达致可持续的发展。该组织获香港税务局列为已获豁免缴税的慈善团体,亦是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会员[1]

长春社

架构

[编辑]

在会员制的基础上,“理事会”由会员经周年会员大会选出,旗下设有“时事及对外关系委员会”、“品牌及筹款委员会”、“能源委员会”、“中国项目委员会”及“保育委员会”。

立场主张

[编辑]

自然保育:关注“新自然保育政策”[2]

树木保育:支持制订树木法[3],推动各种郊野林木和生境保育工作

环境规划:倡议改革城规制度,引入多种规划工具以保育具生态、文物古迹、自然美景价值的地方[4]

文物古迹保育:倡议制订古迹保育政策[5]

组织历史

[编辑]

洋紫荆会

[编辑]

1967年,四位热爱郊野旅居香港的英国人(包括香港旅游协会(香港旅游发展局前身)的约翰潘恩先生(John Hugh Pain, 1930 - 2018[6])、两栖动物专家及香港大学内分泌科学者洛夫茨教授(Prof. Brain Lofts, 1929 - 2015[7])、怡和洋行的Jeremy Brown先生和苏格兰人柏爱珍(Agnes M. Black)女士),相约于周末行山并自称“洋紫荆会”(Bauhina's Circle)。

当时,适逢香港政府为回应1965年发表有关保育香港郊野的报告(Talbot's Report),准备成立委员会应对乡郊地带的土地运用和保育。在此时代背景下,柏爱珍经常致电政府官员,要求增加在郊野植树及加强预防山火,而小组其他成员则有感于乡郊农村用地遭受破坏,于是萌生成立组织的想法。1968年5月,他们在柏爱珍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筹组会议。筹组期间,小组举办了一次清洁沙滩活动,活动被报章报导。

之后,他们招揽同样喜爱行山的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副校长罗拔雷恩、观鸟爱好者Michel A. Webster、香港大学赖廉士爵士及中文大学学者胡秀英等人。1968年10月,小组于中环梅夫人妇女会主楼开会决定成立组织,并确定组织的英文名称"Conservancy",香港第一个环保组织就此应运而生。同时,画家赵戒堂提议将组织的中文名称为“长春社”,乃寄望《寂静的春天》不会降临,春天永续之意。

稍后,雷恩又邀请九龙华仁书院的魏志立神父加入。1969年底,长春社正式注册。[8][9][10]

草创期

[编辑]

不过,首次周年会员大会要待至1970年才召开,并选出雷恩为主席,Michael A. Webster为秘书。1971年10月21日,第二次周年会员大会召开,此时陈立侨医生加入。

及后,雷恩与Michael A. Webster展开募捐及招募会员行动,共招募了过百名会员,作为“创会成员”。1972年5月11日,长春社于《南华早报》刊登全版广告,题为“Make Our Country Beautiful! Protect the beauty of our countryside! Join us Now!”,并列出创会成员名单。[9]

1972年的个人会员名单如下:

The Rt. Rev. J H G Baker、Miss Agnes Black、鲍健士英语Gus Borgeest先生(1961年麦西西奖得主)、Mr Jeremy Brown、Mr Frederick Brunn、Dr & Mrs J Carey-Hughes、Mrs Helen Chan、Mr Robert Chan Hon、Dr Samuel T H Chan、 Mr Chan Shu Sun、Dr Chang Shu Ting (张树庭教授)、Mr Chau Cham Son (周湛燊先生)、Mr & Mrs J A Cheetham、Mr T C Cheng、Miss Chow Pak Ham、Mr N Croucher (求槎先生)、Mr & Mrs P A Daley (戴礼伉俪)、Mr & Mrs H A Dangler、Dr & Mrs G C Dansey-Browning (香港眼科学会创会会长)、Mrs J S Davidson、Dr L K Ding (陈立侨医生)、Mr Perry Z Draganich、Dr A R B Etherton (艾实敦博士)、Mrs Kenneth Fung、Prof W G Gregory、Mr G K Harman、Mr C J Hoddiaott、Mr John A Holt、Dr Hu Shiu Ying (胡秀英教授)、Dr Denny M H Huang (黄梦花医生,前市政局议员)、Mr R S Huthart、Mr Hugh Gibb、Mr & Mrs D A Gilkes、Mr H Kadoorie (贺理士・嘉道理爵士)、Mr Ralph Karr、Miss Elma Kelly、Mr Lamson Kwok (郭琳珊先生)、Mr Lam Chik Ho (林植豪先生)、Mr & Mrs Lee Kam Woon (利锦桓伉俪)、Mr & Mrs Q W Lee (利国伟伉俪)、Dr Richard C Lee (利铭泽医生)、Mr & Mrs Lee San Wai、Miss Martha Lesser、Mr & Mrs Li Fook Hing (李福庆伉俪)、Dr D Y Lin、Mr K S Lo (罗桂祥先生)、Mr & Mrs Robert K L Lo、Prof Brian Lofts (洛夫茨教授)、Mr H P Lok、Mr & Mrs John L Marden (约翰马登英语John Louis Marden伉俪,会德丰前主席)、Dr Y P Mei、Mr & Mrs MacCrimmon、Mr Ng Chun Man、Mr Ngan Shing Kwan (颜成坤先生,中华巴士公司)、Mr & Mrs D C P Nixon、Mr John H Pain(约翰・潘恩先生)、Mr & Mrs K C Pang、Mr & Mrs Jon Prescott、Mr Robert N Rayne (罗拔・雷恩)、Mr & Mrs O’Donnell Redefine、Sir Lindsay & Lady Ride (赖廉士爵士伉俪)、Dr & Mrs David G Robertson、Mr & Mrs W G Robertson、Dr K E Robinson、Mr R D Rodgers、Dr & Mrs A T Roy (芮陶菴博士伉俪)、Miss Mary E Runyan (任一德博士)、The Hon G M B Salmon英语G M B Salmon (前立法局议员沙鲁民)、Dr Shen Philip (沈宣仁博士)、Mr Shum Sui Sang、Miss Shum Suk Kuen、Mr Shum Yau Sang、Mr & Mrs Richard Siegert、Mr J C B Slack、Mr Szeto Wai (司徒惠先生,前行政立法两局议员)、Mr & Mrs M C R Talamo (1968-69年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Mr C L Tam、Mr Tang Pak Lai、Prof & Mrs L B Thrower (杜华教授伉俪)、Dr & Mrs L B Trott、Mrs Tonia Walls、Mr D D Waters、Mr Alan Waudby、The Hon Wilfred S B Wong (前立法局议员黄宣平)、Mr & Mrs J M Weedon (韦顿伉俪,香港总商会)、Mr Yau Hon Ti、Dr Yung Chi Tung (容启东博士)

另外,1972年的终生会员共有15 人,包括:

Miss Sharon Au、Mr Joseph S Brooker、Mr Roger A Ellis、Mr Simon Ellis (艾礼思先生)、Mrs Pauline Gordon、Miss Joanne M L Leung、Fr Harold Naylor (魏志立神父)、Fr John Russell S J (刘胜义神父)、Mr Ronald W Smith、Mrs Susan Mary Smith、Mr Peter Stafford、Mr M J E Thornhill、Dr B S Vaughan (香港脊医学会创会会长)、Mrs Mary Visick (前香港大学何东宿舍舍监)、Mrs Patricia Williams[11]

1970年代

[编辑]

1971年,成立教育委员会,推动环保教育工作,由魏志立神父担任委员会主席。[12]

1972年6月,魏志立神父代表长春社出席斯德哥尔摩地球峰会,是香港首次有环保组织参与国际环境会议。[13]

1972年8月,首办环境研讨营,地点在崇基书院。研讨营催生了“青年行动组”的筹组,筹委会成员包括筹委会主席Li Pak Cheong、副主席温石麟,以及黄霭仪(David Wong Oi Yee)、何泺生等人。1973年3月,青年行动组出版《协调》杂志,成为其机构刊物。1974年,青年行动组第二届干事会选出,大学二年级生温石麟获选为主席,时为中文大学生物系研究生徐立之则获选为出版秘书。[14][15]

1974年3月3日,举行首届“环境步行”。[16]

1975年11月,青年行动组推动成立“保护环境学会联校协进会”,成员包括21间中学的代表:长沙湾天主教英文中学全完中学拔萃女书院香港邓镜波书院观塘玛利诺书院喇沙书院基督教香港信义会信义中学玛利诺书院保禄六世书院皇仁书院圣文德书院圣若瑟英文中学圣若瑟书院嘉诺撒圣家书院圣保罗男女中学圣保禄中学天主教崇德英文书院真光女书院九龙华仁书院英华书院[17]

1970至1976年间,针对石上河梧桐河非法污水问题,发起反对上水皮革厂运动,是香港首个环保抗争事件。[18]另外,还发起了反对大生围兴建锦绣花园事件[19]、反对启德机场夜航运动[20]、反对南丫岛建炼油厂[21],以及反对南丫岛兴建发电厂[22]

1976年,青年行动组与保护环境学会联校协进会合办了联校环境节。在1978年9月,长春社进一步举办“香港环境节”庆祝该社成立十周年,还设计了反派角色“奢侈怪”(Luxurian bug),以宣扬减少废物意识。[23]

长春社反对清拆第二代香港会所大厦

1977至1980年间,长春社联同Hong Kong Heritage Society展开多项古迹旧建筑保育行动,包括:保育尖沙咀火车站[24]、保育域多利兵房[25]、保育尖沙咀前水警总部讯号山[26]、以及反对清拆香港会大楼及争取最高法院大楼列为法定古迹[27]

1979年6月25日,青年行动组7人访京团获中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曲格平的接见。[28]

1979年11月,Michael A. Webster主席任期终结,创办人一代全部淡出领导层,温石麟接任长春社主席[29]。而教育委员会、《协调》相继在1980和1981年停止运作,筹款项目环境步行亦于1981年后停办。

1980年代

[编辑]

在倡议运动方面,发起或参与多项环境抗争运动,如:牵头连系民间组织反对大亚湾核电厂运动[30]、发起反对味精运动、提倡“无污染旅行”概念和慎用胶袋运动(香港首个针对滥用胶袋的环境运动)[31]、反对中电在大屿山分流兴建发电厂[32]等等。

1986年,事隔多年后终于成功召开会员大会,熊永达获选为主席、黎广德获选为秘书,周兆祥冯智活和梁咏雩等人进入领导层[33]。自此亦确立制度,主席任期不超过4年。

1988年,成立“香港环境资源中心”(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的前身),启蒙香港政府日后于各区所成立的环境资源中心。中心早年的营运经费得到亚洲全人发展伙伴(Asia Partnership for Human Development)的赞助,该款项也支持了《绿色警觉》(Green Alert)杂志的出版和其他工作。[12]

1990年代

[编辑]

1991年,复办步行筹款,并重新定名为“环保行”。

1992年,派出8人代表团出席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成员包括冯兆荣、陈捷贵、熊永达、吴祖南、吴庭亮、张丽萍等人[34]。及后,提倡“可持续发展[35]和“地方议程21[36]概念。

在自然保育方面,联同其他环保团体反对发展沙罗洞[37]南生围[38]、入禀城市规划委员会规划攸美新村以西的渔塘为保育区[39]、关注丰乐围发展计划[40]、倡议法定环境影响评估条例[41]、及倡议制定自然保育政策[4]

在古迹保育方面,入禀城市规划委员会反对高街精神病院的规划争取保育该幢古迹[42],以及为保育红屋发起一连串行动[43]

另外,还在1994年倡议开征胶袋费,1999年发起“报纸不要袋”运动,关注报摊卖报纸附送透明胶袋问题[31]

在关注中国大陆环境问题方面,于1993年派团访问北京,并成立基金赞助大陆《大自然杂志》、开展海南岛霸王岭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育工作[44]、于1995至1998年间开展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育工作并向458名东竹寺喇嘛作环保培训[45],而在1998年推动“绿色礼物送祖国”植林计划,在5个省种植11,000公顷林木。[28]同时,倡议粤港政府环保合作联络机制引入公众参与。[46]

2000年代

[编辑]

踏入21世纪之初,反对九铁计划落马洲支线高架桥方式穿越塱原湿地;[47]其后又推展“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计划”。[48]另外,开展“衣旧回收为环保”计划。[49]

2002年,组团参与约翰奈斯堡地球峰会2002。[50]

在古迹保育方面,反对前英军域多利火药库活化项目破坏历史氛围[51]、争取保育旧赤柱警署[52]甘棠第[53]、反对旧水警总部活化项目破坏历史氛围及过度商业化[54]、争取保育旧中区警署建筑群[55]景贤里[56]旧湾仔街市[57]、湾仔太原街[58]龙圃别墅[59]、反对清拆第三代中环天星码头[60]皇后码头[61]等,并倡议制订古迹保育政策[5]。另外,改组“香港环境资源中心”为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

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

在自然保育和城市规划方面,关注“新自然保育政策”[2],入禀城规会,以保育南生围深涌[62]慈山寺[63],以及反对合和中心二期[64],并关注龙尾人造沙滩工程[65]

在树木保育方面,倡议制定“保护树木条例”[66]、关注树木被破坏情况[67]、 发起快闪抗议行动争取保育坚尼地城科士街石墙树[68]、争取保育龙珠街明渠石墙树[69]和反对屯门良景邨树木去顶、关注赤柱马坑公园发展计划砍树规模[70],以及反对移除玛利诺鬼树[71]等等。

在环境教育方面,举办如“与鸟共舞”校际鸟类舞蹈创作比赛(幼稚园)和雀鸟帽子设计比赛(中小学)、 举办“生命树”中学树木生态教育计划。2005年起,开展“绿游香港”计划。2006年起,开展“绿乐无穷在屋邨”计划和“惜树灵人”树木保育教育计划。

2007年起,于云南省开展“沼气能源计划”。[72]

另外,又关注 全球暖化和气候转变[73],并提倡夏日轻装[74]、碳中和政策和倡议制订气候转变应变计划。

2010年代

[编辑]

2011年,加入“政府山关注组”[75]、开展“大埔船湾湿地复修试验计划”[76]、设立“低碳部屋”[77]、成立“禾・花・雀・塱原自然生态农社”和开展“第绿梯队”计划[78]

2012年起,出版“绿活日志”[79]

2013年起,开展“粮善关爱坊”。另外,反对清拆何东花园[80]

2015年,关注旧邮筒保育[81]

工作项目

[编辑]

树木保育

[编辑]

长春社积极推动不同种类的树木保育和教育工作,每年透过举办不同的公众活动,例如“树艺日”、树木导赏团、树木状况风险评估课程、树景/石墙树摄影比赛等,推广向公众和学校推广爱护树木以及城市森林的重要;除了都市树木,长春社也关注天然山坡的树林。该社参与不同的植林计划,于香港几个山头进行植树活动,希望参加者身体力行参与树木保育工作之余,令原来光秃秃的山头添上绿色,并改善香港郊野林木的生态价值。

  • 树艺日[82]--首届“树艺日”在2017年4月22日—“国际地球日”于拥有众多古树九龙公园内举行。透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包括展览讲座、互动游戏及树木导赏,让小朋友从中认识树木的好处和学会欣赏树木的美,亦让大朋友学习树艺知识及市区树木的现况,推广城市森林的重要。
  • 植林优化计划[83]--长春社于2016年开始参与渔农自然护理署的“植林优化计划”,为植林区制定不同的种树目标及策略,以提升林区的生态价值。现时正为三个植林区,分别位于大榄郊野公园内的元朗大树下西路及大榄涌郊游径;以及大帽山郊野公园内的龙门郊游径,进行优化计划,种植不同种类的本地树种,期望提升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 森林树队[84]--2018年初成立“森林树队”,以进一步推广本地植林优化及鼓励公众参与。计划招募有志学习及参与本地树林复修工作的朋友加入,从而认识本地的植被与植林历史和树林的生物多样性,亲身体验种植树苗、树苗护理及监察等实务,协助带领植林优化义务工作。
  • 小蚝湾苗圃河道植物生长监察及研究--随着市民对自然生态的关注提升,政府部门近年也开始关注河道生态绿化。长春社自2015年起为渠务署的一个苗圃担任顾问,评估不同本地原生树木、灌木草本植物是否适合用于河道生态绿化。两年半的计划期间,记录了苗圃内的27种本土树木及灌木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以及四十多种植物的发芽和繁殖情况。苗圃培育出来的21种植物幼苗亦分别种植于河道作生长测试,以修复河岸的生态。其中有几种原生植物,例如青葙薏苡及蓼属植物录得良好的生长。这些研究结果为香港日后的绿化项目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 “绿色大屿”植树计划--自2011年起, 长春社就协助离岛区议会举办“绿色大屿”植树计划,为植树地点策划种植策略、选取适当树种及植后护理等。计划直至2017年已种植超过20,000棵本地树苗,整体存活率达九成以上。

自然保育

[编辑]

长春社认为自然文化遗产同是珍贵的公共财产,属于整个社会和下一代,是香港社会资产的一部分。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这资产,不单可以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质素,更加可以使本港竞争力得到实质地的提升。

  • 保育塱原[85]--长春社在塱原湿地保育工作自2005开始至今十多年,为保持塱原湿地丰富的生境生物多样性,以融合生态、农耕及乡郊文化的保育方式来推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塱原社区。当中工作包括与地区伙伴(农夫及村民)协力种植不同种类的湿地农作物,例如水稻;举办塱原居民导赏员训练计划;与不同的团体、学校、机构、企业及公众人士合作,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及农务体验活动;与大众同乐,一起在塱原细听田野音乐。每年中秋也与薄扶林村合作,将塱原出产的禾草使用于传统中秋火龙制作之上,借此推动香港本地节庆及农耕文化的保育工作。
  • 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计划[86]--自2005年起,长春社得到由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与香港观鸟会合作《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计划》,与塱原地主、农友等以管理合作协议形式进行生境管理保育工作,并向市民推广塱原以及农地保育的讯息,现时为第六期(2017-2019)。 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计划透过与当地持份者合作,在农地进行不同的生境管理措施,改善并提高塱原的生态价值,吸引野生生物到来栖息觅食。亦以不同形式进行保育生态、农业及景观的环境教育,学校教育有“水田动物派对”儿童话剧和塱原小农夫生态农业体验活动;公众活动有飞鸟模型设比赛、塱原音乐会、塱原收成节、夜探塱原湿地、稻草人设计等。
  • “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87]与“塱原生态米[88]--为让更多市民参与塱原的农务工作,长春社于2011年成立“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是项计划是全港首个以水稻耕作为主题的农业会员计划,以社区支持农业形式(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运作。会员透过直接参与水稻复育工作,协助农夫重建稻田生境,出产并购买合作种植的稻米--“塱原生态米”。 “禾‧花‧雀‧塱原生态农社”现时分春秋两季,会员除了亲手种植“塱原生态米”,也可参与农务讲座、夜探塱原湿地观鸟日莲子采收和土窑烤食等活动,认识田间的生态、本地农业及生态农业模式。
  • 永续荔枝窝--荔枝窝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的人文历史,是展示传统乡郊生活的一个典范。随着永续荔枝窝的项目于2017年9月完结,长春社与香港乡郊基金在10月随即开展荔枝窝自然管理协议计划,当中有不同的公众活动及义工服务,让学生、公众及团体去亲自体验这特别的地方,并参与保育工作。
  • 荔枝窝自然管理协议2017-2019[89]--荔枝窝自然管理协议由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长春社与香港乡郊基金合作,透过与荔枝窝村民、新居民、农友及义工等以管理协议形式合作,在村旁农地进行自然管理工作,以自然和谐的农耕,令那里的人和自然万物都能生生不息。计划包含四大部分 - 维护自然万物、环境友善农耕、社区参与及公众教育。荔枝窝公众活动及义工服务包括自然农务体验活动、荔枝窝生态游、荔枝窝野外研习、自然队长计划及义务荔农助手。
  • 多元社区X多样生物[90]--多元社区X 多样生物项目与两个本地社区组织紧密合作,分别是香港小童群益会大围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及香港明爱薄扶林社区发展计划,举办导赏及生态监察培训课程,提升社区人士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协助监察及向市民介绍生物资源,以及一起进行环境优化工作,使社区的人和生物更和谐生活。项目亦有举办学校讲座及工作坊,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其中及认识市区生物多样性。

环境教育

[编辑]

社区教育是长春社相当重视的工作之一。除了较为传统形式的讲座及生态导赏等活动,近年的教育活动亦迈向多元化,包括大型环保游戏、戏剧教育、幼儿故事、嘉年华、通识教育讨论及设施参观等,对象由中、小、幼学生、老师以至公众家庭,让参加者通过不同的体验与经历,认识身处的自然环境,冀能让大众更乐意为爱护大自然资源而努力。

  • 童心‧乐绘‧说故事[92]--以充满创意与活力的戏剧教育游戏将环保信息传递到小学生心中,去为小朋友建立爱地球的心。
  • 水田动物派对--活动原为“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计划2015-2017”项目的一部分,是个专为幼儿而设,同时兼具互动演出、教师入戏及布偶元素的戏剧教育活动。重点是希望带给幼儿一个快乐的体验,让小孩知道水田与当中鸟类的密切关系。
  • 走过自然天地-生物速查100--长春社与可观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馆合作,对象为小学生。近年由以往的专题研习改为生物普查竞赛,活动主要在城门郊野公园内的指定范围进行,参赛队伍需于两小时内参赛队伍要尽快辨认大会指定的100种植物以取得分数,设有冠、亚及季军奖项。
  • 九龙城区绿色大厦管理[93]--与九龙城民政事务处九龙城区议会合办的“九龙城区绿色大厦管理”,以区内的物业管理人员、业主立案法团成员与及居民为对象,2017年(第三届)主要活动包括:区内街头展览、“楼宇环保支援简介暨环保工作坊”、参观“川上农庄”及“九龙湾塑胶回收工场及明爱电脑工场”。
  • 绿乐无穷在屋邨[94]--“绿乐无穷在屋邨”为长春社自2006年起与香港房屋委员会合办的环境教育计划,至今第十一期。配合主题“减少都市固体废物”,此项目特意设计一连串活动包括:环保嘉年华、二手交易广场、拒绝即弃用品有奖大挑战、环保轻盈晚会、环保清洁工作坊及环保大使招募等。借此提升居民对减少废物及回收的认识,更进一步鼓励实践低碳生活。

减废及资源分类回收

[编辑]

长春社在减废及资源回收方面不遗余力,致力与政府部门物业管理公司、屋苑学校和社区团体合作,为市民筹办不同类型的教育回收活动,鼓励和教导市民从生活细节中进一步实践减废。

  • 粮善关爱坊[96]--自2013年起,长春社在梨木树邨开展食物分享计划“粮善关爱坊”,并在翌年8月得到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营运至今。项目致力透过恒常回收及转赠剩余食物资源,在社区建立一个食物分享平台,减少食物浪费、惠及区内基层家庭和宣传环保惜食讯息。
  • 衣旧回收为环保[97]--长春社自2000年起于屋苑学校社区推行旧衣回收计划。2006年起,该社获民政事务总署委任为四个“社区旧衣回收箱计划”管理机构之一,于西贡区北区大埔区沙田区共42个地点设立回收箱。“衣旧回收为环保 - 积分奖赏计划”是为私人屋苑或商厦而设的,参与单位透过捐赠旧衣累积分数,再换领环保工作坊或生态导赏团等,以加深居民对环保的认识;长春社也协助中小学举办“旧衣回收日”,让学生、家长及老师亲身体验回收。旧衣回收服务涵盖学校、屋苑、政府管辖设施如公园及社区中心等,所得收益全数拨作环境教育之用。由2018年3月起,所有收集到的旧衣物将会全数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如柬埔寨)重用。
  • 绿色年宵--2017年农历新年前夕,长春社联同环境运动委员会于长沙湾游乐场举行了首个“绿色年宵”试验项目,透过惜物减废环保站、绿色商户约章、环保袋共享箱、资源回收及共享等活动推广源头减废,宣扬“资源不是垃圾”的理念。2018年环境保护署及环境运动委员将“绿色年宵”推行至全港四个年宵市场,参与的机构除了长春社(长沙湾游乐场),还有生态巴士(观塘游乐场)、环保触觉(荃湾沙咀道游乐场)及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学科(元朗东头工业区游乐场)。
  • 绿色活动先导计划--长春社与可口可乐中国基金有限公司推出的“绿色活动先导计划”,为2018年内举办的10个大型活动度身订制绿色活动策略,减少活动由筹备到举行当日所产生的废物,并妥善处理回收物。

中国项目

[编辑]

云南低碳乡村计划--云南,不少生活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居民仍以柴薪为主要燃料。村民长期砍伐林木,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物种数量下降,加上村民放牧、采药等都在保护区进行,令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造成压力。继新平县耀南村的“低碳乡村计划”于2018年初完成后,长春社和恒生银行伙拍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将计划带到腾冲市芒棒镇,从“低碳生活”和“改善经济水平”两方面入手,减低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让保护区得以休养生息。


历届会长与主席

[编辑]

会长

[编辑]

主席

[编辑]
  • 雷恩先生 (1968-1973)
  • 陈立侨医生 (1973 -1975)
  • 黄钜鸿教授 (1976-1977)
  • Michael A. Webster (1977 -1979)
  • 温石麟先生 (1979 -1986)
  • 熊永达博士 (1986 - 1991)
  • 冯兆荣医生 (1991 - 1995)
  • 吴祖南博士 (1995 - 1999)
  • 吴庭亮博士 (1999 - 2001)
  • 黎广德先生 (2001 - 2005)
  • 何小芳女士 (2005 - 2009)
  • 林干礼先生 (2009 - 2013)
  • 胡国萍女士 (2013 - 2017)
  • 甄华达先生 (2017 - 2021)
  • 锺姗姗博士 (2021 - )

出版刊物

[编辑]

长春社成立早年曾设立“青年环境行动组”,并于1973年开始出版季刊《协调》(SOS Environment),当年《协调》由长春社和行动组各派出一位编辑,来自长春社的第一任编辑是Michael Webster。后来《协调》停刊,并由《长春通讯》作为会员通讯取代至今。

1988年,长春社新设香港环境中心(Hong Kong Environment Centre),并出版《绿色警觉》(Green Alert)杂志。

《绿色警觉》杂志

由1987年至今,长春社一年出版数次(近年固定为1、4、7、10月)《长春通讯》予会员得悉环境保护资讯、了解长春社过去数月的工作及活动预告。为环保节约用纸,《长春通讯》由2011年开始由印刷版转为电子版。会员及绿色份子均会于每季以电邮收到《长春通讯》,以掌握更详尽的环保资讯及长春社活动。有关资讯亦会同时刊登于长春社网站内。

踏入长春社50周年,《长春通讯》以《#周绿》之名,每星期六下午在长春社的Facebook专页发布,主动接触普罗大众 。

  • 《协调》,vol 1-7 (1973 - 1981)
  • 《绿色警觉》(已停刊)
  • 《长春通讯》,会员通讯,(1987 - 现在)

资料来源:长春社四十周年特刊《香港的建立 为环保打拼四十年》

筹款活动

[编辑]

除了卖旗活动外,也举办不同的筹款活动。

生态捍卫战

[编辑]

2015年起,长春社每年秋天举办“生态捍卫战”野外定向比赛作为年度筹款活动,让竞赛运动爱好者、环境保育人士一起走进大自然,团结一致宣扬减低污染,捍卫地球生态。

“生态捍卫战”由香港野外定向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协办,参加人数及筹款额续年递升,至今已有超过1,000人次参加,筹款额合共超过一百三十多万。比赛筹募所得之经费用于支持长春社的生态、树木保育及环保教育工作。

“生态捍卫战”野外定向比赛每年以不同环境议题作主题,参加者化身成Eco-Rangers战队成员,运用地图指南针以野外定向比赛方式追踪及收服代表着香港环境问题的“环保公敌”怪兽为大自然筹集正能量。活动设有不同组别,除个人组、双人组、三人组、家庭组及企业组外,2017年更特别增设体验组,务求吸引更多人走入大自然,关心属于大家的绿色土地。继2016年的大型基建及2017年塑胶的环境问题,2018年以山火为主题提醒香港人守护自然生境(包括郊野公园和湿地)的重要性。[98]

“同行绿路”企业伙伴计划

[编辑]

“同行绿路”为长春社的年度企业伙伴计划,商业机构在社会上扮演重要和具深远影响力的角色,长春社深信与商界合作是缔造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透过此计划,企业伙伴可参与不同类型的环保活动,包括员工培训、义工活动及生态古迹导赏游,重点主题包括湿地保育、树木保育及节能减碳等,从而提高所属员工的环保意识、鼓励环保行动,并加强公司对环境保护的承担。

“同行绿路”计划可于全年任何时候开始,计划生效日期为加入日子起计算的一年内,会员类别有四种:土沉香(Incense Tree)、木兰(Magnolia)、茶树(Camellia)、榕树(Banyan)。[99]

过去筹款活动

[编辑]

长春社成立早期有一班热心的义工,但其他资源欠奉。后来得到一位不愿意留名的捐助者出资赞助,长春社终于租了个小小的办事处开始在社区办活动。随着各项活动增多,所需的经费也不断上升,于是1974年3月3日长春社举办了首届“环境步行”(Environment Expedition)。参照公益金“百万行”的概念,长春社的会员和支持者通过邀请朋友赞助他们步行完成大埔一条乡郊路径的路程,首届的“环境步行”合共筹得港币三万六千元。

2012年的“环保行”,筹得港币八十一万多元。[100]

举办筹款活动是长春社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亦是支持者对机构的环保工作最大的认同与肯定,所有活动所筹得的款项用作本社树木保育、环保教育、自然保育及资源回收工作之用。

步行筹款

[编辑]

“环境步行”(Environment Expedition Walkathon)成为一年一度的活动筹款,直至1980年举行了第八届后,暂别了十年。1991年重新举办“步行筹款”,并易名为“环保行”(Walk for the Environment),至2012年第十九届后改为其他筹款活动。每年步行筹款也是一次环境教育活动,步行路线每次不同,有大埔或其他乡郊路段、郊野公园大潭大榄湿地后海湾尖鼻咀,以及市郊如鲤鱼门柏架山等。通过步行筹款,参加者可以欣赏自然风光、学习地貌与生态学知识,也可以思考城市和新市镇发展的问题。

环境步行 (Environment Expedition Walkathon)

  1. 1974/3/3, 大埔
  2. 1975/3/16, 大埔
  3. 1975/12/21, 城门水塘
  4. 1976/10/17, 城门水塘
  5. 1977/10/23, 大榄植林区
  6. 1978/10/22, 大潭郊野公园
  7. 1979/10/14, 大帽山
  8. 1980/11/16, 城门水塘


环保行 Walk for the Environment

  1. 1991/4/11, 大潭水塘
  2. 1992/3/22, 香港仔郊野公园
  3. 1993/12/12, 沙田红梅谷自然径
  4. 1994/12/18, 尖鼻咀
  5. 1995/12/17, 沙罗洞
  6. 1996/12/1, 城门水塘
  7. 1997/12/7, 后海湾湿地
  8. 1998/12/6, 后海湾湿地
  9. 1999/12/5, 后海湾湿地
  10. 2000/12/10, 后海湾湿地
  11. 2001/11/16, 后海湾湿地
  12. 2002/10/13 & 20, 后海湾湿地
  13. 2003/11/9, 沙罗洞
  14. 2005/4/23-24 & 2005/5/1, 柏架山道自然径
  15. 2007/12/2, 沙罗洞
  16. 2009/3/22,鹤薮凤园
  17. 2010/4/11,大蚝湾白芒村梅窝白银乡村
  18. 2011/4/10,粉岭鹤薮至大埔凤园
  19. 2012/3/18,马鞍山西贡菠萝𪨶

(注:《协调》杂志及长春社历届年刊)

环保热点大追踪

[编辑]

2002年至2006年间,曾举办四届“环保热点大追踪”(Eco Race)定向比赛筹款活动,分别筹得17至40万不等。[101][102][103][104]


山岭绿骑

[编辑]

2013、2014年长春社举办了两届‘山岭绿骑’,为单车历奇x慈善x环境教育的年度大型筹款活动。透过“山岭绿骑”活动为长春社的树木保育和各项环保项目筹募经费的同时,亦能推广本地郊野之美及对环境友善的单车运动。此外,参加者更可透过参与各项绿色任务,接收更多有关本地生态、环境保育的新资讯,让他们学会欣赏及爱护大自然。活动设有两个组别,以供拥有不同骑车经验的公众人士参加:

“绿骑体验组”- 适合三五知己或一家人参与,挑战轻松优闲的郊野公园单车路线,一边迎风骑单车,一边挑战各项绿色任务,让参加者寓游乐、挑战和学习于一身!

“山岭挑战组”-以越野单车比赛形式进行,适合喜欢刺激、热爱越野单车运动,并想挑战体能极限的越野单车手参加。

  1. 2013/10/27,大榄郊野公园[105]
  2. 2014/10/19,南大屿郊野公园 [106]

相关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惠施網- 長春社. [2018-0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6). 
  2. ^ 2.0 2.1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3. ^ 樹木保育-政策立場.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4. ^ 4.0 4.1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64,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5. ^ 5.0 5.1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8,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6. ^ John Pain Obituary.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5). 
  7. ^ Summer Issue, 2016 - Page 57.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8. ^ Fr. Harold Naylor, "Blessings from the heart", 《长春社廿五周年》第32页
  9. ^ 9.0 9.1 Dr. WK Chan (2008), Preface,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10. ^ 長春社的歷史|認識我們|長春社 Th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2023-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5). 
  11.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12. ^ 12.0 12.1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13.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3,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14. ^ 《协调》,1974年6月号
  15.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4,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16.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6,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6). 
  17.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18.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3). 
  19.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8,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0.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1.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2.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0,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3.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4,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4.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5.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2,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6. ^ Dr WKChan (2008), Chapter 23,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7.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28. ^ 28.0 28.1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9,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29. ^ 熊永达,<回应《看环境前瞻营》>,《长春通讯》第十五期,1988年8月
  30.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28,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31. ^ 31.0 31.1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3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32.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3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6). 
  33. ^ 熊永达,<长春社在90年代的角色>,《长春社1990年年刊》
  34.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4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35.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6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36.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66,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37.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56,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0). 
  38.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5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39.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59,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40.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62,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41.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46,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3). 
  42.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4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 
  43.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73,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6). 
  44. ^ 中國項目-霸王嶺長臂猿國家級自然保育區.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45. ^ 中國項目-雲南省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46.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68,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3). 
  47.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8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48. ^ 《長春社年報2013 -14》第19頁 (PDF).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49. ^ 「衣舊回收為環保」-計劃背景.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50.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1.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4,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2.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3.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6,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4.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7,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5.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09,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6.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0,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5). 
  57.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8.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2,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2). 
  59.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3,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0.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4,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1.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1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2.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32,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3.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3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4.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30,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3). 
  65.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36,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66.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21,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7.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22,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8.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23,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69.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24,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70.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35,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3). 
  71. ^ 《长春社年报2009-10》第6页
  72. ^ 《長春社年報2015-16》第78頁 (PDF).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3). 
  73.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40,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74. ^ Dr WK Chan (2008), Chapter 138, Forty Years Champion for the Environment. [2018-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75. ^ 《長春社年報2010-11》第23頁 (PDF).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76. ^ 《長春社年報2012-13》第23頁 (PDF).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2). 
  77. ^ 《長春社年報2013-14》第30頁 (PDF).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78. ^ 《長春社年報2015-16》第40及67頁 (PDF).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3). 
  79. ^ 《長春社年報2013-14》第31頁 (PDF).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80. ^ 《長春社年報2013-14》第24頁 (PDF).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81. ^ 《長春社年報2015-16》第54頁 (PDF). [2018-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3). 
  82. ^ 「樹藝日」項目背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83. ^ 「植林優化計劃」背景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84. ^ 「森林樹隊」計劃背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2). 
  85. ^ 「保育塱原」計劃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1). 
  86. ^ 「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計劃目標及特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0). 
  87. ^ 「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計劃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6). 
  88. ^ 「塱原生態米」背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89. ^ 「荔枝窩鄉郊永續發展」計劃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90. ^ 「多元社區 x 多樣生物」項目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91. ^ 「生命樹」計劃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2. ^ 「童心.樂繪.說故事 II」背景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93. ^ 「九龍城區綠色大廈管理活動」計劃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94. ^ 「綠樂無窮在屋邨」計劃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95. ^ 「綠遊香港」計劃資料.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96. ^ 「糧善關愛坊」計劃背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97. ^ 「衣舊回收為環保」計劃背景.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98. ^ 「生態捍衛戰」活動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99. ^ 「同行綠路」計劃詳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100. ^ 《長春社年報2011 - 12》第36頁 (PDF). [2018-06-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101. ^ 《长春社年报2002 - 03》第21页
  102. ^ 《长春社年报2003 -04》第 21页
  103. ^ 《长春社年报2004 -05》第21页
  104. ^ 《长春社年报2005 - 06》第21页
  105. ^ 《長春社年報2013 - 14》第35頁 (PDF).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106. ^ 《長春社年報2014 - 15》第52頁 (PDF).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6-11).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长春社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