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发现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
发现号航天飞机
发现号执行STS-121任务,准备发射
编号OV-103
国家 美国
签约日期1979年1月29日
命名来源探测船“发现号”
首飞任务STS-41-D
1984年8月30日–1984年9月5日
最近任务STS-133
2011年2月24日-2011年3月7日
升空次数39
曾搭载宇航员数量252
总飞行时间351.74 天
总飞行轨道数量5,628
总飞行距离–230,003,477 km
–142,917,535 mi
曾搭载卫星数量31 (包括哈勃太空望远镜)
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次数1
国际空间站对接次数11
状态退役
发现号在1994年9月9日执行STS-64任务时的升空画面
发现号在2005年7月26日执行STS-114任务时的升空画面

发现号航天飞机(STS Discovery OV-103)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KSC)旗下,第三架实际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飞机。它与亚特兰蒂斯号是姊妹机,属于NASA第二批制造的航天飞机。由于发现号与亚特兰蒂斯号制造的过程中也同时生产了一批备用零件,稍后NASA决定利用这些多余的零件,进而组装成美国航天飞机计划中最后一架航天飞机——奋进号。 首次飞行是在1984年8月30日,负责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与作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的支援。于2011年3月9日执行完STS-133任务后退役。

发现号是航天飞机计划中现存的四架航天飞机之一,于史蒂芬·F·乌德瓦-海兹中心(Steven F. Udvar-Házy Center,国家航空与太空博物馆位于杜勒斯机场的分馆)代替迁至无畏号海、空暨太空博物馆企业号展出。[1]

命名

发现号的命名,源自于一艘18世纪时的英国探险船——伴随著名的詹姆斯·库克船长远征南太平洋的发现号(HMS Discovery)。在库克船长的探险中,完成了包括发现夏威夷群岛新西兰乃至于确认澳洲大陆存在等的功绩,而同行中的另外一艘探险船奋进号(HMBarque Endeavour)也成为NASA另一架航天飞机奋进号的命名由来。除此之外,库克船长也曾搭乘发现号探索南阿拉斯加与西北加拿大之间的海岸线,虽然当时正值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是交战国,但由于发现号在从事的是非常重要的科学任务,本杰明·富兰克林甚至特别下达美军不准对该船发动攻击的指令。

其它使用发现号之名的著名船只,还有亨利·哈德逊(Henry Hudson,今加拿大哈德逊湾的命名由来)在1610年到1611年间,在寻找“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也就是理论中在北美洲北方一条能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水道,但事后证实它并不存在)时所搭乘的探险船。英国皇家地理学会(British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曾拥有一艘同样叫做发现号的船只,是一艘以捕鲸船的基本结构为基础,改装后用在1875年北极极点探索时的探险船。该协会后来(1901年)又造了另外一艘发现号,在1904年时进行了南极大陆的探索活动。总之,“发现号”这名字在人类的地理探索史上拥有极重要的地位,这点也被继续在太空探索的活动中延续了下去。

建造

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发射台途中的照片(2004年)
在ST-121任务中,正飞近国际空间站准备进行连结的发现号。货舱中可以见到该任务中发现号负责有效载荷的里奥纳多多功能后勤舱。

发现号的建造与在它之前的MPTA-098、STA-099(后来的挑战者号)、OV-101(后来放弃改装的企业号)与OV-102(哥伦比亚号)不一样,它属于NASA建造的航天飞机之中第二期的产品。因此,发现号在设计组装的过程中撷取了许多来自企业号、哥伦比亚号与挑战者号的实际测试与飞行数据加上经验,设计上较为成熟。出厂时其重量较哥伦比亚号轻盈了6,870磅(约3,120公斤),空重151,419磅(68,744公斤),装上三具主发动机后总重171,000磅(77,634公斤)。与挑战者号一样,发现号的有效载荷舱曾经过局部的修改,以便能载运与发射使用低温推进燃料的半人马座上面级火箭,但此计划因为风险过高而被中止,实际上发现号从未实际施放发射过该型火箭。

以下为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简单建造历程:[2]

  • 1979年1月29日 - 建造合约签署
  • 1979年8月27日 - 开始建造客舱模块
  • 1980年6月20日 - 开始建造机身下部
  • 1980年11月10日 - 开始后段机身的结构组装
  • 1980年12月8日 - 开始后段机身的初步系统装配
  • 1981年3月2日 - 开始有效载荷舱舱门的制造与组装
  • 1981年10月19日 - 开始机身副翼的细部制造与组装
  • 1981年10月26日 - 开始在加州多尼(Downey, CA)进行客舱的初步系统装配
  • 1982年1月4日 - 开始机身前段上半部的初步系统装配
  • 1982年3月16日 - 中段机身在加州棕榈谷(Palmdale, CA)就位
  • 1982年8月30日 - 升降副翼(Elevons)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4月30日 - 机翼自格鲁门(Grumman)公司送抵棕榈谷
  • 1982年4月30日 - 前段机身下半部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7月16日 - 前段机身上半部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8月5日 - 垂直尾翼在棕榈谷就位
  • 1982年9月3日 - 开始最后组装
  • 1982年10月15日 - 机身副翼在棕榈谷就位
  • 1983年1月11日 - 后段机身在棕榈谷就位
  • 1983年2月25日 - 完成最后组装
  • 1983年2月28日 - 开始初步次系统测试与启动动力
  • 1983年5月13日 - 完成初步次系统测试
  • 1983年7月26日 - 完成次系统测试
  • 1983年8月12日 - 完成最后签收
  • 1983年10月16日 - 自棕榈谷完工出厂
  • 1983年11月5日 - 以陆上运输的方式由棕榈谷送抵爱德华兹空军基地(Edwards, CA)
  • 1983年11月9日 - 空运至肯尼迪航天中心
  • 1984年6月2日 - 飞行准备点火测试
  • 1984年8月30日 - 首度飞行(STS-41-D任务)

历次任务

重要的飞行任务:

日期 任务代号 附注
1984年8月30日 STS-41-D 发射两颗通讯卫星
1984年11月8日 STS-51-A 发射两颗通讯卫星并救援两颗通讯卫星,包括后更名为亚洲1号通信卫星
1985年1月24日 STS-51-C 发射一颗隶属美国国防部的电子情报(ELINT)卫星
1985年4月12日 STS-51-D 发射两颗通讯卫星
1985年6月17日 STS-51-G 发射两颗通讯卫星
1985年8月27日 STS-51-I 发射三颗通讯卫星
1988年9月29日 STS-26 挑战者号发生意外后首次恢复的航天飞机飞行任务,发射一颗TDRS(追踪与资料中继卫星)
1989年3月13日 STS-29 发射一颗TDRS
1989年11月22日 STS-33 发射一颗ELINT卫星
1990年4月24日 STS-31 发射哈勃空间望远镜(HST)
1990年10月6日 STS-41 发射尤里西斯太阳探测器(Ulysses Probe)
1991年4月28日 STS-39 发射美国国防部空军675号(Air Force Program-675,AFP675)卫星
1991年9月12日 STS-48 有效载荷上大气层研究卫星(UARS)
1992年1月22日 STS-42 有效载荷国际微重力实验室一号(IML-1)
1992年12月2日 STS-53 有效载荷美国国防部所委托的设施
1993年4月8日 STS-56 有效载荷大气实验室二号(ATLAS-2)
1993年9月12日 STS-51 发设先进通讯技术卫星(ACTS)
1994年2月3日 STS-60 有效载荷真空尾迹屏罩设备(Wake Shield Facility,WSF)
1994年9月9日 STS-64 进行Lidar内太空技术实验(LITE)
1995年2月3日 STS-63 和平号空间站会合
1995年7月13日 STS-70 发射第七颗TDRS卫星
1997年2月11日 STS-82 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
1997年8月7日 STS-85 载运与装设低温红外线频谱仪与望远镜(Cryogenic Infrared Spectrometers and Telescopes)
1998年6月2日 STS-91 最后一次进行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间的泊靠任务
1998年10月29日 STS-95 约翰·葛伦(John Glenn)的第二次太空飞行,使他成为世界上年纪最大的宇航员
1999年5月27日 STS-96 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
1999年12月19日 STS-103 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
2000年10月11日 STS-92 国际空间站组装任务
2001年3月8日 STS-102 国际空间站的人员轮调任务
2001年8月10日 STS-105 国际空间站人员与补给运送任务
2005年7月26日 STS-114 哥伦比亚号解体意外后首次航天飞机返回太空任务,国际空间站人员与补给运送任务,新安全装置测试
2006年7月4日 STS-121 国际空间站人员与补给运送任务
2006年12月9日 STS-116 国际空间站组装与人员轮调任务
2007年10月23日 STS-120 国际空间站组装与人员轮调任务,安装和谐号节点舱
2008年5月31日 STS-124 运送希望号日本实验舱的加压舱段飞往国际空间站
2009年3月15日 STS-119 运送太阳能电池板等组件前往国际空间站
2009年8月28日 STS-128 国际空间站人员与补给运送任务
2010年4月5日 STS-131 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
2011年2月24日 STS-133 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这也是发现号的最后一次发射[3]

航天飞机运输机(SCA)背负的发现号航天飞机于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4月17日清晨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启程,完成其最后1千公里航程,并在飞越盘旋华盛顿特区上空之后,于杜勒斯国际机场降落,并转送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永久安放。至于另外两个会收藏展示退役航天飞机的城市(企业号将转存至纽约市,而奋进号则将存放于洛杉矶)也将会有类似的展示庆祝活动。[4][5]

历次任务的标志

发现号的历次贡献
发现号的飞行任务徽章
STS-41-D
STS-51-A
STS-51-C
STS-51-D
STS-51-G
STS-51-I
STS 26
STS 29
STS-33
STS-31
STS-41
STS-39
STS-48
STS-42
STS-53
STS-56
STS-51
STS-60
STS-64
STS-63
STS-70
STS-82
STS-85
STS-91
STS-95
STS-96
STS-103
STS-92
STS-102
STS-105
STS-114
STS-121
STS-116
STS-120
STS-124
STS-119
STS-128
STS-131
STS-133

图库

发现号航天飞机第一个任务STS-41-D的发射。 STS-121任务在2006年7月4日发射 -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航天飞机在独立日的发射。 于2009年3月11日的晚上STS-119 发现号航天飞机坐在改装的波音747上着陆. 发现号航天飞机首次飞行STS-41-D任务之后降落。
Discovery performing the Rendezvous pitch maneuver prior to doc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发现号航天飞机着陆后不久。 改装的波音747运载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STS-124 comes to a close as Discovery lands at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Discovery's final touchdown on Kennedy Space Center's runway, concluding the STS-133 mission and Discovery's career as an operating Orbiter Shuttle.

参见

参考文献

  1. ^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replaces prototype Enterprise at its final display. National Post. 2012-04-19 [2024-04-13] (英语). 
  2. ^ Center, Kennedy Space. NASA - Space Shuttle Overview: Discovery (OV-103). www.nasa.gov. [202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1) (英语). 
  3. ^ Shuttle Discovery takes off on its final. CNN. 2011-02-26 [2011-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0) (英语). 
  4. ^ Space shuttle Discovery flies over D.C. to cheers -- and warnings. 洛杉矶时报. 2012年4月17日 [2012年4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5月6日) (英语). 
  5. ^ 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進行最後1次飛行前往博物館. 新浪网. 2012-04-17 [201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发现号航天飞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