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海外藏人.

海外藏人

海外藏人指生活在藏区之外的藏族人民。除通过合法移民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的藏族人外,放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持“西藏国籍[1]”或无国籍[2][3]身份的西藏难民(或称流亡藏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西藏独立运动,发生了三次西藏(藏族)难民大迁移:第一次是因1959年藏区骚乱,第二次是因1989年拉萨骚乱。第三次难民浪潮从1996年到今天继续。在2009年的普查,登记流亡藏人是12.8万人左右。另一说法为15万人。全世界也有藏族侨民分布,但最集中的是临近西藏的,印度与喜马拉雅山一带。其他社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挪威法国中华民国台湾)和澳大利亚。2015年新华社报道提及,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资料约为20万人,分布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尼泊尔人数最多[4]。目前,在印、尼两国境内设有多个西藏难民营,由西藏流亡政府管理[2]

美国国务院自1988年、1989年开始拨用会计年度的“移民及难民援助金”作为援助西藏流亡难民之用,并提供流亡藏族学生奖学金[5]:277。1990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移民法”,开始提供若干名流亡藏族移民美国的配额[5]:283。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仍视他们为本国公民[1],自1970年代末开始允许回国探亲、访问、定居[4][6]。但“对于知名人士或重点人士,事先进行风险评估,严防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境外藏胞合法渠道进行渗透。[7]

移民原因

国际特赦组织指出,有部分西藏人因宗教政治问题而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监禁、杀害[5]:276、277。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自1959年以来带给西藏的贫穷与三十多年的迫害是导致藏族抗暴流亡的主因[8]

自1980年代起,除因西藏独立运动产生的政治性难民外,藏人移居海外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如西藏一些有钱家长把孩子送到海外藏族侨民社区接收藏族传统佛教教育(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相关文章称为“改革开放后非法出境学经人员”),另有一些则是因“出国经商”、“出境参加法会”而滞留外国[7]

逃亡路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阻止西藏难民外逃,在中国与不丹尼泊尔印度边境设立了严格的关卡[9]

藏族人逃亡路线多为穿越中国边界往印度尼泊尔,经历数个月的行程先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联合国难民中心,在完成例行性的报到手续后停留在安置中心三个月,等待送往印度达兰萨拉,之后取得印度政府的“藏族长期居留印度证明”(Long Term Stay Certificate for Tibetans in India),才可依个人意愿前往实际的西藏难民屯垦区,一些人随后会选择移民美国或加拿大[10]。如果想前往其他国家还要取得印度政府所颁发的无国籍者旅行证件(Identification Certificate,简称IC),目前除中国之外世界主流国家均接受IC申请签证[11]:36

第一波

1959年拉萨骚乱,十四世达赖喇嘛和他的政府亚东逃亡印度。从1959年到1960年,约8万至10万藏人跟随达赖喇嘛到印度喜马拉雅山。是最早的一批西藏难民

第二次

第二个藏族流亡浪潮在1980年代后,西藏开放贸易和旅游业,由于政治镇压增加。从1986年到1996年,25000藏人加入,在印度的流亡社区增加了18%。

第三次

2008年,导演理查德·马提尼声称每年有4000藏人到印度,中国政府持默许态度,近年最有名的移民是第十七世噶玛巴噶玛巴·伍金赤列多杰

在亚洲

在缅甸

缅甸藏人,又称缅北藏族,生活在缅甸北部藏族人,主要生活在克钦邦葡萄地区,是通过“藏缅通道”从西藏察隅一带迁居而来的康巴藏人及其后代。

在印度

在印度的藏族主要分布在喜马偕尔拉达克奥里萨比哈尔卡纳塔克阿鲁纳恰尔等地。印度南部也有藏族人居住,但他们不耐湿热气候,因此在印藏人多数分布该国北部。藏族侨民有两大代表:噶厦藏青会,西藏侨民也有他们自己的学校。也有一座喇嘛庙。

人口分布

  • 印度德里曼久芝拉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帕拉库毗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喜马偕尔郡比利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锡金拉旺格拉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喜马偕尔邦达尔豪斯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德里曼久芝拉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孟古德西藏难民定居点
  • 印度德拉东顿珠林西藏难民定居点[12]

西藏流亡学校

按2008年资料,流亡藏族学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共77所28168名在学学生,分为中央西藏学校管理会系统(CTSA)28所经费来自印度政府,西藏难民儿童育幼院(T.C.V.School)18所经费来自国际援助,桑波达藏人学校(STSS)13所经费来自西藏流亡政府,尼泊尔雪狮基金会学校(SLF)13所[11]:76、77

在尼泊尔

在尼泊尔约有2万名藏族人,共计12个藏人社区。这些西藏难民和他们的后代构成的社区,由西藏流亡政府管理。自1989年以来,尼泊尔政府不再给流亡藏人颁发官方证件。而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目前有一半生活在尼泊尔的移民没有合法证件[2]。除少数藏人第二代拥有尼泊尔公民身份,其余大多数为非法居留者,无居留权与国籍[3]。2016年德国之声的报道形容,这是“一个与尼泊尔人少有接触的藏人社会”。藏人通过旅游、餐饮或者销售藏族纪念品谋生[2]

在不丹

不丹只有很少藏族多数同化于仓洛人[需要解释]

在台湾

台湾也有少数藏族人,主要居住在大台北地区在台藏人均为1945年以后的移民及其后代,部分是传法的喇嘛。

在香港

在香港,也有甚少藏族人居留,大多与藏传佛教活动有关。[13]

在欧美

藏族在欧美多数是学生和移民,另一部分是传教的喇嘛。2017年时,瑞士政府不再承认流亡藏人的“西藏国籍”或“无国籍”身份。流亡藏人申领居住证和护照时,“出生地国家”只能填写中国,标注为中国公民,经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申领相关证件[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记者:甄树基. 瑞士不再承认“西藏国籍” 西藏网赞称“纠正早期错误”. RFI-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7-02-11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简体中文). 根据瑞士联办报报道,流亡藏人在瑞士申领居住证和护照时,其“西藏国籍”或“无国籍”不再被承认。申领人“出生地国家”一栏只能填写“中国”,身份证件只能标注“中国公民”。国籍变更后,流亡藏人被视作中国公民进行管理,在瑞士从事经商、旅游等活动,也要经由中国大使馆申领相关证件。大陆官方的西藏网随即对瑞士做法赞许[……] 
  2. ^ 2.0 2.1 2.2 2.3 Marleen Heuer. 尼泊尔西藏难民的生活. 德国之声中文网. 2016-08-28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简体中文). 
  3. ^ 3.0 3.1 特写:尼泊尔地震中被“遗忘”的藏民. 编译:心怡、责编:欧阳成. BBC News 中文. 2015-04-27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简体中文). 
  4. ^ 4.0 4.1 黎华玲、许万虎. 归国藏胞眼中的变与不变. 责编:杨翼、常雪梅. 人民网,来源:新华社. 2015-09-06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简体中文). 
  5. ^ 5.0 5.1 5.2 西藏研究论文集,第四辑,西藏与美国的关系,廖淑馨,1993年
  6. ^ 记者:徐长安. 西藏已接待回国藏胞近8万人次. 中国新闻网,来源:中新社. 2011-05-27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简体中文). 
  7. ^ 7.0 7.1 青海省四项举措助力少数民族侨胞工作. 责编:孙爽、刘奇.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网站. 2018-08-26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简体中文).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 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 五年回顾 >> 业绩综述[……]藏胞大体分为四种情况:一是1959年西藏叛乱跟随达赖集团出逃人员及新生代;二是改革开放后非法出境学经人员;三是出国经商人员及出境参加法会滞留人员;四是境外出生的第二、三代藏胞,这部分人已成为青海籍境外藏胞工作的主体。[……]对于知名人士或重点人士,事先进行风险评估,严防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境外藏胞合法渠道进行渗透。对于因调查审核未能通过,申请得不到批准的藏胞,认真做好答复、解释和安抚等工作[……] 
  8. ^ 蒙藏委员会,西藏现况研究,第一辑,第14-42页
  9. ^ 林照真,最后的达赖喇嘛,时报文化,ISBN 957-13-3263-1,第229页
  10. ^ 邓湘漪,流亡日日:一段成为西藏人的旅程,游击文化,ISBN 978-986-92364-0-9,第269页
  11. ^ 11.0 11.1 卢惠娟,阿玛给给,雪域出版,ISBN 978-986-85623-3-2
  12. ^ 李江琳,当铁鸟在天空飞翔:1965-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战争,联经出版,ISBN 978-957-08-4062-9,第494-495页
  13. ^ www.xsina.net, xsina Co ,ltd website:. 香港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 www.buddhism.org.hk. [2024-04-21]. 

参见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海外藏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