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麻雀.

麻雀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6月7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麻雀"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麻雀
P. m. saturatus 亚种雄鸟, 摄于 日本
P. m. malaccensis 亚种雄鸟脸部特写, 摄于 马来西亚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雀科 Passeridae
属: 麻雀属 Passer
种:
麻雀 P. montanus
二名法
Passer montanus
(Linnaeus, 1758)
本种在欧亚非大陆上的分布及居留类型:
  夏候鸟(繁殖地)
  留鸟(常住繁殖地)
  冬候鸟(非繁殖地)
异名
  • Fringilla montana Linnaeus 1758
  • Loxia scandens Hermann 1783
  • Passer arboreus Foster 1817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卷描绘的麻雀

麻雀[注 1]学名Passer montanus),是麻雀属下的一种鸟类。麻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欧洲中亚东南亚东亚均可见到此物种。它们普遍在上筑巢,身形比起其他鸟类来说比较小,身体大部分为褐色白色,且相较其它鸟类特别的是,麻雀在陆地上移动时是用跳的。

特征

麻雀体形较小,体长为12.5至14公分左右[2],体形短圆,具有典型的食谷鸟特征。麻雀雄雌同形同色,头顶和后颈为栗色,面部白色,双颊中央各自有一块黑色色块,这块黑色的小脸蛋是鉴别麻雀的关键特征,有研究指出,在群体中地位越高的个体喉部的黑色区域也相应越大,黑色也越饱满;上体褐色,具黑色斑点,所有飞羽[3]、小覆羽、初级覆羽均为黑褐色;具两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下体污白色;虹膜为深褐色;喙呈圆锥形,比较粗壮,呈黑色;足为粉褐色。(见图)

人们常将这个物种与体型稍大的家麻雀混淆。但这种麻雀的褐色较深、头部呈铜色、白色面颊上有黑的色块。

食物

麻雀是杂食性鸟类,根据一年不同时间会取食不同的食物,春夏季节昆虫活动频繁,植物较少结出果实,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昆虫,而秋冬季节,各种植物包括人工种植的作物结实,昆虫活动逐渐减弱,麻雀的主要食物则为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尤以各种作物为主;近年来在城市中生活的麻雀早已充分适应,学会寻找人类丢弃的残羹冷炙,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后上述的季节差异就逐渐淡化了。

繁殖与保护

麻雀的繁殖开始于每年的3-4月间,它们的多用草、枯枝等搭建,巢址常选择在天然或人工的洞穴中,有时甚至将巢筑在空调室外机中、烟囱中、热水器排气管中,这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麻烦。本物种每巢产卵5-6枚,卵壳呈白色并有斑点,孵化期12天左右育雏期的亲鸟会捕捉大量昆虫。

麻雀的繁殖能力很强,种群数量巨大,因而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在经过中国的打麻雀运动全国捕杀近57亿只麻雀后,近年来部分地区的麻雀数量呈下降趋势,甚至已经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完全消失了。如今在中国麻雀已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经济、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任何未经允许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

分类

麻雀的分布范围大,各地的族群在外观上出现少许变化,八个现存亚种之间的差别是轻微的。至少其他15个亚种曾被提议建立,但是牠们被认为是列出的亚种的中间体。

  • P. m. montanus,指名亚种,分布除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希腊南部和前南斯拉夫外的欧洲。它也在亚洲东部到勒拿河土耳其高加索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的北部地区繁殖
  • P. m. transcaucasicus,在1906年由Sergei Aleksandrovich Buturlin描述,从高加索南部向东到北伊朗繁殖。它比指名亚种体色暗淡和灰色
  • P. m. dilutus,在1856年由查尔斯·华莱士·里士满描述,发现于伊朗、北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的极东北部。它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东至中国。与P.m. montanus比较,它是苍白和含沙棕色上身
  • P. m. tibetanus,体型最大的亚种,是在1925年由Edward Charles Stuart Baker描述的。在北喜马拉雅山被发现,分布范围从尼泊尔东部通过西藏直至向中国西北部。它类似P.m. dilutus,但体色更加暗淡
  • P. m. saturatus,在1885年由Leonhard ・ Hess Stejneger描述,在萨哈林岛千岛日本台湾南韩繁殖。它比指名亚种有更加深的褐色并且有更加大的鸟嘴
  • P. m. malaccensis,在1885年由Alphonse Dubois描述,从喜马拉雅山南部东至海南印度尼西亚被找到。它是体色暗褐的种族,像P.m. saturatus,但体型较小和有深刻斑纹在它的上身
  • P. m. hepaticus,在1948年由Sidney ・ Dillon Ripley描述,从阿萨姆东北部到缅甸西北部。它类似P.m. saturatus,但它的头和上身较红

生态环境

麻雀是典型的亲人种,活动于人类活动较多的环境,它们的栖息所和觅食地常就在城镇村落中,但本物种仅见于平原,山区难见它们的身影。因为麻雀非常近人,仅在有人类活动的环境出现,因此有人形象地将他们称为“会飞的老鼠”。

在欧洲这种麻雀居住在乡间;在部分亚洲地区,这种麻雀则是城市常见的鸟类(例:香港)。在东南亚则在都会,乡村,和野外都可发现它的踪影,它们常成群栖息在电线上,特别是在清晨时。在澳洲它们分布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区,在都市中则没有发现。

有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个别的树上筑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的筑巢地点。它们的巢比较不工整,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它们的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牠们每次生下4至6枚蛋,通常是5枚。

与人类的关系

葛饰北斎《北斎漫画》中的‘雀踊’

正面的关系

麻雀在繁殖期以昆虫育雏,能消灭大量害虫,而且只要气候温暖,食物丰富,麻雀每年多数月份都能产卵育雏,一年可以繁殖3-5窝。所以,从总体上讲,麻雀经常是在消灭害虫;在菜园、果园、花园及房屋附近,麻雀捕食甲虫、象鼻虫、蚂蚁、臭虫、苍蝇及蝴蝶,是有益处的;在秋、冬两季,麻雀吃杂草种子,对除莠有好处;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其他鸟类非常少,麻雀在消灭人行道、街心花园、公园中的害虫,保护城市的绿化中起作用。

负面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就麻雀的食性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根据主观经验认为麻雀以谷物为食,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将麻雀定为“四害”之中的第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一时间包括麻雀在内的很多雀形目小型鸟类遭到了灭顶之灾,但很快这种人工干预生态环境的行为的不良后果开始显露,由于大量麻雀和其他小型鸟类因为消灭(打)麻雀运动而丧命,农田虫害严重,农业生产遭到严重影响,不久包括郑作新在内的很多鸟类学者通过野外研究,证实了在麻雀的食谱中,人工种植的谷物仅占不到50%的比重,他们的研究成果甚至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不久毛泽东将四害中的麻雀除名,代之以蟑螂

虽然是曾经的“四害”,但它现在属于中国“三有动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2013年,河南新密有人捕捉了300余只麻雀,结果被判非法狩猎罪,处拘役6个月,缓刑一年。[4]

18世纪,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也下令捕杀过麻雀,但很快导致虫灾泛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饥荒时期,德国也开展了捕杀麻雀的运动[5][6]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麻雀与非法鸟类贸易

在中国大陆地区、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如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等很多国家中,麻雀是非法鸟类市场上常见的鸟类,但与大山雀等鸟类不同的是,本物种并非以宠物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而是被作为野味出售,在很多城市“炸家雀”是常见的小吃。

注释

  1. ^ 别称:树麻雀、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贼、照夜、麻谷、南麻雀、宾雀、厝鸟、砉鹑、屋角鸟、屋檐鸟

参考文献

  1. ^ Passer monta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1 October 2016].  数据库资料包含说明此物种被编入无危级别的原因
  2. ^ Mullarney et al. 1999,第342页
  3. ^ 羽毛
  4. ^ 王瑞芳. 浅析“三有动物”的法律保护. 中国网. 2014-09-15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5. ^ Totgesagte leben länger
  6. ^ Insel der seligen Spatzen

来源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麻雀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