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刑事诉讼.

刑事诉讼

此条目已列出参考资料,但文内引注不足,部分内容的来源仍然不明。 (2021年4月20日)请加上合适的文内引注加以改善

刑事诉讼(英语:Criminal procedure),泛指针对刑事案件之司法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审判与执行等作为,其主要规范于刑事诉讼法内;而一般刑事程序法[注 1]除规范刑事诉讼相关程序外,尚包括刑事法庭的组成。刑事诉讼法可能是成文法典,抑或以判例累积形成的规则。

刑事诉讼之目的,在于确保刑罚权正确行使,具有以下两个核心要旨:发见真实、公平正当的追诉程序(保障人权)。然而,此二者常为互相冲突,故法律规范往往摆荡于两者之间,试图找到平衡点。举例而言,为了证明被告确实犯下罪行,刑事诉讼法赋予侦查机关对人民施以强制处分;但若毫无限制又将损及人民基本权利,因此,如何拿捏两者之间的分寸,正是刑事诉讼法的规范精髓,更是刑事法学界向来的争论焦点。

刑事诉讼法作为广义上的公法,其所隐含的宪法价值秩序即有作为规范基准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刑事诉讼程序往往对人民权利重大干预,因此,该如何从宪法角度衡量程序之合法性、合适性,使得刑事诉讼法的规范与解释成为宪法权利保障的规范实践,实乃一大哉问,学说上便有将刑事诉讼法称为“宪法的测震仪”[1]

组织

诉讼主体

现代,刑事诉讼采辩论主义,刑事诉讼法上的诉讼主体为法院被告检察官,其中被告可受辩护人[注 2]协助为诉讼上之防御行为;此一审、检、辩之三方关系,成为刑事诉讼的“三面关系”。

法院作为裁判者,应秉持公平、公正与客观的精神,依职权或依两造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在经验法则论理法则的前提之下,正确适用法条并作成裁判;检察官追诉犯罪,依法应为犯罪侦查起诉,以及裁判后之执行;辩护人则本于诉讼武器平等原则,提供被告实质有效的辩护,确保被告在刑事程序中受到公平审判

另外,在二元制度下,除了“公诉”外尚有“自诉”制度,即犯罪被害人除了可以向检察官提出告诉之外,亦得自行向法院为起诉;此时,自诉人即为诉讼上的“原告”角色,负担原属检察官的犯罪举证责任

诉讼关系人

诉讼程序当中,非属当事人的诉讼参与者,称作诉讼关系人,包括证人、鉴定人、告诉人、犯罪被害人及告诉或自诉代理人等等;这些人在诉讼中也享有一定权利或负担一定义务,但不会受到裁判效力的羁束。

法院组织

一般的刑事诉讼程序,至少会有三位法官负责进行审理,其中一人为审判长,负责指挥诉讼进行;一人为主审法官(或称受命法官),为案件的主要审理者;另一人则为陪席法官,仅为协助案件审理之用。在一些特别法庭或审级较高的法庭,则可能出现五位、甚至是多达十位以上的法官。

刑事诉讼中的一些特殊程序,如准备程序简易程序认罪协商等,因其性质本属简化程序,故仅有一名主审法官。

而在陪审制参审制英语Lay judge下,部分适用陪(参)审的案件会由公民组成陪审团,与职业法官一同参与判决评议。

当法官与两造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存在,或显有偏颇之虞时,刑事诉讼法通常会赋予诉讼当事人声请“法官回避”的权利。

审判权与管辖权

审判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案件是否有审理并为裁判的权力,是司法主权的展现;管辖权则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法院间对于案件审理的事务分配。审判权是管辖权的先决条件;假使无审判权存在,则遑论有否管辖权。

刑事案件经常引发审判权的争议,特别是跨境案件。由于审判权具有主权的象征意涵,因此需透过引渡协议司法互助外交手段协商解决。

再者,审判权的有无,乃取决于具体法律规定,为了彰显主权常采取宽松界定,包括普遍的“属地主义”(犯罪地点)、“属人主义”(犯罪行为人的国籍)和“世界主义”(走私海盗、贩运毒品等重大罪行);有的甚至会扩张到补充性的“被害人国籍主义”。

程序

刑事程序指的是审判前检察官司法警察的侦查阶段、审判中法院的审判阶段,以及裁判后的执行阶段。

侦查阶段

侦查阶段的主体通常为检察官,但在“双侦查主体”制度下(如日本),司法警察有时亦为侦查主体。侦查阶段,检察官或司法警察得违反犯罪嫌疑人之意愿,施以各项“强制处分”,包括传唤英语Summons拘留逮捕限制出境及身体检查等;但限制涉及“人身自由”与“隐私权”的搜索扣押羁押处分,则必须依据法官保留原则,由法院决定是否发动。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可以进行相应的防御行为,包括委请律师辩护的辩护权、要求阅览卷证资料的阅卷权,以及基于不自证己罪原则所衍生的缄默权。如果检察官或司法警察违法取证,被告可以在诉讼中主张该证据不得作为判决的依据。

美国英国,人民被政府机关拘禁时有权向法院声请“人身保护令”,由法院审查是否应拘禁。

中华民国宪法》第8条规定人民若被警察司法机关逮捕拘禁,必需在24小时内移送法院审问。

在有预审制度下,有“预审法官英语Examining magistrate”进行强制处分的审查及部分的侦查行为。

如果检察官有充分理由认为被告有罪,就必须向法院起诉,此时案件就会进入审理阶段。但如果检察官认为被告嫌疑不足以认定有罪,或是被告之犯罪情节轻微,可以选择不起诉缓起诉

审判阶段

审判阶段的主体是法院,而不再是检察官。审判中,检察官的职责在于证明被告有罪,负有实质举证责任被告辩护人则可以行使防御权,要求“对质诘问”或“声请调查证据”以提出反证。法院为发现真实,可以传唤证人作证,也可以选任鉴定人进行“鉴定”。

刑事诉讼通常采言词审理主义,也就是法院不得未开庭审理就直接判决(除非是不涉及实体判决的程序事项,例如移转管辖权);亦不得在被告未到场的情况下,就径行予以判决。此与民事诉讼可以进行“一造辩论”的规定不同。

陪审制参审制英语Lay judge下,刑事案件的审理包含陪审团的询问,审判长负责指挥诉讼进行;判决时,也会由陪审团依共识决多数决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再由法官裁量刑度。

审判程序通常会经历两个阶段,一为准备程序,这个阶段通常只会有一名受命法官,进行证据调查与争点整理,也就是整理双方的争执事项和证据的使用;等准备程序结束后,才会进入审判程序,进行言词辩论日语口頭弁論。在起诉状一本主义下,在准备程序会有“证据开示程序英语Discovery (law)”,由双方当事人声请,经证据辩论后由法院决定哪些证据必需开示。

如果法院认为辩论已告一段落,可以裁定辩论终结,并择日宣判。原则上,两造双方必须在审判程序终结前提出主张事实和证据,不能等到言词辩论结束后才提出。

上诉阶段

基于“有权利恒有救济”的原则,刑事诉讼一般至少有一次上诉机会。被告检察官必须在一定期间内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除非上诉程式不合法、或是完全没有提出上诉理由,否则,上级法院必须再行审判,不可以未经审理直接驳回。

必须注意的是,上级法院有事实审英语Trial of the facts与法律审之分;一般而言,最高法院都是法律审,并不会就案件事实重行调查,而是只就法律争议审理;如果法院认为前审认定事实有误,不会直接判决,而是会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

一旦判决确定,就会对个案产生最终的拘束力,称为“既判力”。如果是有罪判决、或是无罪判决但宣告保安处分的案件,就会进到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

执行阶段的主体并非法院,通常是行政机关检察官。一般执行刑罚包括没收罚金拘役徒刑死刑;没收和罚金由检察官直接指挥执行,徒刑则会指定日期发交入监,死刑则通常会先收押至监狱看守所,待司法首长或国家元首签署执行令后再执行。

一般对于执行徒刑的受刑人皆有假释制度,使其提早适应回归社会。在台湾,得易科罚金案件则由执行检察官决定是否易科罚金,或是直接执行徒刑或拘役。

原则

控诉制度

又称审检分立,意指侦查审判的概念分别独立,检察官负责犯罪的侦查、起诉和论告,法院则就两造提出的证据与主张厘清事实,并作出裁判。古代东亚欧洲封建王朝所采行的审判制度为纠问式诉讼,裁判官往往兼负追诉犯罪的职责,形成“球员兼裁判”的状况;但此种方式对被告而言并不公平,故现代国家多采控诉制度,将审判与侦查分离。

现今世界普遍分为以下两种刑事审判体系:

  • 职权进行主义

大陆法系多采此种制度,刑事审判的进行由法院主导,在证据调查方面,除了根据两造双方提出的证据外,法院可以基于发现真实的目的,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

  • 当事人进行主义

英美法系多采此种制度,刑事诉讼的程序由双方当事人主导进行,法院仅基于中立角色指挥诉讼;基于不告不理原则,法院仅根据双方提出之证据而为裁判,不得主动调查证据,以免有违公平审理。

控诉制度又衍生出不告不理原则,在当事人主义指的是法院不能擅自审理、调查两造所未主张之事实;在职权主义则是指法院不能审理当事人请求以外之事项,否则即会构成诉外裁判。两者差异在于,如果是起诉状内未记载、但与本案事实具有同一性的部分,在当事人主义的理解下,由于非当事人所提即之事项,因此法院不得为审理;至于职权主义下,只要未溢出同一案件的范围,法院即得基于职权主动审理。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之核心,被告在被证明有罪以前,必须推定其无罪。基于此原则,检察官负有举证责任以证明被告确实有犯罪;倘若检察官无法使法官达到超越合理怀疑的程度,即应判处无罪

不自证己罪原则

美国法上被称为“不自证己罪特权”(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指被告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国家不能要求被告积极配合刑事追诉,否则即与公平审判精神相违背。其主要体现于被告的缄默权

公开审理原则

刑事审判必需公开,以确保审判权的正确行使。但涉及性犯罪青少年犯罪等案件,基于保护被害人与未成年人的目的,则例外不公开。

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主义是现代诉讼的核心基础,法院必需根据两造提供的证据,或自为调查之证据而为裁判,不得在无证据的情形下将被告定罪。刑事诉讼程序中的证据法则至为重要,证据必需合法取得,且具有“证据能力”者,才能作为判决依据使用。而证据法则之下,又衍生诸多子原则:

  1. 证据排除法则:指违法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使用。
  2. 自白法则:指被告的自白如果不是出于自由意志,例如遭刑求诈欺胁迫或疲劳讯问所取得之自白,即不具证据能力。
  3. 传闻法则:传闻证据原则上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但传闻法则多探讨的是传闻证据得获致使用之例外情形。

罪疑唯轻原则

此乃兼具实体法程序法的概念,指在证据不足的情形,如果法院对于犯罪事实不能形成合理怀疑,仅能为有利被告的认定。

一事不再理原则

一事不再理,又可称为一罪不二罚,是指针对行为人同一犯罪行为仅能实施一次刑罚,如果先前已经就同一案件的事实为审判者,该案判决即产生既判力,不得就同一犯行再为审判。

参见

脚注

注释

  1. ^ 刑事程序法以《刑事诉讼法》为主要规范,另包括一些特殊程序或法庭组织的特别程序法
  2. ^ 通常为律师,但依具体法律规定而有不同;如果不是在律师强制代理制度下,辩护人不一定是律师。

引注资料

  1. ^ 林钰雄. 刑事訴訟法作為應用憲法. 刑事訴訟法(上冊) 八版. 台北市: 新学林出版. 2017年9月: 16–17. 
  2. ^ 胡慕情. 無癒之傷:北捷殺人案的對話邊界. 端传媒. 台北. 2016-10-25 [2019-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7) (中文(台湾)). 

参考文献

  • Craig M. Bradley: Criminal procedure: A worldwide study.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Durham, NC 2007, ISBN 978-1-59460-244-3. (德文)
  • Philip L. Reichel: Comparativ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A Topical Approach. 5. Auflage. Prentice Hall, 2007, ISBN 978-0-13-239254-9. (德文)
  • André Kuhn et Joëlle Vuille, La justice pénale : les sanctions selon les juges et selon l'opinion publique, Presses polytechniques et universitaires romandes, 2010, 128 p. (ISBN 978-2-88074-898-2), p. 14. (德文)
  • André Kuhn et Joëlle Vuille, La justice pénale : les sanctions selon les juges et selon l'opinion publique, Presses polytechniques et universitaires romandes, 2010, 128 p. (ISBN 978-2-88074-898-2), p. 13. (德文)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刑事诉讼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