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中华民国国语.

中华民国国语

国语
中华民国国语、台湾华语
发音/ku̯ɔ˧˥ y˨˩˦/
母语国家和地区 中华民国
区域台湾、澎湖、金门、马祖、部分海外华人社群
语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中华民国
管理机构教育部终身教育司第四科
(原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
语言代码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cmn
ISO 639-6goyu
2010年台澎金马各六岁以上在家中有使用该语言(可复选语言)者,于所在的乡镇市区人口中所占之比例。

中华民国国语可分为广义及狭义。对外语来说,国内各民族的一切语言和文字,可统称广义的国语;在国内,相对其他固有语言而言,通常指以“北平现代音系”为标准音汉语,为狭义的国语[1][2],又别称为“台湾华语”,属于现代标准汉语的变体之一,是中华民国事实上的官方语言,为现今台湾各族群间的通用语

1913年,读音统一会议定老国音,标音用注音符号。1932年后,以中华民国教育部出版之《国音常用字汇》为标准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制定的普通话标准有一些差异。1945年台湾进入战后时期,当时刚结束日本统治的台湾人并不熟悉国音[3];在中华民国政府国语政策九年国民义务教育下,国语才逐渐在台湾普及[4][5]

历史

中国各地语言生活
方言电影史
  • 语言电影列表
    • 1949年前
    • 1950年-1978年
    • 1979年-1999年
    • 2000年-2004年
    • 2005年-2009年
    • 2010年-2014年
    • 2015年-2019年
  • 语言电影史
  • 港产片
  • 澳门电影
  • 藏语电影
  • 停产
方言童谣/民歌
  • 按地域:京
  • 内蒙
  • 川渝

方、语言电视广播史
各地读音字典
  • 方言口述材料库:乡音苑(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2020-)

WikiProject:中国传统声音

国文和国语的由来

清代满族称满语为国语。[6]

1902年,清政府公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包含读经、作文、习字、词章等课程,不过最后未付实施。直至1907年国文才独立设科。

1909年,国语编审委员会成立,将汉语官话命名为国语[7]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当选临时教育总长后,规定清代教科书作废,全国中学开设国文科。1913年2月,北京召开的读音统一会议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共6,500字。[8]老国音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令第75号明确推行国语。[9]之后国文科也改成了国语科。

由兼顾南北转为纯北京音

国语推广不到两年,就爆发关于京音(北京语音)和国音(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大辩论。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国音应以实际存在的语音为准。1923年,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决定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在全国学校推广[10]。1933年,中央广播电台首次招考国语播音员[11],北平人刘俊英是其中之一,被称为“南京之莺”。1936年,学校国语科加入三民主义等内容,1948年删除。国语科占小学教学科目总时数的平均百分比为30%,其中读书最多[12]。1937年全国有收音机约二十万架[13]

1945年后的台湾

2010年六岁以上台湾人口在家使用语言(依年龄层分配)
2010年台澎金马六岁以上人口最大宗家用语言分布图

日治时代的台湾已有“国语”的称呼,但指的是日语[14]。日治时代前中期,学校除了教授日语之外,也可教授汉语,但皇民化运动后,学校仅被允许教授日语。

1945年,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国语”一词也转为指称中华民国的国语;当时全台曾兴起学习国语的热潮,以台北太平国民学校为例,半天时间,报名人数就逾四千人。当时学校缺乏国语课本,林忠将在重庆编写的《国语广播教本》带到台湾,印刷了几十万本,市面上甚至出现盗版[15]国民政府任命陈仪台湾省行政长官。从中国大陆来台湾的国民政府官员由于语言障碍,几乎无法与百姓沟通[16]

1946年,陈仪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隶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员、何容任副主任委员,综理全台湾的国语推行业务,以取代日本统治时期的官方语言日语。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启播《国语读音示范》电台节目,主持是北平人齐铁恨,不过收效不彰[17][18][8][19][20]。同年10月,陈仪下令停止报纸杂志的日文版本,禁止用日文写作。有评论称一些长年受日本方面教育影响的知识分子,因惯于透过日语吸收新知及表达思想,在政策突然转变上一时难以适应[21];也有日本方面的资讯称“农村的老百姓大多不解日文”,战时广播多以闽南语台湾话进行。[22]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几百万外省人迁入台湾,同本省人各操自己的方言,交流十分不便,因此,国民党政府继续推行国语政策,积极推广国语。[23][24][25]以学校教育为主轴,兼及管道[21][26]。这也导致了台湾民众的反感,特别是浊水溪以南。[27]

李登辉执政后,1989年,《法院组织法》规定“法院为审判时应用国语”[28]。 中华民国政府将母语教育纳入1996年实施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中:“国小一至六年级学生必须就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等三种乡土语言任选一种修习”。[29][30]相对于北京官话为主的官话白话文台语白话文兴起[31]。根据主计总处于201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年轻人在家庭有少用地方语言,倾向用国语的趋势。而在族群杂居的地区,也更倾向使用国语,因此在西部各都会区、花东纵谷原住民族地区等地,国语是最常用的家用语言。[32]

当前国语与其他国家语言的地位

2017年6月14日《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明定台湾原住民族语为国家语言,[33][34] 2018年1月31日《客家基本法》明定客语为国家语言[35][34],而2019年1月9日《国家语言发展法》指出“台湾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语言及台湾手语”均成为国家语言。

大众运输工具播音时,国语、闽南语客家语法定地位并列[36]

语言地区差异

在台湾,国语/国文名称范围因时地有所别称,以学习过程言,例如:国小课程称国语、国中高中称国文[37]。另外,国语文也兼指国语与国文[38]

国语与台湾国语差异

台湾国语,是指带有明显台语腔调、用词的国语。讨论“台湾国语”的相关文献有蔡美慧(1993年)、曹逢甫(2000年)、李正芬(2006年)以及曹铭宗(1993年)等,讨论“台湾华语”的则有余伯泉等(1999年)、张月琴石磊(2000年)、以及郑良伟(1997年)等;英译“Taiwan Mandarin”这个语汇可以在Cheng(1985年)以及Kubler(1979年)的著作中找到。

亦有主张认为普通话与国语应统称为“北京语”(不是北京方言)[39]。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及的“台湾国语”别称,于台湾当地一般对话语境中,多指的是带有浓厚台湾本土台语腔调及用法的国语口音[40]

国语与普通话差异

王翠华著的《普通话vs.国语—两岸对话一本就通》为台湾读者列出5600条中国大陆语词,以避免在词汇语调沟通障碍[41]在国语中发音偏半开后圆唇元音/ɔ/,在普通话中偏半闭后圆唇元音/o/,+时ㄥ在国语中发音偏//,在普通话中偏/ɤŋ/,国语卷舌音普通话不明显,儿化音较少,声调也较平缓。

台湾华语的四声调值
普通话的四声调值

字音

1992年,李青梅的硕士论文《海峡两岸字音比较》,比较中国大陆的《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国语辞典》(1981年版)中3,500个常用字的注音,而发现到注音相同的2,711个,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个;这种差异可分三类:在北京音系范围内的不同选字、词典编撰上的问题、繁简字不同造成的:“……统计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个;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音项数目不等的) 字有789个,约占23%。”[42]

2002年10月,李祥用电脑辅助比较《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7月第1版)和台湾的《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1999年3月版)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发现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项数目不等的)字有452个,有约13%不同。[42]

词汇

在词汇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的标准化北京官话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汇,而这些语汇在中国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常用。比如说,“里长”、“邮差”、“佣人”、“次长”、“级任教师”、“学艺股长”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也继续在台湾的国语中使用,而现今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a][43]

融合眷村用语词汇

由于政府迁台后,在各地建设许多眷村,各省或帮派间词汇亦有少部分成为台湾的国语文词源,例如条子(警察)、马子(女性,女友),此亦影响到台湾的传媒用语[44]

融合台港用语词汇

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台湾长期处于与中国大陆分治隔绝状态,因为台湾跟香港均仍使用正体字,而两地的出版物流通较多也较为方便,造成了有些用语并不是特有的,而是跟香港同时使用的。以学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稳定的学科,的用语就是一致的,例如数学上的Matrix,三地都称为“矩阵”。但是在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学科,例如电脑,用语就有差别,例如电脑上的类似数学矩阵的Array,中国大陆称为(或者说译为)“数组”,而台湾称为(译为)“阵列”。或者像化学元素的“矽”,中国大陆规范作“硅”[45],而且1949年以后确定的元素周期表许多较重放射性元素的名称也都存在差异[46][47]

拼音系统

注音方案建基在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之上,1918年由北洋政府发布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并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经过多年演变,现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48]

早期的注音按照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字母“ㄜ”,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48]。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49][50][51][52]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便利说明,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另外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n),用作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笔直竖,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为ㄚ+、ㄣ为ㄜ+;同理,复韵母ㄞ解为ㄚ+ㄧ、ㄠ为ㄚ+ㄨ。ㆭ、ㆬ、绝少单独使用,“嗯”常念作“˙ㄣ”,也有人念成“˙[49]

1986年,教育部公布罗马字拼写的“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因此称为“第一式”。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周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但不少幼稚园亦已教授。在台湾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辟字,亦是常用的汉字输入法,其推广相当普遍,多数幼童均熟练使用。在台语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拼读,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比如台语音节的ㆭ、ㆬ,被正式订为台湾方言音符号,载入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53]

中华民国的中文罗马拼音系统为国际上较流通的汉语拼音(2008年起),与这些官方系统并行的,是大体上已使用数十年的威妥玛拼音(韦式拼音)[54][55]。目前教育部规范地名、街道名、人名均以汉语拼音翻译,仅县市或经内政部核定的乡镇市区以国际通行为由维持威妥玛拼音,惟民间部分仍习惯以威妥玛拼音拼写。

民进党执政时期的2002年曾推行通用拼音,因而在部分地方、人名仍出现通用拼音。 台湾的国语罗马拼音一直处在多版本并存的状态,造成许多外国观光客、外籍居民与当地人沟通上的困难[56]

书写系统

“正体中文”是中华民国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发音发声亦受影响。民间会使用繁体中文来发布讯息,少部分民众手写讲求快速则可能使用少数简体中文(如写成“”),也有少数谙日语的民众使用日本汉字(如写成“”、写成“”、写成“”、写成“”等)。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标准写法和香港教育参考字形及中国大陆的繁体写法有些地方不同,“(田出头)”,台湾为“(田字不出头)”;香港为“(下为两横)”,台湾为“(下为“点提”)”,大陆为“(上方框内为向左横折)”;香港为“衞”、“衛”,台湾为“衛”为两不同字等等。

参见

注释

  1. ^ 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在某些用词上的差异,可以参考一个外国人在两岸各居住过一段时间以后所写的一篇散文,见看中国报导(2003)。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国立编译馆 (编). 部編大專用書《國語》. 正中书局. ISBN 9570903406. 
  2.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140.128.103.128.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3. ^ 林育辰. 第四章第二節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西元1945-1949年). 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啟示之研究 (PDF). 国立台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4. ^ 杨真宜. 台灣本土語言流失之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16次语言·地理·历史跨领域研究工作坊 (台中: 国立台中教育大学). 2017年4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5. ^ 古国顺. 臺灣客語概論.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7– [2014-01-13]. ISBN 978-957-1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6. ^ “清代东北满族“国语骑射”的保存与衰微”梁志忠 ,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南方周末》2007年7月25日
  7. ^ 郑惠芳. 舌尖上的粵語 (PDF). 联合早报. 2013-06-02 [2015-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8-13) (中文(新加坡)). 
  8. ^ 8.0 8.1 林育辰. 第三章第二節 中華民國在大陸的國語運動. 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啟示之研究 (PDF). 国立台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9. ^ 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 正中书局.流传文化.墨文堂文化. 2020-02-07 [2020-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4) –通过Google Books. 
  10. ^ 中华民国声韵学学会. 聲韻論叢. 台湾学生书局. 1994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11. ^ 韩泽; 林兴仁 (编). 第十章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第四节 播音、主持. 《江苏省志·广播电视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2021-05-02]. ISBN 7-80643-3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12. ^ 我国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之演变及其内涵分析(1902-1993)[失效链接]
  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编).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7: 188. ISBN 7-5366-0008-9. 当时估计全国有收音机约二十万架左右。 
  14. ^ 远流台湾馆/编著. 臺灣史小事典. 远流出版. 2000: 98– [2014-01-13]. ISBN 978-957-32-41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15. ^ 许陈品. 注音符號成手遊「精靈語」 兩岸共享的文化符碼. 香港01.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1). 
  16. ^ 遠見雜誌. Y"uan jian za zhi she. 1992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17. ^ 杨乔伍. 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2: 116–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18. ^ 蔡盛琦. 戰後初期學國語熱潮與國語讀本 (PDF). 国家图书馆馆刊. 2011年12月, (2): 68–7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02). 
  19. ^ 许慧如. 後國語運動的語言態度――台灣年輕人對五種華語口音的態度調查 (PDF). 台湾语文研究. 2019, 14 (2): 218-225 [2021-05-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09). 
  20. ^ 何万顺. 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 (PDF). 语言暨语. 言学》. 2009, 10 (2): 377–378, 386–39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2-22). 
  21. ^ 21.0 21.1 黄宣范,1993,国语运动与日语运动:比较的研究,见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页88-126。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页107)
  22. ^ 郭晔旻. 光复70周年︱台湾民众是如何抵制“皇民化”的. 澎湃新闻. [2021-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1). 
  23. ^ 政府施政措施落实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2012/12
  24. ^ 刘阿荣, 我们共同的命运—族群、记忆与国家认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中央大学
  25. ^ 语言教育政策促进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 2008/9, 国家教育研究院
  26. ^ 曹逢甫,2000,台式日语与台湾国语:百年来在台湾发生的两个语言接触实例。汉学研究:273-97。(页280-1)
  27. ^ 思想.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8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但是一般民众对于国民政府的反感,只停留于素朴而模糊的族群语言文化情感,如对北京话作为国语的反感、对母语受到压抑的不满等
  28. ^ 法院組織法第九十七條. [2021-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29. ^ 台灣的多元文化.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242– [2014-01-29]. ISBN 978-957-11-39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7). 
  30. ^ 蓝顺德. 教科書政策與制度.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127– [2014-01-13]. ISBN 978-957-11-410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9). 
  31. ^ 陈正茂. 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 秀威出版. 1 February 2011: 221– [2014-01-13]. ISBN 978-986-221-62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1). 
  32. ^ 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中文網頁. ebas.gov.tw.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5). 
  33. ^ 原住民族委员会. 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 法务部全国法规数据库. 2017-06-14 [202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原住民族语言为国家语言,为实现历史正义,促进原住民族语言之保存与发展,保障原住民族语言之使用及传承,依[...] 
  34. ^ 34.0 34.1 王保键. 客家基本法之制定與發展:兼論 2018 年修法重點 (PDF). 文官制度季刊. 2018, 10 (3): 89, 92-96 [2020-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5). 
  35. ^ 客家委员会. 客家基本法. 法务部全国法规数据库. 2018-01-31 [202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客语为国家语言之一,与各族群语言平等。人民以客语作为学习语言、接近使用公共服务及传播资源等权利,应予保障。 
  36. ^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第六條. [201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7. ^ 中华民国教育部:《我国中小学国语文基本学力指标系统规划研究》[永久失效链接]
  38. ^ 台灣教育部:國語文. moe.edu.tw.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9. ^ 凌華苓:稽古以開新──吳守禮先生《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問世.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40. ^ 語言標準與否,無關文化素養. npf.org.tw. [2009-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5). 
  41. ^ 王翠华,《普通话vs.国语--两岸对话一本就通》,五南出版社
  42. ^ 42.0 42.1 李祥,2010,海峡两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异 --香港人走出学普通话的误区--之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看中国报导,2003年,老外侃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异同 [online]。np:看中国。11月5日 [引用于2005年1月13日]。万维网网址:存档副本. [200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44.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5. ^ Chinese Terms for Chemical Elements.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 Newsmagazine for IUPAC. IUPAC. [2005-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4-04).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46. ^ 教育部两岸化学元素用字对照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异体字字典》(繁体中文)
  47. ^ 黄福坤化学元素周期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繁体中文)
  48. ^ 48.0 48.1 於锦恩,《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失效链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ISBN 978-7-101-05395-1
  49. ^ 49.0 49.1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ISBN 978-957-02-7324-3
  50. ^ 何秋堇. 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 秀威出版. 1 May 2012: 49– [2014-01-13]. ISBN 978-986-221-91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1). 
  51. ^ 当代中國的文字改革.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 [2014-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52.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 正中书局.流传文化.墨文堂文化. 2008: 614– [2014-01-13]. ISBN 978-957-09-180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53. ^ 朱網頁:注音符號區塊字表. tripod.com.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18). 
  54. ^ Hanyu Pinyin to be standard system in 2009 (新闻稿). Taipei Times. 2008年9月18日 [2010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8月23日). 
  55. ^ 中文譯音採漢語 不補助通用 (新闻稿). 联合报. 2008年9月17日 [2010年11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5日). 
  56. ^ “高雄市政府双语标示英译除错活动—‘Say it right:诚征除错达人’”除错结果公告[失效链接],高雄市研考会。

来源

国语运动历史
  • Liu, F. (1925). Les mouvements de la langue nationale en Chine (Société d'Edition ed.).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 方师铎(1965)。五十年来中国国语运动史。台北:国语日报。
  • 方师铎(1975)。中华新韵“庚”“东”两韵中“ㄨㄥ”“—ㄨㄥ”两韵母的纠葛。台北:国语日报社。
  • 方祖燊(1996)。方祖燊全集(第六卷:国语运动史)。台北:文史哲。
  • 王炬(1951)。国语运动的理论与实际。台北: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
  • 史颖君(1985)。我国国语运动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何容、齐铁恨、王炬(编)(1948)。台湾之国语运动。台北:台湾书店。
  • 志村雅久(1993)。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推行国语运动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
  • 卓文义(1972)。民国初期的国语运动。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柳明奎(1961)。中国国语运动发展史。台湾省立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夏金英(1994)。台湾光复后之国语运动(1945-1987)。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 张博宇(1974)。台湾地区国语运动史料。台北:商务印书馆。
  • 张博宇(编)(1987)。庆祝台湾光复四十周年台湾地区国语推行资料汇编。台中县:台湾省教育厅。
  • 詹玮(1992)。吴稚晖与国语运动。台北:文史哲。
  • 黎锦熙(1934)。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
  • 钱玄同(1999)。钱玄同文集(第三卷:汉字改革与国语运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发音
  • Chu, M.-N. (1998). The tonal system of Taipei Mandarin: Cross-dialect comparison and dialect-internal variation (China,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 Kuo, Y.-H. (2005). New dialect formation: The case of Taiwanese Mandar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ssex, UK.
  • Tai, J. H.-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Torgerson, R. C. (2005). A comparison of Beijing and Taiwan Mandarin tone register: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three native speech styl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2][永久失效链接]
  • 佐藤圭司(1996)。《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对照研究。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林怡君(2002)。台湾华语介音归属的实验研究。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之玲(2000)。台湾华语介音的归属。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许书瑜(2006)。台湾地区国语二声的声调变异之语音学研究:闽南语/国语双语语者和国语单语语者之比较。国立政治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论文。
  • 许慧如(2005)。台湾华语的几个等化现象。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博士论文。
  • 陈春美(2001)。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三位候选人语音的声学与感知听辨分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冯怡蓁(1996)。台湾地区国语四声的声学特质。国立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熊慎敬(2002)。台湾华语语句焦点之声学表现。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乐丽琪(1991)。国语软颚鼻音在台湾的音变状况。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郑良伟(1997)。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语的互动。台北:远流。
  • 郑齐儿(2004)。从声学语音学角度分析在台湾的国语中声调之连并。国立政治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
  • 萧菁惠(2006)。台湾地区华语语音调查研究—以闽南语区、客语区高中生个案为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戴凯峰(1996)。从语言学的观点探讨台湾与北京国语间之差异。政治作战学校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简清国(1971)。台语国语音韵系统对比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 罗勤正(2003)。上升调的下降:闽南人说国语时的二声变调。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学系硕士论文。
词汇
  • Tai, J. H.-Y. (1976). Lex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沈芸生(编)(1992)。台湾国语。台北:号角。
  • 曹铭宗(1993)。台湾国语。台北:联经。
  • 许斐绚(2000)。台湾当代国语新词探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汤志祥(2001)。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语法
  •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 Tai, J. H.-Y. (1977). Syntactic and stylistic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吴佩怡(2006)。当代台湾国语语气词之研究:从核心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角度探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曾心怡(2003)。当代台湾国语的句法结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黄鸿盛(2004)。台湾华语形状量词的真实性。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杨蕙慈(2000)。台湾华语“啊”、“呼”、“说”在言谈上的使用及其性别差异。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蔡美慧(1993)。台湾国语的肯定与否定首位答词。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郑良伟(1997)。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语的互动。台北:远流。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社会语言
  • Brubaker, B. L. (2003). Language Attitudes and Identity i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han, H.-C.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 Feifel, K.-E. (1994). Language attitude in Taiwan: A soci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in social change. Taipei: Crane.
  • Yang, R. Y.-S. (1988).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Chinese on Taiwan. Taipei: Crane.
  • 任承英(2000)。语言腔调感知及其主观评价之研究。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吴淑娟(2002)。台湾南投县埔里镇国语第四声社会语言变异之研究。静宜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吕丽蓉(1987)。台湾地区语言使用及族类认同之调查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李明洁(1994)。国语卷舌声母“ㄓ”,“ㄔ”,“ㄕ”之社会变异研究。静宜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林忆秋(1987)。大台北地区民众对国语与台语及其使用之态度调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硕士论文。
  • 曹逢甫(1997)。族群语言政策:海峡两岸的比较。台北:文鹤。
  • 傅若玮(1998)。中文声调变异与社会网络:台中县潭子国中个案研究。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曾国盛(2004)。北埔地区客家人使用国语ㄐ、ㄑ、ㄒ之社会变异研究。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黄宣范(1995)。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台北:文鹤。
  • 詹惠珍(1984)。国语/z/在台湾的发展状况—社会语言学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蔡淑仪(1997)。竞争中的语言-以台语和国语为个案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延伸阅读

  • 蔡美慧,1993,台湾国语的肯定与否定首位答词(Initial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Responses in Taiwan Mandarin)(英文)。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曹铭宗,1993,台湾国语。台北:联经。
  • Cheng, Robert L. 1985. 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Taiwan Mandarin, and Peking Mandarin. Language 61, no. 2: 352-77.
  • 董忠司,1995,台湾汉语方言影响下的若干“国语”声母变体初稿。语文学报 2:1-28。
  • Kubler, Cornelius C. 1979.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Mandarin and Textbook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4, no. 3: 27-39.
  • 苏金智,2000,海峡两岸语文说略 [online]。np:大陆台商经贸网。10月27日 [引用于2005年2月2日]。万维网网址:[4]
  • 谢国平,1998,台湾地区年轻人ㄓㄔㄕ与ㄗㄘㄙ真的不分吗?。华文世界(90):1-7。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 余伯泉、江永进、许极炖、杨青矗、林央敏、黄元兴、董峰政,1999,跨越福佬台语(乙式)与台湾华语的拼音障碍。大叶学报 8:11-22。
  • 张月琴、石磊,2000,台湾华语声调范畴感知。清华学报 30:51-65。
  • 郑良伟,1997,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语的互动。台北:远流。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中华民国国语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