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酷不列颠尼亚.

酷不列颠尼亚

酷不列颠尼亚Cool Britannia)是在1990年代时,媒体用来描述英国文化发达状态时的用语。这一用语出现在1990年代中期,在1990年代末期时曾风靡一时。酷不列颠和英国工党大选击败保守党后,标榜“新工党”并采取第三条道路布莱尔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亦反映出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停滞、混乱时期结束后,英国国内在1990年代的乐观气氛[1]。“酷不列颠尼亚”一词改编自英国爱国歌曲《统治吧,不列颠尼亚!》("Rule, Britannia")。

背景

自1990年代前期开始,在英国诞生了众多由青年世代创造的先端文化和媒体,并且给世界青年带来影响。例如音乐界的英伦摇滚流行电音锐舞;美术界的英国青年艺术家英语Young British Artists(YBA)[2];时尚业界的约翰·加利亚诺奥兹瓦尔德·博阿腾英语Ozwald Boateng亚历山大·麦昆等青年设计师在世界掀起潮流。而报导这些流行动态,使用崭新设计的音乐、文化、时尚杂志也风行一时。

他们在撒切尔夫人政权下的不景气时期的1980年代后期就已经开始活动,然而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进入1990年代后,他们接连得到大型媒体的合约和出资,有了将自己作品大范围公开的机会。

英国在1990年代前期文化界巨星辈出,这些人主张和美国文化相比,英国文化具有其独特性。不仅是在英国传统强项的音乐[3]时尚出版广告设计领域,在建筑美术电脑游戏体育界,英国也取得不小成就。在1996年,随着电影迷幻列车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4],即使是在长年低迷的电影业界,新世代也开始抬头,源自英国的表现手法开始普及至全世界。

在同一时期的英国政界,1994年,41歳的托尼·布莱尔被选为工党党首,给英国国内带来新鲜的冲击。他标榜“新世代”“新工党”的理念,将工党和工会进行切割,使工党由阶级政党转换为国民政党,并且将产业国有化的条款自党纲领中删除,转换为市场经济路线。

在经济领域,随着撒切尔政权时期实施规制缓和,世界各国对英国的投资逐渐增加。不止是金融业,工业也随着海外企业的进出而实现复活。自1995年开始,英国摆脱了长年的经济低迷,迎来的久违的好景气。

软性产业立国

在这一时期,中间左派智库DEMOS英语Demos (UK think tank)(以提倡社会起业家等概念而闻名,成员几乎均为成员几乎均为20 – 39岁)的研究员马克·莱纳德英语Mark Leonard做出提案,他认为为了将这一好景气的局面延续至未来,应该以繁荣的音乐和时尚、文化、出版及广播电视等素材为本,促进软性产业创业,使文化进一步活性化,改变英国的贫困形象,并且对产业亦产生影响。

1997年,马克·莱纳德出版了一篇名为《注册商标不列颠》(Britain [TM]: renewing our identity)的报告[5]。 他认为在海外,外国对英国的“过去的大国、老朽化、衰退、失业、阴天、无聊”的根深蒂固的印象给对英经济投资和人才流入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实际上,大量的问卷调查结果证明英国实际上是“青年的才能使得文化繁荣、服务业发展、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而这一现象却几乎不为人知。并作出为复活曾是英国标志的“来自诸外国的人才流入”和“创造文化、政治和经济的新概念”,英国有必要使软性产业更加发达,将新鲜的文化传播至世界,刷新世界对英国的印象的结论。这一报告引起很大反响,并取得了政府的关注。

“酷不列颠尼亚”用语的诞生

在1967年时,英国喜剧团体邦佐狗乐队英语Bonzo Dog Doo-Dah Band曾发表过一首名为“酷不列颠尼亚”的歌曲[6]。邦佐狗乐队深受达达主义的影响,和蒙提·派森亦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这首歌曲和现在的“酷不列颠尼亚”一词并无太大关系。

新闻周刊在1996年末曾发表一篇题为“地球上最酷的首都”的文章,介绍伦敦的现况[1]。这篇文章被认为是“酷不列颠尼亚”一词诞生的契机。在这篇文章刊出之后不久,1997年开始,媒体广告业界在宣传英国时,开始广泛使用“酷不列颠”一词。1997年,名利场杂志以连恩·盖勒格派西·肯塞特为封面,发表了一篇名为“摇摆伦敦(Swinging London)”的专题,介绍来自英国的新文化。

国家品牌战略

在1997年的选举之后,工党党首,44岁的托尼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在他当选之后, 绿洲乐队的主唱诺尔·盖勒格等各界青年艺人都对他发出致贺,一时成为话题。“酷不列颠尼亚”一词也和布莱尔的新鲜形象一同普及(在1960年代工党哈罗德·威尔逊内阁(1964年 - 1970年)初期时,亦曾有“摇摆伦敦英语Swinging London(Swinging London)”一词用来形容伦敦青年文化的繁荣景象)。

布莱尔首相迅速采纳了“酷不列颠尼亚”这一用语和‘注册商标不列颠’这一概念,并且开始了其国家品牌战略。

  • 今后英国将以“酷不列颠尼亚”为国家形象。
  • 其内容是“充满年轻的欲望和活力,产生出多样文化和通往未来的新想法的社会”。
  • 将文化产业和媒体产业等定为“创意产业”,并将其作为今后增加就业、获得外汇、吸引游客、创造“酷不列颠”品牌的最重要产业。
  • 利用创意产业将英国的先端的高端文化和在世界受欢迎的流行文化、能改变世界未来的革新性研究传播至世界,在世界推广“酷不列颠”品牌。
  • 通过品牌的形成,吸引来自各国的经济投资;游客访英;文化人移民英国。强化文化产业和艺术产业,并且通过观光业、服务业、工业等各种产业来增加就业,让英国成为多种文化共生且充满能量的社会,实现持续繁荣、降低失业率、防止人口老龄化。

布莱尔首相创建了“创意产业特别委员会”(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了马克·莱纳德、保罗·史密斯英语Paul Smith (fashion designer)李察·布兰逊等文化产业界名人,以及媒体人和学者,将各种创意产业的振兴策付诸实施。同时布莱尔还创建了“宣传特别委员会”(Britain Abroad Task Force),并实施了刷新英国国家品牌的国家宣传战略。政府机构也被重整,国家遗产部改名为文化、媒体和体育部英语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除了管理文化遗产之外,也负责振兴创意产业。

布莱尔政权的创意产业振兴政策和国家宣传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 对艺术文化、流行文化、体育界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和制度援助。
  • 官民合作,支持创意产业出口至海外。
  • 由宣传特别委员会决定宣传的目的市场和宣传的资产,确立国家宣传战略。
  • 刷新网站等宣传手段,大量聘请设计师和建筑家宣传国家及地方事业。

例如为了迎接新千年,英国聘请新锐建筑家设计大都市的都市更新工程,并诞生了伦敦眼泰特现代艺术馆等大规模文化及观光设施(其中有许多在布莱尔时代之前就已经计划,但在布莱尔政权时期得到大规模宣传)。另外还通过彩票等资金,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大规模财政支援(这也是在布莱尔之前就已经开始)。英国文化协会英国航空等对外开放的机关和代表英国的企业的商标和更新为充满现代感的设计,政府的文件和网站、设施等也由设计师重新设计。

酷不列颠尼亚热潮

“酷不列颠尼亚”一词很快就被用来表现充满时尚感的伦敦流行文化。布勒绿洲乐团SuedeSupergrass英语Supergrass神韵合唱团辣妹合唱团等音乐团体、时尚设计师和时尚杂志、日式餐厅YO! Sushi英语YO! Sushi等都是酷不列颠的典型例子。另外,美国的冰激凌企业Ben & Jerry's在英国国内还销售过一款名为“酷不列颠”的冰激凌。然而在 1998年,经济学人杂志在文章中称,“已经有很多人对酷不列颠感到厌烦”,并预言在2000年之前,酷不列颠一词将只会有讽刺或愚弄之意味[7]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威尔士苏格兰,当时也曾出现过“酷库姆里”和“酷喀里多尼亚”等用语[8][9],但因缺乏实际内容,即使是现在也几乎不为人所知。

2000年代:酷不列颠尼亚的退潮

随着英伦摇滚的逐渐的退潮,英国青年艺术家的活动也一时结束,曾是流行语的“酷不列颠尼亚”也完全化为死语。另外布莱尔政权也失去了当时的人气,工党内和布莱尔对立的另一位有力者戈登·布朗就曾表示他否定“酷不列颠尼亚”,并且认为应该更强调“英国的传统一面伝”。艺术界和流行文化界也开始自问,酷不列颠尼亚政策中的创意产业振兴策是否真的提高了英国文化的品质,资金是否真的用在了需要支援的部门上。

然而毫无疑问,酷不列颠尼亚政策使得一些观光和文化设施成为英国新的旅游景点,并且提高了英国在世界艺术界和流行文化界的存在感。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英国不仅是个传统的国家,也是“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国家。

参考资料

  1. ^ 1.0 1.1 Stryker McGuire. This time I've come to bury Cool Britannia. The Observer. 2009-03-29 [201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30). 
  2. ^ YBAs(ヤング・ブリティッシュ・アーティスト). アートスケープ/artscape.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日语). 
  3. ^ The History of Britpop. Ministry of Rock.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4. ^ Trainspotting wins best film poll. BBC. 2004-02-24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7). 
  5. ^ BritainTM Renewing our identity (PDF). DEMOS. [2014-09-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11-22) (英语). 
  6. ^ J. Ayto, Movers and Shakers: a Chronology of Words that Shaped our 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0-19-861452-7, p. 233.
  7. ^ Leaders: Cool Britannia. The Economist. London: Mar 14, 1998. Vol. 346, Iss. 8059
  8. ^ Is it Cool Cymru - again?. walesonline.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英语). 
  9. ^ Nova Scotia: In the heart of Cool Caledonia. Telegraph. [2014-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8) (英语). 

参见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酷不列颠尼亚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