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次世界大战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22年5月29日)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2年5月29日)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5月29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第三次世界大战"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核战争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情景的共同主题。这种冲突经常被假设导致人类灭绝

第三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II),简称三战(WWIII),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未来可能爆发的下一次世界大战,是目前仅处于幻想中而尚未爆发的假想战争。但常见于政治论题、大众文化、民众之间茶余饭后的聊天内容里。该术语至少早在1941年就开始使用,有些角度将其宽其术语应用于有限的或更轻微的国际冲突,例如冷战反恐战争。相比之下,其他角度则假想战争从破坏性影响上都将超过以前的世界大战。[1]

由于曼哈顿计划中核武器的发展,以及二战接近尾声的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中使用的核武器,在随后被许多国家获取和部署后,第三次世界大战猜测的共同主题一直围绕在核灾难的潜在风险或是地球文明和生命的毁灭。或是由核武器的引起的世界末日事件可能使地球表面无法居住。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被认为是“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The war to end all wars)。当两场战争结束后,人们普遍认为世界再也不可能发生如此规模的全球冲突[2],然而随着冷战的到来以及核武器技术在苏联的部署,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变得更加合理。在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军事和民政当局都预见或计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使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性反映人类对大战的不安与担忧。

许多评论员表示担心,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可能会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3][4][5]2022年4月,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则自称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已开始,并告诉俄罗斯人“认识到”该国现在正在乌克兰与北约基础设施作战。[6]

历史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将要使用的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木棍和石头开战。(原文:I know not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47)[7][8]

最早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理念源自1950年代,而时代杂志最先于1941年标题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冷战局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公约组织两大军事组织开始扩军备战,美国苏联两国更是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军备竞赛,建立了足以“毁灭文明”的核武储备。“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说法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各个国家领袖间的公报中,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间的决战,弱势国家将依靠大国的军事保护作为维护本国安全的方式,间接促使了世界范围内冷战气氛的增强。随着大量高新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尤其是核武器的广泛发展与扩散为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想像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部分人们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规模遍及全世界的核战,这场战争将成为人类文明史的最大浩劫。其中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曾被认为是目前人类史上最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机——两个掌握了空前核力量的大国——美国苏联,在加勒比海持续了数十天的对峙,将战争的可能性提升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虽然这个事件顺利解决,但此后“全面核战争”便成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种别称。爱因斯坦的说法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将要使用的武器我并不知道,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用木棍和石头开战”,反映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性和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不安与担忧。

发展与演变

冷战时代,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成为永不出现的历史名词——或者是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的战争,全因美苏间的势力平衡,并实施相互保证毁灭的政策,致使战争不会爆发。但是很多国家将如何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作为本国军事政治的指导方针之一,以求得在这场还没出现的毁灭性人类浩劫前尽一切努力维持和平及秩序[9]。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骤然降低。然而,随着2014年俄罗斯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与欧美国家交恶,以及中美在2018年爆发贸易战,加上美国因为香港在2019年爆发了引起全球关注的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新疆再教育营问题而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新疆人权法导致两国关系跌入谷底。以及南中国海问题持续白热化,使得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增加。2020年1月美军空袭伊拉克并暗杀伊朗革命卫队将军苏勒曼尼,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推特热搜单词。2022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欧洲方面,2022年3月 俄乌战争使俄乌局势渐变恶化,西方多国加入支援乌克兰;而亚洲方面,2022年8月美国众议院院长南希·佩洛西造访台湾后导致海峡两岸局势极剧升温。观点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不高,而最有可能爆发的应该是第二次冷战

假设情境

1949年,在二战结束时释放出核武器后,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任何结果都将是可怕的,以至于人类会回到石器时代。当记者Alfred Werner询问爱因斯坦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使用哪种武器时,爱因斯坦警告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使用什么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使用棍棒和石头进行”。[10]

199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综述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核攻击的威胁随着冷战的结束而基本消失,但有大量相反的证据”。尤其是1994年的美俄相互解除目标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并没有改变发动攻击所需的时间。最有可能的“意外攻击”情景被认为是由于错误警告而进行的报复性发射。从历史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通过不断升级的危机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通过蓄意行动发生的。双方通常都认为他们的一方会赢得一场“短暂”的战斗;其他假设的风险是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以色列和伊朗、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战争,乌克兰和俄罗斯,韩国/美国和朝鲜,或台湾和中国可能通过结盟或干预升级为“大国”之间的战争,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日本;或者任何核大国下的“流氓指挥官”都可能发动未经授权的攻击,升级为全面战争。[11][12][13]

由于已知“现状”即将发生变化,一些场景涉及风险。在1980年代,战略防御倡议致力于废除苏联的核武库;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该倡议是破坏稳定的。在他的《注定一战》一书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将既有大国美国与崛起大国中国之间的全球竞争视为修昔底德陷阱的一个例子。艾莉森指出,从历史上看,“过去16起新兴大国与统治大国对抗的案例中有12起”导致了战斗。2020年1月,《原子科学家公报》提前了它的世界末日时钟,其中引用了预计即将到来的高超音速武器带来的不稳定影响等因素。[14][15][16]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产生风险。兰德公司2018年的一份报告认为,人工智能和相关信息技术“将对未来25年的核安全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假设的未来人工智能可能会提供跟踪“二次发射”发射器的不稳定能力。将人工智能纳入用于决定是否发射的决策支持系统也可能产生新的风险,包括第三方对此类人工智能算法的对抗性利用以触发发射建议的风险。认为某种新兴技术会导致“世界统治”的看法也可能会破坏稳定,例如导致对先发制人的打击的恐惧。[17][18]

流行文化

参见

参考文献

  1. ^ The New Quotable Einstein. Alice Calaprice (2005), p. 173.
  2. ^ Safire, William. Safire's Political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8: 792–3 [2010-08-24]. ISBN 978-0-19-534334-2.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ly 2021). 
  3. ^ Stephens, Bret. Opinion | This Is How World War III Begins.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3-15 [2022-03-30].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rch 2022) (美国英语). 
  4. ^ Soros, George. Vladimir Putin and the Risk of World War III | by George Soros. Project Syndicate. 2022-03-11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pril 2022) (英语). 
  5. ^ Elliott, Larry. Ukraine invasion may be start of 'third world war', says George Soros. The Guardian. 2022-05-24 [202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5) (英语). 
  6. ^ Atkinson, Emily. Russian state TV says Ukraine invasion 'has already escalated into World War 3'. The Independent. 2022-04-15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April 2022) (英国英语). 
  7. ^ Calaprice, Alice. The new quotable Einste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73. 2005. ISBN 0-691-12075-7. 
  8. ^ The culture of Einstein. MSNBC. 2005-04-19 [2012-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9. ^ 南溟網 · 三戰預測:網上百科全書的綜合編輯. www.world10k.com. [2017-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英语). 
  10. ^ Johnson, M. Alex. The culture of Einstein. msnbc.com. 18 April 2005 [27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8 February 2018) (英语). 
  11. ^ Forrow, Lachlan; Blair, Bruce G.; Helfand, Ira; Lewis, George; Postol, Theodore; Sidel, Victor; Levy, Barry S.; Abrams, Herbert; Cassel, Christine. Accidental Nuclear War — A Post–Cold War Assessme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8-04-30, 338 (18): 1326–1332. ISSN 0028-4793. PMID 9562589. doi:10.1056/NEJM199804303381824 (英语). 
  12. ^ This Is What World War III Will Look Like. Time. 2015 [22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March 2020) (英语).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newspaper=) (帮助)
  13. ^ Rosenbaum, Ron. How the end begins: the road to a nuclear World War III 1st Simon & Schuster hardcover. Simon & Schuster. 2011. ISBN 9781439190074. 
  14. ^ Rosen, Armin. A Newly Declassified CIA Paper Details A Tense Subplot In The Cold War Arms Race. Business Insider.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美国英语). 
  15. ^ Nast, Condé. The Atomic Origins of Climate Science. The New Yorker. 2017-01-23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5) (美国英语). 
  16. ^ Thomas, Ben. Article expired. The Japan Times. 2013-05-10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2) (美国英语). 
  17. ^ Browne, Ryan. A.I. could lead to a nuclear war by 2040, think tank warns. CNBC. 2018-04-25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25) (英语). 
  18. ^ Sotala, Kaj; Yampolskiy, Roman V. Responses to catastrophic AGI risk: a survey. Physica Scripta. 2015-01-01, 90 (1): 018001 [2022-03-29]. ISSN 0031-8949. doi:10.1088/0031-8949/90/1/018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9). 
书籍
  • 塞缪尔·P·亨廷顿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Simon & Schuster, New York. ISBN 978-0-684-84441-1.
  • Langford, David. War in 2080 : the future of military technology. London: Sphere Books. 1981. ISBN 978-0-7221-5393-2. 
  • 约翰·米尔斯海默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W. W. Norton, New York. ISBN 978-0-393-34927-6.
  • Pamidi, G.G. Possibility of a nuclear war in Asia : an Indian perspective. New Delhi: United Service Institution of India : Vij Books India. 2012. ISBN 978-93-81411-51-3. 
  • Piepers, Ingo (2016). 2020: WARn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nijn Advies. ISBN 978-90-824118-1-2.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第三次世界大战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