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可观察量.

可观察量

施特恩-格拉赫实验仪器,可以将入射的银原子束,分裂成两道银原子束,一道银原子束的为上旋,另一道银原子束的为下旋。在这里,是可观察量。

物理学里,特别是在量子力学里,处于某种状态的物理系统,它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可以经过一序列的物理运作过程而得知。这些可以得知的性质,称为可观察量observable)。例如,物理运作可能涉及到施加电磁场于物理系统,然后使用实验仪器测量某物理量的数值。在经典力学的系统里,任何可以用实验测量获得的可观察量,都可以用定义于物理系统状态的实函数来表示。在量子力学里,物理系统的状态称为量子态,其与可观察量的关系更加微妙,必须使用线性代数来解释。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量子态可以用存在于希尔伯特空间态向量来代表,量子态的可观察量可以用厄米算符来代表。

数学表述

本征态

假设,物理量是某量子系统的可观察量,其对应的量子算符,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本征值与对应的本征态,这些本征态,形成了具有正交归一性基底[1]:96-99

其中,克罗内克函数

任何描述这量子系统的量子态,都可以用这基底的本征态表示为

其中,是复系数,是在量子态里找到量子态概率幅[2]:50

假设,量子态等于这些本征态之中的一个本征态,则对于这量子系统,测量可观察量,得到的结果必定等与本征值,概率为1,量子态是“确定态”。

统计诠释

根据统计诠释,对应于可观察量的量子算符可能有很多本征值,测量结果只能是其中一个本征值,而且,每一个本征值出现的机会呈概率性。测量这个动作会将量子系统的量子态改变为对应于本征值的本征态,并且,在之后短暂片刻内,量子系统的量子态仍旧是这本征态。[1]:106-109

假设,某量子系统的量子态为

测量这个动作会将量子系统的量子态改变为算符的一个本征态。假设量子态改变为本征态,则改变为这本征态的概率为,测量结果是本征值,得到这本征值的概率也为。在测量之后短暂片刻内,量子系统的量子态仍旧是本征态

将算符作用于量子态,会形成新量子态

从左边乘以量子态,经过一番运算,可以得到

所以,每一个本征值与其概率的乘积,所有乘积的代数和就是可观察量期望值

厄米算符

每一种经过测量而得到的物理量都是实数,因此,可观察量的期望值是实数:

对于任意量子态,这关系都成立:

根据伴随算符的定义,假设的伴随算符,则。因此,

这正是厄米算符的定义。所以,表现可观察量的算符,都是厄米算符。[1]:96-99

不相容可观察量

假若两种可观察量的对易算符不等于0,则称这两种可观察量为“不相容可观察量”:[1]:110-112

其中,分别是可观察量的算符。

这两种算符绝对不会有共同的基底。一般而言,的本征态与的本征态不同[注 1]假设量子系统的量子态为。对于算符,所有本征值为的本征态,形成一个基底。量子态可以表示为这组基底本征态的线性组合

其中,是复系数,是在量子态里找到量子态概率幅[2]:50

对于算符,所有本征值为的本征态,形成了另外一个基底。量子态可以表示为这组基底本征态的线性组合

其中,是复系数,是在量子态里找到量子态概率幅[2]:50

对于量子系统的可观察量做测量,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各种本征态的本征值,获得这些不同结果的机会具有概率性,可以表达为概率分布,结果为的概率是

假设测量的结果是本征值,则可以推断,在测量之后短暂片刻内,量子态是本征态。假若立刻再测量可观察量,由于量子态仍旧是本征态,所得到的测量值是本征值概率为1。假若立刻再对本征态测量可观察量,则会得到统计性的答案。假设测量的结果是本征值,则可以推断,在测量之后短暂片刻内,量子态是本征态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

设定。假设,是两个不相容可观察量,则。而的不确定性与的不确定性的乘积,必定大于或等于

实例

为了具体计算位置与动量的期望值,可以将量子态表现于位置空间,以位置空间的波函数来表示,使用对应的代数算符。

位置与动量

位置,动量都是可观察量,它们的算符都是厄米算符:

角动量

在三维空间里,角动量算符的x-分量是厄米算符。因为

其中,分别是位置的y-分量与z-分量,分别是动量的y-分量与z-分量。

类似地,角动量算符的y-分量也是厄米算符。

参阅

注释

  1. ^ 通常这句话成立,但也存在有例外。思考氢原子角量子数为零()的量子态,它是的本征态,本征值都为零,而这三个自伴算符都互不对易,它们对应的可观察量彼此之间都是不相容可观察量。[3]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Griffiths, David J.,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Mechanics (2nd ed.),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0-13-111892-7 
  2. ^ 2.0 2.1 2.2 Sakurai, J. J.; Napolitano, Jim, Modern Quantum Mechanics 2nd, Addison-Wesley, 2010, ISBN 978-0805382914 
  3. ^ A. P. French,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Phusics, W. W. Norton, Inc.: pp. 452–453, 1978, ISBN 9780748740789 (英语)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可观察量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