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敦梅学校.

敦梅学校

敦梅学校(英语:Dunmei School)为香港早年著名的中文学校。1919年创办时以书塾的形式授课,创校校址位于今日的香港岛湾仔克街。三年后的1922年,于附近的茂罗街设立分校。1934年始以“敦梅”命名,其创办人莫敦梅是早年的垫师,对学生管教严谨,受到家长推崇。

书院推崇传统国学,开学拜孔子、买芹葱(象征勤力和聪明)、开笔写字、念唐诗古文,教师多从中国大陆来港授课,授以古文及儒家思想。莫敦梅曾说:“我从不反对语体文,但如果没有古文的根基,所写出来的文字,必定柔根脆骨”。香港日治时期,学校一度停办,战后复办,并开始向清贫学生提供学费减免。不过,在免费教育普及下,书院亦成为历史陈迹。香港名人霍英东利国伟小思等均曾在敦梅学校学习。

历史

20世纪初的香港,人口急速增长,学校不足,不少父母仍会将子弟送入私塾念书。莫敦梅1919年借用湾仔克街的民居,向学生授课,研习古典中文儒家思想,当时以私塾经营。由于教学严谨,受到家长推崇,学校得以扩充。

始创初期,敦梅私塾只有12名学生,当中十名男生,两名女生,有男生仍然留辫,女生扎脚,不少学生出身商贾之家,上学时会担着椅子到学校听课。翌年,学校于区内开设分校区,学生人数增至140人。此后,莫敦梅继续扩展增设中学部、女中部及幼稚园、平民义学。不久,学生已达600多人,1934年易名为敦梅学校。

每年开学时,学校均会举行“开笔”仪式。家长会向老师奉上利市,而老师要预备红纸、香蜡、九宫格、上大人红书等,让学生书写一篇文章;学生之后向孔子像及老师叩头,家长亦会为学生买葱、芹,喻意聪明、勤力。

日治时代,莫敦梅回乡避难,在乡中留发长须,以示不忘国耻,战后他回港重办书院。1949年,中国共产党宣布立国,大量中国大陆人涌向香港,学生人口到达颠峰,开至42班。同年,莫敦梅辞世,学校由他拥有学士学位的长公子俭溥继任校长。

有学生多年后曾忆述,莫师授国文课,挺著肚子,吊带、白恤衫、黑裤,不时以手帕抹汗,授课时从来不看书本,出口成章,既幽默又风趣,听得学生眉飞色舞。校内另一名老师马国维,国学深厚,教学生读《古文观止》,暮年仍埋头著述《明季粤高僧传》,著述冷门,亦未知有否出版,但亦反映早期香港中文学校师资的根基。

除了敦梅学校外,中国儿童书院、梅芳书院、文华书院、端正书院均为同期的中文学校,但每当业主收楼,学校亦要结业,敦梅学校亦在时代变迁中结业。

升学模式

学校当时正校位于克街,但42班课室分散在各处民居,沿告士打道骆克道菲林明道,以至卢押道均设有课室,一层为一班。1946年,每月学费收$10.8,但当时一名工人月薪亦只是6元,学生家底一般较富裕,但随着难民增加,学校减低学费,每逢开班时,亦会有学生排队讲价,部分可免费上学,书簿亦由学校提供。

战前香港,不少学生会由私塾转入中文学校,三、两年后转入英文学校,初中前读上五间学校的大有人在,不似现今有较为规范的求学流程。敦梅学校的校友如利国伟霍英东、前香港特首夫人董赵洪娉[1],亦是以这种模式升学。

该校亦曾开办国学进修班,以古文为教材,学生对象包括他自己的子女、家属、校中的员工及员工的家属。这进修班在周日或假期开课,讲述

书刊

1926年,莫敦梅为将教学经验告予社会,于是出版第一期《课艺丛刊》,校方又编印四册《高小国文》,以及潘爵凯编的《语体文选编》和《古文选编》。

出版于1961年7月16日的《敦梅学校四十三周年纪念刊》,除了校务报告外,还有同学作品选刊及名家作品,文章包括饶宗颐的《国文研究举例》、黄允畋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沈兼士的《从学理上研讨中国诗的形成》、傅锦堂的《西洋文艺丛谈》、沈根源的《词人的境界》,和莫敦梅的《中国文学史韵编》等。

著名/杰出校友

注释

  1. ^ 资料出自1994年由明报校园记者所著的《名人说母校》(明报出版社出版)第9页。

参考

参考文献

  1. ^ |霍老原来是董太学长 苹果日报 2006年11月8日[永久失效链接]
  2. ^ 仙姐學藝: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明报. 2017-07-29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1). 
  3. ^ 3.0 3.1 霍老原來是董太學長. 香港苹果日报. 2006-11-08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4. ^ 谭天星; 常正 (编). 香港英傑風采 1. 长征出版社. 1998: 6. 
  5. ^ 谭天星; 常正 (编). 香港英傑風采 1. 长征出版社. 1998: 202. 
  6. ^ 小思. 縴夫的腳步. 中华书局. 2014: 133. 
  7. ^ 敦梅學校 畢業典禮. 华侨日报. 1951-07-17: 12 [2022-04-21]. 
  8. ^ 敦梅學藝比賽給獎. 华侨日报. 1953-01-26: 9 [2023-05-26]. 
  9. ^ 敦梅學校 畢業典禮. 华侨日报. 1949-07-11: 8 [2022-04-21]. 
  10. ^ 文灼非. 同學@香港. 中华书局. 2008: 6. 
  11. ^ 琴台客聚:敦梅學校. 香港文汇报. 2014-01-28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5). 
  12.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特刊 (PDF). 新界社团联会政策部. 2017 [2019-11-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1-15). 
  13. ^ 何紫. 經典書房-童年的我‧少年的我. 山边出版社. 2016: 32. 
  14. ^ 各學校結業頒獎 畢業生名單一覽. 华侨日报. 1954-07-19: 11 [2022-04-20].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敦梅学校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