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大和王权.

大和王权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ヤマト王権
假名ヤマトおうけん
平文式罗马字Yamato ōken
大和王权,约7世纪

大和王权(ヤマト王権)又记倭王权,是日本古坟时期,以大和地区(奈良县)为中心君临于西日本各地豪族联合之上的联合政权,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倭国;其正式建国时期乃存在争议。大化革新后大和王权从中国吸收律令制度蜕变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并在同时期确立国号为日本

大和王权指的是从4世纪左右以奈良地区(大和国)为基盘逐渐扩张的政权,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日本作为国家的起源是4世纪。同世纪末建造的大仙陵古坟覆地面积和体积匹敌埃及古王国时期胡夫金字塔,这意味着这个时期的日本近畿地区很可能已经存在着足以支撑强大生产力广域王权国家。但关于横跨九州-东海的统一政权何时成型还有较大争议。在大和王权兴起的同时,日本列岛还大概存在数个乃至十数个权力中心。这是日本学术界所重视的问题。

最新研究推测,在2世纪到3世纪之间,各地酋邦从分立状态向统一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大和政权已经成为各酋邦的中心。王权为了确立联合盟主的地位,重视对外关系,向东晋南朝宋朝贡,并竭力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百济伽倻)垄断渡来人传入的各种技术。

历史

[编辑]

王权的形成

[编辑]

诸小国的出现

[编辑]

弥生时代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日本列岛出现许多小国,小国的特征为考古发掘的环濠集落日语環濠集落,以及铜制器物,另外在中国东汉时期开始有日本列岛上的小国,如:奴国,向中国朝贡,借此垄断与中国的往来,并寻求中国对此一地位的肯定。

大和王权与邪马台国的关系

[编辑]

在中国三国时代的同期,日本出现邪马台国,邪马台国为一个小国共主,并曾向朝贡。对于邪马台国的位置以及其与大和王权的关系,目前学界并没有定论。一部分学者认为邪马台国位在近畿,并且逐步演化为大和王权;另一部分则认为邪马台国位在北九州,之后被近畿的大和王权击败。

古坟出现

[编辑]

从公元250年开始,日本列岛上的统治者开始大量营建“古坟”。古坟的分布遍及日本本州岛的南部,以奈良大阪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此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有可能是殉葬用,称之“埴轮”。

建筑这些古坟须花费大量财力,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也代表出现动员群众修建大型建筑的力量,因此古坟被视为大和王权出现的象征。目前发现古坟有七十一座,以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阪堺市大仙陵古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坟。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陪葬品,到了后期还有兵器和铠甲。

王权的发展

[编辑]

大和王权形成初期,倭王名为大王,大王与各地豪族形成联盟,大王对各地仅能间接统治,在各豪族之下人民被编为部民,称为部民制,部民地位形同同一时期中国的部曲,隶属于豪族大和王权无法直接统治。

古坟时代前期

[编辑]

266年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遣使后,中国史书关于日本的纪录消失约150年,期间的历史只能依据考古资料得知。[1]4世纪中期从东北地方南部到九州的古坟形制逐渐统一,这意味着日本多数地区被纳入以大和王权为首领的政治联盟。各地的首领承认大和王权的宗教权威,建造了与大和王权相同类型的钥匙孔形坟墓。[2][3]对外往来则由大和王权以“倭”的名称独占对外贸易的权利,并以铁矿原料等重要物资进口控制各地的首领。

古坟时代中期

[编辑]
大仙陵古坟

古坟时代中期为4世纪末到5世纪之间,最显著的趋势之一是古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5世纪上半叶修建的大仙陵古坟。另外由于大陆地区动乱,渡来人增加,推动日本政治制度、器物、文化的发展,渡来人氏族组成陶作部、锦织部、鞍作部等技术性集团,汉字佛教儒家思想便在此时期传入。

王权的动摇和变质

[编辑]

古坟时代后期

[编辑]

5世纪末到6世纪初古坟的建造进入衰退期,同一时期日本书纪也记载雄略天皇死后,短时间内接连经历清宁显宗仁贤武烈四位天皇,史学界认为此时大和王权陷入内乱,原因与大和王权王权提升,导致地方反对有关。在内乱过程中,彦太尊于6世纪初取得大王地位,是为继体天皇

继体天皇死后,日本再次陷入动乱,史称继体・钦明朝内乱日语継体・欽明朝の内乱,在克服了6世纪前半期的继体、钦明朝内乱,以及平定了筑紫君磐井的叛乱 (磐井之乱)后,大和王权形成以倭王为首。与畿内豪族葛城臣、平群臣、苏我臣、大伴连、物部连等豪族联合组成的统治集团,豪族的同族集团叫做氏,臣、连、君、直、造、首等姓,则表明该氏的地位,该制度称为氏姓制度。豪族分掌国家的祭祀、军事、外交、财政等职权,在朝廷内有较大的权利。

在地方也有地方豪族存在,并担任地方首长。大和王权的地方设国(以国造为长)、县(以县主为长)、村(以稻置和村主为长),地方豪族多为公、直、首等姓的豪族,地位比臣、连等中央豪族低下,然而地方豪族才是直接控制地方的掌权者,大和王权仅能透过豪族间接统治,直接统治权尚未确立。

苏我氏掌权

[编辑]

随着大陆文化传入,渡来人氏姓与日本本土氏姓出现对立,其中最显著的便是苏我氏物部氏针对佛教接受与否的政争,最终苏我马子在587年丁未之乱击败物部守屋,随后又在592年杀死崇峻天皇,拥立侄女为推古天皇,进入苏我氏掌权的时代,另外该年也被视为飞鸟时代的开始。

圣德太子改革

[编辑]

6世纪后期统一中国,受到隋帝国强盛影响,大和王权开始效法隋朝进行改革,改革推动者为推古天皇侄子厩户王 (圣德太子),厩户王在600年遣使隋朝,使节回国后日本制定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打破首次打破氏姓制度,使官吏能凭借才能在朝廷晋升,建立官僚体制,并按照儒家思想制定“宪法”,规范政治、社会秩序。

大化革新

[编辑]
乙巳之变发生地板盖宫遗址

圣德太子改革时期,大和王权由推古天皇、圣德太子、苏我马子三人掌权,620年代三人先后逝世,此后苏我氏的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掌权,然而苏我氏的专横愈演愈烈,还杀死了厩户王之子山背大兄王与白发部王兄弟,导致皇族和其他氏姓对苏我氏的强烈反感。645年,中大兄皇子、神祗官中臣镰足等人联合反苏我氏诸势力发动乙巳之变,推翻苏我氏。

中大兄皇子掌权后在646年颁布《改新之诏》,表示大化革新的开始,《改新之诏》宣示大和王权将仿效唐朝建设律令制 (日本律令制),但实际上《改新之诏》颁布后改革没有马上进行,直到663年日本在白江口之战战败,国家受到唐朝直接威胁,才加速大化革新的实施。668年中大兄皇子即位为天智天皇,670年制定日本首个户籍即庚午年籍,671年颁布日本第一个成文法令--近江令

国名改为日本

[编辑]

671年天智天皇驾崩,其子即位为弘文天皇,但天智天皇弟弟大海人皇子发动壬申之乱夺权,大海人皇子即位为天武天皇,天武天皇继续大化革新的改革,689年天武天皇颁布《飞鸟净御原令》将国名从倭国改成日本,君主称号从大王改成天皇,学界一般认为国号“日本”至此诞生。[4]701年文武天皇颁布第一部正式律法《大宝律令》正式将国名改成日本,日本此后进入中央集权的律令时代。[5]

外交

[编辑]

中国

[编辑]

魏晋南北朝

[编辑]

266年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遣使后,中国关于日本的纪录消失约150年。413年开始大和王权屡次向中国东晋和南朝派出使节,请求中国给与封号以增强对外影响力。中国史书记载,派出使节的倭王是赞、珍、济、兴、武,被称为倭五王。有人将其比作仁德反正允恭安康、雄略五代天皇。倭王武向宋帝上表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伽耶、秦韩、慕韩七国诸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宋顺帝削去百济,改为六国,其余爵号照封。倭五王朝贡持续约100年,最后一次朝贡为502年,此后中 (南朝)、日双方都陷入动乱,大和王权的朝贡因此中断。

隋唐

[编辑]

6世纪后期统一中国,受到隋帝国强盛影响,大和王权开始效法隋朝进行改革,600年大和王权开始向隋唐派遣遣隋使、遣唐使,通过留学生、留学僧学习中国制度、文化,并大和王权推动大化革新贡献极大。[6]。600年大和王权首次派遣遣隋使,607、609年又派小野妹子出使,[7]但因国书写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导致隋的不满,不过隋朝为了征伐高句丽,遣裴世清赴日,避免大和王权与高句丽结盟。

进入唐代后大和王权继续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但是由于唐朝介入朝鲜三国争斗,唐朝支持新罗,导致与百济结盟的大和王权与唐朝走向对立,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发动唐灭百济之战消灭百济,为了协助百济复国,大和王权于663年派军前往朝鲜半岛,但被唐朝与新罗联军击败,史称白江口之战。战后大和王权于665~669年派遣唐使,试探唐朝、祝贺唐朝灭高句丽,669年之后大和王权停派遣唐使戮力改革,直到701年《大宝律令》颁布,才再次派出遣唐使,像唐朝宣告大和王权已完成改革成为日本。

朝鲜半岛

[编辑]

4-5世纪

[编辑]
广开土王碑

266年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遣使后,中国史书关于日本的纪录消失约150年,期间唯一关于日本的纪录是高句丽留下的广开土王碑[1]据碑文记载大和王权发动高句丽与倭的战争,被高句丽击败。[8]4世纪开始大和王权以“倭”的名称独占对外贸易的权利,并以铁矿原料等重要物资进口控制各地的首领。

百济是大和王权在朝鲜半岛南部最重要的盟友,从百济于公元369年赠与的七支刀象征两国的结盟友好的开始。百济与大和政权的同盟是互惠的,百济希望从大和政权获得军事支持,大和政权则希望借由百济的实力,稳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铁矿原料稳定输入利益。同一时期与百济对立的则是高句丽,因此大和王权也与高句丽为敌,高句丽的南下威胁大和王权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和其在朝鲜半岛最重要的盟友――百济。391年高句丽从海上入侵百济。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吞并百济众多城池后,直逼百济首都,百济王投降并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好太王随后挟持百济王子和贵族为人质返国。[8]

随后百济向倭求援,并且联合攻打当时高句丽的藩属-新罗。新罗派特使到高句丽的平壤城请求援助。由于新罗是高句丽的藩属,高句丽决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丽发兵5万援助新罗。高句丽的军队到达新罗首都之际,倭国即撤兵,404年,倭国再次攻打高句丽,最后被高句丽击败。[8]该次战役可能是日本首次见到骑兵作战,开始日本引进、使用马匹的历史,引进马匹的渡来人在日本有极高地位。

6-7世纪

[编辑]

新罗在六世纪国力增强后,盟友伽耶的逐步并吞,直接危及大和王权的核心利益,大和王权在600年征伐新罗,但没能阻止新罗并吞伽耶。另一方面六世纪中叶,新罗联合百济击败高句丽,又背叛百济夺取汉江流域之行为,使高句丽和百济结盟对抗新罗,同时高句丽因为与隋帝国交恶,因此改善与大和王权的关系,新罗因此在东北亚被孤立,与唐帝国结盟成为新罗的选择。

由于唐朝介入朝鲜三国争斗,唐朝支持新罗,导致与百济结盟的大和王权与唐朝走向对立,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发动唐灭百济之战消灭百济,为了协助百济复国,大和王权于663年派军前往朝鲜半岛,但被唐朝与新罗联军击败,史称白江口之战。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消灭后,唐与新罗对朝鲜半岛领土展开争夺,即唐罗战争,担心唐朝威胁的大和王权于是与新罗交好,两国互派遣新罗使新罗遣日使,大和王权继续透过新罗获得唐朝情报,学习唐朝制度、文化,直到701年再次派出遣唐使为止。

同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其他族群

[编辑]

在大和王权兴起的同时,日本列岛还大概存在数个乃至十数个权力中心。大和王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吞并周边的其他权力中心,被吞并的族群逐渐被同化为大和民族。到大和王权后期日本列岛被明确视为外族的族群有东北的虾夷九州南部熊袭

虾夷在日本历史上是一变动概念,泛指大和王朝控制以外的地区中,位于东北方面的部族,因此随着大和王朝控制范围的扩大,虾夷所指范围也逐渐向东北地方、北海道后退。古坟时代以古坟北界作为大和与虾夷分界,该分界在新潟岩手南部,他们与大和人进行贸易,获得米、布匹、铁器、工艺品等,出口海带、马匹、毛皮、羽毛等特产。大和王权从建立开始不断向东北扩张,随着大和王权扩张,虾夷经常为防御而战,袭击大和人修建的城栅;大和方面也透过在秋田等城栅举行祭祀、提供物资等方式笼络虾夷臣服。但由于虾夷地区没有中央政府,很难彻底降伏所有虾夷人。5世纪时中国史书记载大和王权向中国南朝宋介绍虾夷,658年《日本书纪》记载大和王权发动虾夷征讨,659年的遣唐使向唐高宗介绍虾夷。

熊袭是古代日本南九州地区的原住民,多次出现在日本神话时代的记述中。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熊袭族即是日后的隼人。另外位于日本列岛南部的琉球群岛在日本史书中的首次记载出现于飞鸟时代,《日本书纪》在657年称奄美群岛为“海见嶋”。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野吕肖生・笠原一男‘史料による日本史’山川出版社、2007年1月1日、4-5页。
  2. ^ 都出比吕志“日本古代国家形成论序说-前方后円坟体制论の提唱-”‘日本史研究’第343巻、日本史研究会、1991年3月、5-39页。
  3. ^ 白石太一郎、佐川正敏、泉拓良、设楽博己、冈村秀典、辻诚一郎、中桥孝博 著、白石太一郎 编‘倭国诞生’ 1巻、吉川弘文馆〈日本の时代史〉、2002年6月。
  4. ^ 熊谷公男 ‘大王から天皇へ 日本の历史03’(讲谈社、2001年)、吉田孝 ‘日本诞生’(岩波新书、1997年)等。
  5. ^ 神野志隆光‘“日本”とは何か’(讲谈社现代新书、2005年)。
  6. ^ 石井正敏他(编) 2011, p. 35、森公章“朝鲜三国の动乱と倭国”
  7. ^ ベン・アミー・シロニー(著) Ben‐Ami Shillony(原著)‘母なる天皇―女性的君主制の过去・现在・未来’大谷坚志郎 (翻訳)、79页。 (第2章5‘日本で最初の“天皇”’)。
  8. ^ 8.0 8.1 8.2 井上秀雄‘古代朝鲜’讲谈社〈讲谈社学术文库1678〉、2004年10月、85页。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大和王权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