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四年式15公分榴弹炮.

四年式15公分榴弹炮

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炮
四年式15公分榴弹炮
类型榴弹炮
原产地 大日本帝国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16年至1951年
使用方 大日本帝国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与战争/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原大战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共内战
朝鲜战争
生产历史
研发者大阪炮兵工厂
研发日期1908年至1915年
生产商大阪炮兵工厂
单位成本32,600日币(1939年币值)[1][2]
生产日期1916年至1945年
制造数量最多480
基本规格
重量2,797千克(6,166磅)(放列)
2,194千克(4,837磅)(弋引炮管车)
2,145千克(4,729磅)(弋引炮架车)
长度259 cm(2.59米)(放列)
833 cm(8.33米)(弋引状态)
枪管长度2,169 mm(2.169米)(14.6倍径)
宽度152 cm(1.52米)(弋引状态)
1,880 cm(18.8米)(放列状态)
高度211 cm(2.11米)
操作人数10

口径149.1毫米
后膛垂直滑锲式闭锁炮栓
后坐力液气压复合后座装置
载具单柱炮架
射击仰角-5°-65°
回旋角度中心线左右各4°
射速3-4发/分
枪口初速407.8米每秒(1,338英尺每秒)
有效射程3,400米(3,700码)
最大射程9,575米(10,471码)

四年式15公分榴弹炮(日语: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砲よねんしきじゅうごせんちりゅうだんほう)是日本开发的军级野战榴弹炮,在1920年代改良后持续在日本帝国陆军使用,因后继型号的产量不足,到日本战败时仍在次要战线服役。

简介

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引进了德国设计的三八式15公分榴弹炮,当时日军虽满意火炮威力,但日本自产的挽马体格上不如西方品种,因此使用传统的6马弋引架构时会出现难以有效机动的窘境。因此日本兵工军官绪方胜一日语緒方勝一中校提出一种概念,即是将火炮的炮身炮架分解运输,待进入射击时再进行组装。这个构想并非日本独创,在1904年法国黎迈赫1904TR型155毫米榴弹炮英语Rimailho Model 1904TR问世时,便是开发出三组六马弋引的重榴弹炮解决野战机动的困境。帝国陆军在三八式制式化量产后即开始酝酿,并在明治41年(1908)4月投入设计。

明治42年(1909),第一门试制炮出场,但试制炮尚未在火炮强度与重量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持续进行测试与改良。明治44年(1911),第二版的试制炮出场,并在日本国内进行野外实地测评确认其耐用性。大正3年(1914)日军发动青岛战役期间此款新型榴弹炮也运往战场测评,陆军测试后认为性能表现良好,在大正4年(1915)3月以四年式十五珊榴弾炮的名称制式化,在昭和时期改名为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炮。量产后替换三八式15公分榴弹炮,以独立野战重炮兵团之编制在日本帝国陆军中服役。

同前所述,四年式的基础构想是将炮管与炮架分开各自以6马弋引运输,投入国外成倍的驮马克服重炮运输。这个方案虽然解决野战机动的负荷,但是当转入射击状态时,熟练的炮组需要10分钟才可以完成火炮组装开设射击阵地,撤收则需要12分钟,远要较其它国家同口径级距的火炮要来得久。此外,组合式火炮设计缺乏安全设计,服役的操炮官兵回忆录中提到组合时若不小心炮手的手指会被切断。[3]

在火炮设计上,四年式是日本第一款使用液气压混合制退复进机的火炮。炮架为单柱体结构,适合在低仰角状态下开火、炮闩是垂直滑锲式,采用黄铜外壳材质之半分离发射药,最大为五号装药。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口径150毫米以上的野战重炮的射程急遽延伸至10公里以上,射程仅有7.8公里的四年式受到炮兵军官的抱怨,他们向上层反映需要可比照世界列强标准,有更长射程的大口径野战炮。日本陆军兵器局从大正14年5月开始尝试改良四年式榴弹炮,主要的方式是增加炮弹发射装药容量、改良制退复进机,但改造后的四年式射程最多只有9公里,无法达到期望的10公里,且炮架经改造后出现强度不足(因发射药当量增加)的毛病。但仍在昭和5年(1930)以改造四年式十五糎榴弾炮制式化。日军了解大口径榴弹炮的未来趋势是机械化,并在昭和初期开始进行下一代重榴弹炮的开发。

量产与运用

 日本
四年式榴弹炮主要是在大正年间进行量产。一个炮兵排下属编制2门四年式榴弹炮、2个炮兵排加上弹药排与连部构成一个榴弹炮连(日语:戦砲隊),每个连编制43匹军马。榴弹炮营则是由2或3个榴弹炮连组成,2个榴弹炮营构成一个野战重炮兵团,因此日军编制下的野战重炮兵团(日语:野戦重砲兵連隊)最小编装会有16门、标准编装会有24门四年式榴弹炮。大正年间至七七事变日本共成立了9个野战重炮兵团,最少有220门四年式榴弹炮完成量产。
野战炮兵团一般是独立单位,在作战时编入军级机构下,作为军团调度的支援火力使用。四年式榴弹炮参与了日本从1920年代以后在中国爆发的各处武力冲突,早期在对抗中国军阀时普遍仍有火力优势,但是在国民革命军购得德国制SFH 18榴弹炮后,日本炮兵即了解到他们在进军主要城市时发生的攻城战时缺乏整体优势,尤其是长沙会战时野战炮兵实力不足的问题很显著。虽然帝国陆军在量产先进的九六式15公分榴弹炮,但这些最新锐武器成军后多半被调往对抗英军与美军的战场,在中国战场大部分的野战重炮兵团都还是使用改造四年式。也由于中国战场一直有耗损,同时日军持续增编野战重炮兵团,大阪炮兵工厂持续小规模量产四年式榴弹炮,昭和十七年(1942)年10月的统计大阪炮兵工厂总共生产了414门四年式榴弹炮,到日军战败前仍有少量生产,年产量约在20门左右。总产量约在460-480门左右。
日本投降后,在中国境内的改造四年式被中华民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接收或是整修。
 中华民国
国民革命军向日本采购火炮时,表达企图采购15公分重榴弹炮的意愿。[4]民国十九年4月中原大战前夕,蒋中正曾委托陈仪紧急采购了4门四年式榴弹炮、配套马匹,当时的资料中称为日本十五生重炮[5]这批火炮在同年7月运抵中国,并归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使用。军长王均在7月初到宿州接收装备。[6][7]这批四年式榴炮即投入对孙殿英部队所在之毫州城攻城战,但该炮未能成功破坏城防,但成功围困孙殿英军无法离开安徽省,投入陇海铁路沿线之战争。[8]
中原大战后,这批四年式榴弹炮只有在汤山炮校的照片中出现,并无编制在作战单位之纪录。日本投降后,从抗日战争第六战区收整了32门四年式榴弹炮,以4门一连的编装组成8个连,编入国民革命军炮兵第七团(团长林日藩少将),该团后在辽沈战役中频繁使用,在该役战败后第七团投降,残余的四年式榴弹炮遭中国共产党军给缴获。另外换装四年式榴弹炮的还有国民革命军重迫击炮第三团,该团从第一战区与第五战区收整的36门150榴炮。在民国三十五年兵工署整修了26门四年式榴弹炮,总和有约90门左右的四年式榴弹炮被国军接收,但最后结局不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是在东北战场掳获国军的四年式榴弹炮,在太原战役中解放军炮兵第1师重炮第3团第5连以四年式榴炮摧毁国民革命军在太原双塔寺的指挥所,该连获得太原建功锦旗殊荣。[9]解放军部分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时,炮兵第1师下编制了20门四年式榴弹炮。后来有15门四年式榴弹炮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第二十九团,投入朝鲜战争,其中8门在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芝浦里阻击战参与作战。

现存

北京军事博物馆展示的日本四年式榴弹炮(左二)

参考资料

  1. ^ 兵器臨時定価、予価、表送付の件 Military catalogue of the Japanese military. National Archives of Japan. Ministry of the Army. [August 1939]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2). 
  2. ^ Banking and Monetary Statistics, 1914-1941, Part I.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1943]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3. ^ 戦場体験史料館 大屋宣美さん.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4. ^ 蒋中正总统文物,蒋中正电宋子文与张群详商日本野炮购买手续并购十五生的榴弹重炮,典藏号002-070100-00003-072,1929年10月30日
  5. ^ 蒋中正总统文物,蒋中正电宋子文转陈仪速订购日本十五生重炮马匹并详覆交货日期,典藏号002-010200-00027-011,1930年4月25日
  6. ^ 蒋中正总统文物,蒋中正电陈仪十五生重炮归王均指挥每炮配足五百发弹药,典藏号002-010200-00035-021,1930年7月4日
  7. ^ 蒋中正总统文物,蒋中正电王均派兵到宿州接十五生重炮,典藏号002-010200-00035-024,1930年7月4日
  8. ^ 孙建中,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军军史(台北:国防部政务办公室,2019年11月),页145。
  9. ^ 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日本造).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四年式15公分榴弹炮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