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维基专题讨论:数学/成员.

维基专题讨论:数学/成员

          专题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数学专题 (获评专题級不适用重要度
本维基专题属于数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数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參見:

如各位有興趣, 可以加以((User math))

讨论

[编辑]

人多了,该干活啦~!我先提点建议:

  1. 先完成函数的翻译,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
  2. 完成函数的翻译以后,可以考虑进行内积空间和与它相关条目的建设,比如内积正交距离欧几里德空间等等。

请大家讨论讨论。--Alexcn 04:23 2005年3月27日 (UTC)

  • 还是从数论开始的好,比起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量更容易理解一些,对我本人而言。-- 11:56 2005年3月27日 (UTC)
那么数论有哪些条目可以提升一下?刚才看到垂直这样基本的条目都还没有,可不可以先从这种很基础的数学条目开始?--Alexcn 05:08 2005年3月28日 (UTC)
個人認為可以先編寫或翻譯一些主題列表,令每個範疇都有個大概的方向,再按個人喜愛的範疇工作。若論基礎的數學概念,由Template:几何术语入手就不錯。-- 03:00 2005年4月3日 (UTC)
  • 好像没什么人关心微分几何,有同好者吗?--Ross 21:14 2005年7月14日 (UTC)

我感觉应该翻译 what is mathsmatic全文 大明 20:58 2007年4月13日 (UTC)

到现在为止,最没人关心的领域应该是复分析了,许多基本的条目如留数罗朗级数等都还没有。参见WikiProject:数学/分析学。--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8月1日 (五) 19:36 (UTC)[回复]

向化学组学习?

[编辑]

化学组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了,我们是不是也要加油?--肉丝跑蛋 (留言) 13:18 2005年4月29日 (UTC)

英文術語

[编辑]

畢竟目前的學術語言還是以英文為主,各個條目的解釋中還是加上英文術語較好。另外最好也能將英文術語 redirect 到中文術語。 --Weijr 19:34 2005年5月17日 (UTC)

我們可以考慮做一個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俄文、波蘭文的多語數學術語對照表,有疑問的話可以去查閱--KOS-MOS 12:14 2006年9月16日 (UTC)

:Gradient, constraint,shadow price,怎么翻译阿,income和revenue在中文里又分别是什么呢?不知道哪儿找得到学科用语翻译的列表,我记得网上似乎是有的。pz0 04:53 2006年11月26日 (UTC)

還應該有一個「維基通用華英術語對照表」,統一術語的使用 Lightest 11:50 2007年2月10日 (UTC)

[编辑]
数学维基人

放在自己的用户页自我激励阿,合适的话,就做成图片或者放在Template里了--Super1留言 14:47 2005年5月31日 (UTC)
我放不到,可否幫我一把?Hk123123 07:07 2006年3月23日 (UTC)

平面曲线

[编辑]

我仔细看了一下平面曲线的条目,感觉混乱而且有不少错误,我的建议在平面曲线的讨论中。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哟!

--BillSmith 17:58 2005年6月18日 (Home)

建议!

[编辑]

看看物理的主页面: 似乎我们应该有按照学科分支的列表,可以像物理主页面上方的一个方框中写得那样的东西。 具体内容我觉得可以有:

  • 数学基础
  • 数论
  • 代数
  • 几何
  • 拓扑
  • 分析
  • 概率统计
  • 应用数学和交叉学科
  • 离散数学

大家讨论讨论吧。 --BillSmith 21:51 6月18日 Home

小小繁簡轉換問題

[编辑]

我發現以下問題:

是繁簡轉換問題?還是打錯字?>

--小為 19:20 2005年6月20日 (UTC)

简体是这么写的。pz0 04:55 2006年11月26日 (UTC)

統計學

[编辑]

有沒有修統計學的人﹖我想我們要在統計學的條目上加把勁

  • 我本科学统计,现在改cs了,一起努力。BTW:Who are you? --BillSmith
  • 最近看到一個名詞『因素負荷量』,在網路上找不到相關的解釋,但是使用的人倒是不少,不曉的有沒有人能解釋一下呢

Shian7408 13:28 2006年6月19日 (UTC)

  • 係唔係entropy???--Karho.Yau 05:58 2006年12月19日 (UTC)

我们从这里开始好吗

[编辑]

数论主题列表,这个页面有很多待翻译页面,很多需要整理的页面,有需要高深专业知识的,也有懂外文不懂数学的人都可以做的。我们从这里开始好吗?--尔玉 与我对话 10:15 2005年6月26日 (UTC)

对定理和公式的西语人名,可否以英文为主,不以中文为主?

[编辑]

如以中文为主,名称太多了.对查阅不便 Fourier->傅里叶,傅立叶,弗里哀... Pascal->巴斯卡,巴斯噶,帕斯卡 Taylor->台劳,泰勒

以英文为查阅目标.中文名连接到英文解释上.如何?

這裏是中文維基百科啊。先看看Wikipedia:命名常規吧。--203.169.223.183 16:45 2005年8月29日 (UTC)
英文维基有得是法语人名。如果真的考虑用户的方便,有些(其实我觉得是所有)人名确实应该至少保留原文人名的重定向。--Ross 00:37 2005年10月14日 (UTC)
英文裏寫法文是比較容易的, 但試想一下如果來了一個印度科學家那麼英文維基大概還會用英譯名吧. 其實是要看常用程度. 不過"常用稱謂"能不能統一也成問題啊. 所以我認為, 用哪個名字不是重點, 重點是有索引, 用哪個名字來查都能把正確的條目定向出來 Lightest 17:51 2007年2月13日 (UTC)

..

|Ross兄,我支持你的意見,雖然人名還是要以中文為主啦!--KOS-MOS 12:16 2006年9月16日 (UTC)
哪一个数学的文献里不是直接引用人名的原名呢?我觉得只要是西文人名,还是都用拉丁字母比较好,主要是好记。Matheffex 15:59 2007年2月13日 (UTC)

即便是中文论文中,很多人名都是用英文的E. Galois 2007年4月30日 (一) 01:17 (UTC)

我觉得可以尝试中文姓名(其他翻译|英文)或者英文姓名(翻译姓名|其他)—叶平 2007年4月30日 (一) 06:34 (UTC)[回复]

你好

[编辑]

你们好。我是用英文的wikipedia的人。对不起,我的中文不太好,我只学一个半年。我在英文的wikipedia里头常常写数学文章。我觉得找到这页很难。我觉得你应该做 [1] 的超联。在那儿,很多人为数学讨论。可能有的人对这页有兴趣!谢谢 Dmharvey 00:55 2005年11月14日 (UTC)

欢迎其他语种的朋友来中文版。我觉得,大家多跨语言的交流,能共同进步。还能学习语言:)

你的中文用的不错,我能够明白你的意思。只要稍微润色(修改)一下,就很完美了。 稍微帮你修改下吧。中英的语言习惯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你们好。我常使用的是英文维基(wikipedia)。不好意思,我的中文不太好,我只学一个半年(我没有明白,到底是一年半,还是半年。不过根据英文习惯猜测,您的意思是半年?)。我在英文wikipedia里面常常写关于数学的文章。我觉得找到这页很难。我觉得你应该做 [2] 的超联。在那儿,很多人讨论数学。可能有人对这页感兴趣!谢谢—叶平 2007年4月30日 (一) 06:43 (UTC)[回复]

至少模板上不見紅字了……-- 04:25 2006年1月28日 (UTC)

值得庆祝。顺祝大家新年快乐--Ross 15:42 2006年1月28日 (UTC)
所以也就是說關於幾何的術語已經全部寫好了?如果這樣的話,那就恭喜啦!^__^--KOS-MOS 12:13 2006年9月16日 (UTC)

條目12已進入特色条目评选

[编辑]

條目12已進入特色条目评选,希望各数学兴趣小组维基人能積極協助修訂。-- 英仙座 02:01 2006年2月20日 (UTC)

关于数学公式

[编辑]

能不能用TeX默认的$...$方式插入行间公式?用<math></math>的方式太麻烦了。

另外现在数学公式的png图片字体好大,和正文放在一起不美观,也慢。如果能引入MathML引擎就方便了。

现在还有人么?

[编辑]

多翻译一点高等数学的东西吧,英文的数学类资源很全面。Fishingsnow 20:56 2006年7月24日 (UTC)

可以啊!但是我覺得我的專業知識依然不足(我本科學數學的),可能很多東西都只能弄成小作品=_="--KOS-MOS 12:11 2006年9月16日 (UTC)

Rank-nullity theorem的翻译

[编辑]

请问en:Rank nullity theorem的中文是什么啊?

Snorri 2007年6月16日 (六) 15:15 (UTC)[回复]

幫忙編寫200-300的整數吧

[编辑]

數字也很久沒有編寫了,現在我發起編輯200-300的整數,希望大家能夠參與,詳見Wikipedia:專題/數,或參考220。另外,我還算是新手,請多多關照,謝謝。—小賢 (找我) 2007年7月2日 (一) 07:48 (UTC)[回复]

我想搞一个数学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编辑]

我想模仿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化学,也搞一个数学的条目质量提升计划,大家看怎么样?--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8月1日 (五) 19:42 (UTC)[回复]

可以创建Wikipedia:最多语言版本的待撰条目,也可以扩充Category:数学小作品。但目前的问题是,活跃的数学维基人除了你和我就再没有第二个了。许多以前曾经在数学领域作出过不少贡献的维基人,例如User:燃User:MhssUser:Ross等,要么就是不活跃,要么就是兴趣转移了。--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8月14日 (四) 19:42 (UTC)[回复]
暂时拟定了一个草案,大家看看如何,如果有任何意见可以在User talk:Maxwell's demon/temp提出。如果没有任何异议,我将在三天之内正式启动数学条目质量提升计划。--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8月15日 (五) 09:31 (UTC)[回复]
这个列表也许有点用处。--Gilgalad (留言) 2008年8月24日 (日) 22:21 (UTC)[回复]

词条“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中证明文字的矛盾与歧义

[编辑]

注:此疑问亦在“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讨论页中提出http://zh.wikipedia.org/wiki/Talk:%E5%93%A5%E5%BE%B7%E5%B0%94%E4%B8%8D%E5%AE%8C%E5%A4%87%E5%AE%9A%E7%90%86

  • 关于此词条原文中以下部分我发现存在较大矛盾和歧义:

“象F(x)这样的公式含有一个自由变量x,它们称为命题形式。一旦x被一个特定的数代替,它就马上变成一个真正的特定命题,于是它要么是在系统中可证明的,要么不。命题形式自身并不是命题,因此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能被否证。但每一个命题形式F(x)都有一个哥德尔数,可用G(F)表示。无论自由变量取什么值,G(F)的取值都不会改变。

通过小心地分析系统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可以写下一个命题形式P(x),它表示x是系统中一个可以证明的命题的哥德尔数。形式描述如下:如果x是一个可证明命题对应的哥德尔数,P(x)就可被证明,而其否定~P(x)则不能。(尽管这对于一个证明要点来说已经足够,但在数学上却不太严格。请参见哥德尔和罗素的有关论文,关键字是“omega-consistency”。 现在,哥德尔的把戏来了:一个命题形式F(x)称为不可自证的,当且仅当把命题形式F的哥德尔数G(F)代入F中所得的命题F(G(F))是不可证明的。这个定义可以形式化,于是可以构造一个命题形式SU(z),表示z是某个不可自证命题形式的哥德尔数。SU(z)的形式描述如下: 对某个命题形式F(x)有z = G(F),而且设y是命题F(G(F))的哥德尔数,则有~P(y)成立。”

  • 在原文中,先称哥德尔数是针对命题形式的,是不随命题形式中的变量x而改变的。而下文中却又对特定的命题给出哥德尔数。“它表示x是系统中一个可以证明的命题的哥德尔数”,“设y是命题F(G(F))的哥德尔数”

以上是难以理解的自相矛盾的。

  • 也有可能是原文除了对命题形式还隐含了对命题的哥德尔数运算法则没有写出来(下文中会提到)

在此之前,由于对原文的进一步理解可能导致歧义,为了避免歧义我先做如下语法规定:

为了区别F是作为命题形式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变量(只是这里的变量F是命题形式),
我把所有命题形式中的变量用*代替以明确
(下文中引号内是引用原文故不一定遵守此语法规定,而引号外遵守此语法规定)
在这种语法规定下,G(F)和G(F(*))是不同的,
G(F)是个命题,F是赋予变量的值,命题形式是G(*);
G(F(*))是命题形式,*是变量,赋值x后的命题是G(F(x)),
于是又存在一个问题:原文中的“G(F)”是G(F)还是G(F(*)),

假设原文隐含的运算法则是:一个命题F(x)的哥德尔数G(F(x))=G(F(*)),从而命题也有了哥德尔数,等于该命题的命题形式的哥德尔数。则由此推出原文的表达有2种可能的歧义

1.原文“G(F)”意为G(F)
原文:“当且仅当把命题形式F的哥德尔数G(F)代入F中所得的命题F(G(F))是不可证明的。”
此句中,“把G(F)代入”意为代入G(F), 故“命题F(G(F))”即是命题F(G(F)),F是变量,则其命题形式是*(G(*))。
原文:“对某个命题形式F(x)有z=G(F),而且设y是命题F(G(F))的哥德尔数,则有~P(y)成立”
根据上句,此句中y=G(F(G(F)))=G(*(G(*))),显然y的值是定值与F变化无关;
~P(y)是否成立则与命题F(G(F))是否不可证明有关,即与F变化有关
2.原文“G(F)”意为G(F(*))
原文:“当且仅当把命题形式F的哥德尔数G(F)代入F中所得的命题F(G(F))是不可证明的。”
此句中,“把G(F)代入”意为代入G(F(*)), 故“命题F(G(F))”其实是命题F(G(F(x))),x是变量,则其命题形式是F(G(F(*))),
原文:“对某个命题形式F(x)有z = G(F),而且设y是命题F(G(F))的哥德尔数,则有~P(y)成立”
根据上句,此句中y=G(F(G(F(x))))=G(F(G(F(*)))),此处"F"不再是变量而是固定的命题形式的一部分,也是固定的,y仍是定值与x变化无关;
~P(y)是否成立则与命题F(G(F(x)))是否不可证明有关,即与x变化有关
    • 两种歧义相较而言,前者符号上与原文更接近。 望高手们尽快对以上矛盾和歧义做出说明

Tammico (留言) 2008年11月29日 (六) 11:27 (UTC)[回复]

关于复变函数词条问题

[编辑]

目前,在维基百科中输入复变函数词条会自动重定向复分析,我觉得不太妥当,复变函数与复分析并非完全是一回事,是否应该考虑分开呢?--2009年2月1日 (日) 10:33 (UTC)Yummiao (留言)

关于数学词条中的标点符号的问题.

[编辑]

正式的数学文献中的标点符号一般都采用半角, 而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全角和半角标点必然影响美观,就像我这样. 关于数学的词条是否可以考虑统一一下标点符号。 Watter1985 (留言) 2009年3月9日 (一) 05:30 (UTC)[回复]

合并自另一个相似话题)最近在编辑与数学相关的条目时,在使用句号“。”还是点号“.”时遇到了疑惑,看了看格式指南也没看到相关的说法。我想很多数学用书都使用点号,但是维基百科的数学条目很多地方使用句号,请问到底用什么啊? Alex He Di (留言) 2010年2月11日 (四) 17:09 (UTC)

还是用全角句号比较好。因为其他条目都是如此。--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5月27日 (四) 17:52 (UTC)

前者我搜尋Google結果畫法幾何跟投影幾何都指向descriptive geometry,但是projective的其中一個意思是投影的,而projective geometry中文維基百科指向射影幾何,那到底投影幾何指的是?

另外,後者先前我沒有聽過,但根據條目說法不就是指作為測量的日常用器具(如手指)嗎?為何先前有人認為他定向不當而沒有在條目創建後將該請求於WP:RA移除而是追加「定向不當」的註解?這個名詞據條目說法不就是隨身長度測量工具嗎?--RekishiEJ (留言) 2009年6月21日 (日) 20:09 (UTC)[回复]

關於無窮級數的名稱

[编辑]

我發現目前中文維基百科的無窮級數條目名稱,有的是用a+b+c+d+…之類的名稱,如1-2+3-4+…,也有的是用a + b + c + d + · · ·之類的名稱,如1/2 − 1/4 + 1/8 − 1/16 + · · ·,這種不統一的命名方式我覺得很不好,希望能夠比照英語版統一(我比照偏好後者的命名方式,而將前者名稱作重定向,因為這樣比較美觀)。--RekishiEJ (留言) 2010年8月3日 (二) 11:58 (UTC)[回复]

“有的是用a+b+c+d+…之類的名稱”……“也有的是用a + b + c + d + · · ·之類的名稱”

哦,这样啊……真严谨! AlexHe34 (留言) 2010年8月3日 (二) 14:25 (UTC)[回复]

一大波数学格式模板来了

[编辑]

这里就是我从英文维基百科搬过来的模板-- ──★──  2013年9月28日 (六) 06:46 (UTC)[回复]

英文中文双语数学字典

[编辑]

你好!我有一个英文中文双语数学字典(高中级):

如果你们想翻译,可以用这个字典。谢谢! WhisperToMe留言2015年1月13日 (二) 13:48 (UTC)[回复]

謝謝分享,不過還是想吐槽一句,這本字典實在單薄了點~--578985s留言2015年1月14日 (三) 18:43 (UTC)[回复]

《几何平均数》按照几何图形来理解的表达是否有误?

[编辑]

几何平均数可以根据几何形状来理解。两个数字 ab 的几何平均数是矩形一边的长度,其面积等于矩形的面积与长度a和b的两边相等。同样, 三个数字,a、 b和c的几何平均数是立方体一个边的长度,其体积与长方体的体积相同,两边的长度等于三个给定的数。

建议修改为:

几何平均数可以根据几何形状来理解。两个数字 a 和 b的几何平均数是正方形一边的长度,其面积等于以a和b为边长的矩形的面积。同样, 三个数字, a、 b和c的几何平均数是立方体一个边的长度,其体积与以a、b和c为边长的长方体的体积相同。—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Suntowerlee對話貢獻)於2019年6月30日 (日) 02:14 (UTC)加入。[回复]

格( Lattice )和群、環、模、代數放在一起的用意?

[编辑]

模板:ModernAlgebra模板:Algebraic structures代數結構把「格」和群、環、模、代數放在一起討論。對此我有以下意見:

  • 「格」雖然或許勉強算是一種代數結構,但是它的起源以及用處比較像是「數學基礎、序理論( Order theory )」而不像是「透過抽象化一些常見的運算規則來進行研究的『代數學』」。
  • 我覺得把它和其他四個放在一起沒有提供有用的資訊,而且還可能會誤導讀者(比如我)以為「這是之後的代數課代數學教科書將會提到的一種抽象化某種運算規則而得來的」。
  • 雖然我不是很熟悉泛代數(似乎是一個會使用到「格」的學科?),但是它和代數學似乎也沒有很大的交集。這兩個學科關注的東西有很大的不同。「格」可以被看成一種代數結構可能純粹是巧合。

除非我真的書讀得不夠多沒有看出它們之間「密切到可以擺在一起」的關聯、或是我的觀點被「經典代數教科書」蒙蔽,否則我會傾向把「格」和其他代數結構分開。

敬請開放討論。KALENIMORU留言2024年5月18日 (六) 14:05 (UTC)[回复]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维基专题讨论:数学/成员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