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中央科学小组.

中央科学小组

中央科学小组


机构概况
上级机构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共中央书记处
机构类型 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联络方式
总部
 实际地址 北京市
机构沿革
成立时间 1958年
撤销时间 1966年

中央科学小组,是已撤销的中共中央的小组,直属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

沿革

195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小组的通知》,称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属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中央科学小组组长为聂荣臻[1],不设副组长,组员除聂荣臻之外共5人,是各小组中人数最少的。中央科学小组成立后,于光远在小组内分工负责编辑一个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的内部刊物,具体编辑工作由于若木承担[2]

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三年,1961年春,毛泽东也不再坚持“大跃进”的做法。这时周恩来李富春等领导酝酿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代替“大跃进”,并要求各条战线理出若干政策性条文以便指导工作。聂荣臻乃出面抓科学方面的整顿,提议制定科学工作方面的文件。1961年,聂荣臻在杭州召开会议研究该问题。同年,聂荣臻在“三座门”主持召开了研究制定《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简称“科学十四条”)的会议,于光远等人参加。该《意见》作为“草案”在1961年6月完成后,边在科学机构中实行,边以聂荣臻的名义向中央写出报告请求批准该《意见》。该《意见》后来在科学机构中贯彻执行。1961年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了聂荣臻的报告,会议毛泽东未参加,由刘少奇主持,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李富春出席,聂荣臻的报告得到会议批准。聂荣臻的报告着重写了七个方面:(一)关于又红又专;(二)关于双百方针;(三)关于理论联系实际;(四)关于克服平均主义;(五)关于科学工作保密;(六)关于保证科研时间;(七)关于研究机构内党的领导方法[2]。    在聂荣臻领导下,加快完成、提前完成1956~1967年科技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聂荣臻亲自建起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两个机构。在他的领导下,在短时间内就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61年,聂荣臻提出对1956年制定的远景规划执行情况作个总结,可以认为该规划已基本提前五年完成,需制定第二个自然科学和技术远景规划,时限为1963年至1972年。于光远在中央科学小组常强调基础自然科学,在酝酿制定第二个远景规划时提出要将技术经济写入,获得聂荣臻支持。经过国家科委内赵石英(赵世炎之子,国家科委的局长)等人努力,在第二个远景规划中将技术经济列为七大部分之一(其他六部分是基础自然科学、工业科学和技术、农业科学和技术、交通运输科学和技术、医药卫生科学和技术、技术科学)[2]

1962年,聂荣臻在广州召开并亲自主持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会上他和二百余位与会者讨论了国家科委准备的1963~1972年远景规划草案。在广州会议期间,他还和周恩来、陈毅共同提出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恢复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确定的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坚持中共八大路线。但广州会议未获得毛泽东支持。毛泽东会后虽未立即批评,但不久仍在1962年内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事实上否定了广州会议[2]

1963年12月,毛泽东听聂荣臻汇报第二个自然科学和技术远景规划。当天聂荣臻把中央科学小组的几名成员都通知到会。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出席了该汇报会。周恩来、朱德因事未到。罗瑞卿也到会。这次汇报使第二个远景规划获得毛泽东批准,刘少奇、罗瑞卿在会上也都作了重要发言[2]。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中央科学小组停止活动[2]

组成人员

组长
组员

参考文献

  1. ^ 1958年6月10日 中央发出《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小组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于光远,在聂荣臻领导下工作十年,百年潮1999(11):21-26

参见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中央科学小组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