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用户讨论:Mountain/2007年.

用户讨论:Mountain/2007年

参数设置有些项目无中译[编辑]

您好,想请问一下某些在参数设置中的项目没有中译,请问要如何翻译?--鬼姬 13:47 2007年1月17日 (UTC)

我要求删除Talk:龙应台中与维基百科无关的讨论。维基百科不是政治论坛。

而且我抗议Jasonzhuocn的双重标准。可以参考Talk:薄一波

为什么Mountain等人可以讨论和维基百科无关的政治内容,别人的类似的讨论就要被删除呢?

维基百科到底不是政治论坛?

--67.15.183.5 17:50 2007年1月23日 (UTC)

--67.15.183.5 18:05 2007年1月23日 (UTC)

转换表的疑问[编辑]

问一下,这个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目前究竟派什么用处?好像是没用的!?TTTT 16:15 2007年2月9日 (UTC)


抱歉这么晚给你回复。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是整个转换的基础之一。我们目前采用的技术是这样的:

核心程序一级的转换表:见\includes\ZhConversion.php,负责字一级的转换;也有少许词一级的转换,但这个后来大家建议取消。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这是简到繁的共用转换表,zh-hk和zh-tw转换的共有词汇都放到这里。这个表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确定简到繁一多转换的。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tw和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k:这两个表负责tw和hk地区的转换,它们继承了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每个表只放自己独有的转换词汇。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cn和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sg:这两个表负责cn和sg地区的转换。sg继承了cn。 我建议目前的讨论多向技术方面靠拢,繁简转换的机理要研究清楚。--Mountain 04:05 2007年2月12日 (UTC)

首先感谢你的回复。我对那个zh-hant表还是不太清楚,你的意思是zh-hant表曾经用过,但现在被zh-tw和zh-hk的表取代了?还是zh-hant一直就是参考,而现在保留着是为了让zh-tw和zh-hk两个表借鉴?我看了目前版本的源码,但没看出zh-hant在哪种可能会被用上。TTTT 05:49 2007年2月15日 (UTC)

来这里投投票![编辑]

请来一来这里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
投投票;和
到这里发表一下意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互助客棧/方針 内的 Wikipedia:管理员的离任内的长期没有活动
谢谢!--Eno TALK 05:43 2007年2月15日 (UTC)

沙盒[编辑]

这个名有点似jargon,但我稍后会再问社群的意见。现在你安排重定向,这方法也不错啊。--Kevin wong 13:24 2007年3月11日 (UTC)


关于罢免投票[编辑]

我的理解是,初选管理员要80%支持才通过。罢免也可以看成是重新确认,标准如果是50%,已经比初选时的要求为低了。如果说要罢免票超过80%的话,就是说只有20%的人支持其继续担任管理员。这样的情况可以被称为”民愤极大“了。呵呵。总之,我觉得50%是个比较合理的数字,比初选管理员已经放松了。可以给那些由于冲突和误解引发的反对票留一些空间。最近的几个罢免投票一般就是10-20% 的支持率。 我觉得不必太担心对管理员的稳定造成冲击,除非有人使用大量马甲试图操控投票。当然, 那是另一回事了。 --Munford (留言) 17:38 2007年3月14日 (UTC)

Munford兄。我和朋友讨论时,他有这样一个理由,我觉得蛮有道理,不知道你能否驳倒。他说:任何组织成长到一定规模,总会有观念上的分歧,组织内部有不同意见是非常正常的现象;80%进入、50%退出这个标准确立后,在争论当中,一旦一方意见的人占上风,他们就会很容易把不同意见的人清理出去,它会使维基被某种观点的人独占,从而无法实现我们中立的原则。--Mountain 18:31 2007年3月14日 (UTC)
我觉得问题在于对80%的理解上。初选标准是80%赞同才成立。同等的效果在罢免时,应该是低于80%赞同保留,即罢免成功。这样才是出入相同的标准。 50% 的线已经更为宽松了。 如果要80%支持罢免才成立,那则是反过来了。两个80%没有等效性。至于你上面提到的担心,我觉得现实中维基还没有这样的危险。以维基这样基于志愿参与的松散形式,有组织的操纵选票或排挤不同意见的情况不太现实。在我的印象中,在各种讨论投票中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迹象。除非有人采用什么不合法的技术手段。一个简单的例子,象毛泽东,六四之类的有强烈意见争议的条目,内容还是比较平衡的。没有出现被一部分人把持的现象。而至于管理员的信任度这种问题,投票的情况我觉得是不会偏离共识太远的。 --Munford (留言) 20:31 2007年3月14日 (UTC)

民主决策与自律公约[编辑]

我认同单纯的投票不是很好的解决方式,否则会有民粹的走向。我已经在互助客栈/其他提出了建议订立管理员自律公约的建议。若管理员违反公约一定次数,就自动下台,无需投票。若最后这个动案能够通过,所谓的罢免投票门槛的问题也就次要了。但是现时的管理员离职门槛确实太高,入选门槛确实偏低,一些管理员也确实应该为自己的作为下台负责。所以我希望尽快订立公约,让做对事的人能继续做事,让做错事的人负担责任。--出木杉 02:29 2007年3月15日 (UTC)

关于罢免投票[编辑]

我觉得管理员并不是领导者,不是制定政策的议员,管理员对维持组织的稳定作用没有这么大,如果50%的维基人对这位管理员不信任,恐怕他也不容易能作好这份工作了,只能更加引起辩论战。这次只是对罢免的投票,其实对于罢免滥用权利的管理员,我到更加趋向赞同Toytoy的提议,应该接到投诉然后由其他管理员调查,由管理员内部根据规章议决是否应该取消其资格,这样可以减少多数霸权的可能。不过他的提议可能不会受到多数维基人的拥护,因为毕竟管理员是少数。--方洪渐 02:51 2007年3月15日 (UTC)

管理员罢免投票[编辑]

我觉得你和你的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方面的危险的确值得考量。但另一方面我觉得罢免管理员不是像“排除一个维基人”的感觉,一位维基人被免除了管理员的位置,不代表他不能作为一般用户继续发表意见和作一般的编辑,所以减少某种声音的情形我觉得是不会。 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多数维基人都能掌握管理员罢免的原则(不会因为意见不同而赞同一项罢免)不然不论是50%或80%都可能被误用来打击少数。 最后,为什么我比较支持50%,因为选管理员时需要80%的社群信任才能当选,这根据的是一个维基人过去的表现。但如果经过实际负则管理事务之后,这分信任减弱了,不少人转而不信任他了。等于说原本80%以上的人的信任不再符合。照说百分之20以上的不信任就有点严重了,但如果订20%就可以罢免我觉得会产生很多争端。所以50%我觉得是一个折衷 的数字。超过这个限度,作管理员可能带来的争议会比对社群的贡献还少,所以我支持解这种情况应该解职。--ffaarr (talk) 05:44 2007年3月15日 (UTC)

管理员罢免投票之二[编辑]

大山兄你好,我觉得你和你的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这方面的危险的确值得考量。不过个人意见认为,这个问题由于可以有很多解法,所以比较不太好答。我看过前几位维基人(Munford、左图右史、方先生和阿远)的留言,我有以下几点意见:

  1. 量化的问题:投票不竟在需要决定去留时一个取多数意向的方法;不过如何在数字上确保一个平衡各方的点(80%上、50%下,80%上、80%下等),我敢请教你的朋友应该如何取舍:我个人不理解80%上、50%下的状态为何“只会导致社群的不稳定”,而“社群的不稳定”又为何在管理员罢免的角度上是不好。
  2. 管理文化:续上点,我看到你的朋友的问题是希望一个“稳定的社群”;我想请大山向那位朋友请教一下,社群的稳定或不稳定如何与社群的正面发展有关系,还是“稳定”是管理思维上的一种“文化”?最终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表面稳定的正面震荡型社群,还是全面稳定的社群。我本人有兴趣知道这方面的资讯,敬希提供;同时也能帮忙wikipedia。
  3. 社群信任:管理员在维基百科需要表现出令人信任的态势。一位维基人能成为管理员,从法则上该是其本身的管理能力的一种外延;不是因为很会搞人际关系而成为管理员。实际上是如何呢?应如何取舍?(这点综合从toytoy反对“面面皆圆”型管理员的意见中归纳出来,不可以算作我的意见,也可以感谢他的提供。)
  4. 社群认知:对于管理员职责的认知,社群间在明在暗中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应该如何处理?
  5. “多”管齐下:这方面可以算是扩大左图右史的意见。投票和公约、宪章等的“多”管齐下,能够避免只使用一种方法而容易被人把持,还是制做不必要的机制而影响效率。这方面需要社群探讨。

以上都关系到管理员罢免投票的操作。zzz....很困 找我 18:57 2007年3月19日 (UTC)

补充,我要说的是我认为应该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中由“社群”找出数字上确保一个平衡各方的点zzz....很困 找我 21:44 2007年3月19日 (UTC)
  • Mountain, Ktsquare, 在信任投票中 50% 本身也有道理,元维基每年确认 steward 和 admin 也以50% 为标准。但看现今中文维基百科少见滥提罢免,难也可能是一原因。在维基也有能动员多人投票者,对他们,50% 不难达。若门槛太低,当有人因任何原因不满任何管理员,便可找借口提出罢免;若各人已有成见,纵使 wikipedia:共识要求先讨论后投票,亦难影响结果。更甚者,若此等罢免不必讲谁是谁非,一句“未获社群信任”便足,则更麻烦。
  • 另外,此提议与 wikipedia:共识 直接抵触,共识刚通过又立刻要修改,不利。---Hillgentleman | | 2007年3月20日( 二 ), 00时26分13秒.
来个补充第二点:投票、讨论对于不理解或认同文化和神髓的人士来说,只是工具。至于从工具如何转化成文化,这需要时间和能择善而从的社群,人士。到了死结(如现时方针上的问题)是不是需要一些大刀阔斧的方法?不过大刀阔斧不过会遇到社群文化甚至参与者本身文化的阻碍,会不会因此影响参加者的心理,导致部分人士离开,或者被人说成搞政治,这是需要支持,检讨和讨论的。zzz……很困 找我 19:33 2007年4月14日 (UTC)

Wikipedia:Wikipedia索引[编辑]

我提删了以上重定向页面的目标页面“Wikipedia:维基百科名字空间内的页面列表”,参见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2007年4月3日,您是否可以将用户页面中的该链接修改为Wikipedia:Wikipedia索引([[Special:Allpages/Wikipedia:|Wikipedia:Wikipedia索引]]),以便减少“Wikipedia:维基百科名字空间内的页面列表”的链入页面?谢谢,并祝编辑愉快。-下一次登录 2007年4月4日19:37留言

第四次动员令[编辑]

第四次动员令将在4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欢迎各位参加。

此次动员令与前三次不同,是以增加某领域条目为目的的小动员令。这次共举办6个主题的小动员令,翻译动员令生物动员令异国(寰宇)动员令体育、奥运动员令音乐动员令暗黑动员令,是些大家感兴趣,或维基条目贫乏,需要人编辑的领域,前5个由各维基人选出,最后1个由主持人决定。

第四次动员令要求参与者贡献5个条目,其中二个必须是推荐新条目,才算完成,详细规则请看这里

收到此动员令的维基人,请将此动员令贴到至少5个还没收到此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就算暂时不想参加编辑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成败关键之一。--Dzb0715^_^ 14:20 2007年4月8日 (UTC)

方针投票[编辑]

我已在那里做了进一步的解释。--Wikijoiner 08:10 2007年4月14日 (UTC)

提问[编辑]

好的,我会尝试做做看,希望列位可以满意。—出木杉 2007年5月2日 (三) 09:22 (UTC)[回复]

我回来了[编辑]

大山兄,用了你的好办法,我这个网络白痴终于也回来了。非常感谢!!!—Hamham 2007年5月19日 (六) 00:47 (UTC)[回复]

麻烦您填一份有关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的的问卷[编辑]

您好!这份问卷旨在探讨─两岸三地中文维基百科管理员的“参与动机”和“日常工作的型态”,您宝贵的意见将有助于对维基人与管理员的了解。问卷中所填写的资料仅做为学术用途,不会将个人资料与填答内容外泄,请放心填写。笔者每回收一份有效问卷,将捐助美金1元给2007国际维基媒体年会之筹备基金。感谢您的帮忙,也表示一点小小的心意。

问卷连结 http://www.my3q.com/home2/163/qcute/94773.phtml?eenid=MjcwOSxxY3V0ZXN0QGdtYWlsLmNvbXwxNzc0LHFjdXRlc3RBVGdtYWlsLmNvbQ
预计截止日期:96年5月22日止

指导教授:元智大学资讯传播学系 梁朝云教授
研究生:国立台北教育大学教育传播与科技研究所
陈佳珩 g9444008@grad.ntue.edu.tw —Qcute 2007年5月20日 (日) 00:46 (UTC)[回复]

最烦你这种只会吃老本、只会占别人便宜的人了[编辑]

鄙视你。—Linuxwindows 2007年6月20日 (三) 20:25 (UTC)[回复]

问卷调查结果[编辑]

你好,上次你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在这里Corallite 2007年6月29日 (五) 15:29 (UTC)[回复]

邀请出席香港维基媒体协会成立典礼暨2007香港夏聚[编辑]


谨订于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下午三时
假香港城市大学康乐楼9楼城峰阁举行



敬备茶点 恭候光临 恳赐花篮


如未克拨冗光临,请到这里覆示
encyclopedist (对话页)敬约
2007年7月12日 (四) 14:43 (UTC)

第五次动员令[编辑]

第五次动员令将在7月15日开始,8月31日结束,欢迎各方维基人参加。

本次动员令是大动员令+小动员令的模式,3个主题的小动员令分别是:消灭外文动员令历史动员令世界遗产动员令。规制与前次大致相同。

“消灭外文动员令”要求参与者从翻译任务的100个条目中选择条目,完成翻译。

详细规定参见Wikipedia:动员令/第五次动员令

请收到此邀请函的维基人,将此邀请函发给其他维基人,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高维基的品质。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成败关键之一,谢君之合作。DoraConan 与本人商谈 2007年7月26日 (四) 08:48 (UTC)[回复]

shizhao正被提出罢免,请到Wikipedia:申请罢免管理员/Shizhao/第2次发表意见[编辑]

Linuxwindows 2007年9月5日 (三) 20:19 (UTC)[回复]

Hello from Belgium : question[编辑]

We use a picture you've taken in Athens in december 2006 to illustrate an article. But I cannot find the century when the icone has been painted. Do you remember this century, by any chance ? Thank you if you can help. 82.212.138.122 2007年9月20日 (四) 19:29 (UTC) Mogador99 on french wikipedia (My discussion page)[回复]

Test[编辑]

Test--Mountain 2007年10月11日 (四) 07:15 (UTC)[回复]

国旗模板在人物条目中的使用[编辑]

我认为有必要加国旗。因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比如原先大清帝国属辽宁的地方,现在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了属吉林咋办?中华民国的热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河北怎么办?

另外,还有地名变化,比如,中华民国石门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东北虎(Manchurian Tiger) 2007年10月29日 (一) 07:11 (UTC)[回复]

维基研究协助[编辑]

Mountain您好,我是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的学生邱家纬,目前正进行一项对两岸三地维基人的研究,需要许多维基用户的协助。这份研究曾在07年的维基年会发表过,也访问过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的维基用户。现在更需要大量的问卷资料辅助,希望您能够提供维基的编辑经验。这份问卷只需要花您两分钟时间,但是对维基领域研究有很大贡献,谢谢您的帮忙!

这份问卷的询问范围仅于编辑过程与经验,不涉及私人资料,请您安心。

问卷网址:http://www.my3q.com/home2/184/loat5oo/88988.phtml

看在我挨家挨户去留言的份上,帮帮我吧!—樱花猴 2007年10月30日 (二) 10:06 (UTC)[回复]

Planet Wikimedia[编辑]

Planet Wikimedia中文版正式版即将启航,而阁下亦曾经加入过incubator Planet,作为试行项目之一。现欢迎到这里进行重新确认程序(需要重新查看一下内容是否跟wiki、维基媒体或MediaWiki软件有关,有没有其它版权问题等)。同时亦都会有这个模版,供阁下的用户页中使用。亦都再一次欢迎阁下的加入。 --Shinjiman 2007年12月1日 (六) 02:11 (UTC)[回复]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用户讨论:Mountain/2007年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