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User talk:Mountain/2007年.

User talk:Mountain/2007年

參數設置有些項目無中譯

[编辑]

您好,想請問一下某些在參數設置中的項目沒有中譯,請問要如何翻譯?--鬼姬 13:47 2007年1月17日 (UTC)

我要求删除Talk:龍應台中与维基百科无关的讨论。维基百科不是政治论坛。

而且我抗议Jasonzhuocn的双重标准。可以参考Talk:薄一波

为什么Mountain等人可以讨论和维基百科无关的政治内容,别人的类似的讨论就要被删除呢?

维基百科到底不是政治论坛?

--67.15.183.5 17:50 2007年1月23日 (UTC)

--67.15.183.5 18:05 2007年1月23日 (UTC)

转换表的疑问

[编辑]

问一下,这个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目前究竟派什么用处?好像是没用的!?TTTT 16:15 2007年2月9日 (UTC)


抱歉这么晚给你回复。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是整个转换的基础之一。我们目前采用的技术是这样的:

核心程序一级的转换表:见\includes\ZhConversion.php,负责字一级的转换;也有少许词一级的转换,但这个后来大家建议取消。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这是简到繁的共用转换表,zh-hk和zh-tw转换的共有词汇都放到这里。这个表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确定简到繁一多转换的。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tw和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k:这两个表负责tw和hk地区的转换,它们继承了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hant,每个表只放自己独有的转换词汇。 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cn和MediaWiki:Conversiontable/zh-sg:这两个表负责cn和sg地区的转换。sg继承了cn。 我建议目前的讨论多向技术方面靠拢,繁简转换的机理要研究清楚。--Mountain 04:05 2007年2月12日 (UTC)

首先感谢你的回复。我对那个zh-hant表还是不太清楚,你的意思是zh-hant表曾经用过,但现在被zh-tw和zh-hk的表取代了?还是zh-hant一直就是参考,而现在保留着是为了让zh-tw和zh-hk两个表借鉴?我看了目前版本的源码,但没看出zh-hant在哪种可能会被用上。TTTT 05:49 2007年2月15日 (UTC)

來這裡投投票!

[编辑]

請來一來這裡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
投投票;和
到這裡發表一下意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互助客棧/方針 內的 Wikipedia:管理員的離任內的長期沒有活動
謝謝!--Eno TALK 05:43 2007年2月15日 (UTC)

沙盒

[编辑]

這個名有點似jargon,但我稍後會再問社群的意見。現在你安排重定向,這方法也不錯啊。--Kevin wong 13:24 2007年3月11日 (UTC)


关于罢免投票

[编辑]

我的理解是,初选管理员要80%支持才通过。罢免也可以看成是重新确认,标准如果是50%,已经比初选时的要求为低了。如果说要罢免票超过80%的话,就是说只有20%的人支持其继续担任管理员。这样的情况可以被称为”民愤极大“了。呵呵。总之,我觉得50%是个比较合理的数字,比初选管理员已经放松了。可以给那些由于冲突和误解引发的反对票留一些空间。最近的几个罢免投票一般就是10-20% 的支持率。 我觉得不必太担心对管理员的稳定造成冲击,除非有人使用大量马甲试图操控投票。当然, 那是另一回事了。 --Munford (留言) 17:38 2007年3月14日 (UTC)

Munford兄。我和朋友讨论时,他有这样一个理由,我觉得蛮有道理,不知道你能否驳倒。他说:任何组织成长到一定规模,总会有观念上的分歧,组织内部有不同意见是非常正常的现象;80%进入、50%退出这个标准确立后,在争论当中,一旦一方意见的人占上风,他们就会很容易把不同意见的人清理出去,它会使维基被某种观点的人独占,从而无法实现我们中立的原则。--Mountain 18:31 2007年3月14日 (UTC)
我觉得问题在于对80%的理解上。初选标准是80%赞同才成立。同等的效果在罢免时,应该是低于80%赞同保留,即罢免成功。这样才是出入相同的标准。 50% 的线已经更为宽松了。 如果要80%支持罢免才成立,那则是反过来了。两个80%没有等效性。至于你上面提到的担心,我觉得现实中维基还没有这样的危险。以维基这样基于志愿参与的松散形式,有组织的操纵选票或排挤不同意见的情况不太现实。在我的印象中,在各种讨论投票中还没有看到有类似的迹象。除非有人采用什么不合法的技术手段。一个简单的例子,象毛泽东,六四之类的有强烈意见争议的条目,内容还是比较平衡的。没有出现被一部分人把持的现象。而至于管理员的信任度这种问题,投票的情况我觉得是不会偏离共识太远的。 --Munford (留言) 20:31 2007年3月14日 (UTC)

民主决策与自律公约

[编辑]

我认同单纯的投票不是很好的解决方式,否则会有民粹的走向。我已经在互助客栈/其他提出了建议订立管理员自律公约的建议。若管理员违反公约一定次数,就自动下台,无需投票。若最后这个动案能够通过,所谓的罢免投票门槛的问题也就次要了。但是现时的管理员离职门槛确实太高,入选门槛确实偏低,一些管理员也确实应该为自己的作为下台负责。所以我希望尽快订立公约,让做对事的人能继续做事,让做错事的人负担责任。--出木杉 02:29 2007年3月15日 (UTC)

关于罢免投票

[编辑]

我觉得管理员并不是领导者,不是制定政策的议员,管理员对维持组织的稳定作用没有这麽大,如果50%的维基人对这位管理员不信任,恐怕他也不容易能作好这份工作了,只能更加引起辩论战。这次只是对罢免的投票,其实对于罢免滥用权利的管理员,我到更加趋向赞同Toytoy的提议,应该接到投诉然后由其他管理员调查,由管理员内部根据规章议决是否应该取消其资格,这样可以减少多数霸权的可能。不过他的提议可能不会受到多数维基人的拥护,因为毕竟管理员是少数。--方洪渐 02:51 2007年3月15日 (UTC)

管理員罷免投票

[编辑]

我覺得你和你的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方面的危險的確值得考量。但另一方面我覺得罷免管理員不是像「排除一個維基人」的感覺,一位維基人被免除了管理員的位置,不代表他不能作為一般用戶繼續發表意見和作一般的編輯,所以減少某種聲音的情形我覺得是不會。 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要多數維基人都能掌握管理員罷免的原則(不會因為意見不同而贊同一項罷免)不然不論是50%或80%都可能被誤用來打擊少數。 最後,為什麼我比較支持50%,因為選管理員時需要80%的社群信任才能當選,這根據的是一個維基人過去的表現。但如果經過實際負則管理事務之後,這分信任減弱了,不少人轉而不信任他了。等於說原本80%以上的人的信任不再符合。照說百分之20以上的不信任就有點嚴重了,但如果訂20%就可以罷免我覺得會產生很多爭端。所以50%我覺得是一個折衷 的數字。超過這個限度,作管理員可能帶來的爭議會比對社群的貢獻還少,所以我支持解這種情況應該解職。--ffaarr (talk) 05:44 2007年3月15日 (UTC)

管理員罷免投票之二

[编辑]

大山兄你好,我覺得你和你的朋友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方面的危險的確值得考量。不過個人意見認爲,這個問題由於可以有很多解法,所以比較不太好答。我看過前幾位維基人(Munford、左图右史、方先生和阿遠)的留言,我有以下幾點意見:

  1. 量化的問題:投票不竟在需要決定去留時一個取多數意向的方法;不過如何在數字上確保一個平衡各方的點(80%上、50%下,80%上、80%下等),我敢請教你的朋友應該如何取捨:我個人不理解80%上、50%下的狀態爲何「只会导致社群的不稳定」,而「社群的不稳定」又爲何在管理員罷免的角度上是不好。
  2. 管理文化:續上點,我看到你的朋友的問題是希望一個「穩定的社群」;我想請大山向那位朋友請教一下,社群的穩定或不穩定如何與社群的正面發展有關係,還是「穩定」是管理思維上的一種「文化」?最終的問題是我們需要一個表面穩定的正面震蕩型社群,還是全面穩定的社群。我本人有興趣知道這方面的資訊,敬希提供;同時也能幫忙wikipedia。
  3. 社群信任:管理員在維基百科需要表現出令人信任的態勢。一位維基人能成爲管理員,從法則上該是其本身的管理能力的一種外延;不是因爲很會搞人際關係而成爲管理員。實際上是如何呢?應如何取捨?(這點綜合從toytoy反對「面面皆圓」型管理員的意見中歸納出來,不可以算作我的意見,也可以感謝他的提供。)
  4. 社群認知:對於管理員職責的認知,社群間在明在暗中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應該如何處理?
  5. 「多」管齊下:這方面可以算是擴大左图右史的意見。投票和公約、憲章等的「多」管齊下,能夠避免只使用一種方法而容易被人把持,還是製做不必要的機制而影響效率。這方面需要社群探討。

以上都關係到管理員罷免投票的操作。zzz....很睏 找我 18:57 2007年3月19日 (UTC)

補充,我要說的是我認爲應該在這些問題的答案中由「社群」找出數字上確保一個平衡各方的點zzz....很睏 找我 21:44 2007年3月19日 (UTC)
  • Mountain, Ktsquare, 在信任投票中 50% 本身也有道理,元維基每年確認 steward 和 admin 也以50% 為標準。但看現今中文維基百科少見濫提罷免,難也可能是一原因。在維基也有能動員多人投票者,對他們,50% 不難達。若門檻太低,當有人因任何原因不滿任何管理員,便可找借口提出罷免;若各人已有成見,縱使 wikipedia:共識要求先討論後投票,亦難影響結果。更甚者,若此等罷免不必講誰是誰非,一句「未獲社羣信任」便足,則更麻煩。
  • 另外,此提議與 wikipedia:共識 直接抵觸,共識剛通過又立刻要修改,不利。---Hillgentleman | | 2007年3月20日( 二 ), 00時26分13秒.
來個補充第二點:投票、討論對於不理解或認同文化和神髓的人士來説,只是工具。至於從工具如何轉化成文化,這需要時間和能擇善而從的社群,人士。到了死結(如現時方針上的問題)是不是需要一些大刀闊斧的方法?不過大刀闊斧不過會遇到社群文化甚至參與者本身文化的阻礙,會不會因此影響參加者的心理,導致部分人士離開,或者被人說成搞政治,這是需要支持,檢討和討論的。zzz……很睏 找我 19:33 2007年4月14日 (UTC)

Wikipedia:Wikipedia索引

[编辑]

我提删了以上重定向页面的目标页面“Wikipedia:维基百科名字空间内的页面列表”,参见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2007年4月3日,您是否可以将用户页面中的该链接修改为Wikipedia:Wikipedia索引([[Special:Allpages/Wikipedia:|Wikipedia:Wikipedia索引]]),以便减少“Wikipedia:维基百科名字空间内的页面列表”的链入页面?谢谢,并祝编辑愉快。-下一次登录 2007年4月4日19:37留言

第四次動員令

[编辑]

第四次动员令将在4月1日开始,为期一个月,欢迎各位参加。

此次动员令与前三次不同,是以增加某领域条目为目的的小动员令。这次共举办6个主题的小动员令,翻譯動員令生物動員令異國(寰宇)動員令體育、奧運動員令音樂動員令暗黑动员令,是些大家感兴趣,或维基条目贫乏,需要人编辑的领域,前5个由各维基人选出,最后1个由主持人决定。

第四次动员令要求参与者贡献5个条目,其中二个必须是推薦新條目,才算完成,详细规则请看这里

收到此動員令的維基人,請將此動員令貼到至少5個還沒收到此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就算暫時不想參加編輯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成敗關鍵之一。--Dzb0715^_^ 14:20 2007年4月8日 (UTC)

方针投票

[编辑]

我已在那里做了进一步的解释。--Wikijoiner 08:10 2007年4月14日 (UTC)

提问

[编辑]

好的,我会尝试做做看,希望列位可以满意。—出木杉 2007年5月2日 (三) 09:22 (UTC)[回复]

我回来了

[编辑]

大山兄,用了你的好办法,我这个网络白痴终于也回来了。非常感谢!!!—Hamham 2007年5月19日 (六) 00:47 (UTC)[回复]

麻煩您填一份有關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的的問卷

[编辑]

您好!這份問卷旨在探討─兩岸三地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的「參與動機」和「日常工作的型態」,您寶貴的意見將有助於對維基人與管理員的瞭解。問卷中所填寫的資料僅做為學術用途,不會將個人資料與填答內容外洩,請放心填寫。筆者每回收一份有效問卷,將捐助美金1元給2007國際維基媒體年會之籌備基金。感謝您的幫忙,也表示一點小小的心意。

問卷連結 http://www.my3q.com/home2/163/qcute/94773.phtml?eenid=MjcwOSxxY3V0ZXN0QGdtYWlsLmNvbXwxNzc0LHFjdXRlc3RBVGdtYWlsLmNvbQ
預計截止日期:96年5月22日止

指導教授: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 梁朝雲教授
研究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
陳佳珩 g9444008@grad.ntue.edu.tw —Qcute 2007年5月20日 (日) 00:46 (UTC)[回复]

最烦你这种只会吃老本、只会占别人便宜的人了

[编辑]

鄙视你。—Linuxwindows 2007年6月20日 (三) 20:25 (UTC)[回复]

问卷调查结果

[编辑]

你好,上次你参与的问卷调查结果在这里Corallite 2007年6月29日 (五) 15:29 (UTC)[回复]

邀請出席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成立典禮暨2007香港夏聚

[编辑]


謹訂於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下午三時
假香港城市大學康樂樓9樓城峰閣舉行



敬備茶點 恭候光臨 懇賜花籃


如未克撥冗光臨,請到這裏覆示
encyclopedist (對話頁)敬約
2007年7月12日 (四) 14:43 (UTC)

第五次動員令

[编辑]

第五次動員令將在7月15日開始,8月31日結束,歡迎各方維基人參加。

本次動員令是大動員令+小動員令的模式,3個主題的小動員令分別是:消滅外文動員令歷史動員令世界遺產動員令。規制與前次大致相同。

「消滅外文動員令」要求參與者從翻譯任務的100個條目中選擇條目,完成翻譯。

詳細規定參見Wikipedia:動員令/第五次動員令

請收到此邀請函的維基人,將此邀請函發給其他維基人,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高維基的品質。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成敗關鍵之一,謝君之合作。DoraConan 與本人商談 2007年7月26日 (四) 08:48 (UTC)[回复]

shizhao正被提出罢免,请到Wikipedia:申請罷免管理員/Shizhao/第2次发表意见

[编辑]

Linuxwindows 2007年9月5日 (三) 20:19 (UTC)[回复]

Hello from Belgium : question

[编辑]

We use a picture you've taken in Athens in december 2006 to illustrate an article. But I cannot find the century when the icone has been painted. Do you remember this century, by any chance ? Thank you if you can help. 82.212.138.122 2007年9月20日 (四) 19:29 (UTC) Mogador99 on french wikipedia (My discussion page)[回复]

Test

[编辑]

Test--Mountain 2007年10月11日 (四) 07:15 (UTC)[回复]

国旗模板在人物条目中的使用

[编辑]

我认为有必要加国旗。因为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比如原先大清帝国属辽宁的地方,现在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了属吉林咋办?中华民国的热河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了河北怎么办?

另外,还有地名变化,比如,中华民国石门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石家庄。—东北虎(Manchurian Tiger) 2007年10月29日 (一) 07:11 (UTC)[回复]

維基研究協助

[编辑]

Mountain您好,我是就讀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的學生邱家緯,目前正進行一項對兩岸三地維基人的研究,需要許多維基用戶的協助。這份研究曾在07年的維基年會發表過,也訪問過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的維基用戶。現在更需要大量的問卷資料輔助,希望您能夠提供維基的編輯經驗。這份問卷只需要花您兩分鐘時間,但是對維基領域研究有很大貢獻,謝謝您的幫忙!

這份問卷的詢問範圍僅於編輯過程與經驗,不涉及私人資料,請您安心。

問卷網址:http://www.my3q.com/home2/184/loat5oo/88988.phtml

看在我挨家挨戶去留言的份上,幫幫我吧!—櫻花猴 2007年10月30日 (二) 10:06 (UTC)[回复]

Planet Wikimedia

[编辑]

Planet Wikimedia中文版正式版即将启航,而阁下亦曾经加入过incubator Planet,作为试行项目之一。现欢迎到这里进行重新确认程序(需要重新查看一下内容是否跟wiki、维基媒体或MediaWiki软件有关,有没有其它版权问题等)。同时亦都会有这个模版,供阁下的用户页中使用。亦都再一次欢迎阁下的加入。 --Shinjiman 2007年12月1日 (六) 02:11 (UTC)[回复]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User talk:Mountain/2007年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