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模板讨论: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

模板讨论: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

          模板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无需评级。
本模板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医学专题 (获评模板级不适用重要度
本模板属于医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医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模板级模板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模板无需评级。

确诊病例的数据

[编辑]

WHO每天都会公布两次最新收到的确诊报告,较为统一,便于查询和更新。这个数据中包含了已死亡的确诊病例。此外,意大利和哥伦比亚的病例数比原有的少,考虑这组数据比修改前的来源新,且更为权威,所以在下排除了原有数据。及:请帮忙将哥伦比亚移入下半部表格,在下看不懂那个来源。—//Rafo[m] 2009年5月3日 (日) 19:14 (UTC)[回复]

那个公报的公布时间是香港时间5月4日0:00。说实话我觉得并无必要时时刻刻都对数据保持更新。而且这表格也并不是和英文版同步的……主要是不便维护。//Rafo[m] 2009年5月3日 (日) 19:28 (UTC)[回复]
我觉得如果是在这段敏感时间如果能做到时刻更新的话就该做,只要有确切来源就行。反而我觉得以世卫作为唯一来源的做法不太妥,毕竟世卫虽说是权威但也不会完全准确的,尤其是非发达国家的情报流通其实并不是太好,延迟通报或者隐瞒的事常有 —我爱黑涩棒棒堂,开堂啦~点此留言 2009年5月3日 (日) 19:49 (UTC)[回复]
总之不要只完全抄来就好,核对下数据和来源。更新快固然好,但准确性才更重要。目前在下的方法是如果来自WHO的比现在的多,就用WHO的,反之的就保留原有来源了。不过如果超过24小时后数据还是不同,建议还是以WHO的为准。//Rafo[m] 2009年5月3日 (日) 20:06 (UTC)[回复]

目前所有确诊病例均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部以及路透社做的统计,以最新资料为准。—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7日 (四) 18:58 (UTC)[回复]

请用“中国香港”

[编辑]

--222.180.92.222 (留言) 2009年5月4日 (一) 05:29 (UTC)[回复]


你是一个激进分子,你这种维基百科人都是不讲道理,而是一上来劈头盖脸给你一顿臭骂。你没有礼貌,是维基百科的耻辱。还扯TMD那么远,扯到法律上,你以为你是谁???这个问题,其他维基百科人(用户:Rafom)给我解释了,是因为台湾也在表格里面,所以用香港比中国香港好。我懂了原来是这样。这样心平气和不是更好?

不想署名

—以上未签名的留言是由Fxqf对话 贡献)于2009年5月4日 (一) 11:10 (UTC)加入的。[回复]

恳请同时考虑来自媒体的来源

[编辑]

就感觉最近好像开始出现了私订规则的情况,导致非官方来源不用的情况发生。我知道这是为了准确着想,但是有时为了准确连一些确诊讯息都可以迟到几天出现个人认为实在是太扯了。

(再说,现在发展到连只有疑似病例都不放在模版上是什么意思?疑似个案不是个案?)


因此,请大家同时考虑记载在英文版的媒体来源,让资讯在这敏感时期能够尽量不造成严重延迟,个人认为就算这些来源有误通常一两天就能被证实并消除,这样对条目准确度的追求并不会影响太大。 —我爱黑涩棒棒堂,开堂啦~点此留言 2009年5月15日 (五) 18:48 (UTC)[回复]

:*媒体与只有怀疑个案的国家情况一样,数量实在太多、没有可能看得完--除非亦有其他维基人一同更新,但很可惜没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早数天的资料一直停滞,那时小弟正忙着无暇理会维基,结果资料就是冻结在上次更新时。

  • 不列出仅有确诊地区的原因,是在于这些地区变化太大之余而对了解疫情帮助不大。疑似个案很可能只反映当地有人患流感,但仍未确定是那种一病毒:这样一来,要列出未有确诊的国家,一是把地球每一个角落的资料都找出来、否则的话很容易眼角只限于熟悉的地方,更进一步随时令读者误会没列出来的就是什么都没有。
  • 媒体资料并不利于持续更新。他们的消息流通可以很快,但之后再要查证变动的话所花费的工夫却比官方资料难。疑似个案最后发展成确诊当然会报导,但如果不是的话,媒体就未必会再特别提及,好像这个 [1] 般,资料是九日之前,但现在仍然用来说明当地仍有疑似个案,一样都是滞后、一样都是无稽;就算是确诊个案,媒体连结仍然无助于更新资料。在这里留连结,不单是为了资料准确性,亦都为了可持续更新、验证。尤其在敏感时间,转眼就失效的媒体连结亦不见得有什么作用。维基百科不是新闻媒体,无必要提供第一手资讯。资料不准确,再快也没有用。
  • 另外,阁下所谓的迟到几天,问题不是在于是否采用官方连结,重点是有没有其他维基人愿意每日花时间更新资料。有足够多的话,再新再多的资料都可以放进去;但这实在不切实际。—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6日 (六) 01:45 (UTC) 2009年5月15日 (五) 21:51 (UTC)[回复]
  • 要是什么都唯英文维基是瞻话,那我不再理会这个模版好了。好像今天般,就有 IP 用户把英文维基的做法全盘照抄,连原先已改成中文的东西如机构名称、时间注译、网页语言等都被还原成英文;最过分的是连明明是中文的东西,也要说成英文(如 [2]);明明有中文的报告,也得要看英文([3])。要是这样就算是做好一个中文流感模版的话,倒不如叫机器人定时定候把英文的资料都抄过来就好了!—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6日 (六) 14:51 (UTC)[回复]
  • 在下认为确诊病例方面应该只采用各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来源。显然确诊信息是由各国政府发布的,媒体没有能力判定一个病例是确诊还是疑似。另外,其实现在我有点不明白需要如何处理的问题是,一个确诊病例痊愈出院后要如何计算。//Rafo[m] 2009年5月16日 (六) 22:39 (UTC)[回复]
  • 出了院的话确诊案例都是照计的。在下认为无论确诊还是疑似个案,以官方讯息为来源的好处是可以在同一个网页内持续跟进,不像媒体般每一次都要重新找资料,对持续更新帮助很大。—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7日 (日) 03:14 (UTC)[回复]
    • 我始终认为如果有媒体公布某国官方公布讯息(像之前秘鲁,记得很清楚自己在电视新闻前看到官方记者会)的话,在世卫未有公布前那来源应可用不然那国家的政府应该都很那个(台湾那是特例)。但纯疑似个案的国家因为官方可能不会这么正式去公布,因此应该较重媒体的报导。 —我爱黑涩棒棒堂,开堂啦~点此留言 2009年5月17日 (日) 02:06 (UTC)[回复]
  • 看来阁下并不了解疑似、以致怀疑个案的本质。这两种个案,正正就是暂时未能肯定,仍等待着实验室的结果;一旦有结果,这两个案的结局就一是成为确诊、一是消案。所以,你说得对,不用十日、甚至是两三日前的怀疑、疑似个案十居有九就已经不再是个案,所以留着几日前新闻来说当地有怀疑、疑似个案的而且确已经失效。新闻没有假,但过期的新闻在这个经常更新的模版并没有意义;这也是在下于 2009年5月16日 (六) 01:45 (UTC) 所说的;只是阁下只在重申追求媒体资料速度而没有认真理会罢了。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8日 (一) 00:34 (UTC)[回复]
  • 总之除非有更新的新闻来源证明疑似个案已经消案或者情况已经更新,否则这就是私自推测的行为,有些非发达国家并不是这么医学发达到可以在当地很快地检测的,就这样。或者你叫世卫给你出篇“疑似案例十天后必定注销”的新闻稿吧,那我永远在这闭嘴,不会阻著大大你行事。 —我爱黑涩棒棒堂,开堂啦~点此留言 2009年5月18日 (一) 18:01 (UTC)[回复]
  • 疑似个案的数字每天都在变是常理,阁下搞不懂不单是因为阁下没有认真理解过事情的本质、更加没有参与过持续更新。所有有官方消息的地区,不论第一还有第三世界、疑似个案数字一样每天也在变,既有确诊、也有新病人、更有消案。传媒有传媒自己的考虑去选择报导与否,除了首宗疑似之外、有什么理由他们会持续跟进没有确诊的案例?任何新闻都会过时是常识、数字天天在变亦是常态,传媒有没有更新是一回事,但他们没有跟进的话,有什么理由还要把十天前的新闻留着?像那个墨西哥百人死亡,由三十多人确诊H1N1死亡、到现在七十多人确诊死亡,都一直没有变;看看官方说法,却是在说大部分新增死亡个案纯粹是验尸结果,但请问美联社有再跟进过数字吗?当整个模版的数字都是在说廿四小时内的事,实在没有理由要还要留着十天前的新闻。这样也算“私自”推测,与在午餐中挂知名度模版一样的可笑。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19日 (二) 00:17 (UTC)[回复]
  • 我认为,足够可靠的媒体来源可以作为疑似病例数字的参考,比如三大通讯社、以及其他一些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而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媒体,尤其是一些小国家的媒体,则需要慎重。如果一个编者加入了这种来源,那么这个编者最好同时主动追踪一下这些媒体的后续报道,因为其他编者可能无法胜任这种工作。中文媒体方面,可以采用地区内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而跨区域的报道最好不采用(例如台湾媒体报道大陆病例、或是反之)。
  • 总之,在下认为根据可信的媒体来源来填充疑似病例数字还是可行的,至于User:Anfield.charlie说的实效性问题,也许可以通过为长时间未更新的数字加注释解决?
  • 另外,其实带疫情平息后,条目最终的数字应该只包括确诊、死亡两个(痊愈=确诊数-死亡数,所以不必要),因此现在的争执并非长期问题。//Rafo[m] 2009年5月19日 (二) 10:12 (UTC)[回复]
  • 要找传媒资料不是问题,只是没可能24小时都追踪著所有疫情而矣。
  • 实效性问题,在下觉得 7 日以下的仍然可以接受;但 7 日以上的“疑例”,病人随时都已经康复好了,没什么理由连什么毒也测不出,况且发达国协助落后国检测亦不是什么特别事情。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22日 (五) 13:47 (UTC)[回复]

疑似病例、怀疑病例

[编辑]

请详细解释一下疑似病例与怀疑病例的区别。//Rafo[m] 2009年5月19日 (二) 10:11 (UTC)[回复]

增加个案

[编辑]

请各位更新模版时,务必附加资料来源,并且更新个案总数。最近有很多维基人一听到本地有新个案,便急不及待更新数字就完事,什么都没有留下,在下认为并不是良好习惯:会使其他跟进的维基人带来相当的不便。 —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22日 (五) 13:51 (UTC)[回复]

虽然小弟很忙,但如有人把原有的连结删去,还是会回退的。—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02:27 (UTC)[回复]

英文版已经开始删除疑似病例的工作

[编辑]

随着疫情发展,多国开始停止公布疑似个案,英文版已经除去相关栏目。在中文版疑似病例的情报愈来愈少的情况下,现在这边是不是需要考虑一下开始进行相关删除工作…? —我爱黑涩棒棒堂,开堂啦~点此留言 2009年5月31日 (日) 17:33 (UTC)[回复]

我认为根本无必要必须根据来源的个案数字

[编辑]

香港6月17日确诊人数急升,一日内共54宗,总确诊人数171人。本人于当天大约香港时间下午七时左右,从TVB互动新闻台现场记者会得知情况,维基相关页面已有更新,但被User:Anfield.charlie回退。本人之后再作更新,再被User:Anfield.charlie回退,原因是"所有个案统计数字必须提供相乎的资料来源"(这个规则只是由他写的),但根本就是矛盾,"切勿把最新报告的连结取代通往报告页面的连结",但其实已经有其它网上报章报道,但仍被User:Anfield.charlie回退。

"所有个案根本没有必须提供相乎的资料来源",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是香港时间6月18日凌晨1时10分,与报道已超过6小时,而官方相关的来源[4]现在仍然原封不动,"118宗"(前一天的个案数字)。我相信维基是互动的,香港不是只有一个传媒,若只是按照同一个来源,根本就是死板。—ACM 2009年6月17日 (三) 17:16 (UTC)[回复]

要求可供查证资料来源从来都是维基的方针,是谁写都好也没有违反的可能;既然没有新的资料来源提供,当然就会被改回原来的资料,否则那便是原创研究。阁下单方面声称是无线的新闻而不提供任何连结是不可能接纳,除非阁下把那些方针都废掉。
何况,指引由始至终都没有禁止增加资料来源,只是要求各位更新的同时保留官方的连结、保留着通往最新报告网页的连结(即保留着[5]而非[6]或其他传媒新闻),阁下的引言故意省略前句,是断章取义。
维基百科无错是互动,但这是百科全书而不是新闻,没有保持同步的必要,更加不能因此而把维基百科的支柱放弃。—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6月17日 (三) 19:52 (UTC)[回复]

(!)意见:可考虑加入相关明报新闻HKT/UTC+8昨晚七点多便有相关新闻)、无线MyTV六点半/晚间新闻连结,维基百科:可供查证是我们的五大支柱之一,理应遵守。做法是原卫生防护中心连结予以保留,后面再加上相关新闻连结。—Tlrmq (留言) 2009年6月18日 (四) 02:44 (UTC)[回复]

无错,附加相关新闻连结才是正确的做法。而且,看见维基内容与参考资料不符时而按照参考来源修正本来就是应当。
至于来源请求模版方面,在下认为除非全无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才合适使用;本身有来源的时候,应该按照来源的资料。—THIS IS charlie (留言) 2009年6月18日 (四) 10:28 (UTC)[回复]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模板讨论: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统计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