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S-端子.

S-端子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2年12月29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一个基本的四针的S-端子连接线。
一个四针S-端子接口

S-端子(英语:S-Video),或称“独立视频端子” ,而当中的S是“Separate”的简称。也称为Y/C(或误称为S-VHS或“超级端子(Super Video)”)。它是将影像数据分成两个单独信号(光亮度和色度)进行发送的模拟信号,不像复合影像信号(composite video)是将所有信号打包成一个整体进行发送。

S-端子支持480i576i分辨率

概述

(a)Y/C的合成信号、
(b)是S-端子的独立信号。

S-端子的光亮度(Y; Luminance,亮度)信号和调制色度(C; Chrominance,色彩)信号由独立电线或电线组发送。

在大部分传统影像器材上,是一种可以不太高的价格,换取大幅画质改善的方法。

在合成影像,光亮度的信号经由低通滤波器排除高频的色度信号,因高频率的色度信号及光亮度信号一部分是重叠的。而S-端子把两种信号分开,这种就不用把经由低通滤波器取出光亮度的信号。这样可以给予光亮度的信号有更大的带宽,也解决了信号重叠的问题。因此,受干扰的点阵信号被排除。这表示S-端子能从完整原先的影像信号转送比合成信号更多的消息,因此与合成影像相比,S-端子更有效使图像在低失真的情况下,原画再生。

与一般复合影像信号相比,S-Video可明显改善分辨率,并能大幅减少复合影像信号的虹边蠕动,及改善色彩边缘溢色。

S-Video效果优于复合影像信号,其差距非常明显。但相较如RGBYPbPr来的差,只不过其距异较小(指针准SD分辨率时)。

与模拟色差影像信号(YPbPr)或RGB信号相比,S-Video的缺点主要是不支持高清晰度(HD)规格,以及仍然有微量边缘溢色的情形发生(特别是红色及橘色)。

但由于不是所有器材都拥有模拟色差或RGB端子,特别是在原本就没有支持HD规格的器材上,这些缺点就不是那么的明显了。

S-Video与这些更高阶色差影像的差别在于,S-Video的色度信号(C信号)的调变与解码方式,仍与复合影像信号的色度部分相同,维持了NTSC、PAL或SECAM的方式。

所以仅管亮度信号分辨率提升了,彩色部分的分辨率仍然与复合影像信号相同,受限于彩色调变的制式。也因为着色分辨率低于影像轮廓的分辨率,导致边缘有微量溢色的情形。

不过S-Video此种溢色与复合影像信号的虹边蠕动不同,是静止不会爬行蠕动的。加上人眼对着色部分的分辨率并不敏感,所以这种缺点并不十分明显。

连接器

目前S-Video的信号一般采用4 接脚(pin)的mini-DIN连接端子,终端阻抗须为75欧姆,除此之外与一般mini-DIN线材无异(如Apple所使用之ADB英语Apple Desktop Bus),当没有S-Video专用线材时,这些mini-DIN线材都可以当成S-Video信号传输之用,但画面质量可能没有原本的那样好。

S-Video端子凸起形状的比较

注意一般日本规格的S-Video端子凸起(或者说缺口)是朝内,但有些日本以外的地区有凸起朝外的S-Video端子

通常,凸起朝外的4 pin mini-DIN母座是全金属罩包覆的,较常出现在电视盒、投影机等装置。

凸起朝内的母座通常是没有金属罩包覆的,但常带有端子插入检知的功能,一般电视多用这种。

如果硬是将凸起朝外的线材插进缺口朝内的母座,可能造成损坏,要注意。

但将凸起朝内的线材插进缺口朝外的母座,通常没有什么问题。

mini-DIN的接脚很脆弱且容易变形弯曲,进而造成色彩或其他信号的损毁或丢失。变形弯曲的接脚可以再将之调整为原本的形状,但此举亦可能造成更进一步的损伤或接脚断裂。

在mini-DIN接头标准化之前,S-Video信号经常采用不同类型的接头,例如在1980年代Commodore 64家用电脑的时代,S-Video的输出线材大部分采用8针DIN的电脑端接头与一对RCA的屏幕端接头。S-Video是手提电脑最常使用的视频输出端子,然而许多具有S-Video输出的装置也都有复合(合成)输出端子。

S-Video 可以经由SCART英语SCART接头发送。但因为它并不是SCART标准一部分,所以并非所有的SCART兼容装置都支持。另外,在使用SCART时S-Video和RGB只能使用其中一个。这是由于S-Video实现所使用的针脚原本是分配给RGB的。

常规S-端子插孔

Pin assignments
针口插孔 简称 用途
1 GND 地线 (Y)
2 GND 地线 (C)
3 Y 亮度 (Luminance)
4 C 色度 (Chrominance)

应用

S-Video在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地方相当普及,原本是用在一些家用电视、DVD播放机、高阶(high-end)录影机、数码电视接收器、DVR与电视游乐器等。

几乎所有的电视视频输出器材(除了VHS、部分LD播放机及廉价装置,或模拟机顶盒)连接端子都会有S-Video端子输出,甚至在欧洲也有使用S-Video(欧洲因为偏好使用SCART所提供更高质量的RGB信号,而使得S-Video无法完全标准化)。

约1990年后,美国地区销售的主流以上电视机,除了小型或廉价机种,通常有至少1组或2组S-Video输入(第2组常设在前方)。

而日本地区销售的主流以上电视机,则常多达3组S-Video输入。

个人电脑上,直至2009年左右为止,显卡的TV OUT也常使用S-Video端子,或者一种可直接兼容S-Video端子及模拟色差影像信号的7 Pin或9 Pin的Mini-DIN端子,直到HDMI真正普及。

电脑显卡的7 Pin TV OUT端子(中间),可直接兼容插入S-Video端子不需转换

某些特别便宜的S-Video线材当发送距离超过5米的时候,输出效果会开始接近复合影像信号质量(由于便宜线材Y/C信号间未彻底屏蔽,造成串话)。

因为将S-Video转为合成信号信号十分容易,因此许多电子零售商皆有提供信号转换所使用的转接器。信号转换主要在于让原本没有S-Video的装置可以彼此进行连接,但此法仅能提供复合影像信号质量。

S-Video因为当制定时规格的关系,无法应用高清晰度(HD)的影像信号。所以高清晰度的信号,通常都必需以模拟色差影像信号或是数码的方式连接到显示屏幕(数码通常采用HDMIDVI端子)。

S-Video在VCR及LD播放机的应用情形上有点特殊,最初S-Video是设计给Super VHS所使用的一种高带宽影像连接端子,而且对其他大多数消费型装置也是采用相同的设计理念,并延续到DVD格式的崛起。许多数码、Hi-8与S-VHS-C摄像机皆支持S-Video输出,但标准VHS的VCR及LD播放机却无法提供高清晰度的信号以满足S-Video端子,这是因为VHS及LD原本就是直接以Y/C信号混合( 复合影像)的型式记录于媒体上。所以大多数的装置包括已经结合DVD播放器的装置(具有S-Video或色差输出),VHS的部分影像信号仍需要从复合影像信号或RF端子输出。

另外,使用LD播放机时,以S-Video端子连接质量未必会优于复合影像信号,这是由于LD播放机内部也是从复合影像分离出Y/C信号。若电视机内的Y/C分离电路比较先进时(如2线/3线/3D自适型Y/C分离器等),则采用复合影像信号连接可能反而有较佳质量。

注意的是S-端子不能发送声音的信号。因此,还需要一组单独的音频连接线。

外部链接

参考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S-端子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