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反坦克炮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2年11月20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补充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二战纳粹德国猎豹式自行反坦克炮(Jagdpanther)
英国SP17射手自行反坦克炮,因车内空间原因,驾驶座在固定开放式炮塔后部,正常行驶时火炮向后,被戏称为“倒开”的自行反坦克炮
M10自行反坦克炮
云豹装甲车的火炮型
美国T28自行反坦克炮
猎虎式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反坦克炮”的各地常用名称
中国大陆坦克歼击车
台湾驱逐战车[注 1]
港澳驱逐战车
新马自行反坦克炮
日韩驱逐战车

自行反坦克炮英语tank destroyer)是一种专门设计用直射火炮摧毁其它装甲车辆装甲战斗车辆,属于一种主要用于伏击的车载(通常为履带式)反坦克炮。此类装甲车辆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原创国纳粹德国的语境中细分为有重装甲的猎坦克(德语:Jagdpanzer),如猎豹Jagdpanther)和猎虎Jagdtiger);和轻装甲的装甲猎车Panzerjäger);英语则将这两者统一归类为“自行反坦克炮”(直译为“坦克摧毁者”)。

简介

[编辑]

反坦克火箭反坦克导弹尚未开发的时候,面对重装甲的坦克仅能依靠大口径反坦克炮进行摧毁,但是拖曳式反坦克炮的运动性无法有效跟随机械化部队的作战协调,因此武器工程师设法将大口径反坦克炮搬上装甲车辆上,使得反坦克炮也可以跟随机械化部队执行机动作战,作战主要目的是“专门对付敌方的坦克”,因而称为“Tank destroyer”。

由于对于击毁坦克的方式各国有着不同想法,必须在火力、装甲和机动力三者上做出取舍,自行反坦克炮的设计之后出现几种不同的概念。

发展历程

[编辑]

概念起源

[编辑]

原始的主流概念源自德国自“闪电战”发展出的“装甲猎车”/Panzerjäger。因受凡尔赛和约的限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的1、2号坦克火力贫弱,仅适于内务镇暴用途;秘密研制的3号中型坦克刚刚装备部队且最初装备的仅为37毫米炮,在入侵法国战役时总共制造了约300辆,远低于法军拥有的1000余辆装备47毫米以上火炮的中型以上坦克。为应对在进攻中遭遇的大量法国坦克,德国以1号轻型坦克车身为底盘,使用仅有前侧防护的固定露天炮塔,安装了47毫米反坦克火炮成为自行反坦克炮;后来在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准备中,亦将2号轻型坦克如法炮制装上75毫米反坦克炮成为自行反坦克炮。设计理念使用与坦克相同的底盘,牺牲装甲以加强火力,而保持机动力使这类战斗车辆也可以跟随机械化部队执行机动作战;同时除火炮炮塔部分外,车体诸多的繁杂零件与对应的坦克相同,简化了后勤的零件供应,驾驶相应坦克的车手也无需专门训练很容易就能操作此类自行反坦克炮并进行简单维修。德国最初设计理念为了承担后座力以及加大战斗室以容纳反坦克炮的复进机长度故多数使用无炮塔(或称固定露天炮塔)设计,除此之外因为撤销了炮塔的设计因此在制造以及成本上也比普通坦克来的低廉。实战中跟随坦克一同进攻,但位于战线较后,利用其威力更大的火炮对冲锋在前的坦克提供直接反坦克火力支援(对于反步兵和反工事的火力支援则发展出“突击坦克”/“突击炮”/Sturmpanzer)。

各国发展

[编辑]

这类设计普遍被二战参战国家(包含二战末期的美国)所接受,在二战中也成为部分缺乏足够坦克之国家的最佳代用品。美国利用M4雪曼坦克底盘的M10狼獾M36自行反坦克炮,苏联使用T-34坦克底盘的SU-85SU-100自行反坦克炮亦采用这种概念,不过德、苏、美的设计理念略有差别。战争中期,苏德双方因为战事愈发激烈,为减少露天炮塔的伤亡,均倾向于固定全封闭炮塔,并渐次提高炮塔装甲的厚度;德国更是因为必须面对苏联的T-34钢铁洪流,演化出“猎坦克”/Jagdpanzer,以正面对决为其设计核心,加强火力和装甲,牺牲机动力,因此设计了比同等坦克厚重的装甲以及大口径反坦克炮,成为重型猎坦克。这类战斗车辆因属重型、超重型,造价高昂,产量极为有限,由于大多因为厚重装甲而使机动性降低,且无炮塔设计使射击角度受限极大,相对适合应用于防御作战,而不适合攻势作战。

而美国因为庞大且未受战争影响的本土生产能力,参战后很快掌握制空权,因此其自行反坦克炮倾向于选择轻装甲的旋转露天炮塔。美国的“巡洋舰”式的自行反坦克炮在思想上则是被1930年代的步兵战术制约。由于一开始的目标选择只限制在驱逐支援步兵作战的坦克,所以增强机动力,牺牲火力和装甲。美国装甲兵军官对自行反坦克炮的要求是重视搜索以及速度,搜索以提早取得敌人位置,以速度绕过坦克的厚重装甲进而打击其脆弱地区;这类需求制定直到美国参与二战时仍未修改,因此美国自行反坦克炮的特点除了为了方便搜索而设计的开放式炮塔外,其火力以及体积上有着中型坦克标准以上,但速度与装甲却有着轻型坦克的等级以达到高速迂回作战的军事思想。原计划脱离速度较慢的坦克部队独立作战。由此开发出连底盘全新设计,被指挥官安德鲁·戴维斯·布鲁斯中校称为“巡洋舰”风格,更确切地说颇具“牛仔”风格的M18地狱猫自行反坦克炮。指挥官虽然满意这武器,但其76毫米M1坦克炮(药室容量140立方寸为M10狼獾使用的同口径M7炮200立方寸的70%)无法对1944年西线的纳粹重型坦克构成伤害,前线官兵希望有更大口径的火炮,最终原本近9,000辆的生产计划缩水至2,000余辆。

设计转变

[编辑]

随着战场实战检验,迟至二战后期,即便是正规的30吨M4、30吨的T34,与44吨的豹式直接交换比也仅约4:1(M4、T34承担了更多的反步兵和反工事任务),为了对付德国齐格菲防线的坚固碉堡以及德军重型坦克,美国才开始采用“装甲猎车”概念,利用M4坦克底盘搭载76毫米甚至90毫米重炮,成为M10狼獾、M36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

其中比较特别的,一是英国绞尽脑汁终于将具有300立方寸药室的76毫米QF-17磅炮塞进改装的炮塔,装在M4底盘上,兼备重火力和原有的炮塔装甲成为“萤火虫”坦克;二是美军的M10狼獾放弃厚炮塔装甲侧重火力成为自行反坦克炮,作为战时仓促改装的反坦克武器,其200立方寸药室的M7炮尚可对付当时西线的德军坦克,不过其旋转露天炮塔未能配平,重心不在炮塔座圈中心,且因空间不足,无法安装M4坦克的机械炮塔旋转机构,须人力手动操作,导致炮塔旋转缓慢,甚至在倾斜地段无法向重心增高的方向旋转,因此有经验的车长宁可将其当作固定炮塔使用,而放弃其并不可靠的旋转机构。虽然这些仓促改装的自行反坦克炮与全新设计的M18地狱猫相比,各种机械故障频发,但作为坦克部队的直接反坦克火力支援被大量生产和使用,总产量近9,000辆,用掉约1/6的M4坦克底盘。同时美国亦注意到重装甲无炮塔的“猎坦克”理念,制造了T28超重型坦克计划用于正面攻坚防线,最终因造价过高产量仅2辆,且开发过迟未投入战场。

战后演变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成型装药无后座力炮的使用与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反坦克方式多样化,不一定需要庞大的体积安装重型火炮亦有击毁坦克可能。所以战后的自行反坦克炮大都走向美国风格小型化与高速化,装载轻型与减压反坦克炮成本便宜并可大量生产;与装载反坦克导弹、无座力炮或重型后膛装填迫击炮的装甲运兵车步兵战斗车一度并存,最终这些多功能车辆以接近的装甲、破甲能力和机动速度,逐渐取代专业自行反坦克炮的任务。

现况

[编辑]

21世纪后,各国现役的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已绝迹,但仍有若干轮式装甲车辆加装减压的上一代105mm反坦克主炮,形成一种轮式自行反坦克炮,例如半人马装甲车,可以算是自行反坦克炮概念的最后遗留。该类轮型战斗车辆因为本质是步兵装甲车所以防护力较弱,一般仅需抵抗14.5mm穿甲弹;主炮虽无法与上一代坦克比拟,仍有对敌方中、轻装甲车辆构成威胁的火力,形成与原始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术特性完全不同的新用途。

相关条目

[编辑]

注记

[编辑]
  1. ^ 此一译名来自日文英文“Tank destroyer”的翻译。日文将“destroy(er)”译为“驱逐(舰/车)”。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自行反坦克炮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