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镇海城墙.

镇海城墙

镇海城墙为旧定海县/镇海县城城墙,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城区。历史上镇海近海为城,并具有城墙与海塘合一的独特形制,今仅存北城墙和西护城河部分河段。

历史

立于西北城角的明万历三年(1575)《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

建置史

镇海为宁波的海上门户,其军事意义可概括为“内蔽全郡、外控各岛”[1]。镇海建置始于唐元和四年(809)所置望海镇,后梁开平三年(909)置望海县,不久改名定海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名镇海县[2]。此外明洪武十二年(1379)曾置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年(1387)置定海卫,均与县同城[3]

城市史

传唐乾宁四年(897)吴越钱氏始筑镇海城,元代毁弃。明洪武元年(1368)立木栅为城,七年(1374)改为石城,二十年(1387)置定海卫后信国公汤和进一步拓建城池。隆庆三年(1569)海啸冲毁海塘,水入城中,浙江巡抚谷中虚建议在城北增筑外城,督理同知段孟贤认为筑外城不便,改为增筑内城,万历元年开工(1573),次年工竣,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撰《定海县增筑内城碑记》,并立碑建亭于城上。清乾隆十二年(1747)因飓风北城墙与海塘均毁,次年(1748)开工重建,十五年工竣[4][5]

近代以来为拓建道路首先拆除各城门,其中民国十八年(1929)拆南门和西门,1951年拆小南门,1957年拆东门,1962年拆小西门。20世纪80年代启动旧城改造,先后拆除东、南、西三面城墙,并将护城河填没为城河路[6]。今仅存北城墙和西护城河两段,城墙上的雉堞为1991年重建恢复,南段护城河仍与中大河相通,北段则辟为自来水厂蓄水池。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镇海县志》县城图
清光绪五年(1879)《镇海县志》县城图
民国二十年(1931)镇海县城区图
1969年镇海县城一带的卫星影像

建筑

北城墙内面

吴越钱氏始筑的镇海城城周四百五十丈,濠周三百余丈,城墙东、北、西三面环濠(即城区古濠河),其城址范围被考证为城隍庙(今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东——南城巷(今城河东路北)——米行街(今人民路)南——县衙(今文化广场)西——仓下河头———濠桥———砚池南(以上为顺时针方向),现存濠桥至仓下河头的一段濠河遗迹[6]:493

明代汤和拓建的镇海城东临招宝山,南临甬江(又名大浃江)、北临灰鳖洋、东北跨巾子山,城周九里(一千二百八十八丈,约4121.6米,至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修后重测为一千四百十六丈,约4531.2米),高二丈四尺(约7.8米,万历三十七年(1609)又加高二尺,总高约8.32米),底厚一丈(约3.2米)、面厚八尺(约2.56米)。明初设陆门六座,永乐十三年(1415)堵塞北门,余五座,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门镇远门、南门南薰门、小南门清川门、西门武宁门和小西门向辰门,城外均设有瓮城和吊桥(其中小南门瓮城为洪武二十九年(1396)增置),小西门南侧和小南门西侧各置有一座水门[4]。各城门的位置和寓意如下表[6]

城濠(护城河)起自巾子山南麓,向南折西转北绕城而行,北面临海不设城壕,河水东面通过东门浦(现已填没)与甬江相通,西面与夹江河、中大河相通。濠周九百六十六丈五尺(约3092.8米),东宽五丈(约16米),南宽四丈六尺(约14.2米),西宽一十三丈(约41.6米),深均为二丈(约6.4米)[4]

城门 今址 含义
镇远门 城河路与鼓楼东路交汇处 寓镇宁远方之意
南薰门 城河路与南大街交汇处 出自虞舜《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寓和煦兴育之意
清川门 城河路与清川路交汇处 寓渴望城河水清澈畅流之意
武宁门 苗圃路与工农路交汇处 寓勇武平宁之意
向辰门 苗圃路与后大街交汇处 出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濠桥西侧的一段濠河
原南护城河,今城河路
西护城河北段
原南薰门所在地

与海塘的关系

北城墙外面

镇海城所在的沿海地区自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起仿钱塘江海塘样式建造石质海塘[7],即今后海塘的前身。明代汤和拓建镇海城后,北城墙(巾子山至西城角段,长约1300米)与海塘城塘合一[8],内城外塘,上城下塘。海塘成为城墙赖以存在的基础,即“城负塘而筑,塘不固,城亦不立”[9]。后海塘最初为单层斜坡式石塘,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建时以善于治水著称的浙江巡抚方观承亲临确定塘制,部分受冲较严重的塘段被改为双层石塘(夹层石塘)[5]。镇海自1970年开始对原北城墙和后海塘外的滩涂(镇北涂)进行大规模筑塘围垦,用于建设镇海港、镇海石化总厂及其海涂水库和镇海发电厂灰库等[8]:107、445,如今海岸线已在距城墙和海塘2公里以外。

与威远城、月城的关系

因镇海城墙东面未将制高点招宝山围入城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抗倭期间,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商议认为县城容易招致敌人在此居高临下的攻击,遂在招宝山巅新建卫城威远城[10]。清光绪九年(1883)中法战争期间,提督欧阳利见又认为建于山巅的威远城过高,而建于山脚处的威远炮台过于显露,又在招宝山山腰增筑月城,作为炮台后应和威远城前冲[11],与威远城均成为镇海城防体系的一部分。

城内街道和建筑

清光绪五年(1879)《镇海县志》县署图

镇海县城内连通东、西、南三座主城门的街道组成丁字形,其交叉口处建鼓楼,其后原为明代定海卫指挥署。历史上城内的主要建筑有:

  • 县署:已不存,其址位于南门内,即今文化广场。县署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12],1941年遭侵华日军轰炸夷为废墟,后被改为公园至今[6]
  • 学宫:即镇海县学文庙,其址位于东门内,即今镇海中学。学宫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13],现存砚池、泮池、大成门和大成殿,泮池(裕谦殉难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为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 城隍庙:已不存,其址位于东南角,即今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城隍庙与县署始建于同一时期[14]
  • 鼓楼:又名镇海楼,按县志记载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但亦传宋高宗南渡时曾“秉圭辑瑞”于此[15],现为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 卫指挥署/演武厅:已不存,其址即今鼓楼广场。明初为定海卫指挥司使驻地,万历二年(1574)改为总兵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总兵移驻舟山,雍正三年(1725)改为教场并建演武厅[16]
  • 总兵府/水师营参将署:已不存,其址位于王施同,即今镇海人民大会堂前广场[6]。总兵府设立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总兵移驻定海卫指挥署,改为水师营参将署[17]
  • 鲲池书院:原名蛟川书院,其址位于梓荫山下,即今镇海中学内,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18]。主体建筑已不存,现尚存乾隆九年(1744)所立牌坊,为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 俞公祠:为纪念俞大猷的生祠,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其址位于东门内[19]。主体建筑已不存,现尚存嘉靖三十八年(1559)所立碑记3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吴杰故居(胜利路与人民路交叉口,胜利路26号和人民路36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枫故居(镇海中学内,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宅(鼓楼东路55号)、朱仁房大屋(鼓楼西路11号,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戴荣房(三角地47号)、林涟水故居(三角地24号)和胡亨房(后大街37号,另在后大街42号有胡亨房花园假山),也有少量近代融入西式风格的民居建筑,如傅宅傅筱庵故居,人民路4号,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徐宅徐桴故居,胜利路155号,镇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参见

参考文献

  1. ^ 清·朱正元撰,《浙江沿海图说·镇海》:形势:镇海薄海而城,为甬郡之咽喉,内蔽全郡,外控各岛。
  2. ^ 清·于万川修,俞樾纂,《光绪镇海县志·卷一·建置沿革表》:鄮县望海镇:(雍正府志)元和中分鄮县地置望海镇于甬江之海口,不隶于州。望海镇:(今定海志)元和四年省翁山海壖地置望海镇,宪宗元和十四年从薛戎言,不隶明州。望海县:(太平寰宇记)梁太祖开平三年置望海县,未几改县曰定海。镇海县:(乾隆志)康熙二十六年立昌国故址为定海县,改旧定海为镇海县。
  3. ^ 民国·洪锡范、盛鸿焘修,王荣商、杨敏曾纂,《民国镇海县志·卷八·兵制》:(洪武)十二年置定海守御千户所。……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展城七里有奇,立定海卫。
  4. ^ 4.0 4.1 4.2 《民国镇海县志·卷七·营建》:县薄海为城,东连招宝山,出浃口,南环以江,北负巨海,西通于鄞,距郡东六十二里(嘉靖府志)。城池世传钱氏开邑时置,周环四百五十丈,濠三百余丈(宝庆志)。历元而堕。明洪武元年千户王及贤始立木栅。七年守御千户端聚易以石。二十年信国公汤和建卫,拓而大之,高二丈四尺,址广一丈、面八尺,周围一千二百八十八丈,延袤九里,辟门为六,罗以月城,惟小南门无月城,二十九年指挥使刘澄增置。永乐十三年指挥使余成以北抵海,塞北门,为五门,东曰镇远,南曰南薰,更南曰清川,西曰武宁,次西曰向辰,俱有吊桥。……外为濠,自东抵西,环九百六十六丈五尺,东广五丈,南广四丈六尺,西广一十三丈,各深二丈,北际海不设(嘉靖府志)。旧穴水门于城西,今改置于小南门之右(嘉靖志)。十六年指挥使谷祥塞小南门,已而复启(嘉靖府志)。……隆庆三年秋,霪雨飓风大作,海啸水薄城卫、没庐舍,巡抚谷中虚议于城北筑重垣为外护,事下监司督理同知段孟贤上言,筑外城不便,请增筑内城,信任都御史邬琏报可。万历元年海道副使刘翾命通判祝完董其役,次年工竣。长四百六丈三尺,址广一丈四尺,面广一丈,高二丈,张时彻有记。三十七年知县黎民表修增城高二尺(雍正府志),薛三省有记。……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四日飓风大作,潮水冲决,北城尽圮。巡抚方观承亲临相度奏议御潮塘制修法,给帑重建(乾隆志)。知县王梦弼为之记。道光十一年七月知县郭淳章重修,明年十一月工竣,城周一千四百十六丈。……濠河从巾子山下发源,绕城址东西行至清川门外分流,向西者一合夹江河,一合中大河,其北行则直抵后海石塘而止(王令志稿)。
  5. ^ 5.0 5.1 《民国镇海县志·卷五·水利》: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四日飓风大作,城塘并溃。乃于顶冲改建夹层石塘五百七十六丈五尺,余审缓急区别堵御(乾隆志)。(王梦弼记:乾隆丁卯秋,怒飙鼓浪,城塘悉溃,水灌田庐。……爰议改建夹层堵缝镶榫塘制。……旧塘一千一百余丈,先就顶冲之五百七十六丈五尺一律改建,其在城下者三百三十六丈五尺,于回浪石后嵌砌路石一道,与护城石槽口相扣,即为塘面。……自乾隆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经始,三历秋汛,藉有柴扫抢堵,得至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次第落成。)
  6. ^ 6.0 6.1 6.2 6.3 6.4 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 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 西安: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10: 379–381. ISBN 978-7-80748-636-7. 
  7. ^ 《民国镇海县志·卷五·水利》:(后海塘)淳熙十□年令唐叔翰与水军统制王彦举、统领董珍申府闻于朝,支降钱米,仿钱塘江例,叠石甃塘岸六百二丈五尺。(宝庆志)(林栗海塘记:淳熙十六年夏六月,明州定海县新筑石塘成。)
  8. ^ 8.0 8.1 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 镇海县志. 上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 443. ISBN 7-5000-0425-7. 
  9. ^ 民国·冯幵《重修镇海后海塘记》(民国十四年(1925)所立,位于鸿福亭内):治故有城,城北滨海,辟门东西南而北缺焉。其下为塘,自候涛山迤逦委宛以抵于伏龙山,东西横亘数十里。海水汨渤,塘实当其冲,城负塘而筑,塘不固,城亦不立。……千余年来屡圮屡复,兀然为县北屏蔽,尽一县之境,人民安居乐业,坦坦焉无复知有垫隘沉溺之苦者,繄塘之力是恃。
  10. ^ 《民国镇海县志·卷七·营建》:威远城,明嘉靖三十九年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议以招宝山俯瞰县城,相隔不数十武,贼一登据,置火炮其上,县城可不攻而破。即夷船络绎,衔尾入关,我军亦无以制之,故守郡非据险不可,而据险非成城不可。乃请于总制胡宗宪,于招宝山之巅筑建城堡,越三月告竣。
  11. ^ 清·欧阳利见《增修招宝山月城碑记》(光绪九年(1883)所立,嵌于月城门壁):前明筑沿海七十二城,以备边也。最要者莫如招宝山之威远卫城。壬午秋,予奉命来浙,因巡海登临凭眺,见兹山襟海带江,上有卫城,屹然耸峙,洵海口锁钥也。然微嫌卫城太高,炮台太露,有急恐难久恃。其山腰接续之处为泥湾头,拟增建月城,一则备炮台后应,一则抵卫城前冲。……癸未春,予偕营务处前台州府知府成邦干等,复来相度海口各扼险形势,而袁游击慨然以为己任,不问经费,已率所部次第兴工,三阅月告竣。
  12. ^ 《民国镇海县志·卷七·营建》:县署在城东南隅,梁贞明二年立。
  13. ^ 《民国镇海县志·卷十·学校》:学宫在县东北隅(嘉靖府志),宋雍熙二年主簿李齐始建先圣殿于县东二十步,……建炎四年毁于兵,绍兴八年令章汝翼改建于县东北半里(案乾隆志云即今所)。
  14. ^ 《民国镇海县志·卷十三·坛庙》:城隍庙在县东南七十步,梁贞明二年建(宝庆志)。
  15. ^ 《民国镇海县志·卷三十七·古迹》:鼓楼,县治东北一里,洪武二十九年指挥使刘澄创建五间,更鼓在焉(简要志)。(谢宗泰记:传为宋高宗南渡秉圭辑瑞于此,故其下向有坊,颜曰“朝宗志旧”也。)
  16. ^ 《民国镇海县志·卷七·营建》:演武厅在县治东北、鼓楼北,旧系卫指挥署,万历二年改为总镇府,康熙二十六年总兵移驻舟山署,即颓废,雍正三年参将吕瑞麟详改教场。
  17. ^ 《民国镇海县志·卷七·营建》:水师营参将署在县治西王施同,旧系总兵府,万历二年总兵移驻指挥衙门,改为参将衙署。
  18. ^ 《民国镇海县志·卷十一·学校》:鲲池书院(案旧名蛟川书院,巡抚常安改今名)在梓荫山下,前明时山顶建文昌祠、山麓建纯阳阁,多士会文于其所,兵燹后归于释氏,改名罗汉堂。乾隆八年邑人郑宗璧、李士瀛等请于知县杨玉生复改建书院。
  19. ^ 《民国镇海县志·卷十三·坛庙》:都督俞公祠,县东半里镇远门内,明嘉靖三十五年为都督俞大猷建(嘉靖志)。……鄞丰道生有碑记见金石(备志)。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镇海城墙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