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阿灿.

阿灿

程灿
首次登场网中人
饰演廖伟雄
角色设定信息
昵称阿灿
性别
国籍 中国
 英属香港
配偶张美宝(江可爱饰[1]
亲属父:程照(黄新[2]
母:吴秀英(邓碧云[2]
兄:程纬(周润发[2]
妹:程芬(伦志文[2]

阿灿(英语:Ah Chian / Ah Chan / A Qian[3][4],早期又时被写为亚灿[注 1],是1979年香港电视剧《网中人》内的一个来自中国内地[注 2]新移民角色,全名程灿,由廖伟雄饰演。阿灿是剧中戏份不少的配角,其故事线讲述在中国内地成长的他,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着墨于他对香港生活的不适应以及过度的憧憬,以展现该类新移民的负面特质为主。

因这角色深入民心,“阿灿”不仅成为廖伟雄的䁥称,及衍生出相关电影系列,更成为了198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本地人对该类新移民的贬称。关于香港人身份认同、本地人与新移民关系、香港影视作品中的内地人形象等学术研究中,这角色亦成为分析对象。[3]

背景与角色设定

[编辑]

1970年代,香港本土运动逐渐强烈。无线电视于1979年10月首播的电视剧《网中人》,在构建“香港人”此一身份认同方面,被视为该时期影视媒体上的代表作之一。作为该剧主线的香港家庭程家,次子程灿(廖伟雄饰)䁥称阿灿,他在中国内地长大,偷渡到香港与家人团聚,因背景与文化差异而屡起波澜,这亦是当时大量移民从中国内地涌入[11](不论合法或非法)的香港社会写照,该剧反映了香港本地人在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对经济、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该时期内地新移民,所产生的歧视,及视之为“外来者”的心态[12][13][14][10]。其中该剧主角——在香港长大、刚从大学毕业的程家长子程纬(周润发饰),与中国内地长大、土气的程灿有着强烈对比,这种比较亦屡见于学术研究中[12][13][5]。程灿的故事线亦是利用中港文化差异制造笑点的早期代表作之一。[15]

剧中程灿在香港生活后处处表现出愚昧、浅薄、落伍,对香港生活节奏与文化显得不适应、不协调,并常为家人带来麻烦、负担;又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常希望当老板,曾声言不择手段都要发达,对于打工则抱有逃避态度;同时他也结识到女朋友,后来结婚生子;急功近利的他后期参与了黑帮行劫活动,更与剧中大反派阮其昌(李道洪饰)走在一起,用枪指著兄长程纬,最终因程纬的劝说而自首入狱。[5]:124-126[12]:29,33-43[13]:40-41,44-45,52-53[2][16][17][18]该剧成功将程灿塑造为内地新移民的缩影[5]:126[注 3],其形象及“阿灿”这个䁥称深入民心,其中最闻名的一幕是程灿为了自尊心及获得同侪的认同,在快餐店的竞食比赛中一口气吃下30多个汉堡包[2][16][17][18][13]:58,62

据当时任职于无线电视的刘天赐,“阿灿”的命名灵感来自该台一位名为黄荣灿的新移民编剧,但没有嘲笑他之意。[2]

在影视界的回响

[编辑]

饰演程灿的演员廖伟雄亦因此角色深入民心而走红。廖伟雄成长于香港,并非移民,他于1977年毕业于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1979年在《网中人》的演出成为他首个代表作,并让他步入首个事业高峰,“阿灿”亦成为他长久以来的䁥称[注 4][2][17][19][18]。廖伟雄曾表示当时透过观察一些年青的新移民朋友来揣摩角色[20]

虽然《网中人》播出后“阿灿”成为了一种贬称,剧中程灿一角亦以走上歧途告终,但后来有报刊描述廖伟雄的受欢迎程度时,以善良、正义、踏实、可爱等词形容“阿灿”角色[21][22][23][注 5],电视制作人刘天赐亦以“既可爱又可笑”形容程灿一角[2];学者卢伟力(时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副教授)则形容程灿为“小人物,可笑,但不是坏人”[10];学者周华山则认为程灿“虽愚昧无知,但心底仍真挚善良”(相对于大反派——阴险虚伪的越南移民阮其昌)[5]:126

廖伟雄曾以阿灿形象接拍乐声牌电视机广告,在广告中阿灿带同电视机作为礼物回乡探亲。[24]

电影热潮与外地关注度

[编辑]

廖伟雄因阿灿一角而走红后,获得不少电影主演机会,其中1980-81年间有四套片名冠以“阿灿”之名[10],当时有报刊统称为“阿灿”式电影[25][26],这些电影由不同公司及班底制作,人物和剧情上并无关连,主角亦非《网中人》内的程灿。乘着“阿灿”的热度,票房多获佳绩[18],至1983年此卖点已被明确视为过气[26]。当时有电影业界人士曾举出“阿灿”作为以人物为电影卖点的事例[27]

上映年份 电影名称 剧情简介 备注
1980 阿灿正传[28]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全名不明[28],讲述他从中国内地偷渡到香港投靠二叔后的经历[注 6],剧情与《网中人》无关。 此片上映前屡有争议:
  • 曾遭无线电视禁止使用“阿灿正传”此名,片商表示希望向无线电视购入此名使用权。[29]
  • 此片宣传海报以“我阿灿攞到身份证”作为标语,电检处认为对非法移民具有煽动性,予以禁止。[30]

上映期间编剧文隽批评此片是粗滥制作,却利用“阿灿”之名轻易取得近200万票房佳绩[31],最后票房更逾300万[19][20]。此片摄影师锺志文(曾夺金马奖最佳摄影)亦形容此片是大量问题、草草了事的投机之作,为生计而逼于无奈参与[32]

1981 阿灿当差[33]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注 7],讲述他在香港生活,失业后投考警察。人物设定上虽是新移民[19][34],但此一背景的表现模糊,有影评形容阿灿已成为香港人[35] 本地票房获得470万佳绩[36],在该年华语片票房排名第12位[10]。台湾票房冷淡[37]。而续作于1982年上映时命名为《摩登杂差》[38][39],可见当时“阿灿”热潮已退。
阿灿有难[40][41] 并非喜剧。廖伟雄饰演新移民马天赐[40],讲述其妻李玉凤(米雪饰演)带着婴儿偷渡到香港欲一家团聚,但遭“打蛇人”集团绑架[注 8],马天赐为替妻儿赎身铤而走险[42][43][44],对其妻着墨亦甚多。 曾成为午夜场票房冠军[43]
阿灿出千[25][45] 喜剧。廖伟雄饰演的主角䁥称阿灿,持通行证到香港为亡父方大茂(廖伟雄分饰)送殡,故事围绕阿灿与好赌表哥的遭遇,及其父生前收藏的名贵钻石而展开。 此片女角有裸露镜头。

当时在新加坡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市场中,程灿一角同样备受注目,廖伟雄获得不少登台邀请,电影卖埠情况理想[46][47][48],甚至有些当地观众只知阿灿这个角色与䁥称,并不知廖伟雄这个演员本名[49][23]。在台湾市场,虽然曾有报道指开始受到注意[46],但后来《电影双周刊》的相关专题报道指出电影作品在台湾反应冷淡,阿灿之名“识者几稀”[37]

在社会的回响

[编辑]

《网中人》播出后[注 9],因阿灿形象深入民心,“阿灿”亦成为香港本地人对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的流行贬称[50]:44[51]:24-25[52]:1[53]:1[17],除涵盖合法移民、非法偷渡者,亦被用于短暂到香港的探亲者等人士[5]:124,甚至有泛指所有中国内地人的情况[53]:1。此称呼的流行时期为1980年代至1990年代[53]:1[注 10][注 11]

学术研究

[编辑]

学者马杰伟(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与曾仲坚(时为北卡罗莱纳大学传播学系博士生)2010年的合著认为,在1950至60年代以过客心态为主的香港社会,电影作品中虽然亦经常出现来自中国内地乡村、不适应香港城市生活的“大乡里”角色,藉以制造笑点,但该些“大乡里”角色与“阿灿”的意义大相径庭。他们指出“大乡里”时期的电影作品取态较为友善、包容,“大乡里”被塑造为需要同情与帮忙的乡亲,结局通常是本地人与“大乡里”明白大家都是中国人而冰释前嫌,喜剧收场。学者周华山(时任香港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早于1990年的著作中已有相似见解,他指出该时期的内地来客角色虽然贫困,但往往被塑造成温纯敦厚、符合传统美德的道德优越者。而“阿灿”则是既贫困、落伍,也缺乏美德,他是麻烦制造者、未能融入的异类。[12]:34[5]:122-123[注 12]

对《网中人》的分析,多从本土意识(周当时则称为“大香港意识”)与香港人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12][13][5]:125。程灿被划分为“外来者”[12]:39[13]:44(周则称为“他人”[5]:124),马、曾认为剧中程灿与程家其他成员关系的刻画,使得家庭类别(兄弟姊妹/父母)被文化身份(外来者/本地人)所掩盖[12]:35-39。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对“外来者”的贬低,衬托出本土香港人的优越感[12]:45-47[13]:55[5]:124,剧中这种本土香港人的象征则是程纬,他具有摩登、有学识、精明能干、踏实而有原则等正面特质,通过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取得成就,皆是当时香港人自我认同之处。[12]:29[13]:45[5]:126

但程灿在剧中并不算坏人[10][12]:33,另一外来者角色[12]:43[13]:45——来自越南的落难富家子弟阮其昌担当了彻头彻尾的坏人(外来侵略者)角色,这暗示了同时期香港越南船民问题的影响。[5]:126-127[13]:43

马、曾亦指出剧中程灿不少被歧视的遭遇,反映了当时香港人对社会权力的支配地位,内地新移民则是被支配者,两者差距悬殊。[12]:41-43

词汇演变

[编辑]

“灿仔”等

[编辑]

“阿灿”成为流行语后,“灿”亦成为了构词语素[53]:1,演变出意思相同的“灿仔”[56][注 11]、称呼女性新移民的“灿妹”[50]:567[51]:18与“灿婆”[50]:567等词。例如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出生的香港小姐冠军谢宁(1985年度),参选时就被传媒称为“灿妹”[57]

“港灿”等

[编辑]

约2000年代开始出现将语素“灿”加上“香港”而构成的“港灿”一词,是反过来对香港人作出嘲讽的贬称。据2000年代初一些中港学者的文章,该词最初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地位逐渐逆转,部分香港人对于自己地位下降的自嘲[58][59][60][53]:1[61],如2002年话剧《香港烟花灿烂》就以“港灿”作为宣传噱头[59][62]。然而,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1997年的著作已有“新移民反唇相讥香港人为‘港灿’”一说[55]:封底。《香港粤语大词典》则解释为:“讽刺香港人到了外国或内地[注 13],成为当地人眼中的‘土包子’”[50]:229

后来亦衍生出嘲讽移居海外的香港人的贬称,如“加灿”[63][64][53]:1加拿大)、“美灿”[63][53]:1美国)等,针对其较低的社会地位,或一些仍未融入当地文化的人士。

注释

[编辑]
  1. ^ 见于1980年代的新闻报道及著作。[5][6][7]
  2. ^ 当时香港又常称之为“大陆”,如本条目引用的一些文献可作为例子[6][8][9][10]。本条目正文统一称呼为“中国内地”。
  3. ^ 或可称为内地新移民不同典型负面特质的集合体。
  4. ^ 作为对新移民的贬称,约二十年后不再流行,但“阿灿”依旧是廖伟雄的常见䁥称。
  5. ^ 部分用词实属是歪曲《网中人》剧情的吹嘘之辞,亦可能指一些衍生作品丰富了其形象。
  6. ^ 二叔一角由《网中人》中饰演程灿父亲程照的黄新饰演。
  7. ^ 片中开首阿灿提到自己可以一口气吃32个汉堡包,全港皆知。但片中有一幕他亮出警察证件,可以看到姓名有三个字,似乎姓张,并非程灿。
  8. ^ 可参考电影《打蛇》。
  9. ^ 《网中人》的结局于1980年1月播出,同年港英政府亦撤销“抵垒政策”,调整对非法移民的政策。
  10. ^ 另有1980年代初、末的新闻报道为例[8][54]
  11. ^ 11.0 11.1 1999年上映的电影《娱乐之王》以新移民角色为主角,尚有使用“灿仔”称呼 。
  12. ^ 内地纪实文学作家郝在今则认为香港本来存在两世代之间的冲突(第一代为早期移民,第二代为他们成长于香港的下一代),从1960年代末渐逐变为本地人与移民间的冲突。他举出的首个代表性角色是1970年代早中期由谭炳文饰演、以“大乡里”一词命名的角色(原出自电视节目《欢乐今宵》中的趣剧,后发展出自己的电影系列)。郝在今对于阿灿一角的描述则是出自“香港人人皆知”的电视剧《阿灿的故事》[55]:209-212,此剧名无法查出来历,疑实指《网中人》,或中国内地曾经流传某种剪辑版本。郝在今所描述的阿灿与《网中人》有相同之处,但诸如个性中的“勤劳”、成为罪犯的原因是本地人不愿给予谋生机会、最后死于枪战,均有违《网中人》剧情。来自美国的中国文学及影视文化学者Edward M. Gunn(汉名耿德华,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教授)曾在著作中总结郝在今及马杰伟的观点。[4]
  13. ^ 随着中国内地的急速发展,除了经济,在文化影响力及科技运用方面亦日益提升,见识较少的香港人在中国内地可能显得落伍。

另见

[编辑]

类似称呼

[编辑]
  • 大圈仔(后多指来自中国内地的犯罪份子[53]:36[51]:70[55]:168-169[9][16]
  • 以各种表亲称谓,如表叔、表婶、表哥、表姐等代指内地人(较为中性),因电影《表姐,你好嘢!》系列而流行。据说最初出于京剧红灯记》的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50]:63[52]:11[53]:15,本指内地党政机关或国企派往香港的干部[10][53]:15。有些词典对长辈及平辈表亲称谓作出不同释义,“表叔”、“表婶”指派驻干部[50]:63[52]:11,“表哥”、“表姐”等有说是指边境的中方(内地)检查员[52]:11,有说是泛指到香港工作或定居者[50]:63。亦有说“表妹”可能特指来自内地的妓女[55]:206
  • 其他类似称呼还包括大陆喱粤语大陸喱捞佬蝗虫强国人支那人阿陆仔

相关话题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常扮可憐女望改戲路 江可愛綽號阿燦嫂 短期內不想交男友. 工商日报. 1984-03-06: 14 [2023-07-2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刘天赐. 阿燦的價值. 明报月刊. 2014-10-02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3. ^ 3.0 3.1 A 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 of Mainlanders in Hong Kong TV Dramas. 香港教育大学. [2023-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3) (英语). 
  4. ^ 4.0 4.1 Gunn, Edward M. (Im)pure Culture in Hong Kong. Rendering the Regional: Local Languag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Media. 檀香山: 夏威夷大学. 2006: 29-31. ISBN 0-8248-2883-6 (英语).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周华山. 亞燦的社會意義. 電視已死. 香港: 青文文化. 1990: 122–135 (中文(香港)). 
  6. ^ 6.0 6.1 回鄉客擠大陸亞燦乘機搶掠港客行李. 工商晚报. 1982-02-01: 1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7. ^ 三匪膚色黝黑貌似亞燦 一賊假裝問路 拔槍制服護衛. 华侨日报. 1982-12-13: 第三张第一页 [2023-07-23] (中文(香港)). 
  8. ^ 8.0 8.1 又一男童被誤作阿燦遣大陸 其父急欲返鄕找尋 但旅費無着盼獲得協助. 工商晚报. 1980-09-07: 8 [2023-07-22] (中文(香港)). 
  9. ^ 9.0 9.1 灣仔連續發生開片命案 警方注視 「大圈仔」 大陸逃港青年組成黑幫極活躍. 华侨日报. 1976-06-14: 第二张第一页 [2023-07-21] (中文(香港)).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卢伟力. 「媒介拉奧孔」— 談香港電影電視「大陸人」形象差異. 传媒透视 (香港电台). 2006-11-14, (2006年11月号): 6-8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11. ^ 當局重申不再特赦 留港阿燦何去何從 港府應協助非法移民適應生活. 华侨日报. 1981-03-29: 第四张第四页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马杰伟; 曾仲坚. 第一部份〈香港身份認同的孕育與成長(六十至八十年代)〉. 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10: 1–49. ISBN 978-962-441-586-5 (中文(香港)).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陈颂诚. 香港電視劇與身份認同: 以《網中人》及《來生不做香港人》為例 (PDF). 国立政治大学-政大典藏. 2021-0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7-22) (中文(台湾)). 
  14. ^ 李浩然. 縱橫捭闔:香港人身份構建. 东方日报. 2014-09-0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中文(香港)). 
  15. ^ 《老表,你好嘢!》笑聲化解中港矛盾. 晴报. 2013-01-23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6. ^ 16.0 16.1 16.2 李慧. 回歸融合:兩地分合眾生相 縱橫銀幕半世紀 -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汇报. 2013-07-12 [2023-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3) (中文(香港)). 
  17. ^ 17.0 17.1 17.2 17.3 圖說往昔:「阿燦」 廖偉雄. 头条日报. [2019-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中文(香港)). 
  18. ^ 18.0 18.1 18.2 18.3 黄晓妍. 威哥會館︳廖偉雄獲「程燦」帶挈一嚐男主角滋味 與曾志偉化「敵」為友合作拍戲搵錢. 晴报. 2022-05-07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19. ^ 19.0 19.1 19.2 依莲. 廖偉雄演活阿燦 已成為搶手紅星. 工商晚报. 1981-05-22: 3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0. ^ 20.0 20.1 西蒙. 地道土產 並非偷渡 廖偉雄不想再做「阿燦」. 工商日报. 1981-06-17: 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1. ^ 廖偉雄珍惜阿燦形象. 工商晚报. 1981-09-06: 5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2. ^ 「阿燦」形象被觀眾受落 廖偉雄學當導演 準備轉幕後工作. 工商日报. 1981-10-07: 9 [2023-07-22] (中文(香港)). 
  23. ^ 23.0 23.1 廖偉雄為阿燦忙碌. 华侨日报. 1981-09-03: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24. ^ 马杰伟. 香港熱賣:電視廣告與香港文化. 传媒透视 (香港电台). 1999-03-15, (1999年3月号) [2024-01-18]. 
  25. ^ 25.0 25.1 阿燦當差之後走去出千 廖偉雄再演喜劇 四位女星做配搭. 工商日报. 1981-10-01: 9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香港)). 
  26. ^ 26.0 26.1 「阿燦」式電影雖已過氣 廖偉雄片運仍亨通 永佳更與簽導演約. 工商日报. 1983-05-01: 9 [2023-07-20]. 
  27. ^ 李康华. 概談現代電影包裝及推銷法. 电影双周刊. 1981-01-22, (52): 30. 
  28. ^ 28.0 28.1 阿燦正傳 The Story of a Refugee.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数据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6) (中文(香港)). 
  29. ^ 爾冬陞正在日看賽車 廖偉雄為阿燦惹麻煩 陳觀泰江漢同演劇集. 华侨日报. 1980-04-10: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30. ^ 一句「攞到身份証」 電檢處禁貼「阿燦」海報. 工商日报. 1980-04-19: 9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31. ^ 文隽. 淺見集:香港觀眾,電影界服晒你!. 电影双周刊. 1980-05-08, (34): 10 (中文(香港)). 
  32. ^ 卢玉莹. 影機前後:專訪金馬獎攝影師—鍾志文. 电影双周刊. 1981-01-22, (48): 16 (中文(香港)). 
  33. ^ 阿燦當差 The Sweet and Sour Cops.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数据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中文(香港)). 
  34. ^ 资料室. 雙週新片評介:阿燦當差. 电影双周刊. 1981-05-28, (61): 20 (中文(香港)). 
  35. ^ 天白. 穩打穩紮勝出——『阿燦當差』. 电影双周刊. 1981-06-28, (63): 32 (中文(香港)). 
  36. ^ 「阿燦當差」票房佳 原班人馬再斬四両. 工商日报. 1981-07-12: 9 [2023-07-22] (中文(香港)). 
  37. ^ 37.0 37.1 梁良. 台北電影專輯(3):港台電影市場的觀察續篇 電影宣傳與觀眾胃口. 电影双周刊. 1983-01-27, (104): 40 (中文(香港)). 
  38. ^ 阿燦當差收得 再出摩登雜差. 工商日报. 1982-05-01: 9 [2023-07-20] (中文(香港)). 
  39. ^ 依莲. 廖偉雄淡定型 總比沒有型好 較喜歡銀幕上的阿燦. 工商晚报. 1982-05-09: 5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40. ^ 40.0 40.1 阿燦有難 Prohibited Area. 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粤语电影数据库.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中文(香港)). 
  41. ^ 廖偉雄與米雪 主演阿燦有難 影片才拍竣即獲映期. 工商日报. 1981-08-22: 9 [2023-07-20] (中文(香港)). 
  42. ^ 蓝天天. 米雪深入角色演出不俗 阿燦偷渡來港有真實感. 华侨日报. 1981-08-27: 第七张第二页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43. ^ 43.0 43.1 阿燦有難 今天獻映. 华侨日报. 1981-09-04: 第八张第二页 [2023-07-20] (中文(香港)). 
  44. ^ 资料室. 雙週新片評介:阿燦有難. 电影双周刊. 1981-09-03, (68): 7 (中文(香港)). 
  45. ^ 阿燦形象突破 陸邦信心十足. 工商晚报. 1981-10-04: 4 [2023-07-20] (中文(香港)). 
  46. ^ 46.0 46.1 阿燦形象深入各地 影片急排期推出. 工商晚报. 1981-08-24: 5 [2023-07-22] (中文(香港)). 
  47. ^ 依莲. 阿燦練足幾首歌 有空就過埠搵銀. 工商晚报. 1981-06-05: 6 [2023-07-22]. 
  48. ^ 賺錢太過搏命 廖偉雄有解釋. 工商晚报. 1981-05-28: 6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49. ^ 周末麗聲午夜場 「阿燦」招待會 米雪來去匆匆. 华侨日报. 1981-08-28: 第八张第二页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张励妍; 倪列怀; 潘礼美 (编). 香港粵語大詞典 2019年第二版. 香港: 天地图书. 2018. ISBN 978-988-8547-06-7 (中文(香港)). 
  51. ^ 51.0 51.1 51.2 郑定欧 (编). 香港粵語詞典. 南京: 江苏教育. 1997. ISBN 7-5343-2942-6 (中文(繁体)). 
  52. ^ 52.0 52.1 52.2 52.3 吴开斌. 香港话词典 1997年第2版. 广州: 花城. 1989. ISBN 7-5360-2494-0 (中文(中国大陆)). 
  53. ^ 53.00 53.01 53.02 53.03 53.04 53.05 53.06 53.07 53.08 53.09 田小琳 (编). 香港社区词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ISBN 978-7-100-05885-8 (中文(中国大陆)). 
  54. ^ 身穿白恤衫似阿燦 三匪疑是省港旗兵 案中損失約值廿萬名錶. 华侨日报. 1989-04-18: 4 [2022-07-22] (中文(香港)). 
  55. ^ 55.0 55.1 55.2 55.3 郝在今. 英雄莫问出处: 香港的移民与出入境. 北京: 人民文学. 1997. ISBN 7-02-002525-0 (中文(中国大陆)). 
  56. ^ 燦仔香港仔上岸 遇巡警識破身份 兩人被拘廿餘漏網. 工商日报. 1984-06-29: 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5) (中文(香港)). 
  57. ^ 繞場一週:謝寧被貶叫「燦妹」 霑叔代出頭鬧人. 壹周刊. 2017-10-26, (1442): 第二册28-29. 
  58. ^ 汪惠迪. “阿灿”和“港灿”. 语文建设. 2002, (6): 26 [2023-07-20]. ISSN 1001-84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7) (中文(中国大陆)). 
  59. ^ 59.0 59.1 马杰伟. 從「阿燦」到「港燦」.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31) (中文(香港)). 
  60. ^ 赵恒平; 王勇. 大陆、港、台、澳新词语浅释. 语文知识. 2003, (7): 13. ISSN 1003-6210 (中文(中国大陆)). 
  61. ^ 余秉峰. 【富臨專訪】舌尖上的「阿燦」與「港燦」 阿一鮑魚見證香港變遷. 香港01. 2017-08-1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62. ^ 劇場組合與新域劇團首次合作 擦出最「港」最「燦」的「煙花」(只發中文稿).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02-09-03 [2023-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0). 
  63. ^ 63.0 63.1 陶杰. 送一碗白飯算係咁. 苹果日报. 2021-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8) (中文(香港)). 
  64. ^ 冯应标. 移民加拿大須認清的事實. 灼见名家. 2021-06-26 [2023-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中文(香港)).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阿灿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