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欧拉函数.

欧拉函数

n为1至1000的整数时的值

数论中,对正整数n欧拉函数是小于等于n的正整数中与n互质的数的数目。此函数以其首名研究者欧拉命名,它又称为φ函数(由高斯所命名)或是欧拉总计函数[1](totient function,由西尔维斯特所命名)。

例如,因为1、3、5和7均与8互质

欧拉函数实际上是模n同余类所构成的乘法(即环的所有单位元组成的乘法群)的。这个性质与拉格朗日定理一起构成了欧拉定理的证明。

历史:欧拉函数与费马小定理

[编辑]

1736年,欧拉证明了费马小定理[2]

假若 为质数, 为任意正整数,那么 可被 整除。

然后欧拉予以一般化:

假若 互质,那么 可被 整除。亦即,

其中 即为欧拉总计函数。如果 为质数,那么 ,因此,有高斯的版本[3]

假若 为质数, 互质( 不是 的倍数),那么

欧拉函数的值

[编辑]

以下为时,对应 的值

φ(n) for 1 ≤ n ≤ 100
+ 1 2 3 4 5 6 7 8 9 10
0 1 1 2 2 4 2 6 4 6 4
10 10 4 12 6 8 8 16 6 18 8
20 12 10 22 8 20 12 18 12 28 8
30 30 16 20 16 24 12 36 18 24 16
40 40 12 42 20 24 22 46 16 42 20
50 32 24 52 18 40 24 36 28 58 16
60 60 30 36 32 48 20 66 32 44 24
70 70 24 72 36 40 36 60 24 78 32
80 54 40 82 24 64 42 56 40 88 24
90 72 44 60 46 72 32 96 42 60 40

标准分解(其中各为互异的质因子,各为质因子的次数),则欧拉函数在该处的值为

亦可等价地写成

此结果可由在质数幂处的取值,以及其积性得到。

质数幂处取值

[编辑]

最简单的情况有(小于等于1的正整数中唯一和1互质的数就是1本身)。

一般地,若n质数pk,则,因为除了p倍数外,其他数都跟n互质。

积性

[编辑]

欧拉函数是积性函数,即是说若m,n互质,则。使用中国剩余定理有较简略的证明:设A, B, C是跟m, n, mn互质的数的集,据中国剩余定理可建立双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两者元素个数相等。

较详细的证明如下:

,且。若互质,则均互质。又因为,若分别与互质,则一定和互质。反之亦然,即若互质,则亦有分别与互质。

中国剩余定理,方程组

的通解可以写成 其中为固定的整数,故二元组(要满足)与小于且与互质的正整数一一对应。

的定义(和乘法原理),前一种数对的个数为。而后一种数的个数为

所以,

公式的证明

[编辑]

结合以上两小节的结果可得:若质因数分解式,则

例子

[编辑]

计算的欧拉函数值:

性质

[编辑]

n的欧拉函数 也是循环群 Cn生成元的个数(也是n分圆多项式的次数)。Cn 中每个元素都能生成 Cn 的一个子群,即必然是某个子群的生成元。而且按照定义,不同的子群不可能有相同的生成元。此外, Cn 的所有子群都具有 Cd 的形式,其中d整除n(记作d | n)。因此只要考察n的所有因数d,将 Cd 的生成元个数相加,就将得到 Cn 的元素总个数:n。也就是说:

其中的dn的正约数。

运用默比乌斯反转公式来“翻转”这个和,就可以得到另一个关于的公式:

其中 μ 是所谓的默比乌斯函数,定义在正整数上。

对任何两个互质的正整数a, m(即 gcd(a,m) = 1),,有

欧拉定理

这个定理可以由群论中的拉格朗日定理得出,因为任意与m互质的a都属于环 的单位元组成的乘法群

m质数p时,此式则为:

费马小定理

欧拉商数

[编辑]

欧拉商数(totient number)指的是欧拉函数的值,也就是说,若m是一个欧拉商数,那至少存在一个n,使得φ(n) = m。而欧拉商数m的“重复度”(valency或multiplicity),指的是这等式的解数。[4]相对地,一个非欧拉商数指的是不是欧拉商数的自然数。显然所有大于1的奇数都是非欧拉商数,此外也存有无限多的偶数是非欧拉商数,[5]且所有的正整数都有一个倍数是非欧拉商数。[6]

不大于x的欧拉商数个数可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C = 0.8178146...[7]

考虑重复度,那么不大于x的欧拉商数个数可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对任意正数k而言,误差项R至多与x/(log x)k成比例。[8]

目前已知对于任意的δ < 0.55655而言,有无限多个m,其重复度超过mδ[9][10]

Ford定理

[编辑]

Ford (1999)证明说对于任意整数k ≥ 2而言,总存在一个欧拉商数m,其重复度为k,也就是说总有数字使得这等式φ(n) = m有刚好k个解。这结果由瓦茨瓦夫·谢尔宾斯基所猜测,[11]且是Schinzel猜想H英语Schinzel's hypothesis H的一个结果。[7]事实上,对于任何出现的重复度而言,该重复度会出现无限多次。[7][10]

然而,没有任何数字m的重复度为k = 1卡迈克尔猜想的欧拉函数猜想英语Carmichael's totient function conjecture讲的是没有m的重复度为k = 1[12]

完全欧拉商数

[编辑]

完全欧拉商数(perfect totient number)是一个等同于其欧拉函数迭代总和的整数,也就是说,如果将欧拉函数套用在一个正整数之后,并将欧拉函数套用在如此所得的结果上,如此下去,直到最后得到1为止,并将这一系列的数给加总起来。若这总和为,那么就是一个完全欧拉商数。

生成函数

[编辑]

以下两个由欧拉函数生成的级数都是来自于上节所给出的性质:

(n)生成的狄利克雷级数是:

其中ζ(s)是黎曼ζ函数。推导过程如下:

使用开始时的等式,就得到:
于是

欧拉函数生成的朗贝级数如下:

其对于满足 |q|<1 的q收敛

推导如下:

后者等价于:

欧拉函数的走势

[编辑]

随着n变大,估计 的值是一件很难的事。当n为质数时,,但有时又与n差得很远。

n足够大时,有估计:

对每个 ε > 0,都有n > N(ε)使得

如果考虑比值:

由以上已经提到的公式,可以得到其值等于类似的项的乘积。因此,使比值小的n将是两两不同的质数的乘积。由素数定理可以知道,常数 ε 可以被替换为:

就平均值的意义上来说是与n很相近的,因为:

其中的O表示大O符号。这个等式也可以说明在集合 {1, 2, ..., n} 中随机选取两个数,则当n趋于无穷大时,它们互质的概率趋于 。一个相关的结果是比值的平均值:

其他与欧拉函数有关的等式

[编辑]
  1. 使得
  2. 使得

与欧拉函数有关的不等式

[编辑]
  1. ,其中n > 2,γ 为欧拉-马歇罗尼常数
  2. ,其中n > 0。
  3. 对整数n > 6,
  4. n为质数时,显然有。对于合数n,则有:

未解决问题

[编辑]

莱默的欧拉函数问题

[编辑]

p是质数,则有φ(p) = p − 1。1932年,德里克·亨利·莱默问说是否有合成数n使得φ(n) 整除n − 1。目前未知是否有这样的数存在。[13]

1933年莱默证明说若有这样的,那么必然是奇数、必然是无平方因子数,且必然有至少七个不同的质因数()。1980年,Cohen和Hagis证明了说,若这样的存在,则有至少14个不同的质因数();[14]此外,Hagis证明了说若这样的存在且可被3除尽,那么有至少298848个不同的质因数()。[15][16]

卡迈克尔猜想的欧拉函数猜想

[编辑]

此猜想认为说不存在正整数n,使得对于所有其他的m而言,在mn的状况下必有φ(m) ≠ φ(n)。可见上述Ford定理一节的说明。

若有一个如此的反例存在,就必有无限多的反例存在,而最小的可能反例,在十进制下,其位数超过一百亿。[4]

黎曼猜想

[编辑]

黎曼猜想成立,当且仅当以下不等式对所有的np120569#成立。此处的p120569#是最初的120569质数的乘积

此处的γ欧拉常数[17]

程式代码

[编辑]

C++

[编辑]
template <typename T>
inline T phi(T n) {
    T ans = n;
    for (T i = 2; i * i <= n; ++i)
        if (n % i == 0) {
            ans = ans / i * (i - 1);
            while (n % i == 0) n /= i;
        }
    if (n > 1) ans = ans / n * (n - 1);
    return ans;
}

参考来源

[编辑]
  • Milton Abramowitz、Irene A. Stegun,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1964) Dover Publications , New York. ISBN 0-486-61272-4. 24.3.2节.
  • Eric Bach、Jeffrey Shallit, Algorithmic Number Theory, 卷 1, 1996, MIT Press. ISBN 0-262-02405-5, 8.8节,234页.
  • 柯召,孙琦:数论讲义(上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文献来源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Where does the word “totient” come from?. [2014-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2). 
  2. ^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第 2 卷,p.608
  3. ^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第 3 卷,p.814
  4. ^ 4.0 4.1 Guy (2004) p.144
  5. ^ Sándor & Crstici (2004) p.230
  6. ^ Zhang, Mingzhi. On nontotient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993, 43 (2): 168–172. ISSN 0022-314X. Zbl 0772.11001. doi:10.1006/jnth.1993.1014可免费查阅. 
  7. ^ 7.0 7.1 7.2 Ford, Kevin. The distribution of totients. Ramanujan J. Developments in Mathematics. 1998, 2 (1–2): 67–151. ISBN 978-1-4419-5058-1. ISSN 1382-4090. Zbl 0914.11053. arXiv:1104.3264可免费查阅. doi:10.1007/978-1-4757-4507-8_8. 
  8. ^ Sándor et al (2006) p.22
  9. ^ Sándor et al (2006) p.21
  10. ^ 10.0 10.1 Guy (2004) p.145
  11. ^ Sándor & Crstici (2004) p.229
  12. ^ Sándor & Crstici (2004) p.228
  13. ^ Ribenboim, pp. 36–37.
  14. ^ Cohen, Graeme L.; Hagis, Peter Jr. On the number of prime factors of n if φ(n) divides n − 1. Nieuw Arch. Wiskd. III Series. 1980, 28: 177–185. ISSN 0028-9825. Zbl 0436.10002. 
  15. ^ Hagis, Peter Jr. On the equation M·φ(n) = n − 1. Nieuw Arch. Wiskd. IV Series. 1988, 6 (3): 255–261. ISSN 0028-9825. Zbl 0668.10006. 
  16. ^ Guy (2004) p.142
  17. ^ Broughan, Kevin. Equivalents of the Riemann Hypothesis, Volume One: Arithmetic Equivalents Fir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1-107-19704-6.  Corollary 5.35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欧拉函数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