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格格.

格格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3月5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格格"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格格满语ᡤᡝᡤᡝ转写gege)是满语词汇,是满族人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一般来说,身份地位较高。其汉语直译是“小姐”或“女士”。

词源

“格格”的意思相近于汉语的“小姐”,满人日常使用时,不分贵贱,只要是年轻女性,尤其是未出嫁者都可称为“格格”。然而作为封号,或对汉人使用时,则往往是指身份尊贵的年轻女性。

清兵入关前的后金时期,部落酋长或者高级贵族之女都称为格格,亦作为君主低于福晋妾室称号。而后,成为清朝政府册封女性的正式封号的一部分。

在现代流行文化中,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汉人以为其意义相当于汉语公主”,其实和真正的词义差别甚大。

作为正式称号的一部分

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 《清史稿》记载:“太祖初起,诸女但号‘格格’,公主、郡主,亦史臣缘饰云尔。”这不是正式的册封。她们的丈夫被称为额驸,同时将丈夫的部族名加在“格格”之前称呼,以作区分。如东果格格哈达格格巴约特格格等。

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1]皇太极册封七位公主,是他的姐妹、女儿等女性亲族。此次册封公主,仅称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无公主徽号。但由于制度缺失,皇太极的女儿并非皆有册封。

顺治帝时代,公主册封制度已完善,确定皇女封号为公主,分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两类,需要进行特定的册封仪式。

顺治17年(1660年),又规定除皇女以外,宗室之女依据父亲的身份以下封号:“和硕”、“多罗”、“固伦”都是满语转音。 “固伦”指“天下”(ᡤᡠᡵᡠᠨ, gurun),“和硕”指“一方”(ᡥᠣᡧᠣ, hošo),“多罗”指“一角”(ᡩᠣᡵᠣ, doro),“固山”就是“旗”(ᡤᡡᠰᠠ, gūsa),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固伦”为最大,“固山”为最小。

清朝宗室女子从固伦公主开始由高到低共八级:

  1. 皇帝嫡女封“固伦公主”,即皇后所出的嫡皇女
  2. 皇帝庶女封“和硕公主”,即非皇后所出的庶皇女
  3. 和硕亲王之女封“和硕格格”(等同“郡主”;庶女为“郡君”)
  4. 多罗郡王、世子(和硕亲王之法定继承人)之女封“多罗格格”(等同“县主”;庶女为“县君”)
  5. 多罗贝勒、长子(多罗郡王之法定继承人)之女封“多罗格格”(等同“郡君”)
  6. 固山贝子之女封“固山格格”(等同“县君”)
  7. 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格格”(等同“乡君”)
  8. 不入八分公之女一律不授封,俱称“宗女”

作为非正式称号

在清朝,“格格”有时候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间,内务府的报告中有称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帝)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可称格格。《清稗类钞》称:“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另外,清朝亲王身份低阶的,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之下。《清史稿》记载雍正帝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日常使用

不作为称号的一部分使用时,相对满语阿哥age是哥哥,满语格格gege为姐姐的意思,妹妹为non。

现代用法

现代满族人中,会讲满语的人已经几近绝迹,但不少满族人依然保留了称未婚女子为“格格”的习惯。

现代以清朝宫廷为题材的文学、电影电视作品中,有时以格格为皇女的正式称号。例如在小说和电视剧《还珠格格》中,乾隆帝认为小燕子是自己的私生女而将其封为还珠格格。但这和上述的历史用法不符合。

注释

  1. ^ 满文老档·第十六函·第三十五册》崇德元年十一月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格格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