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柳诒徵.

柳诒徵

柳诒徵
出生(1880-02-05)1880年2月5日
 清朝江苏镇江
逝世1956年2月3日(1956岁—02—03)(75岁)
 中国上海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历史学家
图书馆学家
书法家

柳诒徵(1880年2月5日—1956年2月3日),字翼谋,亦字希兆,号知非,晚年号劬堂,男,江苏丹徒人,中国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现代儒学宗师。

生平

光绪五年己卯十二月廿五日(公元1880年2月5日)卯时生,邑增生,宣统己酉科(1909年)优贡,候选教谕岁贡生、候选训导、例封修职郎姨丈子攸女。[1]

柳诒徵幼时家境清寒,七岁失父,同姐随母到外婆家,课督于母鲍氏,就读于鲍氏书塾,日诵经书、诗文。

清光绪22年(1896年),十七岁成秀才,居家授徒。后往南京,在江楚编译局任事。曾师从缪荃孙黄以周李瑞清等人。

光绪28年1902年,随缪荃孙前往日本考察近代教育。回国后曾就学于三江师范学堂。次年创办思益小学。之后曾任江南商业高等学堂、两江师范学堂等校教习。民国元年(1912年)主持镇江府中学堂。不久转任北京明德大学教授。

民国3年(1914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改建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受江谦之聘任文史地学部历史、国文教授。民国10年南京高师改为东南大学,14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翌年遂再度北上,先后执教于北京女子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大学

民国16年(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初名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返校执教;并主持国学图书馆(原江南图书馆,民国16年后改为国立中央大学国学图书馆,民国18年改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

民国26年(1937年)抗战前夕,为转移图书入奔走。抗战爆发后讲学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贵州大学。民国27年(1938年)再度执教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系,时为中大年资最长之教授,被尊称为“太老师”。

民国35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复回南京出任国学图书馆馆长,兼任国史馆纂修。

民国37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49年,居沪,筹办上海博物馆。晚年以读书校书为乐。

1956年2月3日,在上海逝世。

事略

柳诒徵为中国近现代史学开创者。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编写《历代史略》,打破纲鉴的编年形式,从唐虞三代至明末,系统叙述历代史事沿革,是最早的一部近代新式中国历史教科书。他也是中国编著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的学者。光绪卅一年(1905年)完成《中国商业史》,是最早的中国商业史专著。宣统二年完成《中国教育史》,是第一部中国教育史著作。

柳诒徵晚年著《国史要义》,论述了“史”之方方面面,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大篇,可谓对中国史学全面总结的代表作。

柳诒徵民国十二年(1923年)完成《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柳诒徵透过许多著作,阐明中国文化义理,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徵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宗师,创办《学衡》杂志、《国风》学刊、《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

柳诒徵为现代儒学宗师。作为史学家,由史学昌明儒学。他认为,儒家经典“《诗》、《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柳诒徵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于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以柳诒徵为南雍双柱之一的中大,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2];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柳诒徵亦为一位历史哲学家。“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他在《国史要义·史识》篇中定义历史哲学:“治史之识,非第欲明撰著之义法,尤须积之以求人群之原则。由历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谓之历史哲学。”[3]

柳诒徵亦为一位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民国十六年(1927年)主持国学图书馆,直至卅七年(1948年)。其间提供住读方式便利来馆的远方好学之读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4]。为便于“群彦之责索”,乃编著藏书总目,延聘王焕镳、周雁石等数人经数载努力,民国廿四年(1935年)完成《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总目。

作为教育家,柳诒徵爱才、重才,言传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称“柳门成荫”。更多的人则是受到柳氏学问、道德、人格、理想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有说他“培养出来的文、史、地、哲各门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最多”。柳氏教学之法,郑鹤声曾说,“柳先生的教学方法,以探求书本为原则。他讲中国史的时候,并不编辑课文,或某种纲要,仅就一朝大事,加以剖析,而指定若干惨考书籍,要我们自动地去阅读...,读了以后,要把心得记在笔记本上,由他详细批阅...他要学生平时以阅读正史(二十四史)为主,并经常从正史中出许多研究题目,要我们搜集材料,练习撰作能力,由他评定甲乙,当为作业成绩...这种治学方式,的确是很基本的,促使我们养成一种严谨笃实的学风,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 ;张世禄回忆说他教导学生要能做“比较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问题去钻研历史”;胡焕庸回忆他的授课“夹叙夹议,...既不是枯燥无味的考证,也没有不着边际的空谈,真可说是广征博引,有引人入胜之功”;茅以升曾说,“我从先生受业八年,感到最大获益之处,是在治学方法上从勤从严,持之以恒”。[5]

教育思想方面,柳诒徵倡导自由教学,认为应当根本改革工厂批量生产式、机械式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利于每一个人学生自由学习、个性发展。必修课程、标准以及教师资格可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国家组织严格的考试,各门课程及格者,授予相应文凭。学生自小学毕业后,听其自由求师。学堂停办,教师可自由授徒。同时,国家在各省市县设立公共的科学仪器馆、图书馆及各类音乐美术体育设施,适当收费或免费供学生使用。[6][7]

思想

  • “柳翼谋为学守则三纲十八目”
    • 一保身:遏嗜欲、省思虑、平怨怒、节饮食、谨言语、惩偷惰;
    • 二修德:事亲孝、与人忠、立志坚、律己严、执事敬、处境淡;
    • 三勤学:读经书、考史事、讲理学、习国政、作诗文、究技艺。

其他

柳诒徵淡泊功名利禄。他痛恨清朝末年官场腐败和民国初年军阀窃权误国,誓不做官,以执教著述,清正自守。他民国时期的学生、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崔宗玮曾说:“如果热衷于官职的话,柳老伯的资历名望,不要说南高的文学院长,就是大学校长、教育部长,一定会有人请他担任的。”民国卅一年(1942年)国民政府成立“礼乐馆”,蒋中正欲借重柳诒徵的德望,让教育部请柳主持,柳当即“以老弱为辞”,蒋又让柳门弟子陈训慈之兄长陈布雷出面,也被婉言谢绝。”[8]

柳诒徵幼时随母居外祖家,步入社会后四海为家,债赁为居。虽然如此,他仍淡泊钱财。早年在两江师范学堂执教,当时为尊师起见,一般每月工资例由会计亲送教师,而两江师范会计却要教师自己去领。柳为维护师道尊严,数月不领,学期结束即请辞,校长李梅庵不舍,托陈善余询问原委,遂后才责正会计,得以挽留。民国廿七年(1938年),柳诒徵应竺可桢之敦请到位于贵州泰和浙江大学讲学,在课堂上讲到日寇在南京大屠杀时,义愤悲昂,突发中风昏倒在讲台。校长竺可桢延医急救,后柳又在校休养三月。离校时,竺派校车送行,并让秘书送去舟资三百元,柳诒徵以因病讲学未成,坚决不收川资、薪金。

著作

  • 《历代史略》
  • 《中国教育史》
  • 《商业道德》
  • 《中国商业史》
  • 《中国财政史》
  • 中国文化史
  • 《南洋群岛史》
  • 《东亚各国史》
  • 《印度史》
  • 《国学图书馆小史》
  • 《中国版本概论》
  • 《国史要义》
  • 《劬堂题跋》
  • 《京江柳氏宗谱》
  • 《柳翼谋文录》(台北广文书局 1970)
  • 《柳诒徵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 《柳诒徵史学论文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参考文献

  1. ^ 《京江柳氏宗谱》
  2. ^ 张其昀曾指出,南京高师是“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策源地”。
  3. ^ 依据王达三的说法:“吾谓吾国近世有一历史哲学大师,国族柳诒徵先生是也”。他认为,柳诒徵的《国史要义》和章实斋的《文史通义》是中国两部系统的历史哲学著述
  4. ^ 《柳诒徵先生与国学图书馆》 顾廷龙
  5. ^ <大教育家柳诒徵>,徐有富 南京大学
  6. ^ 《自由教学法》,柳诒徵,《学衡》 第75期
  7. ^ <学衡派的教育思想>,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
  8. ^ 见 《柳诒徵》 钱凯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柳诒徵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