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让·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
让·鲍德里亚,2006年摄于欧洲研究院
本名Jean Baudrillard
出生Jean Baudrillard
(1929-07-29)1929年7月29日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国兰斯
逝世2007年3月6日(2007岁—03—06)(77岁)
 法国巴黎
国籍 法国
教育程度巴黎大学
知名作品《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
配偶Lucile Baudrillard 、 Martine Dupuis1995年结婚)
儿女Gilles Baudrillard 、 Anne Baudrillard
时代现代
地区法国
学派后现代主义
主要领域
后现代传播学
著名思想
拟像论、消费社会、象征交换、超真实
影响于
Jean Baudrillard”的各地常用译名
中国大陆让·鲍德里亚
台湾尚·布希亚

让·鲍德里亚(法语:Jean Baudrillard法语发音:[ʒɑ̃ bodʁijaʁ],1929年7月29日—2007年3月6日),生于法国兰斯,殁于巴黎,社会学家及哲学家。他被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后现代主义牧师、后现代大祭司”。他的思想,从1960年代末期的著作《物体系》开始,直到1980年代以降,可被归纳为“现实的消失”(disparition de la réalité)。

生平

[编辑]

家族是农民家庭,鲍德里亚是家里的独生子。中学念巴黎著名的亨利四世中学,准备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入学考试;但大学落榜,错过了正常升读大学的机会,跑去阿尔勒地区当农工。

若干年后回到巴黎,没有通过大学教师资格考试,这便导致他必须经过曲折的道路才能进入大学,进入学术的菁英阶层。之后,在索邦大学德文学业,考取德文教师资格考。鲍德里亚随后在不少中学教德文,跟友人Gilbert Badia一起翻译过布莱希特的著作《流亡对话》,1960年代初开始翻译马克思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荷尔德林跟德国作家彼得·魏斯的知名著作《玛哈/萨德》(Marat / Sade)。鲍德里亚也在知名文艺刊物《现代》(Les Temps modernes)撰写文艺评论。

鲍德里亚的第一个婚姻,配偶是 Lucile Baudrillard,生了一儿一女,分别是 Gilles Baudrillard 跟 Anne Baudrillard。

1995年,鲍德里亚的第二个婚姻是迎娶 Martine Dupuis,一位杂志的摄影编辑。

巴黎第十大学时期

[编辑]

鲍德里亚一边在高等实用知识学院(l'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上罗兰·巴特的课,一边经由昂希·列斐伏尔的指导撰写博士论文,日后成为1968年备受赞赏的《物体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早在1966年起,鲍德里亚就已经在巴黎第十大学教授社会学。

在巴黎第十大学待了二十年之后,1986年鲍德里亚转至巴黎第九大学任教,直到1990年自巴黎第九大学辞职退休。

1990年代鲍德里亚的声名在美国鹊起,鲍德里亚开始到美国及其它国家讲学。最特别的是美国兄弟档导演沃卓斯基兄弟自称受鲍德里亚的著作《拟仿物与拟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影响,而在1999年拍出《黑客帝国》第一集。

摄影

[编辑]

鲍德里亚本身亦是一位业余摄影师,也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论摄影》(Sur la photographie)。2000年鲍德里亚整理他的摄影作品作了一个展览(在‘欧洲摄影馆’,Maison européenne de la photographie, MEP)。

作品简介

[编辑]

鲍德里亚的理论,最为人熟知的是他为报刊撰写的长篇文章,基本上是以后结构主义的观点批评大众传播媒体,仍不断地引起讨论。

第一篇长文是1991年针对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撰写《海湾战争不曾发生》(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1991年3月29日刊登在《解放报》),后来整理出版成同标题的书。

第二篇长文是2001年针对九一一事件世贸中心两幢大楼的倒塌撰写《恐怖主义的精灵》(L'Esprit du terrorisme,2001年刊登在《世界报》)。

受到尼采著作的启发,鲍德里亚感兴趣的是物体的事件,或者是事件的规则跟事件的不规则。于是,“诱惑”(séduction)、“模拟”(simulation)、“超真实”(hyperréalité)成为鲍德里亚式的概念名词。

符号物体

[编辑]

鲍德里亚早期的两本著作:《物体系》跟《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深受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的影响,鲍德里亚认为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其实都是些“符号物体”(objets-signes),同时将原有的意指系统(systèmes de signification)、诠释系统(systèmes d'interprétation)更深入思考,认为“所指/符旨”(signifié)不再只是“中性的物体”的意义,其实应该把“所指/符旨”放回语言学的体系而具备更加复杂的关系,因此又创了“符号价值”(valeur-signe)一词。思考路线上,鲍德里亚跟福柯德勒兹一样都扬弃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对鲍德里亚而言他更扬弃精神分析的概念。

恶的概念

[编辑]

鲍德里亚反对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也反对康德理性主义,甚至愈来愈反对符号学的逻辑,简言之,针对恶的概念鲍德里亚也用他对物体的概念、诱惑威力的概念拆解它的意义的逻辑。也因此,不仅是景仰尼采的语录式写作,鲍德里亚更是有意识地采用带一点诗意、带一点嘲讽的风格撰写他自己的文章。结果是相当隐晦的,不管鲍德里亚是针对九一一事件法国2005年秋季暴动发表评论,一致再引起新闻界对鲍德里亚的批评。鲍德里亚晚年试图从马瑟·牟斯乔治·巴塔耶的著作寻求答案。

拟像和模拟

[编辑]

鲍德里亚在1970年代中期出版《象征交换和死亡》(L'E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基本上仍遵循索绪尔的影响,但却导引他在1980年代更加阐释“拟像”(simulacre)跟“模拟”(simulation)的关系,然后就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全新的数位科技的全面的、革命性的批判。

鲍德里亚首先在《象征交换和死亡》这本书提到拟像的三种类别(trois ordres):

  • 第一种类,是“仿冒”(contrefaçon)的拟像,年代是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代,是“存有物”(l'être)跟“外观”(l'apparence)的分裂,是“原始物”(la référence originelle)跟“模仿它的替身”(son double mimétique)的分裂。
  • 第二种类,是“生产”(production)的拟像,年代是工业社会:所有的物体已不再是原始物的反映或仿冒,而是所有的物体彼此全都是拟像。这第二种类别的拟像终止所有的参考动作以及能够无限制地再生产。
  • 第三种类,是“模拟”(simulation)的拟像,原始起源以一种幻觉式的形式再度出现。这种模式以设计好的程式将所有的物体投射出虚拟的存在。

举例来说,数位典藏算是第二种“生产”(production)的拟像。数码化藏品的技术是依赖数位摄影来生产、复制艺术品。至于第三种拟像——“模拟”,早已在商业和工业领域里应用到淋漓尽致,从立体实境的游戏制作到产品、建筑模型的构筑,其软件(MAYA、3D STUDIO MAX、PRO-E等)无不使用得相当广泛平常。[1]

他的拟像论认为,失去原件的拷贝,符号比真实更加真实,人不再是主体,而是沦为符号、文化、语言为主的客体。举例来说,通常都在电视上看到总统,有一天现场看到总统演讲的时候,会觉得大萤幕上的总统反而感觉更真实。

鲍德里亚称这个时代是“超真实”的(l'hyperréel),在这样的“超真实”中,“存有物”跟“外观”之间的差异已被废除,这样的“超真实”其实是靠封闭的符号系统自己结构起来,且所有的这些符号完全都没有参考到外在的现实。鲍德里亚晚年有一句嘲讽的话也很有名:“超真实已死。所以,超真实万岁!”(L'hypperréalité est morte. Vive l'hyperréalité !

影像变成“拟像”,就与真实脱离一切关系,“拟像”只是“拟像”自身。

葬礼

[编辑]

鲍德里亚2007年3月6日病逝巴黎[2],葬礼于3月13日在巴黎市内的蒙帕纳斯墓园举行,哲学家勒内·谢雷英语René Schérer说道:

作品年表

[编辑]
  • Le système des objets (1968) – 物体系
  •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1970) – 消费社会
  •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1972) – 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 Le miroir de la production (1973) – 生产之镜
  •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1976) – 象征交换和死亡
  • La consommation des signes (1976) – 消费符号
  • Oublier Foucault (1977) – 忘掉傅柯
  • L'effet Beaubourg (1977) – 庞毕度中心效应
  • À l'ombre des majorités silencieuses (1978) – 在沉默的多数人的阴影下
  • L'ange de stuc (1978) – 拉毛粉饰天使
  • De la séduction (1979) – 论诱惑
  • Enrico Baj (1980)
  • Cool Memories (1980-1985) – 冷记忆(一)
  • Simulacres et simulation (1981) – 拟仿物与拟像
  • À l'ombre des majorités silencieuses (1982) – 在沉默的多数人的阴影下
  • Les stratégies fatales (1983) – 致命策略
  • La Gauche divine (1985) – 神圣左派
  • L'autre par lui-même (1987) – 他自己说自己
  • Cool Memories 2 (1987-1990) – 冷记忆(二)
  • La transparence du mal (1990) – 恶的透明度
  • La Guerre du Golfe n'a pas eu lieu (1991) – 海湾战争不曾发生
  • L'illusion de la fin ou la grève des événements (1992) – 误以为是结束的错觉,或所有事件都在罢工
  • Fragments, Cool Memories 3 (1991-1995) – 冷记忆(三)
  • Figures de l'altérité (1994) – 相异性的一些范例
  • La pensée radicale (1994) – 激进思想
  • Le crime parfait (1995) – 完美罪刑
  • Le paroxyste indifférent (1997) – 顶尖无所谓
  • Amérique (1997) – 美国
  • Écran total (1997) – 全银幕
  • De l'exorcisme en politique, ou la conjuration des imbéciles (1997) – 政治的法术,或白痴们的密谋
  • Car l'illusion ne s'oppose pas à la réalité (1997) – 因为幻觉并不反对现实
  • Le complot de l'art (1997) – 艺术阴谋
  • Illusion, désillusion esthétiques (1997) – 幻觉,美学的非幻觉
  • La grande mutation ; enquête sur la fin d'un millénaire (1998) – 巨变;调查千禧年之末
  • À l'ombre du millénaire ou le suspens de l'An 2000 (1998) – 千禧年阴影下,或西元两千年的悬疑
  • L'échange impossible (1999) – 不可能的交易
  • Sur le destin (1999) – 论命运
  • Sur la photographie (1999) – 论摄影
  • Cool Memories IV (2000) – 冷记忆(四)
  • Les objets singuliers : architecture & philosophie (2000) – 独特物件:建筑与哲学的对话
  • Le complot de l'art, entrevues (2000) – 艺术阴谋,访谈录
  • D'un fragment à l'autre (2001) – 从一个片段到另一个片段
  • Mots de passe (2000) – 暗号
  • L'élevage de poussière (2001) – 畜养灰尘
  • Le ludique et le policier (2001) – 贪玩和警察
  • Au royaume des aveugles (2002) – 盲人王国
  • Power Inferno ; Requiem pour les Twins Towers ; Hypothèse sur le terrorisme ; La violence du Mondial (2002) – 螺漩权力;双子星大楼安魂曲;假设恐怖主义;全球的暴力
  • L'esprit du terrorisme (2002) – 恐怖主义的精灵
  • Pataphysique (2002)
  • Au jour le jour, 2000-2001 (2003) – 一天又一天,2000-2001
  • Le Pacte de lucidité ou l'intelligence du mal (2004) – 清晰条约,或恶的智能
  • Cahier de l'Herne n°84, février 2005 – l'Herne 出版社的鲍德里亚专刊(相当权威的系列)
  • Cool Memories V (2005) – 冷记忆(五)
  • À propos d'Utopie, entretien avec Jean-Louis Violeau (2005) – 谈乌托邦,跟 Jean-Louis Violeau 的访谈
  • Oublier Artaud, dialogue avec Sylvère Lotringer (2005) – 忘掉阿陶,跟 Sylvère Lotringer 的访谈
  • Les exilés du dialogue ; Jean Baudrillard et Enrique Valiente-Noailles, entretien - Galilée (octobre 2005) – 对话的流亡者:鲍德里亚跟 Enrique Valiente-Noailles 的访谈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數位典藏觀察室. [201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2. ^ 康慨. 鲍德里亚非常重要. 中华读书报. 2007-03-14 (中文(简体)).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让·鲍德里亚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