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宝石路.

宝石路

宝石路 III 导引头,位于伦敦亨的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
宝石路 III 参加2006 年 ILA 航展
从上到下:2007 年巴黎航展上的宝石路 II 电脑控制组、增强型 GBU-12 和镭射制导训练轮

宝石路(英语:Paveway)是一系列镭射制导炸弹

在英文中的PAVE有时用作“精密航空电子矢量装置”(Precision Avionics Vectoring Equipment)的缩写;这种装置是用于控制航空器速度和方向的电子装置。在这其中镭射制导(laser guidance)是PAVE的一种方式。

在英语中Pave经常与其他单词连用,成为镭射制导炸弹导引相关目标的各种镭射导引系统的名称,例如AN/AAS-35(V) Pave Penny英语Pave Penny镭射追踪器吊舱(laser spot tracker)、 AN/ASQ-153\AN/AVQ-23 Pave Spike英语Pave Spike铺路钉镭射指示吊舱[1]AN/AVQ-26 Pave Tack英语pave TackAN/AVQ-10 Pave Knife英语pave knife,以及某些军机的的名称,例如AC-130U Pave Spectre 空中炮艇MH -53低空铺路者HH-60 铺路鹰

发展过程

宝石路系列镭射制导炸弹是由德州仪器开发设计。该项目于 1964 年启动,计划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研发,但事实证明,在工程设计中强调简单化和经济性是有好处的,这使得其相对于其他更复杂的制导武器更加具有优势。宝石路镭射制导炸弹第一次试验是在 1965 年 4 月进行,其使用M117 炸弹作为弹头。

早期版本采用理查德·约翰逊领导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方案。[2]

1967 年 1 月,美国空军将 3169 项目(Project 3169)作为开发精确制导弹药的正式开发计划,并在 接下来的3 月与德州仪器续签合同,重新设计 M117 包,留给工程师们设计的时间不多了,要求在一年里进行战斗测试以便部署于越南战争。在 8 月,该项目的领导工作被分配给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制导炸弹项目办公室(Guided Bomb Program Office),并于 11 月在埃加特林空军基地开始,在一个名为“铺路特遣队”(Pave Way Task Force)的跨机构组织的指导下进行飞行测试。

当时该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 宝石路 I:镭射制导弹药
  • 宝石路 II:一种由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开发的光电制导(TV) 弹药,命名为 HOBO(“Homing Bomb”),其最终生产了 4,000 枚,并在战斗中发射了 500 枚。
  • 宝石路 III:一种从未部署过的红外线制导系统。

军方将“宝石路 I”作为该计划的重点,因为“宝石路 II”虽然更加精确并且性能优异,但每个炸弹的成本高出 4-5 倍,而且不太适用于越南战场上的目标情况。 1968 年 5 月至 8 月,第 8 战术战斗机联队英语8th Fighter Wing将原型武器送往东南亚进行战斗测试。在战斗评估中,OLT-117英语OLT-117(世界上首款镭射制导炸弹)的圆概率误差(CEP)(可以理解为精度)为23米(75呎) ,而宝石路的 CEP 为6.1米(20呎),这代表着每四颗炸弹中就有一颗直接命中目标。[3][4]

宝石路镭射制导包可连接到各种弹头,并且由半主动镭射(SAL)导引头、包含制导和控制电子装置的电脑控制组(CCG)、热电池和气动控制增强系统(CAS)组成。有前翼和后翼以确保稳定性。该武器利用反射的镭射进行制导:导引头检测指定镭射的反射光,并启动前翼调整炸弹的姿态将炸弹引导至指定点。

最初的宝石路系列,追溯命名为宝石路 I ,在 1970 年代初被改进后的宝石路 II取代,后者具有简化、更可靠的导引头和弹出式后翼,以此来提高这种武器的滑翔性能。 Paveway I 和 Paveway II 都使用简单的起停式控制(“bang-bang” control system),其中 CAS 命令前翼偏转以进行航向修正,从而导致明显的摆动。这对精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会快速消耗能量,限制其有效作战范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战斗机会沿弹道轨迹释放宝石路 I 和 II 武器,仅在武器飞行后期激活镭射指针器以指示弹着点。

1976 年,美国空军发布了对新一代“宝石路 III”的需求,最终于 1986 年投入使用。 宝石路 III 系统使用了更加复杂的导引头,具有更宽的视野和比例制导,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航向修正的能量损失。宝石路 III 比宝石路 II 具有更长的滑翔距离和更高的精度,但它的价格要高得多,限制了其在高价值目标上的使用。尽管宝石路 III 包是为较小的Mk 82炸弹开发的,但Mk82有限的效果导致美国空军仅在较大的907&nbs;千克(2,000 lb) 级武器( Mk 84和BLU-109 )采用该包。宝石路 III 制导包还用于1991 年海湾战争结束时部署的GBU-28 /B 侵彻炸弹。印度空军在 1999 年卡吉尔战争中以幻影 2000作为发射平台使用了宝石路 III 系统。雷神公司是“宝石路 III”系列的唯一供应商,目前正在向美国政府和外国客户提供标准版和增强版。

美国服役的现有镭射制导炸弹可以通过添加GPS接收器升级为双模镭射制导炸弹 (DMLGB),从而实现全天候使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于 2005 年赢得了向美国海军 (USN) 提供 DMLGB 的初始合同,但随后一年的资金已用完,所以美国海军转而支持后续的直接攻击移动目标能力 (DAMTC) 计划。雷神公司的“增强型宝石路 II”已在美国国内和国外签订了合同。

雷神公司先进的宝石路 IV 225 千克(500 lb) 炸弹自 2008 年起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在美国服役时,它被命名为GBU-49。 2017年,F-35项目办公室紧急部署GBU-49打击移动目标,以填补CBU-103英语CBU-87 Combined Effects Munition集束炸弹提前退役留下的空白。[5]

2017 年 3 月,洛克希德公司将其宝石路双模增强型武器重命名为“Paragon”,目的是与JDAM的镭射制导系列竞争,因为它提供相同的功能,采用更新的、成本更低的微处理器和制导电子装置工程,同时“费用降低至少 30%”。[6]

宝石路系列炸弹

宝石路系列炸弹包括:

  • GBU-10 宝石路 II – Mk 84或BLU-109 2,000 磅(907 千克)炸弹
  • GBU-12 宝石路 II英语GBU-12 Paveway IIMk 82 500 磅(227 千克)炸弹
  • GBU-16 宝石路 II英语GBU-16 Paveway II – Mk 83 1,000 磅(454 千克)炸弹
  • GBU-58 宝石路 II – Mk 81 250 磅(113.4 千克)炸弹
  • GBU-22 宝石路 III – Mk 82 500 磅(227 千克)炸弹。与GBU-24同时开发,出口获取了一些有限的成功,但没有被美国采用,因为当时认为它的弹头太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 GBU-24 宝石路 III – Mk 84/BLU-109 2,000 磅(907 kg)级炸弹
  • GBU-27 宝石路 III – BLU-109 2,000 磅(907 kg)穿甲弹头炸弹,其专为F-117设计因为GBU-24的大尾翼无法装入F-117的弹舱。
  • GBU-28 宝石路III—5,000 磅(2,268kg)穿甲弹头炸弹,海湾战争期间,BLU-109/B硬化穿透炸弹无法击穿最深又坚固的伊拉克碉堡,因此开发了威力更强大的“碉堡克星”GBU-28。 GBU-28/B 系列中使用的最新弹头是 BLU-122/B,它是早期 GBU-28 上早期 BLU-113 的增强版。
  • 宝石路 IV– 500 磅(227 千克)炸弹
  • GBU-48 增强型宝石路 II– Mk 83 1,000 磅(454 千克)炸弹。雷神公司的增强型双模 GPS 和镭射制导版本的纯镭射 GBU-16。
  • GBU-49 增强型宝石路 II– BLU-133 500 磅(227 千克)炸弹。雷神公司的增强型双模 GPS 和镭射制导版本的纯镭射 GBU-12。
  • GBU-50 增强宝石路 II– Mk 84 或 BLU-109 2,000 磅(907 千克)炸弹。雷神公司的增强型双模 GPS 和镭射制导版本的纯镭射 GBU-10。
  • GBU-59 增强型宝石路 II– Mk 81 250 磅(113.4 千克)炸弹。雷神公司的增强型双模 GPS 和镭射制导版本的纯镭射 GBU-58。

虽然GBU-48等是带有GPS/INS的版本的正式名称,但它们被广泛称为EGBU-16(“增强型 GBU-16”)等。[7]

参见

参考

  1. ^ AN/AVQ-23 Pave Spik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3). 
  2. ^ Precision Strike Association | Richard H. Johnson Award. www.precisionstrike.org. [2019-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英语). 
  3. ^ Poole, Walter. Adapting to Flexible Response, 1960-1968. Historical Office,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2013: 352–3. 
  4. ^ John Correll. The Emergence of Smart Bombs. Air Force Magazine. 1 March 2010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5. ^ Drew, James; Seligman, Lara. F-35 Excels At Destroying Targets—If They Don't Move. aviationweek.com (Penton). 21 February 2017 [21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1). 
  6. ^ Lockheed “Paragon” Challenges in PGM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3-12. - Airforcemag.com, 8 March 2017
  7. ^ Raytheon Paveway II. designation-systems.net.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宝石路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