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知识.

知识

知识
哲学概念
上级分类memory、​心智状态 编辑
起因学习、​感质、​启示 编辑
研究学科知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知识社会学、​哲学 编辑
是该对象的影响因素理解 编辑
特性knowledge environment、​limits of knowledge、​知识类型 编辑
主题历史知识史 编辑
使用者知识管理 编辑
Stack Exchange标签https://philosophy.stackexchange.com/tags/knowledge 编辑
相对概念无知 编辑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此条目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3年8月3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知识的拟人化形象(希腊语名称为“Επιστημη”,对应的英文为“Episteme”,中文则有“认识”或“了解”之意),位于土耳其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

知识是对某个主题“认知”与“识别”的行为藉以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称为知识,其包括认识或了解某种科学艺术或技巧。此外,亦指透过研究、调查、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的一整套知识或一系列资讯[1]。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定义

罗伯特·里德, 知识 (1896).美国华盛顿特区托马斯杰斐逊大厦英语Thomas Jefferson Building

知识的定义是知识论中重要的主题,若单单有信念,还无法构成知识,还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来支持此一信念,这样才算是知识。 知识论所研究的,包括有人们知道什么,怎么知道的,“知道某一事物”的确切意思[2]

合理的真实信念(JTB理论)

但知识的确切定义是知识论学者还在争辩的议题之一,柏拉图曾提出古典的知识定义(但他最终没有接受此定义)[注 1],一个陈述要成为知识,必须符合三个准则:被证实的英语Justification (epistemology)(justified)、真的(true)和被相信的(believed)(JTB理论)。现今的知识论学者都接受JTB理论的三个准则不是知识的充份条件。

葛梯尔问题和替代方案

JTB理论的定义在20世纪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当时爱德蒙德·葛梯尔给出了一系列反例。[3] 葛梯尔问题陈述:有一些情形,符合上述的三个准则,但仍无法算是知识。

有许多学者试着要提出其他的定义,例如罗伯特·诺齐克提出的,知识要“追踪真理”,西蒙·布莱克本英语Simon Blackburn则认为“透过缺陷、瑕疵或失效”所证实的真实信念不是知识,Richard Kirkham英语Richard Kirkham则认为对知识的定义需要用信念的证据,使其成为真理。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处理方式和JTB理论的作法不同,根据摩尔悖论英语Moore's paradox,一个人可以说:“他相信某件事,但那件事和他想的不同。”,但不能说“他知道某件事,但那件事和他想的不同。”[4]。他进一步的提到,这不是表示不同的心理状态,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提到一个人的信念。例如,知道“水壶正在烧水”不是表示特别的心理状态,只是提到“水壶正在烧水”这个陈述。维特根斯坦想要跳过定义“知道”一词的困难点。他认为知道是家族相似性中的一种。因此,“知道”被重组成许多的概念,可以指出相对性的特征,但无法正确的加以定义[5]

描述知识的用法是考察知识的一种常见做法。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是由不同意向讨论着的资讯DIKW体系数据、资讯、知识、智慧纳入到一种金字塔形的层次体系中[6],而这个模型与DIKW体系是一致的。

其他的定义

  • “知识是与经验、上下文(Context)、解释和思考(reflection)结合在一起的资讯。它是一种可以随时帮助人们决策与行动的高价值资讯”—T. Davenport 等人, 1998[7]
  • “显式的或者已编码的(codified)知识是指一种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输的知识;另一方面隐性知识拥有个人化的特征,这使得隐性知识很难被正规化和通讯。”—I. Nonaka, 1994
  • “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资讯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资讯的框架。”——吴岩,2005[8]

种类

先验与后验

先验知识是独立于经验的知识。例子包括数学、重言式和出自纯粹理性(英语:pure reason,或称 speculative reason、theoretical reason)的演绎推理。后验知识是依赖于经验证据的知识。例子包括大多数科学领域和个人知识的各个方面。这两个术语都出现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但因伊曼纽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而普及;后者是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9] 这两个术语主要用作名词“知识”(即“先验知识”)的定语

自我知识

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是指一个人对自身感觉、想法、信念或其他心理状态的知识[10]。在哲学上有许多有关自我知识问题的辩论,包括自我知识和其他种类的知识是否有所不同?和有关其他人心理的知识相比,人在自我知识上是否有特权? 以及人对自我了解的本质是什么?[10]大卫·休谟曾经怀疑,人除了对于“一系列的感知”的直接觉察以外 ,是否可以在此以上有自我知识,他的怀疑论点非常出名,也是他有关人格同一性怀疑论中的一部分[10]

情境知识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2021年9月12日)

情境知识是关于特定情景的知识。想象两种非常相似的蘑菇,它们分别生长于山峰的不同的一侧,一种是有营养的,另一种是有毒的;在山峰这一侧获得的食用蘑菇的知识,并不适用于在山峰另一侧使用。

通过诸如试错法这样的方法来产生的知识,或者通过经验来学习到的知识,都倾向于是一种情境知识。而通过科学方法产生的知识比其他方法产生的知识更加不情景化,这也是科学方法的优点之一。

情境知识通常嵌入在一种语言、文化或者传统中。有一种观点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批判,认为全球单一文化(monoculture)的上升导致了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消失。

部分知识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2021年9月12日)
盲人摸象的比喻说明人常常会将其部分的经验视为是全部的真理

知识论中有一个分支是在探讨部分知识(partial knowledge)。大部分的情形下,人不可能完整的了解某一知识领域,因此知识永远是不完整的部分知识。在学校求解数学问题时,所有的资料都已知,也假定解答者对求解时需要的公式有完整的了解,但真实世界的问题则不然,需要利用对问题上下文以及问题资料的部分知识来求解问题(错误共识效应

有限理性概念中也会探讨此一概念,有限理性假设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境:人所有的资讯有限,需要依有限的资讯进行决策。

生活知识

此章节尚无参考来源,内容或许无法查证。 (2021年9月12日)

在生活中 有不同的知识。例如钓鱼,你要买什么鱼竿,什么鱼饵。和技术有所不同。钓鱼者不一定是钓鱼店家,但店家可能是钓鱼者。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寻求理解组织内知识被使用和交换(trade)的方式,并且将知识理解为自我引用(self-referential)与递归(recursive)的。这里递归的意思是指知识的定义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之中。知识管理认为知识是一种浸润着经验的资讯;而资讯与特定的观察相关,它是导致观察者发现变化的数据;数据可以被观察,但并不需要如此。

知识的社会学

知识的某些方面展现出了它的社会特性。比如,知识是某种形式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知识的社会学将检验社会和知识如何互动。

通过经验、观察和推理,个体或者文化获得了知识。知识的传播已经被人类学的扩散理论所检验。发明的扩散理论探讨了引导人们获知、尝试以及采纳新观点或者措施的各种因素。这一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知识的发展。

各宗教对知识的想法

基督宗教

许多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会[11]圣公宗[12],都把知识视为是圣灵的七种恩赐英语seven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之一。

“不过,从圣灵来的知识,不只是人类的知识而已。这是种特别的礼物,透过创造,让我们知道神的伟大,祂的爱,以及祂和受造物之间丰富的关系。”(方济各教宗,2014年5月21的教宗讲话[13]

印度教

विद्या दान (Vidya Daan,分享知识英语knowledge sharing)是布施中主要的一部分,也是所有印度宗教中的持戒(Niyama)[14]。印度教经典有提到两种知识,二手知识(Paroksh Gyan)和一手知识(Prataksh Gyan),前者是从书本、传闻得到的经验,后者是来自直接经验的知识[15]智瑜伽英语Jnana yoga黑天在《薄伽梵歌》中阐述的三种瑜伽之一(另外两种是Bhakti Yoga|奉爱瑜伽实践瑜伽英语Karma yoga)。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中赋与知识(阿拉伯语:علم, ʿilm)很重大的意义,The Knowing(al-ʿAlīm)是真主的九十九个尊名之一,反映伊斯兰教的神的属性。古兰经有提到知识来自神(2:239

),圣训中多处鼓励获取知识。穆罕默德据说曾说过“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求取知识”,“确实,有知识的人是先知的继承者。”。伊斯兰教的学者,神学家和法学家常会称为乌理玛,意思是“知识渊博的人”[16]

犹太教

犹太人的传统中,知识(希伯来语: דעת da'ath)是人可以拥有,最有价值的特质。细心的犹太人会每天念三次Amidah英语Amidah:“用你的知识、理解以及谨慎来待我们。你是崇高者,永存者,知识的仁慈给予者。”旧约圣经也提到:“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17]“得智慧胜似得金子。” [18]

在《旧约圣经》中的分别善恶树中,其中有分隔人和神的知识:“耶和华 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近,能知道善恶。’[19]。依《旧约圣经》所述,神给亚当和夏娃的命令是不能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他们后来因为吃了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而犯罪,后来被赶出伊甸园。

参见

注释

  1. ^ 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篇讨论知识的三个定义:In Plato's Theaetetus, Socrates and Theaetetus discuss three definitions of knowledge: 知识就是知觉,知识是真实的判断,知识是有根据的真实判断。这三个定义都有欠缺之处。

参考资料

  1.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知识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1-16.于2011年4月11日查阅
  2. ^ Epistemolog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30). 
  3. ^ Gettier's paper, "Is Justified True Belief Knowledge?" on PhilPapers.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3). 
  4. ^ Ludwig Wittgenstein, On Certainty, remark 42
  5. ^ Gottschalk-Mazouz, N. (2008): "Internet and the flow of knowledge," in: Hrachovec, H.; Pichler, A. (Hg.): Philosoph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30. International Ludwig Wittgenstein Symposium Kirchberg am Wechsel, Austria 2007. Volume 2, Frankfurt, Paris, Lancaster, New Brunswik: Ontos, S. 215–232. Archived copy (PDF). [2015-05-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5-24). 
  6. ^ Rowley, Jennifer. The wisdom hierarch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DIKW hierarchy.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2007, 33 (2): 163–180. S2CID 17000089. doi:10.1177/0165551506070706. 
  7. ^ Thomas H Davenport, David W De Long, Michael C Beers.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1998; 30. 2 page 43
  8. ^ 吴岩. 《教育管理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5: 306. ISBN 9787302106203. 
  9. ^ Bird 1995,第439页.
  10. ^ 10.0 10.1 10.2 Self-Knowledg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2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1). 
  11. ^ Part Three, No. 1831.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20 April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y 2007). 
  12. ^ "Seven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An Episcopal Dictionary of the Church.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13. ^ "The gifts of the Holy Spirit open us to divine inspirations",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ptember 10, 2020.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3). 
  14. ^ विद्या दान ही सबसे बडा दान : विहिप – Vishva Hindu Parishad – Official Website. vhp.org.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August 2011). 
  15. ^ Swami Krishnananda. Chapter 7. The Philosophy of the Panchadasi. The Divine Life Society. [5 Jul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3). 
  16. ^ Alim. Lexico. Oxford. [13 March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17. ^ 箴言24章5节
  18. ^ 箴言16章16节
  19. ^ 创世记3章22节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学行典·学问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知识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