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地毯式轰炸.

地毯式轰炸

二战东京大轰炸期间正在投弹的美国B-29轰炸机

地毯式轰炸,也称为无差别轰炸,是指像在地板上铺地毯一样地使用大量的无制导炸弹覆盖轰炸某一地域,杀伤和摧毁该地域的人员、装备。为达成打击对方的士气和战争潜力这一战略目的,有时会对人口或工业聚集区进行地毯式轰炸。

概述

[编辑]
1945年,韦塞尔97%的建筑设施被地毯式轰炸摧毁

意大利军事家杜黑在其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书籍《制空权》中写道,用空军轰炸敌人的军事、工业、政治和人口中心,就能迫使使敌方屈服[1]。这一理论在1937年的西班牙内战首次被测试,纳粹德国派出的秃鹰军团格尔尼卡作出地毯式轰炸,这一轰炸被毕加索用艺术手法描绘在同名作品中。西班牙内战中的埃尔马苏科战役则可能是首次针对纯军事目标的地毯式轰炸[2][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多次使用轰炸机对敌方控制下的城市作出地毯式轰炸。同时,也在战术层面上使用地毯式轰炸,作为空中支援的手段。如1944年在法国北部的眼镜蛇行动中,盟军轰炸机对德国部队作出地毯式轰炸[4]

一般来说,地毯式轰炸是通过众多轰炸机的投弹来完成。但如果目标地域较小,使用单架载弹量较大的轰炸机,如B-52战略轰炸机,也能达到地毯式轰炸的效果。此外,大规模炮兵火力,尤其是多联装火箭炮的攻击效果也与地毯式轰炸相似,如八二三炮战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军对金门的无差别炮击,以及中华民国国军对厦门使用大口径火炮的报复炮击。

针对城市的地毯式轰炸会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可能被视为不道德的战争方式甚至被视作战争犯罪。更重要的是由于制导武器的发展,使地毯式轰炸在今天更多地被精确打击所代替;此外,由于战略核武器的出现,只要一枚核弹就可以将中小型城市或军事设施彻底夷平,远比传统地毯式轰炸来得有效率、更具威胁性且较不容易任务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毯式轰炸

[编辑]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断续作出长达5年半的轰炸。造成了10,000人以上的伤亡和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主要由B-29战略轰炸机使用燃烧弹对日本城市地毯式轰炸,在9个月中将大多数城市摧毁,造成了超过58万日本平民死亡[5]

纳粹德国空军曾在进攻波兰[6]荷兰的行动中作出地毯式轰炸,在不列颠空战后期也曾轰炸伦敦等城市。而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部队更注重以地毯式轰炸打击德国的士气。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群一般排成V字形,在3到5秒内投下所有炸弹。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经常能摧毁整个城市或大片目标区域。装备有自卫火力很强的B-17轰炸机之美国第8航空队加入轰炸德国的行列后,可以不论昼夜式轰炸。例如在德累斯顿轰炸中,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分别在晚间和白天轰炸,几乎整个市中心被夷为平地,同时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

二战之后的地毯式轰炸

[编辑]

美军曾在1950年韩国釜山环形防御圈战役中对倭馆地区作出全面式地毯式轰击战朝鲜语왜관 전면 융단폭격작전越南战争中又对北越城市作地毯式轰炸;后来在波斯湾战争期间,美军的B-52机队也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地毯式空袭。

除了传统空投炸弹外,空投集束炸弹也能对小规模区域实施地毯式轰炸,但也被认为是容易造成滥杀的不人道武器而被大部分国家限制使用。

地毯式轰炸与国际法

[编辑]

1899年海牙第二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虽未提及地毯式轰炸,但其第25条规定:“禁止攻击或轰击不设防的城镇、村庄、住所和建筑物。”1977年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第51条禁止以下行为:

  • 不以特定军事目标为对象的攻击;
  • 使用不能以特定军事目标为对象的作战方法、手段;
  • 使用任何将平民或民用物体集中的城镇、乡村或其他地区内许多分散而独立的军事目标视为单一的军事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攻击;
  • 可能附带使平民生命受损失、平民受伤害、平民物体受损害、或三种情形均有而且与预期的具体和直接军事利益相比损害过分的攻击。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杜黑,制空权,解放军出版社,2005.1
  2. ^ Juan Antonio de Blas, "El Mazuco (La defensa imposible)" (pp369–383), in La guerra civil en Asturias, Ediciones Júcar, Gijón 1986.
  3. ^ El Mazuco (La defensa imposible)   (Web page verified against original book 11/2004.)
  4. ^ Hastings, Max. Overlord: D-Day and the Battle for Normandy. Vintage Books USA; Reprint edition. 2006. ISBN 0-30727-571-X.
  5. ^ 存档副本. [201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18). 
  6. ^ Joachim Trenkner: Ziel vernichtet. In DIE ZEIT 07/2003.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考文献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地毯式轰炸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