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NTU Museum of Anthropology
地图
成立2010年11月
地址台北市大安区罗斯福路四段一号
类型博物馆
公共交通公馆站
网站homepage.ntu.edu.tw/~anthro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收藏承接自台北帝国大学时代“土俗人种学讲座”标本室的收藏,创设于1928年[1],包含民族学考古学标本,原本位于洞洞馆,在洞洞馆拆除后迁移至台大校史馆[2] [3]

历史

人类学博物馆前身为人类学系标本室,更前身为日治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土俗人种学讲座之标本室,二战后改名为民族学研究室,归在台大文学院史学系。1949年,台大成立考古人类学系,此馆又改名为考古人类学标本室,沿用30几年后,1983年因系更名而跟着改名为人类学系标本室。[4]原先人类学系标本室位于洞洞馆人类系馆,一楼展示民族学标本,二楼展示考古学及体质人类学标本[4],但学校因为要兴建人文大楼而拆除该馆,原来藏于人类系馆中近六千件的民族学标本文物,搬入台大校史馆西侧,成立人类学博物馆,此馆于2010年11月13日重新开幕[5],内部分为民族学展示厅与考古学展示厅[2]。 过去在洞洞馆的人类系标本室一周只对外开放2天,迁到校史馆西侧后,人类学博物馆除每周二和国定假日公休,其他时间全天对外开放。[5]

展品收藏经过可分为三个时期:

  1. 从1928年4月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创设土俗人种学讲座起,到1945年5月30日,因战争遭受轰炸的损害为止,共17年余的期间为“土俗人种学讲座时期”
  2. 战后的1945年11月15日国立台湾大学成立民族学研究室起,到1949年7月止,3年多的期间为“史学系民族学研室时期”
  3. 从1949年8月,考古人类学系成立至今为“考古人类学系时期”。[4]

展示

民族学展示厅

民族学展示厅收藏品大约有五千多件,最早的收藏品可追溯至1895年伊能嘉矩所采集之珍贵藏品,如泰雅族贝珠衣、馘首标帜,及平埔族雕刻和衣饰等,伊能嘉矩也是在台湾进行原住民研究的先驱。到了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土俗人种学讲座”成立标本室,移川子之藏宫本延人等为推展民族学研究,才开始系统性累积各族物质文化标本。[2]而展示厅藏品主要来自台北帝大时期,少部分来自本系教师于1950、1960年代的采集,采集当时至今已有50到100年间。展示柜陈列了许多原住民族群的物质文化,并另辟专区陈列陶瓮、石与木雕。 目前展示分为“考古学田野调查”与“民族学田野调查”两单元,主要是介绍研究人类学的重要方法-田野调查,主要以照片形式展出。尤其以考古学来说,类系绝大多数的藏品都是历次包含大学部田野实习课程发掘所获得的研究资料。[2]

考古学展示厅

本厅主要收藏1910年代至1960年代初期入藏的台湾土著民族(今原住民)的各种日常生活器具。从最早日治时期的土俗人种学讲座到现在,陈列室经历了许多变迁,从草创、成长到战争破坏与战后复原,现在所藏的标本都成为人类学系和台湾大学重要的资产之一。[2] 考古学标本的主要来源多为人类系田野课程或室研究各遗址而挖掘出或是地表采集的文物,大部分为台湾各地史前遗址的文物,包含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器、牙器、墓葬、人骨、兽骨、贝类等,还有少数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所见之标本[2] ,包括山西彩陶、热河省承德台地史前遗物、殷墟出土甲骨及汉代明器等[4]。另外,还有专提供教学用的体质人类学标本,包括世界各地人类学化石标本模型大约六十三件、北京人骨骼模型三十九件、现代人骨一副、猩猩骨骼一副、世界各人种头发标本三十三件。[4] 目前考古学展示厅尚未开放展示,还在筹备规划当中。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 開放參觀. 联合知识库 upaper. 2010-11-13. 
  2. ^ 2.0 2.1 2.2 2.3 2.4 2.5 人類學博物館. 2012-12-09 [201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9). 
  3. ^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博物館. 中华民国博物馆协会. 2012-12-09 [201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4. ^ 4.0 4.1 4.2 4.3 4.4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標本室. 2012-12-09 [2012-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5. ^ 5.0 5.1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開幕. 联合新闻网. 2010-11-13. [永久失效链接]

来源

外部链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