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刘雪苇.

刘雪苇

刘雪苇
出生刘茂隆
1912年11月20日
 中国贵州省安顺府郎岱厅
(今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郎岱镇
逝世1998年11月8日(1998岁—11—08)(85岁)
 中国北京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受影响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鲁迅
个人资料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刘雪苇(1912年11月20日—1998年11月8日),原名刘茂隆,笔名雪苇贵州郎岱人,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家、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新文艺出版社社长与总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1][2]

刘雪苇早年在上海接触写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同时进行左翼活动。后回到家乡贵州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被捕入狱后越狱回到上海,响应鲁迅“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7年,刘雪苇前往延安,在延安担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同时参与编辑机关和文艺刊物与文艺理论研究。1946年,刘雪苇离开延安,前往山东上海等地负责文化工作。后受“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影响,被捕入狱,直到1980年平反。

刘雪苇在文界的身份长期介于于专业研究者与行政管理者之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后承担更多的行政工作,没有更多时间花在专业研究与创作上,所以创作较少。其代表作有《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鲁迅散论》,前者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后者研究并认为鲁迅思想的具有一贯性。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编辑]

1912年11月20日,刘雪苇出生于贵州郎岱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自幼家中贫困,在郎岱县城上完小学后,受亲友资助前往贵阳中等师范学校求学。[2]

1931年元月,贵阳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刘雪苇经汉口前往上海,想要报考上海劳动大学附属劳动中学,但抵沪时学校已经停办,为维持生计,他便在开明书店当学徒。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3][4]

1932年,受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报告文学影响,刘雪苇撰写一篇文学报告体小说《小工通讯》交送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不久之后便加入左联,在1932年年底的左联第二届执行委员会选举中,当选执委会委员。同年2月,刘雪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期间,经人介绍结识了鲁迅。[2][4]

1934年10月,刘雪苇因与当时共青团中央的政见不和,受到不公待遇后,回到家乡贵州,以贵州省立贵阳师范学校(今贵阳学院)为基地,成立星光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5][6]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决定成立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增补刘雪苇为贵州省工委委员。4月,陈惕庐到贵州,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贵州特务室。不久,中统发现了刘雪苇位于万宝街住处实为中共地下机关。7月19日,刘雪苇被捕,在为中共党员的看守董亮清的帮助下,刘雪苇于8月20日成功越狱。越狱后,刘雪苇前往上海。[7][8]

1936年,在上海文坛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论争中,刘雪苇撰写数十篇文章支持鲁迅提出的“大众文学”,从此正式开始研究文艺理论。同年6月,经聂绀弩介绍,刘雪苇结识了胡风[3][9]

延安时期

[编辑]

1937年9月,刘雪苇前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贵州地下工作情况,之后便留在延安直到1946年。[2]延安期间,在政治上,刘雪苇先后担任马列学院(后为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特别研究员。刘雪苇做为中央研究院代表,受邀参加了全部三次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大会,并记录毛泽东演讲,记录稿成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原始稿件。延安整风开始后,刘雪苇在中央研究院批斗会上,第一个揭露王实味具有托派思想。[10][11]文学活动方面,刘雪苇参与编辑机关和文艺刊物,如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同时参加选编了《斯大林选集》、《鲁迅论文选集》、《鲁迅小说选集》等书目,以及成立业余补习学校星期文艺学园。[4]

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编辑]

1946年,刘雪苇前往山东接手《山东文化》,同时担任山东省文联党总支书记,副会长。1947年,刘雪苇前往大连,在大连著成《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3][2]

1948年,刘雪苇回到山东参加创办政治教育学校。1948年7月,刘雪苇担任任华东大学(今山东大学)教务主任。1949年3月,刘雪苇任华东大学文艺工作团团长,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前往上海,参与创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担任教务处长。[12][13]

1951年3月至1952年11月,刘雪苇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1952年12月,刘雪苇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常务副局长、党组书记。1952年8月,新文艺出版社(今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刘雪苇同时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1953年底,受上海的“周扬派”与“胡风派”争斗影响,且因刘雪苇曾推荐胡风担任华东文联主席而非“周扬派”的夏衍(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以及搜集夏衍的“黑材料”,刘雪苇的新文艺出版社社长职位被除去,1954年1月,他的《文艺月报》编委资格又被取消。[12][14]

1955年初,刘雪苇从华东文化局调中央文化部,担任社会文化管理局副局长。[12]调任后,在“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前夕,刘雪苇与胡风的关系被认定为“类似饶漱石高岗的关系”,同时文化部党组内部,曾针对刘雪苇进行过批评会。不久,刘雪苇被拘留。[15]1955年五六月间,《人民日报》连发三篇批斗“胡风集团”的文章,其中多次提到刘雪苇,将刘雪苇称为“胡风集团分子”。[16]最后,刘雪苇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第二号人物,定为“反革命分子”,撤销中国共产党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从1955年到1980年,期间刘雪苇两次被关押,长达18年,后被下放到河北省涿鹿县文化馆工作。[3]

1980年,刘雪苇得到平反,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顾问,后于1982年10月退休。[12]

1998年11月8日,刘雪苇因病在北京逝世。[17]

创作

[编辑]

刘雪苇代表作有《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1948年出版)、《鲁迅散论》(1984出版)、过去集(后更名为《两间集》,又更名《论文一集》,1948年出版)、论文二集(1952出版)。[2]

刘雪苇在文界的身份长期介于于专业研究者与行政管理者之间,1951年后承担更多的行政工作,没有更多时间花在专业研究与创作上。因此在鲁迅的研究上,研究著述《鲁迅散论》虽成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实则书中对于鲁迅的态度、观点和表达方式均是刘雪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所形成的。在书中,刘雪苇认为鲁迅是个彻底的缺点很少的现实主义者,鲁迅思想具有一贯性,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视革命的、乐观的,他将鲁迅思想中的阴影之处成为“内心的‘炼狱’”,这种阴影只占鲁迅内心的一小部分。[18][19]

在文艺理论上,刘雪苇在延安时期负责星期文艺学园时期,负责编撰《中国新文学史讲授提纲》,曾向毛泽东询问过意见,后得到毛泽东回信鼓励,刘雪苇将提纲缩写为《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的第一章《新文学的历史说明什么》,《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于1948年由大连兴华书店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2][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 (编). 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3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 124.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刘雪苇. 中国作家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2). 
  3. ^ 3.0 3.1 3.2 3.3 3.4 刘雪苇. 延安日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2). 
  4. ^ 4.0 4.1 4.2 冉思尧. 任虹、刘雪苇: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两位贵州人. 文史天地. 2023, (02). ISSN 1671-2145. CNKI GZWD202302015. 
  5. ^ 六枝特区史志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六枝特区历史 第1卷. : 3. ISBN 978-7-221-08310-4. 
  6. ^ 蒙秋明 (编). 贵阳学院文史资料专辑1.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137. ISBN 978-7-5643-0938-1. 
  7. ^ 杨序顺 (编). 贵州省志 民政志. 方志出版社. ISBN 7-80122-216-4. 
  8. ^ 谭玲. 林青传略. 贵州教育出版社. ISBN 7-5456-0294-3. 
  9. ^ 刘雪苇. 我和胡风关系的始末. 新文学史料. 1987, (04). CNKI XWXS198704006. 
  10. ^ 张海燕; 梅世昌、杨海文. 毛泽东与王实味研究中的相关争议性问题评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01). ISSN 2096-6431. doi:10.13715/j.cnki.jxupss.2019.01.003. 
  11.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潢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光州文史资料 王实味专辑. 1995.12. 
  12. ^ 12.0 12.1 12.2 12.3 六盘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六盘水市志人物志. : 171–172. ISBN 978-7-221-08409-5. 
  13. ^ 山东大学档案馆 (编). 山东大学大事记 1901-1990. 山东大学出版社. : 323. ISBN 7-5607-0578-2. 
  14. ^ 张均. 1953年上海的“周扬派”与“胡风派”之争. 粤海风. 2014, (05). ISSN 1006-7183. doi:10.16591/j.cnki.44-1332/i.2014.05.012. 
  15. ^ 林希. 白色花劫 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大纪实.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59. ISBN 978-7-5354-1771-8. 
  16. ^ 陈舜英、王林平 (编). 大写的人 王康纪念文集. 新华出版社. : 24. ISBN 978-7-5011-8735-5. 
  17. ^ 刘雪苇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 1998-12-14. 
  18. ^ 黎秀娥. 致命的暗合:张禹与刘雪苇的鲁迅研究.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1 (06). ISSN 1009-9506. 
  19. ^ 张洁宇. 作为“思想锻炼”的《野草》与鲁迅研究——从刘雪苇《论〈野草〉》说起.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 (06). ISSN 2096-630X. CNKI ZDWJ202106005.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刘雪苇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