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三视教育运动.

三视教育运动

三视教育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初期,在韩战中国共产党为了消除中国社会的“亲美、崇美、恐美”思想,面向全国展开的以“仇视”、“鄙视”及“蔑视美帝国主义政治思想教育运动。

历史背景

[编辑]

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中共中央高层决定进入北韩参战之前,存在意见分歧。在10月4日下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1]。韩战的爆发尤其是美国的出兵朝鲜,中国民众“思想认识很不一致”[2],“曾引起各阶层群众一定的思想波动和混乱”[3]

而当时中国刚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社会上存在许多“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4][5]。“恐美”情绪在多数民众的心理中普遍存在,并对中国介入韩战持悲观情绪,认为“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武器精良,而解放军是土包子,没法跟美国打,志愿军赴朝参战是惹火烧身”[6]。“崇美”和“亲美”心理主要是在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和部分学生”中比较普遍。据当时的调查,“在一部分教授资本家教徒教会学校中仍存在着浓厚的亲美思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来肃清”[7];“在教授和工商界中, 很多人还有崇美、恐美心理或对抗美援朝的军事行动口是心非”[8]

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共调动社会资源参战,而且从共产主义国家意识建构的角度来看,在二元对立的结构中确立一个对立面是必需的,因此必须消除此类思想[9]。但是即使没有朝鲜战争,中共也非常重视消除美国对中国的影响[9]。1949年美国国务院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毛泽东就少见地对此接连写了数篇文章批驳、回应[10]。而通过抗美援朝运动,逐步清除“亲美”、“崇美”、“恐美”的思想后,周恩来就认为“这更是一个无价的收获”,因为“这种侵略毒素不是一天侵入的,是长期地不知不觉迷惑、麻醉侵入的”[11]。可见其意义是远在单纯的战争动员之上的[9]

内容

[编辑]

“仇美、鄙美、蔑美”是“三视”宣传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9]。为了配合宣传教育运动的展开,中共宣传部门专门编写了一本名为《怎样认识美国(宣传提纲)》的小册子,其主要论述逻辑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仇视美国,因为它是中国人民的死敌”,从“目前”到历史,共列数十条事例说明美国对中国的侵略。

第二部分是“鄙视美国,因为它是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全世界反动堕落的大本营”,指出美国被少数资本家控制,对内政策是压迫和剥削人民,绞杀民主,绞杀文化;对外则是侵略和战争的政策。

第三部分是“蔑视美国,因为它是纸老虎,是完全可以打败的”,这是因为它在政治上孤立,在军事上也存在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等弱点,虽然有原子弹,但并不可怕等等[12]

宣传及推广形式

[编辑]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不久,中共中央就发出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提出“为了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灭恐美心理,各地应即展开关于时事的宣传运动”[13]。1950年11月4日《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发表后,“三视”教育运动宣传攻势正式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普遍展开[14]

通过新闻媒体传输一定量的教育信息是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关于韩战的宣传成了中国新闻机构的中心主题。《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通过发表相关社论、评论,特辟专刊等方式对战争进行宣传[15]。据统计,从1951年到1954年,《人民日报》关于韩战的宣传文字平均每月就达两万字左右[16]。同时,中国共产党着手建立了宣传员和报告员制度, 在共产党的每一个支部设立宣传员,并在共产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设立报告员,以配合新闻媒体进行时事宣传[14]。此种宣传员报告员制度,实际上成为新闻媒介的重要辅助和补充。

通过各种会议及控诉会,以“群众亲历、亲闻、亲见的活生生事实,揭露美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使他们对美帝国主义的理性认识与自己的真情实感相结合,树立起深刻的仇美思想”[9]。1950年12月中共就要求“在工厂、机关、学校、街道、团体、里弄举行集会,控诉美帝国主义的罪恶,批判亲美、崇美、恐美的错误思想”[17]

组织不同阶层民众在不同地区进行游行也是“三视”教育运动推广的主要手段。1950年11月30日,天津市4万多工商业者举行了“抗美援朝”示威游行大会,并在会后致电毛泽东,称他们“已经认清了美国的侵略本质,表示要与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18],“为完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到底”[19]。1950年12月26日,上海工商界举行了有15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其他如北京哈尔滨青岛西安武汉等城市的工商业者也在1950年12月上半月相继举行了数万人至十几万人的示威游行。在有各界民众参加的集会游行中,1951年“五一” 节期间举行的示威游行规模最大,参加的各阶层民众共有18643万余人,占了全国总人口的39%以上,如果加上“五一”节前参加游行的人数,全国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参加了游行 [20]

艺术性宣传是“三视”教育运动推广的另外一种手段。通过通俗性的大众艺术如杂文漫画、戏剧、歌曲等,调动起群体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凝聚力,并激发群体强烈义愤。1950年11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发出《关于文艺界展开抗美援朝宣传工作的号召》,号召文联所属各分会及各地文艺组织一致行动起来,以文艺形式“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罪行”、“肃清帝国主义流毒对一部分人的影响”[21]。中国大陆各地的文艺性刊物和各地的主要报纸,都以大量的版面,先后刊登了成千上万关于韩战的文艺作品和指导性的文章。据上海市1950年11月3日至12月5日一个月零两天的统计,已经发表和演出的文艺作品就达890篇。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韩战题材的文艺丛书。1950年11月到1951年3月仅4个月出版的有关丛书就达数十种之多[22]

中国基督教的影响

[编辑]

天主教新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影响,当时大约有400万信众,其中新教团体多与美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受美国教会资助、控制,而他们举办的一些慈善、教育事业,对开展仇视美国的思想教育运动来说,又具有极大的“迷惑性”[9]。如何处理它们,成为“三视”教育的一个重点。在中共的推动下,1950年9月,基督教方面吴耀忠等人推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12月,四川广元天主教王良佐等发表《自立革新运动宣言》,号召教徒切断与帝国主义国家的联系,实行“自治、自养、自传”(三自运动)。韩战开战后,宣传重点转为对外国传教士及从事间谍的神职人员的控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教会所办的育婴堂的虐婴事件的控诉。其中一个是广州圣婴育婴院的“血案”,《人民日报》指控其是在“慈善事业”、“宗教事业”掩护下的“杀人场”[23]。因由对教会育婴堂的控诉具有良好的效果,1951年全国各地就发掘出许多类似的事件,大量关于育婴堂的罪行被控诉,而且其控诉的步骤也基本相同。对他们的指控,更容易激起仇恨,而且,这种仇恨很自然地就引向了美帝国主义并同时激起爱国热情。这是“三视”教育中最为成功的地方[9]

影响及评价

[编辑]

“三视”教育运动重新塑造了中国大陆民众对于美国的认知。美国在许多中国大陆人心中的形象,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文明、对中国友好的国家,成为了“全世界反动堕落的大本营”[24]

其一,美国是中国人民的死敌,“是打劫起家的两头蛇”,“是中国人民的吸血鬼[25],美帝的侵略是“伪善”的、“杀人不见血的侵略”[26],因此,美国“是我们中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最凶恶的敌人”;

其二,“作为帝国主义侵略阵营的魁首”,美国是“世界上最反动的、最野蛮的、最富于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屠杀人类的老窝”,因此,它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人民的最凶恶的敌人”[27],是“世界的反动中心”;

其三,美国是最为腐朽的帝国主义国家,是“特务流氓强盗国家[26],美国是“狗的天堂”、“人的地狱”、“疯子的天下”。美国人民生活贫困、流离失所,不愿作战[28],美国的科学研究正在走向末路[29]

“三视”教育运动所形成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1951年7月1日朝鲜停战谈判消息传到北京后,“很多群众对媒体中称李奇微为‘将军’、为‘联合国军总司令’甚为不满”[30][31][32],因为据“三视”教育中接受的观念,“李奇微乃是美帝国主义的代表,又怎能尊称其为将军呢?”新闻稿件和发言稿中,到处都是匪类、帝国主义、恶魔、法西斯等“刺激性的词语”,1952年5月周恩来曾指示要“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句”[33]。直到1972年,中国政府宣布尼克松访华的消息,中国的普通群众“在感情上一时无法接受”[34],当他们在报刊上看到毛泽东与“美帝国主义头子”尼克松“握手言和”的时候,他们普遍感到惊愕,以致目瞪口呆[35]

“三视”教育运动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及组织各种会议与集会等方式,成功地激起并引导了民众对美国的仇恨情绪。以“仇美”、“反美”为核心的对美意识形态形成并影响了此后数代中国大陆的人们[36]。这影响在1967年香港暴动时亦被领导者用于鼓动参与者对抗英属香港政府的统治[37][38]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逄先知; 李捷.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10-01. ISBN 9787507308921. 
  2. ^ 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19页: 中共党史研究. 2005年第2期. 
  3.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当代中国的山东》上册. 第10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 
  4. ^ 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三视"教育---宏观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7年第6期. 
  5. ^ 高华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课合集,已去除课间噪音,珍藏,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30) (中文(中国大陆)) 
  6.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 《当代中国的山东》上册. 第 103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7. ^ 中共北京市委政研室.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报告(一). 《北京工作》第8期. 1950年11月5日. 
  8. ^ 中共北京市委政研室.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报告(二). 《北京工作》第8期. 1950年11月12日.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萨支山. 新爱国主义与国家意识之建立——以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为例. http://cc.shu.edu.tw/~atss1/Seminar/20120905/F1/F1-1.pdf. 
  10. ^ 这几篇文章分别是:《丢掉幻想,准备战斗》、《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
  11. ^ 周恩来.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巩固和加强国防力量是头等重要任务》. 第231-232页: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编. 《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怎样认识美国(宣传提纲)》(1950年11月5日).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年. 
  13.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 第211页: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6. 
  14. ^ 14.0 14.1 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2页: 中共党史研究. 2005年第期. 
  15. ^ 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2页: 中共党史研究第二期. 2005年. 
  16. ^ 张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 第61页: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6年. 
  17. ^ 《继续扩大与深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人民日报. 1950年12月28日. 
  18. ^ 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3页: 中共党史研究. 2005年第2期. 
  19. ^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 抗美援朝战争. 第343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20. ^ 廖盖隆. 《爱国运动论集》. 第17页: 新华书店. 1951年. 
  21. ^ 侯松涛.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4页: 中共党史研究. 2005年第期. 
  22. ^ 刘宏煊. 抗美援朝研究. 第370页: 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3. ^ 打碎美国伪善的“救济”招牌. 人民日报. 1951-04-27: 第1版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7). 
  24. ^ 杨玉圣. 《中国人的美国观》. 第235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25. ^ 《北京工作》第8期.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报告(一)》》(1950年11月5日). 中共北京市委政研室. 1950. 
  26. ^ 26.0 26.1 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编印. 《武汉市委关于抗美援朝以来资产阶级动态及统战工作情况的报告》(1950年10月23日). 第33页: 《城市资料》第3期. 1951年. 
  27. ^ 曲爱国. 《抗美援朝战争纵横谈——访柒成文将军问答录》. 《人物》第5期. 1992年. 
  28. ^ 李维汉. 《回忆与研究》下. 第715页~第717页: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 1986. 
  29. ^ 曲爱国. 《抗美援朝战争纵横谈——访柒成文将军问答录》. 《人物》第5期. 1992年. 
  30. ^ 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处编印. 《北京及其他地区各阶层人民对朝鲜停战谈判的反映》. 第6页: 《宣传通讯》. 1951年7月. 
  31. ^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资料汇编》. 第156页: 知识出版社. 1993年版. 
  32. ^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北京市各阶层人民对朝鲜停战谈判的反应》. 中共北京市委向毛主席、中央、华北局的报告. 1951年7月. 
  33. ^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 第238-239页. 
  34. ^ 参见何妍:《20世纪60年代中国媒体宣传中的美、苏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个案》,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届国际博士研究生研讨班论文。
  35. ^ 杨玉圣. 《中国人的美国观》. 第238页,第258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ISBN 9787309016031. 
  36. ^ 洪振快. 洪振快:历史如何让亲美变成仇美. 财经网. [2013-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8). 
  37. ^ 〈中共對港虛聲恫嚇. 號召左派份子展開三視運動〉,《星島日報》,1967年6月11日。. 港澳問題剪報索引 (1950-1973). : 83 [2017年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5日) (中文(繁体)). 
  38. ^ 1967年6月6日, 《文匯報》社論號召以「三視運動」(仇視、鄙視、蔑視)反擊「緊急法令」。. [2017年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2月25日).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三视教育运动集会场景
image icon 三视教育运动游行场景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三视教育运动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