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一贯道历史.

一贯道历史

一贯道将其传承的历史源流称为“道统”,详细记载在《道统宝鉴》(作者、成书年代未详)中,根据其脉络,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多无从考证,自“天道降世之始”至罗尉群逝世;第二部分可考证性较高,自黄德辉领导时期至今,几乎都有资料可以印证。[1]

在来是公元2002年5月25日到2004年12月26日仙佛借窍批的《道脉传承录》[2][3]当曾经的历史,这是在一贯道信徒中,大多数人比较认为没有争议的历史讲述。关于训文分别是《“道脉传承录”竹图训一》[4]、《“道脉传承录”竹图训二》[5]、《“道脉传承录”竹图训三》[6],总结串联《“道脉传承录(四)”竹图训集结》[7]

早期道统

[编辑]
此条目格式需要修正以符合格式手册。 (2022年6月30日)请协助补充相关内部链接,并使用百科全书的语气来改善这篇条目
此条目疑似为广告或包含宣传性内容。 (2022年6月30日)请协助使用中立的观点重写这篇条目。明显的广告请加入((Delete|G11))来提请删除

  一贯道相信宇宙源出于道,依此道而生成万物。天地众生多不了解此道,于是有天生智慧觉者降世开化众生,即为一贯道历代祖师。根据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印行的《一贯道简介》,自伏羲见龙马负图,创造八卦,揭开天地奥秘,是为大道降世之始。伏羲为第一代道统祖师,其后圣圣相绪,神农为第二代,其下分别为:第二代神农氏,第三代轩辕黄帝,第四代少昊,第五代颛顼,第六代帝喾,第七代帝尧,第八代帝舜,第九代夏禹,第十代伊尹,第十一代商汤,第十二代姜尚,第十三代文王武王周公,第十四代老子,第十五代孔子,第十六代颜子曾子,第十七代子思,第十八代孟子[8]

孟子以后,“道脉西迁”心法失传,儒道道脉泯灭,究未得继续道统,良以孔子时,“业经盘转西域,释门接衍。”释迦牟尼“得道”后,传予大弟子摩诃迦叶为禅宗初祖,单传至二十八代达摩尊者。达摩来华后,真机妙法,复还于中国,称为“老水还潮”。其后道统一脉相传,初祖是达摩,二祖神光,三祖曾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六祖之后,“道降火宅”,以白马为七祖,罗尉群为八祖。罗归空之后,道统悬虚八百年。[8]

依此道统论,道先于天地,故一贯道是“先天大道”即“天道”。一贯道认为,这些中华民族传说中伟人和古代先贤以及儒、释、道先贤都是他们的祖师,但是在史实上论述多有不足,一贯道学者对此亦不否认[9]。此论说意在阐明其“三教合一”之宗教观,其中又以儒家为主。[8]

一贯道道统第二部分,即“老水还潮”后的第八代祖师罗蔚群以降,罗八祖归后,道根秘隐公案,道统悬虚八百载。其间虽无天命祖师接衍道统,惟自宋代融合儒、佛、道三家的理学及倡导“三教合一”的全真教骤然兴起。降及明代又产生了一种以“无生老母”及“龙华三会”为主要教义之新兴三教合一俗家教团。虽然全真教及部分新兴宗教如黄天道、夏教等,具有庞大 教势,且信徒遍布各地,奈因天时未至,所传多为枝叶,根本心印大法或失传或瞬即止传,故亦未续天命之祖派。然彼等为大道之经义策论,做了薪传的工作,大道之奥旨得赖以昌明。迨至清顺治年间,天时已至,黄德辉在江西庐山,受天命,遥接罗八祖,绪为第九代祖。 黄九祖融汇天命心法及新旧宗教思想,以儒佛道“三教合一”(注一)及全真教“修炼金丹”(注二)教义为精髓,新兴宗教之“无生老母”(注三)及“龙华三会”(注四)教义为佐义,正式开创先天道。故,皇极金丹宝卷云:“金丹大道最为奇,元始临凡坠玉梯;真机默演无为理,九玄泄漏造皇极”,又云:“西天四七传灯转,东土三三立教门”。黄九祖以前为“接绪道统”,祖派、道脉在儒佛道三教,大道系教门中之真传,在三教中递传。自黄九祖以降,系属“开创道统”,乃为因应三期末劫、原人返本还原,所特设之授有无上法、专办普度收圆道门,而为大道教团结社之开端。

黄九祖掌道后,历经数十年之风霜,开荒阐化江西饶州府等地,门风曾鼎盛一时,门徒分成八卦九宫,惟自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0)归西后,其教渐呈式微之态势。半世纪后,至乾隆年间,吴紫祥始出,在有缘寺受命为第十代祖,阐化广信府,重振先天道脉。迄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了道后,何若再继续为第十一祖,续开道洪都(南昌)、鄱阳一带。嘉庆初年,何十一祖遭风考,充军贵州龙里县,大道始入黔省。嘉庆七年(一八0二),袁志谦续任十二祖,至十五年(一八一0),由黔省入滇省,自此道开云南。

道光三年(一八二三),袁祖自云南开道四川,在成都设立西干堂,以此为中心,积极向各地开展道务。此后人才辈出,尹正、黄谦、杨守一、刘曰湖及方运泓续阐四川;陈玉贤、安依成、宋土道等开道两湖;滇黔方面在嘉庆年间已有杨二姑、夏致温之经营,道光后续有冰清等之调度;三江(江苏、安徽)则有李六合之筹办;福建则属李道生等。彼等均为一时之俊彦,先天道随其足迹所至,渐风行大江南北。

道光(一八二六),杨守一、徐吉南继任第十三代祖,至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了道归西,袁十二祖复出视事,惟以年迈难于任事,交地任陈彬代理,三年后陈彬遭风考充军,袁祖无奈复出掌盘,称退安老人。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袁祖归西,续由五行掌道。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一八四三)先天道场遭受大风考,至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乙己,火行陈依精、木行安依成、土行宋土道在湖北汉阳舍身了道,道场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际,幸赖十地彭德源(依法)临危受命,晋任水行,出掌道盘。彭水祖掌道,重建道场,制定条规,严立佛纲,数年之后,颓废之道场,乃再度复苏。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十二月,水祖归西,金秘祖(林芳华)接续之。金秘祖才高心细,仗义输财,以普渡为心,以收圆为念,先天道 大宏开,蓬勃景象再现。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金秘祖归西,归前将道盘交付素玉、素阳掌理,并晓谕西干堂弟子嗣后“称师不称祖”,自此西乾道脉移转。良以道光年间,老母已将十四代祖位秘授山西姚鹤天接掌,至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姚祖始归。

十祖吴紫祥、十一祖何若、十二祖袁志谦、十三祖徐吉南、杨守一、十四祖姚鹤天、十五祖王觉一、十六祖刘清虚、十七祖路中一、十八祖张天然,皆可在历史档案中印证,虽有少许出入,仍可肯定其真实性。罗蔚群的大乘教在袁志谦领导时改称青莲教,而追随姚鹤天的王觉一在1877年(清光绪三年)经扶乩领授天命,获得领导地位后,将姚鹤天掌道时的总堂“西干堂”改为“东震堂”,并将教名改为“先天无生教”,而为贴近民间宗教“世界末日时,弥勒佛拯救众生”理论,又改为“末后一着教”。[10]

王觉一的改革

[编辑]
一贯道祖师王觉一与刘清虚画像

光绪三年(一八七七),老母降临山东青州东震堂,令王觉一继任十五代祖。王祖掌道后,除了更改教名,还奉命以儒教来阐扬先天道义,将理学引入教义,著有五本相关著作,合称《数理合解》,主旨为“道即一,一即道,一统天地万物,一统儒释道三教”,今仍为台湾一贯道遵奉的教义,此外其也废除了入道时“茹素”、“绝欲”之规定,以较高层次的“理天法”取代“气天法”,将先天道之“指出玄关”,改为“点开玄关”,又废除了黄九祖开道以来所创的“九节内功”,不再修炼金丹,只教人格物致知、涵养心性,使天道之修持,由全真化转趋儒教化。其更改革教内阶级,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阶级制度,迄光绪十年(一八八四)王祖归空时,其道已传遍大江南北。 [11]

当时左宗棠曾国荃等人的奏折都提到,王觉一“以习教传徒,煽聚日多”,致使“民心惶恐,群队移家避难,一夕数惊。”他的传道范围遍及华北、长江流域。其自认弥勒佛下凡解救众生,假传教之名行革命抗清之实。1884年(光绪十年),王病逝天津,死前传道统予十六祖刘清虚。刘掌教期间,仅在山东一带传道,主要贡献为1886年将“末后一着教” 正式改称为“一贯道”。[11]

清末民国时期

[编辑]
光慧文教馆的“白阳三圣”铜像:金公祖师路中一(中)、天然古佛张天然(右)、中华圣母孙慧明(左)
张天然

十七代祖路中一可以说是现代一贯道正式开展道务的第一代祖师。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续由路中一掌道,称十七代祖。为台湾一贯道尊为“白阳初祖”,其订定的“九品十职”组织体系是今天一贯道职级制度前身。1925年(民国14年),路中一逝世,道务暂由其妹路中节(路姑奶奶)管理,一贯道分裂为三派,道史称“天字大考”。至民国十九年(一九三0),始由张天然继任十八代祖,办理末后一著三曹普渡。第十八代祖张天然经扶乩取得道务领导权,并在八卦炉会上,经扶乩授命与孙素贞(孙师母)联姻,实质上掌握该教大权,史称八卦炉考。时值日本侵华,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张天然宣扬“三期末劫”劫变观及其“求道得救”思想。1940年代,中国一贯道信徒约达1,000万人。[12]

张天然对宗教仪式进行改革,强调“先得后修”,可以经由点传师点化入道后再修行。他也简化礼拜仪式,并编撰《道义疑问解答》和《暂定佛规》,成为今日一贯道通行的教义小册子。他善于用人,且建立健全的“组线”传道组织,即以总坛领导支坛,以支坛为单位向外发展。他亦吸收商人入道,以商务带动道务发展。

"其在汪精卫政权担任外交部顾问,配合日本侵华政策,在日占区取得合法地位。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一度取缔一贯道,旋即授意改名“中华道德慈善会”,配合国民党参与国共内战。"(来源请求)

1947年,张天然逝世,道内分裂为刘率真(刘师母)、嫡子张英誉领导的“明线”(“师兄派”)和孙素真(孙师母)领导的“暗线”(“师母派”,今台湾一贯道多属此派),而山西一贯道领导人薛洪另外自成体系。1949年1月,中国共产党政权宣布一贯道组织为非法组织,加以取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于1950年底全面查禁取缔反动会道门,其中包含一贯道,“明线”、薛洪体系自此在中国大陆消失。

迁至台湾发展

[编辑]

孙素真领导的“暗线”则最先传到台湾,她本人在中共建政后移居香港,后来发一组韩雨霖老前人安排她在1954年以中华民国国军上将、一贯道宝光组道亲刘士毅岳母的名义至台中隐居,晚年因病而由天一坛的王好德代为处理对外事务。“暗线”也自此在港、台流传[13]。不过,战后初期的台湾处在戒严、动员戡乱的时代,1953年时,因发展速度过快致使警备总部、内政部将一贯道查禁(戒严时期人民没有集会结社自由),警备总部并造谣其信众男女混杂、裸体崇拜,加以严格取缔[14]。部分民众也因不了解一贯道提倡蛋奶素的内涵,将之称为“鸭蛋教”。[15]1975年4月4日,孙慧明归空,其后王好德叛离一贯道,为后来弥勒大道创办人。1987年,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政府以解除一贯道禁令换取该教领导人对当局的支持,次年3月成立台湾地区一贯道最高组织“中华民国一贯道总会”。民国八十五年(1996)于美国洛杉矶成立一贯道世界总会[16]

师兄派在台湾主要组织为正义辅导委员会,后来成立中华民国天道总会,自一贯道分裂出“天道”。

而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一贯道也略有活动[17]。 2009年5月4日,释星云建议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应在五大宗教之外考虑放宽多一点合法宗教信仰的选择。[18]一贯道逐步被中国大陆学界纳入新兴宗教研究范畴。

台湾的十八组线

该教在台湾流传可分为十八组线,其中以兴毅组、发一组、基础组、宝光组四组较大。[1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第一節 道統:一貫道源流的傳說.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2. ^ 道脈傳承錄-增訂版. 光慧书局.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9) (中文(台湾)). 
  3. ^ 崇德學院淵源簡介. 崇德学院.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9) (英语). 
  4. ^ 聖訓經典 -「道脈傳承錄」竹圖訓一,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中文(中国大陆)) 
  5. ^ 聖訓經典 -「道脈傳承錄」竹圖訓二,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中文(中国大陆)) 
  6. ^ 聖訓經典 -「道脈傳承錄」竹圖訓三,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中文(中国大陆)) 
  7. ^ 聖訓經典 -「道脈傳承錄(四)」竹圖訓集結, [2022-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中文(中国大陆)) 
  8. ^ 8.0 8.1 8.2 第一節 道統:一貫道源流的傳說.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9. ^ 比如佛陀/瞿昙悉达多本人生卒年与孔夫子丘相当,不可能在孟子之后,又怎么会是孟子殁后道脉泯灭而西迁?释门接衍?
  10. ^ 第二節 末後一着的一貫真傳.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11. ^ 11.0 11.1 第二節 末後一着的一貫真傳.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0). 
  12. ^ 第三節 現代一貫道的興起與覆滅.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13. ^ 第三節 現代一貫道的興起與覆滅.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7). 
  14. ^ 林满红、赵祐志《泰宇版普通高级中学社会领域历史.第一册》.普审字第108079号.ISBN 978-986-5692-32-2
  15. ^ 中國評論月刊網絡版 一貫道:波劫之後從台灣走向世界>>. [201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2). 
  16. ^ 近代一貫道歷史發展略說. 弥勒书院. 2017-05-05 [2018-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8). 
  17. ^ 一貫道:中國最早被打压的宗教.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18. ^ 兩岸最大的宗教,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2014-01. [2019-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 
  19. ^ 林荣泽. 發一探源──天津一貫道「同興壇」研究 (PDF). 一贯道研究 (一贯道崇德学院). 2015-08, 4: 45 [2019-01-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20) (中文(台湾)).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一贯道历史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