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Talk:中華民國國語.

Talk:中華民國國語

Former good article中華民國國語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6年12月8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09年7月3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2010年11月26日優良條目重審撤銷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優良條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灣专题 (获评乙級极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灣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灣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极高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极高重要度
语言专题 (获评乙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语言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语言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給PhiLiP先生

[编辑]

我移動的原因

在第一次移動時已經說明清楚了

「台灣華語」是學術界的慣用法,希望可以使用這個名詞。

另外,你說的那個什麼「正體」、「繁體」並不是我改的

而是他一開始就這樣

Persianbeats (留言) 2011年2月15日 (二) 13:19 (UTC)[回复]
目標頁面已存在而不能移動時,請先在討論頁提出移動請求,而不要移動到錯誤的標題(繁簡混雜或多打空格)去。另外,這個標題當初是User:Winertai所取,你或可與他商量下此等移動是否恰當。--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1年2月14日 (一) 19:06 (UTC)[回复]
感謝幫忙...Persianbeats (留言) 2011年2月15日 (二) 13:19 (UTC)[回复]


維基百科的台灣國語台灣華語國語、三個條目的內容有點混亂,

例如說台灣國語下半部的內容,

很明顯應該移到這個頁面,

我會再找個時間整理這三個條目

Persianbeats (留言) 2011年2月15日 (二) 13:19 (UTC)[回复]
感謝您對此三條目的關注,不過提醒您這三個條目事渉敏感及需有一定專業,希在整理前能多加討論。除此,我贊成您的這次移動,不過我的觀點並不代表其他條目編輯者的看法--Winertai (留言) 2011年2月15日 (二) 14:56 (UTC)[回复]

似乎有人對這條目的名稱仍有疑慮,這條目下面的註釋8就有說明了,學術上的名稱一般稱「台灣國語」,「台灣華語」次之。 坊間的介紹書籍我只有找到「台灣國語」為名的書,不過確實有人在用「台灣華語」這個名稱。

Persianbeats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13:31 (UTC)[回复]

到博客來搜尋「台灣國語」就可以找到和本條目相關的書籍,假如有人有空的話可以幫忙補完本條目

Persianbeats (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13:33 (UTC)[回复]

此條目移動到台灣華語應該不太妥當,因為國語一詞為national language國家的語言,無論國號為何應該稱呼為中華民國國語台灣國語,如此也對照呼應中國普通話新馬華語
第二點,華語一稱,為東南亞地區不以漢人為絕對多數的國家所使用的名稱,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如此用法可避免其國家內國家認同的問題,只以文化上中華文化的語言來命名,例如新加坡的national language為當地原住民語言,華語只是四種official language之一。但PRC與ROC兩國家內,使用漢語的人數與民族均佔絕對多數,普通話國語皆是兩方政府所認定的「標準」「官方」「國家」語言,所以不應以中國華語台灣華語來命名兩國的語言。雖然在參考文獻8中,有不少語言學者以台灣華語命名,也不能質疑他們的專業能力,但以條目而論,台灣國語為主,台灣華語次之,可在摘要裡用also known解釋之。
第三點,國語(文)為台灣人從小接受國民教育的用詞,至今也為大眾、媒體所廣泛使用,台灣老百姓不會稱呼自己所說的話為台灣華語,而是稱呼自己講國語,但為了與其他地區對照,應使用中華民國國語台灣國語,以對照區別中國普通話新馬華語
第三點,台灣國語一詞在民間形象為帶有台灣方言腔調所講出來的國語,此一用語之前有人舉證已被中央研究院語言學所拿來獨立研究,基於此兩種原因,若要使用台灣國語指稱台灣人所用的國語,應該做出一個消歧義頁面來說明兩種台灣國語的不同。如果使用中華民國國語則不會有此問題。
總結,本條目應該使用中華民國國語(文)台灣國語以符合「官方」定義與貼近「民間」用法,「Mandarin」一詞原意為「滿清官吏」、「官話」,在中國政府定義為「普通話」,台灣政府定義為「國語」,本條目外文翻譯為「Taiwanese Mandarin」,為台灣國語,以台灣華語翻譯之較劣。David30930 (留言) 2011年5月25日 (三) 16:06 (UTC)[回复]

本人對中華民國國語文稱為台灣華語的質疑

[编辑]

本人對中華民國國語文稱為台灣華語的質疑?能否請有關主管部門統一名稱。「江南第一家 2011年9月14日 (三) 10:59 (UTC)」

建议移动到中華民國國語

[编辑]

相较于現代標準漢語台灣國語,本文更强调中华民国官方的规范。况且虽然泛绿在做把国语叫成华语的努力,但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国语这个叫法的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都比华语来得高。--Szechwan001 (留言) 2011年9月15日 (四) 15:18 (UTC)[回复]

若要强调台湾特色,大可写入台灣國語。如果只想局限在台湾时代的国语,那不妨改成“中华民国国语(1949年以后)”。--Szechwan001 (留言) 2011年9月15日 (四) 15:27 (UTC)[回复]

(+)支持建議將相關條目整併至中華民國國語。此獨特的語言文化,僅存在於在中華民國的文化影響區域內,與北京話、閩南語不盡相同,確有單獨建立條目的必要性,而不應該逐一建立無數小條目。紀錄事實留言2012年3月15日 (四) 23:33 (UTC)[回复]

狂牛病

[编辑]

我移除了這一句:『* 狂牛病瘋牛症):源自日語的 狂牛病(きょうぎゅうびょう)。』

狂牛病的英文叫做 Mad Cow Disease,跟中文狂牛病完全吻合,連字數都一樣,從英文翻過來的機率應該比從英文翻日文再翻成中文的機率高。另外,根據英文的狂牛病維基頁面,它第一次被官方證實的案例發生在 1986 年。在八零年代的台灣,英文應該比日文影響力更大了。

全面禁用日語

[编辑]

我暫時刪除了「由於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華民國政府下令全面禁用日語,停止發行日本唱片。整體而言,雖然主管機關的層級以及主管人員迭有更替,但國民政府推行國語並讓方言消滅的政策始終如一。」

因為二二八事件和禁用日語沒有明確的因果連結關係。一九四五年三月頒布的「台灣接管計畫綱要」第八教育文化部分中即有「國語普及計畫」,擬定推展國語。一九四五年十二月陳儀向全島廣播發布的「民國三十五年度工作要領」中也表示國語的推展是重點工作。緊接在一九四六年十月進一步公布禁用日文政策。這可以了解這種政策有其延續性,而二二八事件的發生是在一九四七年二月,很難說是由於二二八事件導致禁用日語。而國民政府推行其國語政策的目的應在推行其所謂的民族教育、「言、文一致」的政策,以及要用國語來取代日語的地位和消除日本文化在臺灣的影響。Reference (留言) 2012年2月20日 (一) 21:05 (UTC)[回复]

台灣開始使用注音符號的時間

[编辑]

台灣開始使用注音是在1945年光復以後還是49年國府遷臺以後??--Chinyen 2013年4月28日 (日) 03:05 (UTC)

編輯者的個人族群立場

[编辑]

編輯者對推廣國語的歷史評價有明顯的個人族群色彩。

事實上國語同閩南語同屬中文,其相似性遠大於日語同閩南語,但編輯者卻認為恢復使用中文是對普通台灣人日常生活的沖擊,反倒日治政府廢除漢文強推日文被台灣社會高度接受。此為典型的泛綠媚日反中立場。

文中多處利用各種途徑將國語同北京話做聯結,這造成給讀者強化國語系他人語言的印象。事實上盡管國語與北京語音為基礎,但卻是經民國政府整理規範的具有國家地位的官方語言,意義大不同於北京話,且讀音和用詞也不同於北京本地方言。—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Xxyukcfa(對話貢獻)於2013年7月5日 (五) 21:23‎ (UTC)加入。[回复]

關於本條目的定位

[编辑]

本條目雖以「中華民國國語」命名,實際上是講述台灣現在通用的標準漢語,而且條目名稱也還有爭議。編輯者如果要做大規模的更動,務必請先討論過再行動。—大摩 —脳内活化中— 2013年12月26日 (四) 08:05 (UTC)[回复]

啊問題是明明內容擴充了就要反應內容啊,總不能名實不符吧。--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3年12月26日 (四) 08:09 (UTC)[回复]
請看我上面標示的重點吧。如果您要把這個條目弄成現在的樣子,請把條目分拆成「台灣華語」與「中華民國國語」之後再說。—大摩 —脳内活化中— 2013年12月26日 (四) 08:34 (UTC)[回复]
請看我上面標示的重點吧。--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3年12月28日 (六) 04:17 (UTC)[回复]
我已經重申過我的立場,就是要分拆成兩個條目。中華民國國語和台灣華語看似相同,但後者的歷史是從台灣光復後才開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大摩 —脳内活化中— 2013年12月28日 (六) 09:33 (UTC)[回复]
我並沒有反對你拆分的立場,我也沒說中華民國國語和台灣華語相同,我是在編中華民國國語。--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3年12月30日 (一) 05:26 (UTC)[回复]
這樣可以了吧[1]--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3年12月30日 (一) 05:28 (UTC)[回复]
因為您的堅持,我決定不再回退您對國語方面的編輯,但我會掛上((split))模板以表示現在的條目是需要分割的。「中華民國國語」與「台灣華語」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在條目分割尚未達成前,((split))模板必須繼續擺著以提醒讀者,這是我的堅持。—大摩 —脳内活化中— 2013年12月30日 (一) 05:47 (UTC)[回复]
沒問題。--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4年1月7日 (二) 06:40 (UTC)[回复]

未來可以加的內容

[编辑]

1.是故鄉,還是異鄉? 從東莞台校學生的學習經驗看台商子[2] 2.上海台商學校小學生上課 教四種語言三拼音法[3] 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3年12月26日 (四) 08:07 (UTC)[回复]

中華民國國語

[编辑]

中華民國國語掛上((split))模板以後要做什麼比較好。--粗這個也粗那個也 2014年1月7日 (二) 06:49 (UTC)[回复]

繼續討論具體上要把哪些內容分拆成別的條目?—Lif…lon 2014年1月7日 (二) 06:57 (UTC)[回复]

中華民國國語附圖缺乏說明

[编辑]

這兩張附圖提到的cmn、nan...等等的分別是代表什麼?希望@Yoxem:大可以稍微補一下圖例。

--Koala0090留言2015年7月5日 (日) 14:39 (UTC)[回复]

他下面不是寫了嗎?這些是ISO 639的代碼。cmn是現代標準漢語,nan是閩南語,hak是客家話,map是南島語系。--Liaon98 我是廢物 2015年7月5日 (日) 20:47 (UTC)[回复]


完成@Liaon98:那剛剛才寫上去的---Koala0090留言2015年7月6日 (一) 09:06 (UTC)[回复]

他說的是圖上左下角寫了…… 囧rz...——凝( 2015年7月6日 (一) 21:06 (UTC)[回复]

我已經改好了,圖框上沒寫很少人看得懂。---Koala0090留言2015年7月6日 (一) 23:1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華民國國語中的4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0:20 (UTC)[回复]

中華民國國語定義問題

[编辑]

客家話[4]將成國家語言之一,原住民語已經成為國家語言[5],那中華民國國語是否將不限於現代標準漢語?,該怎麼改名稱與寫法?--葉又嘉留言2017年6月15日 (四) 12:18 (UTC)[回复]

已依《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法制化正名的可先列,待定的就等《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客家基本法》修訂。--WildCursive留言2017年6月22日 (四) 17:07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華民國國語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30日 (六) 08:50 (UTC)[回复]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Techyan留言)於2019年8月13日 (二) 16:51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复]

建議將此條目拆分為「中華民國國語」及「臺灣華語」

[编辑]

語言學研究將語言的使用分為規範性(prescriptive)及描述性(descriptive)兩個角度。「中華華民國國語」為中國民國教育部所規範之「標準國語」,而「臺灣華語」則指涉一般民眾所使用之日常口語,雖然可將其視為「標準國語」的變體之一,但此二者所採取的分析視角並不相同。「中華民國國語」屬於規範性的語言標準,而「臺灣華語」則是以描述性視角所稱呼的華語變體。

何萬順教授在「臺灣華語」的演變歷程有許多相關的研究。[6][7]信世昌教授所主持的「漢語聽力通計畫」[8]亦將「標準國語口音」及「臺灣一般口音」分為不同的兩個項目。中華民國文化部近期的研究報告中亦使用「臺灣華語」來指稱一般臺灣大眾所使用的華語變體。[9]

又參見對應外語條目,如:en:Taiwanese Mandarinja:台湾国語fr:Mandarin de Taïwan等,亦能發現,雖然這些條目中仍使用「國語/Guoyu」一詞稱呼「臺灣華語」,但其內容均側重於華語在臺灣的發展歷史,而非中華民國政府對於標準國語的制定及沿革。使用「臺灣華語」亦可便於與一般習稱之「臺灣國語」(明顯帶有臺語腔調的華語)進行區別(可參見何萬順2008之論述[10])。

臺灣華語相關研究發展至今日,應已無 @Persianbeats、@David30930與@Szechwan001諸位所提名稱爭議之疑慮(另可參見Google scholar「臺灣華語」一詞之搜尋記錄[11]),故本人附議@大摩的說法,應將此條目拆分為「中華民國國語」及「臺灣華語」。--Cosinepi-fly留言2023年8月4日 (五) 13:55 (UTC)[回复]

(-)反对 實質指同一事物,文化部研究報告用是因為他們自行定了一個稱呼規範,但教育部和大多民眾可沒想理會,文化部想要求民眾從「國語」改用「臺灣華語」就證明「兩詞實質指同一事物」,不然文化部也創了一個不倫不類的「臺灣台語」,所以要另外創一個「臺灣台語」條目?維基百科本身不是可靠來源,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其他語維基百科怎麼處理是他們的事,目前中文維基百科臺灣華語已有消歧義頁明確區分不會搞混,且國語自初始規範至今在臺灣的變化歷史當然都是和國語直接相關,在臺灣的口音變化段落也很短,沒有拆分必要。--LHD留言2023年8月6日 (日) 05:29 (UTC)[回复]
@Cosinepi-fly 條目裡並沒有介紹你說的日常口語「臺灣華語」,而且目前長度僅49,570位元組,因此既是沒內容可給你拆分,長度也不足以給你拆分。如果真有「臺灣華語」,可能是從你這裡研究出來的,但按照WP:NOR,維基百科是不允許搞自創研究。此外,查看你的貢獻可知,你註冊十多年,也經常編輯維基百科,怎麼會不知道拆分是要看條目長度?怪不得你會拿出「語言學研究」為由要拆分。--2001:B011:A401:5BC7:6C61:F131:CC62:CBB8(留言) 2023年8月6日 (日) 05:59 (UTC)[回复]
(:)回應:感謝上列二位回覆,簡單總結二位之意見:
1. 「臺灣華語」與「中華民國國語」同實異名,細部差異已於消歧義頁處理。
2. 目前條目內容不足以將條目拆分。
3. 中維無需考慮外維內容。
針對中維無需考慮外維內容這點,本人持支持立場。但考慮跨語言連結此一因素,本人認為在名稱定義及條目內容方面釐清仍是重要的工作。
另外針對本人對此二者之差異進行回覆,前述所提的判斷並非僅依據本討論頁內容,留言所附之參考文獻及連結皆為例證,並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條目拆分原則針對40至50KB之文章亦有「需要從長度以外的方面進行考慮」一條,不知怎會有條目長度不足的質疑產生?
若目前的共識是不進行條目拆分,本人預計於此條目補充一般日常之「台灣華語」並說明名稱定義上之問題,以上。--Cosinepi-fly留言2023年8月10日 (四) 13:05 (UTC)[回复]
(?)疑問:@Cosinepi-fly,可“臺灣華語”的部份不是已有條目“臺灣國語”了嗎?應該不用再拆分了吧?另外稍微吐槽一下,以前臺灣根本沒有閩南語這種說法,而是將臺語稱作臺灣話,另一方面中國大陸語言學界最早將閩語簡單粗暴地劃分為“閩南”和“閩北”兩種方言,這才有閩南語的說法,是有學者發現同為閩南語的泉漳話跟莆仙話竟然不能互通,這才將閩語重新劃分“閩北”、“閩中”、“閩東”、“莆仙”、“閩南”等五種方言,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統治臺灣之初,也是沿用“臺語”這說法,後來因臺語跟閩南地區的泉漳話互通,新聞局遂下令“公部門不得使用臺語一詞,應使用閩南語”等政治因素干擾,這才改稱閩南語,臺灣解嚴後才有“臺灣閩南語”這說法,若要論先後順序來討論誰較不倫不類的話,那估計新聞局的“閩南語”、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才是真正的不倫不類吧。--天夜叉留言2023年8月15日 (二) 13:41 (UTC)[回复]
(:)回應臺灣國語條目中寫道:「臺灣國語是指帶有明顯地臺語腔調或用詞的中華民國國語,與中國大陸理解之「臺灣腔」乃指「帶有臺灣地區口音之華語」之含義有所不同。」
詳細分類及定義問題見參見前述何萬順教授之相關研究。--Cosinepi-fly留言2023年8月15日 (二) 16:58 (UTC)[回复]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Talk:中華民國國語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