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PeoPo公民新聞.

PeoPo公民新聞

PeoPo公民新聞
PeoPo第二代標誌
類型公民新聞
持有者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創辦者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出版商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創刊日2007年4月30日
語言正體中文
总部 中華民國台灣台北市
網站www.peopo.org

PeoPo公民新聞台灣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於2007年4月30日成立的公民新聞平台,為台灣第一個公民自主影音新聞平台,開台時口號為「你的小故事,我的大新聞」。相類似的著名平台機制有南韓OhmyNews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CNN iReport等[1]

定位

「PeoPo」是英文「people post」的縮寫,強調每個人都有發聲權利,落實公民近用(公眾利用英语Public-access television)媒體權;也取台語「撇步」(絕招)的諧音,希望公民、閱聽大眾能夠分享自己的專業領域與知識,強化草根媒體。PeoPo自我定位為一個跨越網路與電視的平台[1]

2016年6月9日,針對PeoPo公民記者洪素珠筆名「素素」)辱罵外省老兵事件,PeoPo召集人余至理說,PeoPo類似facebookYouTube,任何人申請帳號都可以在PeoPo發布報導,台灣公視與公民記者之間沒有從屬關係,公民記者上傳內容必須自負責任;而且台灣公視要求PeoPo公民記者不能自印名片,PeoPo也沒有發給公民記者名片[2]。2016年6月10日,台灣公視發布新聞稿表示,為維護PeoPo的公正性與榮譽,PeoPo實施實名制,公民記者必須同意遵守《公民新聞平台使用規範》與《公民記者自律公約》;PeoPo不會對公民記者報導內容做事前審查,但會密切關注各報導的內容是否違反上列規範與公約;公民記者有權檢舉違規報導,PeoPo有權刪除違規報導[3]

組織

架構

自2006年12月台灣公視啟動《公民新聞影音平台計畫》,藉由300多場公民新聞工作坊教育訓練,PeoPo目前有8,700位各地的公民記者、590個NGO/NPO/EDU組織、至少30名臺灣原住民部落公民記者。另每週邀請學者專家、資深新聞工作者出任「客座總編輯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深入探討公民新聞的議題和採訪內容[4][5][6]

PeoPo主要架構分為台灣北、中、南、東四大區,在台灣十所大學傳播科系設置公民新聞校園採訪中心,設置天然災害報道專區、台灣原住民報道專區;累積報道則數超過2萬篇,包括近8千則原創影音新聞[4]。2015年5月27日宣布公民新聞則數正式突破10萬則[7]

官方新聞通路

無線電視包括公共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網路新媒體、PeoPo Webcast、iTunes Podcasting。2009年4月27日,選輯PeoPo新聞影片而成的公民新聞節目《PeoPo公民新聞報》在公視主頻公視2台開播。

關注議題

PeoPo新聞平台主題較主流媒體更多元,包括社會關懷、生態環保、文化古蹟、社區改造、教育學習、生活休閒、農業、媒體觀察、運動科技、政治經濟。PeoPo期望促進公民參與、近用媒體,因此「2008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會公民提問」即以PeoPo為平台,由公民進入候選人電視辯論會直接詢答,並以快速投入2009年莫拉克風災各地災情採訪報導受關注[5][4]
不過,學者管中祥指出,PeoPo試圖透過網際網路實踐公民的傳播權利,除了提供影音平台,也舉辦百場以上工作坊培養公民的新聞生產技能,PeoPo公民記者所報導新聞相較於主流媒體更為多元;但由於公民記者較關注社區、週身事件,因此仍然遭批評「公共性不足」。[8]

官方活動

PeoPo公民新聞獎

自2007年起,PeoPo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合作設置「PeoPo公民新聞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8PeoPo公民新聞論壇一景,背景看板可見PeoPo第一代標誌。
PeoPo公民新聞論壇

2008年4月26日,PeoPo、台灣公視與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舉辦「2008PeoPo公民新聞論壇」。2010年5月27日,PeoPo、台灣公視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舉辦「2010PeoPo公民新聞論壇」。

公民地方聚會

踹拍活動-每年舉辦,提供地方公民記者實體聚會的機會,同時也可以認識地方議題,藉由拍攝影音報導,作技術上的交流,自2009年開始至今,每年舉辦6場。

國際媒體交流

PeoPo是台灣「公共媒體」投入發展公民新聞的新媒體應用,國際上相關發展案例較為罕見。因此,台灣公視常受邀交流研討公民新聞經驗,例如大英國協電視年會(CBA)、世界公視年會(PBI)、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放送協會(NHK)、國際廣播電視組織(IIC)等。2008年,PeoPo入圍「NHK日本賞」[9],榮獲台灣「網際營活獎」首獎[4]

經營成效及對公民社會的良性影響,受到包括日本NHK和法國《普羅旺斯年報》、英國BBC、《衛報》等國際主流媒體關注,並於2010年受邀加入蘋果公司Apple Podcasting全球下載收看服務[10][11]

2009年12月17日,前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總監Philip Harding參訪台灣公視、PeoPo新聞平台[12],參訪後於英國《衛報》發表專文介紹並期許PeoPo成為公民新聞的發展典範[13][5][6]

合辦公民新聞國際論壇

2007年8月2日,PeoPo於台灣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辦「2007WIKI國際年會-公民新聞國際論壇」,是第三屆維基媒體國際會議(Wikimania)的非會議議程[14]

中國大陸封鎖

依據GreatFire測試,其網站在中國大陸被當局的網墻封鎖,即當地網民無法正常訪問該網站,2021年8月或更早起遭受封鎖至今。[15]

參考資料

  1. ^ 1.0 1.1 林惠琴. 從公民新聞平台的守門機制看公民新聞的實踐:以南韓OhmyNews與國內PeoPo公民新聞平台為例 (PDF). 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 2010年7月4日 [2013年1月21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2月1日). 
  2. ^ 莊舒仲. Peopo公民記者影片惹議 公視切割:責任自負. 旺報. 2016-06-10 [2016-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0). 
  3. ^ 新聞稿. 公視針對洪素珠事件回應.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16-06-10 [2016-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4. ^ 4.0 4.1 4.2 4.3 向外發聲 地方紮根-PeoPo公民新聞(公視2008年報).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08-12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9). 
  5. ^ 5.0 5.1 5.2 Philip Harding(前BBC新聞總監). PeoPo helps Taiwanese public broadcaster to restore trust (Public Television's citizen journalism project hailed a successe). 英國《衛報》. 2010-02-15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7). 
  6. ^ 6.0 6.1 菲利普.哈丁(Philip Harding). 公共電視公民新聞的成功典範(中譯文). 英國《衛報》. 2010年2月15日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19日). 
  7. ^ 新聞稿. 公視PeoPo公民新聞突破10萬則 公民近用媒體力量展現.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15-05-27 [2015-05-31] (中文(臺灣)). 
  8. ^ 管中祥. 公共電視的新媒體服務:PeoPo公民新聞的傳播權實踐. 《廣播與電視》. 2008年12月, 第29期: 頁85–112. 
  9. ^ 公視PeoPo公民新聞網站 入圍NHK日本賞 (新闻稿).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2008-09-22 [2013-01-22]. [永久失效連結]
  10. ^ 江昭倫. 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 獲國際主流媒體重視. 中央廣播電台. 2010-03-04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9). 
  11. ^ 記者吳素柔. 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 成立校園採訪中心. 大紀元時報 (台北). 台灣中央通訊社_CNA. 2008-06-04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12. ^ 前英國BBC全球新聞總監參訪PeoPo. PeoPo公民新聞. 2009-12-17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13. ^ 獲國際肯定,擴大新服務. 台灣公視. 2010 [2013-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9). 
  14. ^ WIKI國際年會-公民新聞國際論壇. 公視PeoPo官網. [2013-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15. ^ peopo.org 在中国 100% 被封锁. zh.greatfire.org.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6). 

參見

外部連結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PeoPo公民新聞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