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黃武雄.

黃武雄

Professor
黃武雄
教授
出生(1943-02-22)1943年2月22日
日屬台灣新竹
国籍 中華民國
學術背景
教育程度
  • 美國 Rice Univ. 數學系博士(1971)
  • 臺灣大學數學系(1966)
  • 台中一中(1960)
學術工作
研究機構
  • 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1972-2011)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72~1985)
  • 中央研究院代理所長(1972~1973)
  • 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 Assistant Professor(1970~1973)

黃武雄 (英語:Wu-Hsiung U. Huang,1943年 ),台灣數學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者、文化評論與社會運動者、作家,筆名鄭本、阿南、南遲、黃南、黃牧等,本名仲昭。曾任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1972–2011),專業微分幾何。1970年代,為教育部編寫數學教材,實地試教高中數學,巡迴五十多所中學,討論數學教育。另進行大規模的農村調查,了解劇變中的台灣農村,累積草根經驗,同時在第二線支持台灣民主運動。1980-1990年代,提倡校園民主,籌備人本教育促進會,著書立說,為人本主義奠定理論基礎。1990中期,發起民間教育改造運動,並倡議普設社區大學。2000年之後,倡議闢設環島千里步道,涉足環境保護運動。同時持續筆耕,在思想、教育、數學與經濟哲學方面,研究出書及發表論文。

生平與學經歷

黃武雄生於台灣新竹,父籍嘉義朴子。父親黃集榮係日治時期知識份子,台北高等學校七年制(尋常科)畢業,進九州帝國大學修習德國文學,於第四年祖父黃柔嚴命輟學回台。母親陳淑媛為日治時期代書陳招勝(妻盧氏)之女,受日治國民教育,並修習漢學。

1948年,黃武雄以本名黃仲昭入學,進豐原瑞穗國小,後隨父母在西部平原南北遷徙,每年轉校一次。[1]1954年在台中大同國小畢業,考入台中一中,1957直升高中部。1960年保送進台大數學系。1966年赴美國萊斯大學數學研究所;1968年至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隨陳省身、Kobayashi與Blaine Lawson做論文;1970年4月回萊斯大學取得Ph.D,旋即赴密西根Wayne州立大學任教兩年。

1972年回台,由中央研究院與台大合聘,分別於1975與1976升任研究員及正教授。1983-1984,至史丹佛大學訪問,並授課常微分方程。

1972–1973年間藉擔任中研院數學研究所代理所長之便,申請研究計畫,進行全省農村抽樣調查。1974-5年間,替教育部編寫高中數學實驗教材,要求借調至彰化高中實地試教一年。1984年辭去中研院職務。1999年因創辦永和社區大學自台大辦理退休,翌年又回台大兼任,繼續授課大域微分幾何、變分法、橢圓微分方程。2011年退休。

黃武雄與配偶蘇治芬育有一子年詢,與前妻吳貴美育一女年織。 

社會互動

黃武雄除經常獲得專業研究獎助之外,對於教育文化與文學藝術有廣泛的興趣,以散文見長,1982年獲中國時報文學/散文推薦獎。《童年與解放》一書列為1994年聯合報年度十大最佳書籍,所畫繪本《那裡有條界線》得1997年小太陽獎。1991年與友人成立里巷工作室,策劃拍攝影片《笑罷童年》,至全國各地巡迴展出,討論教育結構的關鍵問題,為1994年410教改運動鋪路,該影片入選1993年世新年度十大紀錄片。

除著書之外,黃武雄一生寫過數百萬的評論文字,強調自由、理性、人類一家與多元文化,反對極權主義民粹主義種族歧視。主張參與式的民主、保護環境、尊重事實、知識解放,在這些基礎之上,爭取每一個體的自由,發展人的想像力與創造潛能,使人類的創造文明永續。在道德問題上,反對泛道德論調,強調善包含於真之中。

思想與研究

此條目已列出參考資料,但文內引註不足,部分內容的來源仍然不明。 (2023年5月)请加上合适的文內引註加以改善

思想方面,主張人對世界的了解必須是整體。除開利益的糾葛與爭奪之外,人對世界片面與斷裂的認識,是世界紛擾不休的根源。著有《童年與解放》、《學校在窗外》等書,論述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更有參與世界的熱情,不因先天條件不同而異。準確的說,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三項創造性特質:掌握整體特徵的能力,生之勇氣與沒有偏見。這些特質使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除非它們受到壓抑。從這理論,黃武雄試圖揭露兒童如何學習語言的機制,並解決Noam Chomsky與Jean Paul Piaget兩家關於兒童語言學習的歷史爭論。他認為兒童係透過掌握語音發生時的整體情境,嘗試錯誤,了解字彙的涵義,亦即:用「整句/取代/試誤」的創造性學習,代替大人依賴「單字/文法/組合」的分析性學習。黃武雄釐清人的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自然能力是每個人天生都擁有的,是人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基礎。文明能力則植根於抽象。人的智商,檢測的只是抽象能力,不是人能力的全部。文明的特徵是抽象。抽象能力必須在文明社會中發展。

另一方面,黃武雄提出維生、互動與創造三項作為人類存在的根本趣向,以此詮釋人存在的意義與活著的動力;批判「維生肥大症」,指出在資源豐裕的社會,維生肥大症壓抑了人渴求互動與創造的存在趣向,這是社會與心理諸多問題的根源,也是教育從屬於經濟而變質的肇因。

教育理念

在台灣的教育實踐上,黃武雄著有《台灣教育的重建》、《教改中的左與右》、《教改怎麼辦?》、《教育四書》…等。主張釋放孩子的心智,並解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力關係,使得孩子基於前述天生擁有的(三項)創造性特質,得以自由發展,孩子對於知識的「創造性學習」,不應被大人慣性的「分析性學習」完全取代。在近著《教育四書》中、提出「起惑點」的概念,與「網路取材自學共學,教師退居諮詢員的角色」,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熱情,以取代沈悶無效率的傳統教學。

他主張學校教育必須而且「只須」做兩件事。1. 打開孩子的經驗世界;2. 發展其抽象能力。第三件事便是留白。

1994年所發動的410民間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大訴求,就是為了從結構面上,為每一個孩子鋪陳有利的學習環境。

黃武雄釐清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套裝知識是知識的骨架,經驗知識是血肉。人深入經驗知識才會發展出理性與批判思考,共同經營合理與符合人性的世界。但學校教育只著重套裝知識,在維生肥大的誘因下,藉由套裝知識把人分等分級分類,使知識工具化,使人的反思與自覺這重要的成分,從知識中抽離,這是世界紛擾不休的緣由。只有套裝知識的灌輸,沒有經驗知識的成長,造成人對知識普遍倦怠,亦發展不出內在一致的世界觀。他又指出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百科全書派認為知識普及可以增進人類福祉,但兩個世紀以來,壓迫與苦難仍然不斷,戰爭四起,屠殺的慘劇此起彼落,根本原因是十九世紀以來,普及的國民教育與中等教育,只傳授套裝知識,把知識工具化,未能在教育領域內深化經驗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個人。人云亦云的人民,看不到社會共同的福祉,容易被操控,讓集體意識膨脹,甚至附合獨裁者與民粹領袖的意志,帶來世界一次次深重的災難與浩刧。

研究專長

黃武雄數學研究的主要領域為微分幾何,他釐清cmc曲面(surface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的凸性問題,提出其上extremal domain的普遍意義,並證明凹狀區域如果存在則必然廣大,或延伸至邊界。在晚近的研究中,考慮cmc曲面上的變形域(deforming domains),引入分析方法,提出set-continuity的概念,找到Jacobi場的結構性分佈。同時,他在經濟哲學方面有三篇重要的長篇論文,連續刊登在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針對Kenneth Arrow理性公共選擇不可能的impossibility school,提出另類觀點,認為該學派論點的根本問題在於其架構已經先天的排除了singularity的存在性。他重建新的架構,不先天排除singularity,因而證明理性公共選擇並非數學的不可能。三篇論文分別深入Baigent, Chichilnisky與Arrow的主要論述,予以分析與批判,並建立容許理性公共選擇的新架構。

A 專業論文

  • A3. Huang, W.-H. (2004), “Is Proximity Preservation Rational in Social Choice Theory?”,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23, No.3, 315-332. (全文pdf)
  • A6. Huang, W.-H. (1992),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s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52: 291-318. (全文pdf)
  • A7. Huang, W.-H. (1993), Boundedness of Surfaces of Constant Sign Mean Curvature and the Phragmen Lindelof Problem, Advances in Ge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Press, Cambridge, 116-123.
  • A8. Huang, W.-H. (1974), "Equivariant Method for Periodic Map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89: 175-183.
  • A9. Huang, W.-H and Lin, C. C(2020), Geometry of Jacobi fields on CMC hypersurfaces of Euclidean spaces, working paper.
  • A10. Huang, W.-H. (1994),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with Second 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1. Huang, W.-H. (2005), “Curvature Distribution and Maximum Principle of Curvatures on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2. Huang, W.-H. (1983), “Level curves and minimal points of capillary surfaces over convex domai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11, Number 3, 1983.
  • A13. Huang, W.-H. (1977), “On the weak Riemannian degree of freedom”,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5, Number 2, 1977.
  • A14. W. H. Huang & A.-N. WANG (2009), “Cantor’s Sets and Kids’ Circle Drawing”,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5. Huang, W.-H. (1997), “Singularities in Social Choice Theory–Democracy Is Not Mathematically Unsound”, Technical Report, NTU. (全文pdf)
  • A19. 黃武雄 (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 100:頁32-45。
  • A21. 黃武雄 (1989),「通識教育、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上):理性的叛逆與解放」,通識教育季刊, n.1,2, p.1-17; 數學傳播季刊,第22卷第2期。 (全文pdf)
  • A22. Wu-Hsiung U. Huang (1970), Integral formula in spher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 A23. Wu-Hsiung U. Huang (1969), Minimal submanifolds in complex projective spac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B 書籍

  • B1.《大域微分幾何》上、中、下三卷(2020初版),台大出版社。
  • B2.《小樹的冬天》(2019初版),新迪出版社。
  • B3.《學校在窗外》(初版2003;再版2007/三版2013/教改20周年紀念版 2013),左岸文化;簡體中文版2009,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B4.《學校在窗外潮本》(2021網路時代版),左岸文化。
  • B11.《如何教高中數學–改進中的數學教學》(1976),正中書局。
  • B12.《老師我們去哪裡?–談中學數學》,人本教育基金會。
  • B13.《木匠的兒子》(1987),聯經出版社。
  • B14.《數學教室合輯》(1995),人本教育基金會。

C 研究計畫

  • C1. 定號均曲率曲面的成長問題,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5。
  • C2. CMC曲面之穩定性及幾何行為,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3。
  • C3. 橢圓方程解曲面的內部幾何與其二階邊界條件,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1。
  • C4.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s (橢圓方程自由邊界解的幾何形狀),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85。
  • C5. 台灣農村調查,中央研究院 & 農復會 (行政院農委會前身) 補助計畫,1973~1975。
  • C6. On the curvature of piecewise Riemannian Manifolds, NSC, ROC math.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report, Vol. 5 (1977)
  • C7. The constant rank theorem in negatively curves space forms, NTU, Technical report (1992)

著作與專書

外部連結

黃武雄教授網站-學術研究

黃武雄教授網站

參考資料

  1. ^ Ycforfbt, 作者. 我在大學讀書的日子─黃武雄老師訪談. 黃武雄教授文集. 2010-10-13 [2021-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6) (中文(臺灣)).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黃武雄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