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

安娜·阿赫玛托娃
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
出生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
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оренко

1889年6月23日儒略曆6月11日]
 俄罗斯帝国敖德萨
(今  烏克蘭
逝世1966年3月5日(1966歲—03—05)(76歲)
 苏联莫斯科
職業诗人,翻译家,回忆录作者
國籍 苏联
文學運動阿克梅派
配偶尼古拉·古米廖夫 (1910-1918,离婚 )
弗拉基米尔·希里奇科英语Vladimir Shilejko (1918-1926,离婚)
伴侶尼古拉·普宁(死于劳改营)
兒女列夫·古米廖夫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俄語: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оренко羅馬化:Anna Andreyevna Gorenko;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笔名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羅馬化:Anna Akhmatova),俄罗斯烏克蘭裔[1]白银时代”的代表诗人之一。曾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大清洗与1946年日丹诺夫批判期间遭受迫害。

生平

[编辑]

1889年6月11日,阿赫玛托娃出生在敖德萨近郊,1912年在俄罗斯出版第一本诗集《黄昏》,引起了诗坛的关注。1914年3月,出版第二本诗集《念珠》。1917年9月,出版第三本诗集《白色的群鸟》。三本诗集的出版使阿赫玛托娃跻身于俄罗斯一流诗人行列。

14岁时,阿赫玛托娃结识了比她大3岁的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1910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结婚。十月革命后阿赫玛托娃频繁遭到苏联当局迫害。1921年8月,古米廖夫被苏联政权以“反革命阴谋罪”处决。20年代中期开始,阿赫玛托娃被苏联当局认定为“在意识形态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

30年代,她唯一的儿子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古米廖夫也在大清洗中两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是不承认自己父亲有“历史问题”。1935年至1941年期间,在儿子被捕与遭受迫害与磨难下,诗人写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輓歌》)。

1946年8月14日,苏共中央作出了一项关于《星》与《列宁格勒》杂志的著名决议,严厉批判左琴科与阿赫玛托娃:“阿赫玛托娃是与我国人民背道而驰的、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诗歌充满悲观情绪和颓废心理,表现出过时的沙龙诗歌的风格,停留在资产阶级-贵族阶级唯美主义颓废主义以及‘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理论的立场上,不愿与本国人民步调一致,对我国的青年教育事业造成危害,因而不能为苏联文学界所容忍。”日丹诺夫还在报告中称阿赫玛托娃“不知是修女还是荡妇,更确切地说,是集淫荡与祷告于一身的荡妇兼修女”。阿赫玛托娃再次被禁发作品,为了生活,她只好开始翻译诗歌。

1966年3月5日,阿赫玛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岁。1987年,其作品《安魂曲》才得以全文发表。

早年

[编辑]

1889年6月23日(儒略曆6月11日),阿赫玛托娃出生在黑海港口敖德萨的度假郊区博尔绍伊丰坦。她的父亲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戈连科是乌克兰海军工程师,是一个乌克兰哥萨克贵族家族的后代,母亲因娜·埃拉兹莫娃娜·斯托戈娃是俄罗斯贵族的后代,与基辅关系密切[2]。她写道:

我们这个大家族里没有人写诗。但第一位俄罗斯女诗人安娜·布尼娜是我的祖父伊拉姆·伊万诺维奇·斯塔戈夫的姨妈。斯托戈夫家是莫斯科省莫扎伊斯克区的地主。他们在马尔法·博雷茨卡娅起义期间被迁到这里。在诺夫哥罗德,他们是一个更富有和更杰出的家族。我的祖先阿黑麻汗,一天晚上在帐篷里被俄罗斯杀手杀害。卡拉姆津告诉我们,这标志着蒙古对俄罗斯的束缚的结束。 [...] 众所周知,这个阿黑麻汗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在十八世纪,阿黑麻汗家族的一位公主 – 普拉斯科维亚·叶戈罗夫娜 –嫁给了富有而著名的辛比尔斯克地主莫托维洛夫。叶戈尔·莫托维洛夫是我的曾祖父;他的女儿安娜·叶戈罗夫娜是我的外祖母。她去世时,我母亲只有九岁。我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我的几枚钻石戒指和一枚祖母绿戒指,都是用她的胸针制成。虽然我的手指很细,但她的顶针并不适合我。[3]

在她11个月大的时候,她家北迁到了圣彼得堡附近的沙皇村[4]。一家人住在希罗卡亚街和贝日米扬尼巷拐角处的一所房子里(今天这栋楼已经不存在了)。从7岁到13岁的夏天,都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的達恰小屋度过[5]。她就读于马林斯卡娅高中,1905年父母分开后,她搬到基辅(1906–10 年),在那里完成学业。她接着进入基辅大学学习法律,一年后离开,到圣彼得堡学习文学[6]

11岁时,阿赫玛托娃开始写诗,在十多岁时出版,灵感来自诗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涅克拉索夫让·拉辛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叶夫根尼·巴拉廷斯基和象征主义诗人[5][7]。她的妹妹Inna也写诗,但没有坚持下来,高中毕业后不久结婚。阿赫玛托娃的父亲不希望看到任何一首诗签署他尊贵的姓氏,于是她选择用她祖母明显的鞑靼姓氏“阿赫马托娃”作为笔名。[8][9]

阿赫马托娃、丈夫古米廖夫和儿子列夫,1915年

1903年平安夜,她遇到了年轻的诗人尼古拉斯·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古米廖夫鼓励她写作,并猛烈地追求她,从1905年开始多次求婚。17岁时,在他的刊物《天狼星》上,她发表了她的第一首诗,“在他的手上,你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戒指”(1907年),署名"Anna G."[10]。很快,她在圣彼得堡的艺术圈中出名,定期在读物上公开发表。那一年,她给一个朋友写信说:“他现在已经爱我三年了,我相信做他的妻子,是我的命运。无论我是否爱他,我不知道,但看起来,我爱他。”[5]1910年4月,在基辅,她与古米廖夫结婚。然而,阿赫马托娃的家人都没有参加婚礼。这对夫妇在巴黎度蜜月,在那里,她结识了意大利艺术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11]

1910年末,她与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和谢尔盖·戈罗德茨基等诗人一起组成了阿克梅派(诗人协会)。它提倡将技巧,而不是灵感或奥秘,作为诗歌的关键,有具体的主题,而不是象征主义者的短暂世界。他们发展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反象征主义流派阿克梅派,与意象主义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同时出现[12]。从他们结婚的第一年开始,古米廖夫开始“失去对她的激情”,那年年底,他离开前往非洲旅行了六个月[10]

她“第一次尝到了名气的滋味”,成名了,与其说是因为她的美丽,不如说是她强烈的磁性和诱惑力,吸引了许多男人,让他们着迷。她回到巴黎,去见莫迪利亚尼,他为她创作了至少20幅画,包括几幅裸体画[10]

后来,她开始与著名的阿克梅派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发生婚外情,他的妻子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后来在自传中宣布,随着时间流逝,她已经原谅了阿赫马托娃[13] 。阿赫马托娃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出生于1912年,后来成为著名的新欧亚主义历史学家[14]

紀念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АХМАТОВА (Горенко) Анна Андріївна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4-26.
  2. ^ Norris, Stephen M., Éditeur scientifique. Sunderland, Willard, (1965- ...)., Éditeur scientifique. Russia's people of empire life stories from Eurasia, 1500 to the presen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op. 2012. ISBN 978-0-253-00176-4. OCLC 866835267. She was born Anna Gorenko by the sea in Bolshoi Fontan, near Odessa in Ukraine, to an unexceptional gentry family. Akhmatova's mother, Inna Stogova, was a descendant of a rich Russian landing family with strong ties to Kyiv, and her father, Andrei Gorenko, was a Ukrainian navel engineer descended from Ukrainian cossacks. 
  3. ^ Polivanov (1994) pp. 6-7
  4. ^ Harrington (2006) p.13
  5. ^ 5.0 5.1 5.2 Martin (2007) p.2
  6. ^ Wells (1996) p. 4
  7. ^ Wells (1996) p.3
  8. ^ Harvard Book Review, 2008 Reinventing a Good Thing: Anderson Fails to Improve on Older Translations of Akhmatova". Reviewed: The Word That Causes Death's Defeat: Akhmatova's Poems of Memory, Anderson, Nancy; Yale University Press
  9. ^ Dinega, Alyssa (2001) A Russian Psyche: The Poetic Mind of Marina Tsvetaeva,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 224; ISBN 9780299173340.
  10. ^ 10.0 10.1 10.2 Martin (2007) p. 3
  11. ^ Volkov, Solomon. St Petersburg: A Cultural History.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162–163 [2020-03-02]. ISBN 978-1-4516-03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12. ^ Wells (1996) p.8
  13. ^ Slate Magaz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na Akhmatova: Assessing the Russian poet and femme fatale" by Clive James, 5 February 2007.
  14. ^ Harrington (2006), p. 14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