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D大调第3號交響曲,作品29,是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本曲又名《波蘭》,原因是最後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的節奏所寫成[a]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響曲中,第3號交響曲是唯一以大調所寫成,同時亦是唯一以五個樂章所組成。在第一、第三樂章中間,加入了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b]的樂章。

創作歷程

[编辑]

本曲創作的時間相當有限,於1875年6月5日開始,8月12日便告完成。創作期間,他正在友人希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於霧索瓦英语Usovo, Tambov Oblast的家中,樂曲亦是題獻給希氏。這個時期的柴氏似乎因暑假而特別感到放鬆,在信中表示:「我創作得很從容⋯⋯我沒有工作很久,反而是走路走了很多。」其愉悅的心情,也反映在此作的樂思當中[1]

首演

[编辑]

作品首演於西曆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舉行,由尼古萊·魯賓斯坦指揮。及後又於1876年1月24日在聖彼得堡公演,由納帕拉尼克(Eduard Nápravník)指揮。國外首演則遲至1879年2月8日於美國紐約完成。大致說來,作曲家對莫斯科首演的成果尚可接受:「我對於第一樂章以及兩個詼諧曲樂章都還算滿意,當中第二個協奏曲樂章屬於較困難的,如果有更多的排練時間,理應可以表現得更好。」(11月24日致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

第3號交響曲在各地演出的迴響皆佳,但媒體的報導甚少。在出版前,柴氏僅對第五樂章稍作刪修,是其所有交響曲作品中罕見的現象。

出版

[编辑]

本曲的管弦樂部分於1876年12月付梓(于爾根松英语P. Jurgenson),一個月之後總譜也完成出版。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3 2 2 2—4 2 3 1—tmp—str"[3]

結構

[编辑]
第一樂章

引子:葬禮進行曲的節奏,稍快的中板(tempo di marcia funebre,moderato assai)-快板(allegro)

第二樂章

具德國風格(alla tedesca),中速而樸實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e semplice)

第三樂章

悲傷的行板(andante elegiaco),此樂章由各聲部接替演奏、接連不斷的長音,與第2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相仿。

第四樂章

諧謔曲,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中段主題則取自柴氏本人的清唱劇作品[c]

第五樂章

波蘭舞曲,熱情的快板(tempo di polacca:allegro con fuoco),奏鳴曲式

評價

[编辑]

和前兩首旋律導向的交響曲不同,第3號交響曲在作曲技法上更為嚴謹,遵循著古典主義的結構與規範。另有論者認為,柴氏第3號交響曲受到舒曼《萊茵》交響曲德语3. Sinfonie (Schumann)影響甚多,兩曲皆是五樂章形式,其音樂亦是抑鬱中帶有樂觀[1][d]

作曲家策扎尔·居伊對此曲的第四、第五樂章評價較低,認為前者欠缺實質內容,後者則太過薄弱。不過,對於前三個樂章的評價則相當高[2]

注釋

[编辑]
  1. ^ 《波蘭》之名並非出自柴氏之手,乃是1899年在倫敦水晶宮演出時,由指揮者曼斯爵士(Sir August Manns)所使用,後來被廣泛接受。
  2. ^ 指阿勒曼舞曲(allemande)或蘭德勒舞曲(Ländler)的風格,相較於當代歐洲時興的圓舞曲,德國風格顯得較為沉重。
  3. ^ 指1872年為莫斯科工藝博覽會而作的清唱劇創作。
  4. ^ 柴可夫斯基並非扺是一時著迷於舒曼,在音樂院三年級時,他就曾改編舒曼的《交響練習曲》(Sinfonische Etüden);寫作第1號交響曲期間,他經常在傍晚時彈奏舒曼的交響曲以及神劇《天堂與仙子》(Das Paradies und die Peri)以為紓壓。後來,柴氏更翻譯了舒曼的著作《寫給青年藝術家的箴言》(Musikalische Haus-u. Lebensregel),1878年的作品《小孩子的曲集》亦是受舒曼《少年鋼琴曲集》(Album für die Jugend)啟發而作。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1.0 1.1 吳毓庭. 謬思客·古典月刊 第144期. 台北市: 有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9年8月: 25–6. 
  2. ^ 2.0 2.1 Gerald Abraham. Edition Eulenburg No. 552. E. Eulenburg Ltd. Foreword.
  3.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415. ISBN 0-8108-3228-3.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第3號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