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吳沙.

吳沙

吳沙
蘭陽平原漢人開拓者
吳沙
吳沙故居公廳懸掛的肖像
國家大清帝國
時代近代
封號武信郎
祖籍福建省漳州
出生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
(1731年9月14日)[1]
大清帝國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逝世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九日
(1799年1月14日)[1]
墓葬吳沙墓

吳沙臺灣話Ngôo Sa,1731年9月14日—1799年1月14日),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渡海來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眾入侵蛤仔難開墾,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病逝。帶領漳、泉、粵三籍移民墾殖了蘭陽平原蘭陽溪以北區域,是漢人成功進入蘭陽平原之先驅者,在漢族移民間有「開蘭第一人」之稱譽。

簡介

吳沙
閩南語名稱?
全漢 吳沙
全羅 Ngô͘ Soa

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1731年9月14日)午時,吳沙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漳州人林漢生率眾進入宜蘭平原開墾,侵略原住民領土,因此旋遭臺灣原住民出草抵禦,拓墾失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吳沙渡海來台,於淡水上岸, 後移居三貂,與平埔族原住民族社從事貿易活動。[2]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蘭〈今日礁溪鄉〉,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3]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吳春郁名義合法取得三貂嶺立丹庄(今貢寮)土地墾証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招募墾民。[4]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吳沙自組拓墾墾號,帶領200移民進入蛤仔難,往宜蘭平原開發。在原住民傳統狩獵的地方進行試探性開墾,彼此相安無事,是為宜蘭拓墾之始。[5][6]當時臺灣東部尚未設立地方政府,因此尚未納於大清版圖。迨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始置噶瑪蘭廳。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吳沙協助官方平定林爽文之亂,堵賊有功,進而受封為「武信郎」[7]

嘉慶元年(1796年),吳沙率領鄉勇遊民通譯等千餘人攻佔烏石港,遭到原住民反擊抵禦,死傷慘重,連吳沙之弟吳立陣亡,吳沙於是率眾退回三貂角[8]

嘉慶二年(1797年),宜蘭原住民流行天花,病死甚眾。吳沙諳漢方,乃主動醫治原住民,終得原住民信任,入蘭開墾,吳沙率眾人乘機入侵宜蘭頭城地區,文武兼用,以漳州移民為主力,配上泉州人客家族群,以十數人為一結、集合數十結人群為一圍等形式,陸續開發頭圍、二圍、三圍地區,最終佔領宜蘭。宜蘭縣志記載:「惟當時吳(沙)使用火器甚猛,平埔族終於不敵潰走,撤至西勢之哆囉美遠、珍仔滿力、辛仔罕三社為後圖,吳乘勢侵入,沿途無敵,遂入頭圍。」

當時蘭陽地區尚未劃入清朝版圖,吳沙擔心私墾獲罪,於嘉慶二年親自到淡水廳請求官府允許開墾蛤仔難,淡水同知何茹連答應吳沙的請求,官府封吳沙「吳春郁義首」戳,一切頗聽其便。[9]

嘉慶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799年1月14日)丑時,吳沙病逝,安葬在新北市貢寮區澳底,也就是在福隆海水浴場北三里之海濱。吳沙夫人繼承丈夫遺志、帶領吳光裔、吳化三人繼續共同領導開發,至五圍(今宜蘭市北邊)。

咸豐八年(1858年)頭圍縣丞王兆鴻為感念吳沙開蘭之功,特立「昭績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烏石港前,以為紀念。[10]

妻妾

  • 妻莊梳娘(1751年12月9日-1809年1月15日),字勤慈,乾隆十六年(1751年)農曆十月廿二日生,與吳沙同鄉,出身地方望族。在開墾宜蘭時,據說她曾協助醫治染上天花的平埔族三十六社,事後這些平埔族人感念其恩惠,便提供土地,使得開墾進度增加了二圍、三圍。吳沙去世後,她繼承丈夫遺志繼續開墾出了四圍、五圍[11]。嘉慶十三年(1808年)農曆十一月卅日去世,即西曆隔年1月15日。

後代

纘緒堂吳氏族譜
吳沙家族聚落
  • 長子吳光裔,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農曆11月16日出生於漳州,隔年弟吳生出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父吳沙舉家赴台,定居於三貂丹裡內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幼弟吳光立出生。嘉慶四年(1799年),漢番講和,吳沙夫人、吳光裔、吳化繼續共同領導開發。吳光裔以蘇長發之名呈請發給開墾許可,淡水同知李銘心認為時機未到覆文不准開墾。嘉慶六年(1801年),吳光裔會同趙隆盛、柯有成、何繢申請立為業戶[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被駁回。嘉慶七年(1802年),完成五圍(即今宜蘭市)開拓後,即返回四圍落腳建立家業。嘉慶十一年(1806年),海寇蔡牽欲自烏石港登陸佔地,吳光裔率溪北頭人及溪南番人等,自陸地圍堵,協助官兵水陸夾攻,成功阻止海寇進犯。嘉慶十二年(1807年),海盜朱濆欲進犯蘇澳,臺灣知府楊廷理親赴蛤仔難,並札諭溪北董事吳光裔、吳化、柯有成、何繢等人引導官兵水陸夾攻,朱濆不支敗去。嘉慶十五年(1810年)11月9日,弟吳光立病逝,無傳生。嘉慶十六年(1811年),吳光裔招夥建造金新安圳,開圳撫民。嘉慶十九年(1814年),吳光裔揭發劉碧玉偽造文書弊案。嘉慶二十年(1815年),揭發劉碧玉弊案後搭船前往京師,自此杳無蹤跡。此時吳光裔45歲,同年農曆6月26日病逝,遺有正室黃曲、側室劉市、23歲的長子吳東山、19歲的次子吳進水以及三子吳合成、四子吳三品。
  • 長孫吳東山育有吳溪忠、吳烏番二子,吳溪忠有子吳步蟾、吳九獅、吳紅象三人,其中吳九獅過房予無傳生的叔公吳進水;吳烏番有吳向佃、吳仁從兩子。吳沙第三孫吳合成生子吳德來,有子吳清江。吳沙幼孫吳三品過房予三叔吳光立,生子吳月宮,有子吳根松。第五代孫吳步蟾有添土、添火、阿貞三子,添土派下子孫世居於家族聚落西南方、公廳北側;阿貞派下子孫則世居於公廳西北側。吳九獅有添泉、秋淵二子,秋淵有兩名子嗣的後裔分別世居於公廳的西側和西南側。吳紅象有一子阿才,吳向佃有三武、旺枝、石井三子,阿才派下子孫世居於家族聚落入口西側。吳仁從有螟蛉子吳清泉,吳清江有子阿奎、炳耀、火才,吳火才的派下子孫世居於聚落東北方,分別居住於大稻埕道路東側、東側東北、聚落入口東側北、東側東及東側南。吳根松有子阿昌、風鎮、清坤,派下世居於聚落西北方,其中阿昌的曾孫一族居住在稻埕北側中;風鎮的三位孫子分別居住在稻埕北側西;清坤的孫子居住在稻埕北側西南。[12]

紀念

  • 宜蘭縣礁溪鄉「圓山公園」內曾設有吳沙紀念館一座,公園翻修後拆除舊館但新館因經費問題尚未建立。
  • 宜蘭吳沙文化基金會[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成立於2013年,以《 傳承吳沙歷史與文化 》、《 致力推廣文化藝術 》、《 發展蘭陽人文及觀光 》、《 推廣樂活農夫新體驗 》、《 重拾手作生活樂趣 》為成立主旨。
  • 吳沙故居:位於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北門巷39號,為一棟三合院,於正廳內供奉吳沙畫像,兩旁並有對聯「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 吳沙聚落初建周圍種滿竹圍,內建造和院民居,日治時期殃遭日人搜索緝討,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廳在當時被燒毀,只留下左右護龍;民國10年左右吳沙後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間公厝做為公廳使用,目前有典藏品展出並開放參觀。民國103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吳光裔公祭祀公業負責管理。2022(民87)年明間、左右小港間全面抽換屋頂之桁木、屋面、重作屋頂;明間神龕屏、左右隔間木構件更換鐵木及重新油漆;地面鋪水泥砂漿、內牆面重新粉刷、正廳及護龍正立面外牆台度重貼石材裝修、牆面斗仔砌磚整修等。
  • 澤蘭宮[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礁溪吳沙澤蘭宮主祀天上聖母,是礁溪鄉吳沙社區的重要信仰中心。清乾隆三十年(西元1787年)開蘭先賢吳沙公來台開墾即隨行供奉一尊媽祖,是宜蘭第一尊天上聖母,有開蘭聖母尊稱。

爭議

早在吳沙帶著漢人開墾宜蘭平原之前,噶瑪蘭人農耕範圍已遍及各地,吳沙所率領的「羅漢腳仔」只能找較為偏僻的地方墾拓。故漢人以許多手法,侵占噶瑪蘭族的土地。例如將死貓、死狗丟入噶瑪蘭族的田地,使噶瑪蘭族因覺得不吉利而放棄田地。或是暗夜推移田埂,使噶瑪蘭人的田地縮減。漢人種種欺壓行為,終於迫使噶瑪蘭族往花蓮台東遷移[1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楊雲萍. 《臺灣史上的人物》. 中華民國: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81年5月: 第142頁 (中文). 吳沙的歿年,姚氏「紀略」作「嘉慶」二年,蓋誤;「廳誌」作三年,是。據吳沙五世孫吳添土氏藏「家譜」:吳沙生於雍正九年八月十四日午時,歿於嘉慶三年十二月九日丑時。 
  2. ^ 柯培元. 噶瑪蘭志略. 台北: 台銀文獻叢刊. 民國50年1月: 98頁. 
  3. ^ 清朝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程. [2011-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3). 
  4. ^ 陳南旭. 19 世紀初年臺灣北部的拓墾集團 與噶瑪蘭的移民開發. 台灣文獻67卷第2期. : 141. 
  5. ^ 盛清沂等. 台灣史. 台灣文獻委員會. 民國66年4月: 358頁. 
  6. ^ 台北縣貢寮鄉公所; 台灣省民眾服務社. 貢寮鄉簡介. 台北縣貢寮鄉. 民國73年元月: 1. 
  7. ^ 楊廷理. 議開台灣後山噶瑪蘭即蛤仔難節略. 噶瑪蘭廳志卷之七. : 578-579. 
  8. ^ 宜蘭縣志大事記. 宜蘭: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 民國58年12月: 3-4. 
  9. ^ 連橫. 台灣通史卷三十二,吳沙列傳. 台北: 台銀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 民國51年2月. 
  10. ^ 陳進傳. 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 左羊. 1989: 144-146. 
  11. ^ 陳仕賢. 《台灣的古墓》. 臺北縣新店市: 遠足文化. 2007年10月: 44、45頁. ISBN 978-986-6731-01-3. 
  12. ^ 陳進傳, 林耀祖. 宜蘭礁溪吳沙家族發展史. 宜蘭: 吳沙紀念館. 2017: 138-144. 
  13. ^ 老宜蘭的腳印-噶瑪蘭人的鄉愁. [2010-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7).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吳沙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