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南1線.

南1線

中華民國鄉道tn1線
道路信息
道路總長12.094公里(7.515英里)
鄉道
1條支線
  • 起點
  • 終點
  • 主要結點
起點臺南市北門區北馬
281 南鯤鯓
終點臺南市將軍區巷口
總長3.169公里(1.969英里)
鄉道
地點
主要城市臺南市學甲區中洲
公路系統
中華民國鄉道


南1線,「北馬~巷口」[1],是位於臺南市(直轄市)境內[2],原屬臺南縣(簡略代號:「南」)編號第1號的鄉道(暫行舊稱)[3]等級公路,目前路線北起臺南市北門區錦湖里北馬西側,經學甲區中洲,南至臺南市將軍區仁和里巷口南側,全長達 12.094 公里。

沿線路線概況

[编辑]

鄉道 南1線[1]為連絡臺南市北門學甲將軍三個市轄區間的重要鄉道(暫行舊稱),本線起點連接台17線台61線兩條省道的臺南市北門區北側共構路段旁叉路口,位於「嘉南大橋」南側不遠處,本線實際僅直接連接台17線[4]。該省道共構路段往北所連接之嘉南大橋,為跨越臺南縣嘉義縣縣界界河八掌溪之重要橋樑

南1線於起點後,沿八掌溪南岸往東前行經臺南市北門區錦湖里北馬(北馬仔)後,到達該村內另一處聚落「舊渡仔頭[5]」。舊渡仔頭原為八掌溪南岸渡頭所在之地,因日治時代洪災之故,部份村民東遷另起新庄,因此另稱為「新渡仔頭[6]」,位於另條南2線沿途。南1線在村庄內道路與東西向的南2線短暫共線後,轉向南行。南行途中,再經大白米、小白米兩處聚落後,跨越北門區學甲區市轄區區界上的「白筏橋」。到此為止,本路線在北門區境內路段兩旁沿線景觀,倒是多以傳統農地、村落景色為主,偶爾見到少數漁塭散佈其中。

跨越白筏橋上的南1線,到達學甲區境內光華里[7]竿子寮,在此連接另一條重要鄉道南6線,由此路可往東直達鹽水區市區南側;本線則再跨越急水溪上的「筏仔頭橋」往南續行,經過筏仔頭[8],在於新頭港聚落處叉出本鄉道的唯一支線南1-1線[9]。在學甲區北側交會縣道171號前的路段兩側,是由漁塭、漁村及墓地組成的景象;此片漁塭密集的低漥土地,正是由古時候臺南另一個古潟湖─「倒風內海[10]」,在百年來淤積、人為開發後的僅留之現存遺跡[11][12]

南1線往南進入學甲區中洲里中洲[13][14]前,除縣道171號三連路,還再交會縣道174號中洲路這兩條重要東西向的縣道(暫行舊稱)[3]學甲區中洲里中洲是南1線沿途至此所經的最熱鬧的聚落,1976年時本線的終點原也位於此處,由縣道171號路口、經中洲到終點處的這段最後路段兩旁,景色則已全然地被田地及農村所取代。

目前的南1線中洲以南路線,原屬於已廢止的南17線 路線,由此路線南行越過將軍溪上的「箍寮橋」,也進入了將軍區境內。本線在經過將軍區仁和里巷口[15]聚落時短暫地交會最後一條公路─南22線後,12公里多的路程最後止於巷口南側不遠處的南18線處的叉路口。

本段敘述內提及公路之交通識別路牌省道省道台17線省道台61線縣道縣道縣道171號縣道174號縣道174號鄉道鄉道南1線、鄉道南2線鄉道南6線鄉道南17線(已廢止)、鄉道南18線鄉道南22線鄉道支線鄉道支線南1-1線。)

行經行政區域

[编辑]
臺南市[1][2]
  • 北門區:起點 0.0k,錦湖里(省道台17線省道台61線共構路段叉路;嘉南大橋南側)→埤麻園、北馬→舊渡仔頭(鄉道南2線短暫共線)→大白米→小白米→區界(白筏橋,跨急水溪排水支線,新田寮排水[16]
  • 學甲區:區界,光華里[7](白筏橋,跨急水溪排水支線,新田寮排水[16])→竿子寮→(鄉道南6線叉路)→(筏仔頭橋,跨急水溪)→筏仔頭→糞箕湖→新頭港(鄉道支線南1-1線叉路)→光華、中洲里交界處[7][13]縣道縣道171號,三連路交叉路)→中洲里中洲(縣道縣道174號,中洲路短暫共線)→區界(箍寮橋,跨將軍溪)
  • 將軍區:區界,仁和里(箍寮橋,跨將軍溪)→巷口(鄉道南22線短暫共線)→終點 12.094k(鄉道南18線叉路)

歷史沿革

[编辑]

支線

[编辑]

鄉道支線 南1-1線[23][9]

  • 起訖點:新頭港~中洲
  • 里程:3.169k
  • 行經行政區域:
  • 歷史沿革:

沿線景點及寺廟

[编辑]
  • 鄉道南1線沿線:
    • 北門區:北馬太興宮,舊渡仔頭吳保宮。
    • 學甲區:竿子寮巡安宮、廟主大王,筏仔頭忠臣殿,中洲陳姓桂記大宗祠、惠濟宮。
    • 將軍區:巷口陳氏宗靈閣、田都元帥、聖慈宮、天上明世宮。
  • 鄉道支線南1-1線沿線:
    • 學甲區:新頭港吳光覽紀念館,舊頭港鎮安宮、吳府元帥,中洲惠濟宮。

沿線政府機關、學校、醫院及其他設施

[编辑]
  • 鄉道南1線沿線:

連接道路

[编辑]

交流道

[编辑]

省道南鯤鯓交流道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地名注釋(外部連結)

[编辑]

以下為本條目內相關聯地名之注釋[24]

臺南市北門區北門區[永久失效連結]):
臺南市學甲區學甲區[永久失效連結]):
臺南市將軍區將軍區[永久失效連結]):

注釋

[编辑]
  1. ^ 1.0 1.1 1.2 Google Map上南1線路線定位:南1線鄉道
  2. ^ 2.0 2.1 2010年12月25日由省轄市臺南市和臺南縣合併升格改制為臺南市(直轄市),改制後面積2,192平方公里,人口187萬,詳見臺南市(直轄市)
  3. ^ 3.0 3.1 未來公路法會經由修法,將直轄市區內的「縣道」改編為「市道」、「鄉道」則改編為「區道」並調整主管機關的管理及養護權責,參見交通部公路總局討論區
  4. ^ 此段台61線為快速道路等級,需經由交流道方可進入。台17線則為台61線兩旁側線,亦為南1線實際連接道路。
  5.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地名檢索系統─「北門區舊渡仔頭[永久失效連結]」。
  6.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地名檢索系統─「北門區新渡仔頭[永久失效連結]」。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原為頭港里,2006年2月學甲鎮行政區域調整後,頭港里與光華里併為「光華里」。
  8.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地名檢索系統─「學甲區筏仔頭[永久失效連結](筏子頭)」。
  9. ^ 9.0 9.1 Google Map上南1-1線路線定位:南1-1線鄉道支線
  10.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地名檢索系統─「學甲區倒風內海[永久失效連結]」。
  11. ^ 麻豆美學工作室─「倒風內海[永久失效連結]」。
  12. ^ 鐵馬日記─「閱讀地圖之樂趣」。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中洲為大聚落,原劃有五個里:光華、白渚、民吉、光明、西進里。南1線進入中洲後的路段即為光華、白渚里界,再經民吉里。南1-1線進入中洲後的路段則為光明、白渚里界,止於西進里附近。2006年2月學甲鎮行政區域調整後,將白渚、民吉、光明、西進等四里合併為「中洲里」;光華里則與北邊之頭港里併為「光華里」。
  14.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地名檢索系統─「學甲區中洲[永久失效連結]」。
  15.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地名檢索系統─「將軍區巷口[永久失效連結]」。
  16. ^ 16.0 16.1 南臺灣河川環境資訊網 - 急水溪-水文、環境與地質. 南臺灣河川資訊網. 2009-12-30 [2010-08-12]. [永久失效連結]
  17. ^ 17.0 17.1 公告臺灣省縣鄉道及專用公路路線里程表. 政府公報資訊網. 臺灣省政府. 1966-08-01 [2010-06-10]. 
  18. ^ 18.0 18.1 18.2 當時的省、縣及鄉道是以重要性,而不是以編號來區別;而「169號」道路在公告中列在與南1線相同的鄉道列表中,所以應稱為「鄉道」,其他類似情況的還有數條公路。
  19. ^ 19.0 19.1 公告臺南縣鄉道公路計劃用地寬度. 政府公報資訊網. 臺灣省政府. 1970-09-04 [2010-08-06]. 
  20. ^ 20.0 20.1 公告「65年度臺灣省公路資料統計表」(續). 政府公報資訊網. 臺灣省政府. 1977-09-19 [2010-08-20]. 
  21. ^ 21.0 21.1 根據連接道路椿號,「和港」應就是現在將軍區仁和里的前身「和巷村」。
  22. ^ 22.0 22.1 公路總局六十年專刊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3-09.
  23. ^ 23.0 23.1 23.2 公路總局全臺鄉道路線表,(貓砂行控中心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7-30.)。
  24. ^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建置計劃─,(地名檢索系統,臺南市地名清單[永久失效連結])資料得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南1線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