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化學滲透.

化學滲透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5月1日)请協助改善这篇條目,更進一步的信息可能會在討論頁扩充请求中找到。请在擴充條目後將此模板移除。
離子由高浓度區域滲入低浓度區域。

化學滲透Chemiosmosis,或稱化學滲透偶聯)是離子經過半透膜擴散的現象,这种现象与滲透类似。化學滲透是離子的運動,离子穿過選擇性滲透膜,沿電化學梯度移动。更具體地的說,在細胞的呼吸或光合作用過程中,通過氫離子穿過細胞膜的移動產生了ATP。氫離子(質子)將從高的質子濃度的區域擴散到低質子濃度的區域,以產生ATP。氢离子由較多離子的區域滲入較少離子區域,直到內外濃度平衡為止。化學滲透通常發生在細胞呼吸作用中的ATP合酶(三磷酸腺苷合酶)裡,细胞利用該特性來製造ATP(三磷酸腺苷)。

化學滲透假說

氧化磷酸化涉及兩個過程——電子傳遞鏈和化學滲透——並發生在線粒體中。

彼得·米切尔 (Peter D. Mitchell) 於 1961 年提出化學滲透假說[1]。 簡而言之,該假說是呼吸細胞中大部分三磷酸腺苷 (ATP) 的合成來自利用 NADH 和 FADH2 能量穿過線粒體內膜的電化學梯度在富含能量分子(例如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過程中形成。

葡萄糖等分子被代謝產生乙酰輔酶A作為一種相當富含能量的中間體。線粒體基質乙酰輔酶A(乙酰輔酶A)的氧化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等載體分子的還原相耦合和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2]。載體將電子傳遞至線粒體內膜中的電子傳遞鏈 (ETC),電子傳遞鏈又將電子傳遞至 ETC 中的其他蛋白質。每個氧化還原轉移步驟的能量用於將質子從基質泵入膜間空間,以跨膜電化學梯度的形式存儲能量。質子通過 ATP 合成酶穿過內膜返回基質。線粒體通過 ATP 合酶的作用為 ADP 與無機磷酸鹽結合形成 ATP 提供了足夠的能量。

這在當時是一個激進的提議,並沒有被很好地接受。普遍的觀點是電子轉移的能量被存儲為穩定的高電勢中間體,這是一個化學上更保守的概念。能量中間體曾經被發現,並且有證據表明電子傳遞鏈複合體的質子泵浦變得太大而不容忽視。最終,化學滲透假說開始被支持,彼得·米切尔於 1978 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3]

化學滲透耦合對於線粒體葉綠體[4]、 以及許多細菌古菌[5]ATP 的產生非常重要。

質子動力

線粒體內膜的能量轉換以及呼吸鏈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學能與 ATP合酶催化的氧化磷酸化之間的化學滲透耦合[6][7]

離子跨膜運動取決於兩個因素的組合:

  1. 由濃度梯度引起的扩散作用力 - 所有顆粒都傾向於從較高濃度擴散到較低濃度。
  2. 電勢梯度引起的靜電力 - 質子 H+ 等陽離子傾向於沿著電位向下擴散,從膜的正 (P) 側到負 (N) 側。陰離子會自發地沿相反方向擴散。

這兩個梯度放在一起可以表示為電化學梯度

然而,生物膜磷脂双分子层是離子的障碍。這就是為什麼能量可以作為跨膜的這兩個梯度的組合來存儲。只有特殊的膜蛋白(如離子通道)有時才能允許離子跨膜移動(另請參見:跨膜运输)。在化學滲透假說中,跨膜 ATP 合酶是將質子自發流過它們的能量轉化為 ATP 鍵的化學能的核心。

因此,研究人員創造了質子動力(proton-motive force, PMF)這個術語,它源自前面提到的電化學梯度。 它可以描述為存儲的勢能(电化学梯度)的度量,作為跨膜質子和電壓(電位)梯度的組合。 電場梯度是跨膜電荷分離的結果(當質子 H+ 在沒有抗衡离子(例如氯化物離子 Cl)的情況下移動時)。

在大多數情況下,質子動力由充當質子泵的電子傳輸鏈產生,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吉布斯自由能將質子(氫離子)泵出穿過膜,從而分離穿過膜的電荷。 在線粒體中,電子傳遞鏈釋放的能量用於將質子從線粒體基質(N 側)移動到膜間隙(P 側)。 將質子移出線粒體會導致線粒體內帶正電的質子濃度降低,從而導致膜內部產生過多的負電荷。電勢梯度約為-170 mV [6],內部為負值 (N)。 這些梯度——電荷差和質子濃度差都在膜上產生組合電化學梯度,通常表示為質子動力(PMF)。 在線粒體中,PMF 幾乎完全由電成分組成,但在葉綠體中,PMF 主要由 pH 梯度組成,因為質子 H+ 的電荷被 Cl- 和其他陰離子的運動中和。 無論哪種情況,PMF 都需要大於約 460 mV (45 kJ/mol),ATP合酶才能產生 ATP。

參見

参考文献

  1. ^ Mitchell P. Coupling of phosphorylation to electron and hydrogen transfer by a chemi-osmotic type of mechanism. Nature. July 1961, 191 (4784): 144–148. Bibcode:1961Natur.191..144M. PMID 13771349. S2CID 1784050. doi:10.1038/191144a0. 
  2. ^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Raff M, Roberts K, Walter P. Proton Gradients Produce Most of the Cell's ATP.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Garland. 2002. ISBN 0-8153-4072-9. 
  3. ^ The Nobel Priz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hemistry 1978.
  4. ^ Cooper GM. Figure 10.22: Electron transport and ATP synthesis during photosynthesis. The Cell: A Molecular Approach 2nd.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00. ISBN 0-87893-119-8. 
  5. ^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Raff M, Roberts K, Walter P. Figure 14-32: The importance of H+-driven transport in bacteria.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Garland. 2002 [2023-07-30]. ISBN 0-8153-4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4). 
  6. ^ 6.0 6.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Nicholls9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Stryer L. Biochemistry fourth. New York - Basingstoke: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5. ISBN 978-0716720096. 

外部鏈接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化學滲透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