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用户讨论:Clithering/留言存档二.

用户讨论:Clithering/留言存档二

关于藩侯

[编辑]

我在新条目推荐写了一点看法,不知道能否争取您的意见。--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5月2日 (三) 02:10 (UTC)[回复]

一个链接以供参考,摘要:“在西方,"Margrave"(亦作"Marquis"或"Marquess")原为封于“边区”(Mark) 的诸侯,亦有译作“藩侯”、“边地侯”或“边疆伯”的,其地位起初与伯爵相当。但由于边区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侯爵的领土和地位便日渐重要,后来更凌架伯爵而成为仅次于公爵的诸侯等级,故被译为与中国第二等爵位(即“侯”或“侯爵”)相同的名称。”另请关注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07年8月#欧洲君主加注括号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应当将加括号的名称作为主页面。—Markus 2007年8月14日 (二) 13:05 (UTC)[回复]

有关“晚清荣誉系统”和“满州国荣誉系统”

[编辑]

昨天给你看的[1]提及清朝的授勋制度.

但那是网主的著作, 应有著作权.

我不懂维基里如何处理这种翻译的版权问题. 无论如何, 要知会原作者罢. 另外, 那些拼音, 似乎是用韦氏拼音, 又称威妥玛拼音 Dancheng 2007年5月2日 (三) 14:24 (UTC)[回复]

我找到这些文章, 可见原文作者对维基使用他的内容有要求:

http://www.google.com.hk/search?hl=zh-TW&q=Christopher+Buyers+site%3Awikipedia.org&meta=

Dancheng 2007年5月2日 (三) 14:34 (UTC)[回复]

我们正在讨论有关User:Eliot创建之条目

[编辑]

鉴于此用户创建了极多没有参考来源的条目,我怀疑他可能悄悄的改缺了历史,现在我们于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页内讨论这个话题,欢迎你参与讨论。--Eno TALK 2007年5月4日 (五) 23:54 (UTC)[回复]

文件删除请求:通知

[编辑]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Sir Matthew Nathan.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体原因及讨论请参阅该页面。图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如是者请尽快补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您,维基百科极为注重著作权,请参考相关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准则等指导页面。谢谢!--天上的云彩 云端对话 2007年5月5日 (六) 17:21 (UTC)[回复]

关于议会改革法案

[编辑]

继上次的卡苏里后,我又将英国议会的1832年改革法案1835年市议会组织法案1867年改革法案1884年改革法案这些刚刚考完的(邪恶)高考知识加了进百科中了,但始终只是预科所学,甚为粗疏,希望你可以像上次一样把一些英文维基的资料翻译,好大加丰富条目的质素。小弟对阁下的帮助十分感激,而且很喜欢看阁下编写的英国政治条目,而且近来编的一些关于英国政治及日本江户时代的条目都要得到大家大力帮小弟收拾残局先似番个人样,唯有再次的不胜感激!!!!Howard Cheng 2007年5月7日 (一) 14:31 (UTC)[回复]

再续议会改革法案

[编辑]

多谢你的提醒,初头我仲惊用参考资料会触犯版权呢!Howard Cheng 2007年5月7日 (一) 16:53 (UTC)[回复]

关于“勋衔”

[编辑]

多谢指点,正因为目前在这方面有分歧,才有这里的讨论:

  • 这里的主要矛盾是您支持的格式和维基目前的“中文名(英文名,生卒日期),……”有冲突
  • “第一代威灵顿公爵”并不属于“勋衔”与“称谓”,请问属于什么?
  • 我以为:“伊丽莎白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的简称,维基使用后者
  • 既然“Arthur Wellesley, 1st Duke of Wellington”其实是代表“1st Duke of Wellington Arthur Wellesley”,我建议使用“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的写法,就像“唐太宗李世民”
  • 结合上面两点的话,本来的“伊丽莎白二世(英文名,生卒日期),英国女王”或许可以写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英文名,生卒日期)”(此为一例,忽然发现英国王室人物目前大都是写成“伊丽莎白二世(英文名,生卒日期),英国女王”的,不像您所说的格式)

共识的形成不必要正式投票,这里决定的是维基上的格式,英国或者香港的文献可以参考,若您觉得上次的讨论不算形成共识的话,可以再开一次投票。 —Isnow 2007年5月10日 (四) 13:46 (UTC)[回复]

您所说的用法确实是一种存在的惯例,不过更偏向英语体例:
  • 在某些语言如英语中,博士、教授(、牧师、神父等,我不是很清楚),这些称谓是必须和名字相连的,但在中文中不一定:比如用英语说一句话“Dr. Chen Tai Man ...”,在中文中会简单说成“陈大文 ...”(这里不是翻译)
  • 您提到的用法中,一般没有“(英文名,生卒日期)”这一项,而将这一项放在一长串的勋衔之后,就显得和需要注释的部分太远了
希望您能考虑一下中文应用环境。(虽然布什这两天为了见英国女王补习礼仪,但在他自己家里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的)—Isnow 2007年5月11日 (五) 11:49 (UTC)[回复]
谢谢您日后不再于姓名后标示“勋衔”,这里没有别的意见了。—Isnow 2007年5月11日 (五) 12:37 (UTC)[回复]

上面说的是关于第一段,关于条目命名,我认为:

请不要进行移动,如维克多·卡文迪许,第九代德文郡公爵这种命名。—Isnow 2007年5月14日 (一) 09:06 (UTC)[回复]

您上次称“第一代威灵顿公爵”之类为“封号”:
  • 中文版在姓名不重复的情况下是不加消歧义的,我认为“封号”不属于姓名的一部分
  • 中文的生卒是以姓来排列的,请不要另创新例“...按例应该编到“D”或者“德”,而不应该是“C”或“卡””
Isnow 2007年5月14日 (一) 11:26 (UTC)[回复]
您指现在是““封号”比“姓名”更具普遍性的时候”?
  • 我以为这个判断可能只在英国成立
  • 当一个分类里大多数人都是以姓氏进行排列的时候,将某些人按照他们的“封号”插入,而忽略他们的姓氏,我认为不合理
  • 您可以在诸如“英国贵族”的分类里采用按照“封号”排列的方式
  • 参考现有的法文条目fr:William Cavendish (1er duc de Devonshire)fr:Victor Cavendish,封号也只是以消歧义的形式出现的
Isnow 2007年5月14日 (一) 12:13 (UTC)[回复]
我想,您已经理解我的意思了,为了是中文版也不至于成为“一个混乱的版本难以令人信服”,请不要在中文版再另创新例了;至于某些领域特定的称呼,可以采用重定向解决。—Isnow 2007年5月14日 (一) 13:46 (UTC)[回复]
目前的命名规则已经能够解决您提出的问题了:
  • 姓名不重复的时候,使用姓名
  • 名字重复的时候,采用消歧义格式
  • 有其他称呼,使用重定向
若您认为“封号”是名称的一部分,放到人物命名中,这属于新的规则,我不认为中文版需要采用。—Isnow 2007年5月14日 (一) 14:00 (UTC)[回复]
请提供“建议现时折冲的方向可参照日文格式”的链接,谢谢。—Isnow 2007年5月15日 (二) 12:17 (UTC)[回复]
顺便问一下,“第四代三文治伯爵约翰·孟塔古”和“约翰·孟塔古,第四代三明治伯爵”,您倾向哪一种?—Isnow 2007年5月15日 (二) 12:53 (UTC)[回复]
我原倾向消歧义格式,对上述两种,感觉后者的视觉效果较好,谢谢讨论。—Isnow 2007年5月15日 (二) 13:12 (UTC)[回复]

回应

[编辑]

我不是很明白你说的问题是怎么回事,但我不介意你作重新定向。—Hennessy 2007年5月12日 (六) 14:09 (UTC)[回复]

您新建的以上类别没有给出母类别(上一级分类),这样会造成该类别的孤立(会在系统的待分类类别中列出),我提供了适当的母类别,也欢迎您提出意见。如果您对“页面分类”感兴趣,请参阅Wikipedia:页面分类Help:页面分类入门,还可以参加分类专题。谢谢,并祝您维基愉快!-下一次登录 2007年5月21日 (一) 00:12 (UTC)[回复]

邀请

[编辑]

欢迎参与《世界七大奇迹网上投票》长城为候选地之一,2007年7月7日于葡萄牙里斯本发布投票结果。请阁下互相转告维期百科朋友、并动员亲友参与长城的投票工作。Cncs 14:18 2007年5月31日 (UTC)

文件删除请求:通知

[编辑]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Cohsepicket.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体原因及讨论请参阅该页面。图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如是者请尽快补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您,维基百科极为注重著作权,请参考相关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准则等指导页面。谢谢!--Hawyih 2007年6月4日 (一) 19:36 (UTC)[回复]

关于贵族头衔的序列

[编辑]

欧洲各国君主的世系中都是用“世”而非“代”,那么称呼上使用“某公爵几世”会比“第几代某公爵”会好一些?因为后者感觉像是这个爵位的传承都是隔了代的,但是爵位是可以在平辈之间继承的,比如弟弟继承哥哥的头衔。请指点

--Flyfiame (talk to me) 2007年6月26日 (日) 9:03 (UTC)

感谢阁下提点

[编辑]

就有关英国首相的资料更新,小弟感谢阁下提点,以后还请指教指教—RockLi 2007年6月27日 (三) 07:24 (UTC)[回复]

费罗的条目名称

[编辑]

感谢你在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中的意见,我在新建费罗条目的时候,已考虑过使用全名,但是他全名Scipione del Ferro的中文译名在网上几乎未曾见,我选择了曾经出现过但是很罕见的希皮奥内·德尔·费罗作为条目内的描述,但并没有将其作为条目名,而是使用了费罗这个在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名称。如果你有费罗全名的确切中文译名,或知道意大利人名的音译方法,请告知或建立费罗到它的重定向。— Markus  正在被提名维基内容专家  2007年7月1日 (日) 10:31 (UTC)[回复]

2007年香港夏聚

[编辑]


谨订于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下午三时
假香港城市大学康乐楼9楼城峰阁举行



敬备茶点 恭候光临 恳赐花篮


如未克拨冗光临,请到这里覆示
(({1))}敬约
(({2))}

—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7月8日 (日) 05:45 (UTC)[回复]

希望你能够抽空时间参加聚会,共迎香港维基人的盛事。—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7月8日 (日) 05:45 (UTC)[回复]

新条目推荐:一问多荐解决方案投票中

[编辑]

Wikipedia:投票/新条目一问多荐的相关问题正进行投票,以得一条提问举荐多个条目的解决方案。希望阁下参与表决,谢谢!—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7年7月9日 (一) 11:21 (UTC)[回复]

第五次动员令

[编辑]

第五次动员令将在7月15日开始,8月31日结束,欢迎各方维基人参加。

本次动员令是大动员令+小动员令的模式,3个主题的小动员令分别是:消灭外文动员令历史动员令世界遗产动员令。规制与前次大致相同。

“消灭外文动员令”要求参与者从翻译任务的100个条目中选择条目,完成翻译。

详细规定参见Wikipedia:动员令/第五次动员令

请收到此邀请函的维基人,将此邀请函发给其他维基人,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高维基的品质。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成败关键之一,谢君之合作。—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2007年7月10日 (二) 17:58 (UTC)[回复]

Durham

[编辑]

加不进去-{A|}-,达拉谟非香港常用用法,我已发信查问英国领事馆,询问中文译名。Azurino唔系食嘢唔做嘢吹水唔抹咀 2007年7月13日 (五) 09:02 (UTC)[回复]

文件删除请求:通知

[编辑]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House of Lords.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体原因及讨论请参阅该页面。图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如是者请尽快补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您,维基百科极为注重著作权,请参考相关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准则等指导页面。谢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7月24日 (二) 03:53 (UTC)[回复]

首次巡回定期聚会将在元朗

[编辑]

香港维基人第一次巡回定期聚会

[编辑]

有关人物分类

[编辑]

我是参照分类“前立法会议员”作出改动的,因该分类也同样把前立法局议员包含其中,为免混乱我在分类页上已作出注明。至于以英文还是姓氏作索引,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用姓氏好一点,至于外籍人士,我是见大部分用姓氏才跟一并改作姓氏索引。— Khris Khen  talk  2007年8月11日 (六) 07:39 (UTC)[回复]

若有人在回归前后也担任上述两机构议员又怎算呢?而且基本上只是上述机构改了名。其实我对于一个机构的不同名称各自建立条目或分类总是感到好像没什么必要。— Khris Khen  talk  2007年8月11日 (六) 07:58 (UTC)[回复]

大不列颠旗帜

[编辑]

大不列颠旗帜正在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恳请君能投下支持的一票并提出意见,谢谢!--Finblanco 2007年8月24日 (五) 10:12 (UTC)[回复]


街灯电箱150号有2项讯息给您

[编辑]

您好!以下是2则重要讯息,烦请 阁下阅读:

第五次动员令──最佳条目评选

[编辑]

第五次动员令已经结束,并正进行动员令最佳条目评选,欢迎您前往参与。

紧急:User:石被提名罢免

[编辑]

维基管理员User:石提名罢免,但理由有争议,恳请 阁下前往协助调停。谢谢!

以上讯息 by:街燈電箱150號 开箱维修(抢修) 抄表 检验证明
注:这个讯息是从User:Cdip150/PKMSG透过“subst:”语法所产生的文本,可能会与其他人的讯息重复。

请一起来关心让维基更好

[编辑]

感谢您对维基作出的贡献。维基之所以能够融合大家的智慧,最主要来自于方针的执行与共识的形成,除了使用者尊重方针与参与共识的讨论过程以外,管理员群在这方面也有引导使用者了解方针和促进共识的产生,并且在共识形成之后付诸实行。因此,管理员对于分张的认识与尊重,参与共识的积极性也就需要格外的付出心力,以取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然而,当一两位管理员可能不明白这方面的重要性时,他们有可能会影响整个管理员群的形象,社群对他们的信任,以及日后劝导使用者尊重方针和参与讨论,这对于维基的发展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您一起来关心。

目前,有一位管理员因为上述的原因,正在进行权力取消与否的投票。请您加入一同讨论与关心您的付出以及让维基更好。谢谢。—cobrachen 2007年9月21日 (五) 18:59 (UTC)[回复]

文件删除请求:通知

[编辑]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Colonial BadgeBlack.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体原因及讨论请参阅该页面。图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如是者请尽快补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您,维基百科极为注重著作权,请参考相关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准则等指导页面。谢谢!-- Billy 香港人的讨论贡献 2007年9月22日 (六) 12:59 (UTC)[回复]

叶刘淑仪/Temp

[编辑]

不如为何阁下要另起炉灶建立此页呢?解除保护过后,应该要把“叶刘淑仪/Temp”移动回到“叶刘淑仪”吧?要知道,合并编辑历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呢……--minghong 2007年10月4日 (四) 17:43 (UTC)[回复]

当然可以这样做。我只是觉得奇怪,所以才问问。不过你要小心不要覆写了别人在2007年10月4日 (四) 09:35以后所作出的编辑啊。--minghong 2007年10月4日 (四) 17:59 (UTC)[回复]

邵逸夫

[编辑]

有关邵逸夫条目:第一、无法证实该报提供的照片有没有修改过。第二、该报根本没有可稽查的证据,来证明证上日期乃农历,文中没有交待具名的来源(例如邵氏公司、他太太之类),可以是“断估”。第二、如果证上的日期是西历,维基就要被传媒再陷于不义,维基信誉受损谁来负责?一错再错,我们还不学乖?—Srr(来走走)— 2007年10月7日 (日) 12:52 (UTC)[回复]

文件删除请求:通知

[编辑]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Lo Tak-Shing.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体原因及讨论请参阅该页面。图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如是者请尽快补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您,维基百科极为注重著作权,请参考相关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准则等指导页面。谢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10月19日 (五) 01:10 (UTC)[回复]

欢迎继续抄袭

[编辑]

我的版本 vs. 你的版本
多谢 Clithering 您的欣赏, 我相信模仿是最诚恳和最具善意的奉承。但建议日后采用本人作品前, 请先通知本人, 方便大家协商如何一同改进作品、以便携手合作, 缔造双赢局面。 BringItOn 2007年10月19日 (五) 14:49 (UTC)[回复]

我重申: 模仿是最诚恳和最具善意的奉承。
请明白以下几点:
1) 我何时向您提出过侵权2字呢?
2) 原意也不是向您讨回什么法律观点, 我跟本不需要。
3) 谁说您犯了法呢? 至少我没有说过, 对吗?
4) 如果那些“全部”都是出自您手笔的, 请您现在不防立即说明, 告诉我。(请不要对我说假话, Clithering, 您要有良心, 诚实。)
5) 我现在提出的是: 我绝对欢迎您“利用”我的创作 (看, 我连“抄袭”2字都不提, 以示善意)。
6) 但请您明白, 请事前先通知本人一声, 这是我最低限度的要求, 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您明白吗? 说不定, 您有更好的建议给我呢? 我亦可能有更好的建议给您。大家携手合作, 多好? BringItOn 2007年10月19日 (五) 16:03 (UTC)[回复]

既然你明白覆写具有贬义和负面含意, 但不愿意行使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 那么请君自重。因为我永远都不会明白, (也不想知道) 那些喜欢覆写别人创作、不尊重他人的人, 他们脑里想着什么。莫非这样得着的满足, 会大过自己亲手的创作? 请君尊重他人。 据我所知, 这次以经不是你第一次覆写别人的编辑。
Grow up, son. BringItOn 2007年10月20日 (六) 03:41 (UTC)[回复]

维基研究协助

[编辑]

Clithering您好,我是就读于中国文化大学新闻研究所的学生邱家纬,目前正进行一项对两岸三地维基人的研究,需要许多维基用户的协助。这份研究曾在07年的维基年会发表过,也访问过来自中国大陆、香港与台湾的维基用户。现在更需要大量的问卷资料辅助,希望您能够提供维基的编辑经验。这份问卷只需要花您两分钟时间,但是对维基领域研究有很大贡献,谢谢您的帮忙!

这份问卷的询问范围仅于编辑过程与经验,不涉及私人资料,请您安心。

问卷网址:http://www.my3q.com/home2/184/loat5oo/88988.phtml

看在我挨家挨户去留言的份上,帮帮我吧!—樱花猴 2007年10月30日 (二) 10:14 (UTC)[回复]

书名号

[编辑]

“单括号用于被注引的“文章”,书名号则用于被注引的“书本”,应该是两岸三地通则。”此语错矣。中国大陆之标点符号方法中,单书名号〈〉必须与双书名号《》嵌套使用,双书名号既可用于“文章”,亦可用于“书本”。—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07年11月20日 (二) 08:38 (UTC)[回复]

勋衔

[编辑]

我觉得我只系为四个甚本的勋衔作出颜色

violet比GBM

Gold比GBS

Silver比SBS

Bronze比BBS

希望比人一望就知系对香港作出贡献的人而非称号 —Felixwpl (留言) 2007年12月7日 (二) 10:55 (UTC)[回复]

以上留言由Felixwpl提供。—Clithering of Kowloontête-à-tête2007年12月7日 (五) 17:54 (UTC)[回复]

请你帮一帮忙

[编辑]

在互助客栈方针里,你曾发此言:

我又不明白什么“韦俊安在香港以外不曾出现”,阁下在韦俊安讨论页自制的列表不就显示在马来西亚、国内第二大通讯社和台湾也有使用吗??“在香港以外没有任何主流媒体使用”如何结论而来?

Talk:韦俊安里,你曾发此言:

另外我又不明白什么“韦俊安在香港以外不曾出现”,阁下在上面自制的列表不就显示在马来西亚、国内第二大通讯社和台湾也有使用吗??在香港以外没有任何主流媒体使用”如何结论而来?

其实那表格我有份编辑但忘留签名,因为我想把表格改为人人也可补充资料的平台。现引起误会(马来西亚、国内第二大通讯社、台湾不是 msuker 写的),你可以自行删除我引用你的留言吗?我不想这误会愈弄愈大,恳请你自行删除。否则我可能会被文革批斗,谢。 私は中国学の大師◆■◆Hoinapbaktsyn 2007年12月8日 (六) 13:54 (UTC)[回复]

哈啰,打扰你一下

[编辑]

请问你有没有使用Windows Live MessengerSkype吗?如果有的话如果发什么事,我们也可以先私下讨论。—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12月8日 (六) 14:16 (UTC)[回复]

既然这样……我晚一点会找你。—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12月8日 (六) 14:24 (UTC)[回复]

已经寄给你了,希望你在讨论中不要受到挑拨。—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7年12月11日 (二) 13:17 (UTC)[回复]

我已经提出说明

[编辑]

请见互助客栈方针,其实我昨天才从香港回台湾,今天注意这个讨论串看了一整天,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切入,本来不想发言,后来觉得实在看不下去,因此就它的起源、历史与发展大致简介一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Theodoranian|虎儿 =^-^= (留言) 2007年12月10日 (一) 16:48 (UTC)[回复]

Durham

[编辑]

请问可以明言我的移动有什么问题吗?英格兰的Durham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Durham知名度相距不大,而且条目已经作出平等消歧义(德罕),再用这地名的一个异名不加上消歧义括号作为条目名称似乎说不过去吧?还是“达拉谟”专指英国的Durham?—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1:06 (UTC)[回复]

从您的发言,我推断您对Wikipedia:消歧义的方法不甚了解。使用主题目消歧义(在消歧义页面加上“消歧义”三字)的条件是“各种定义中有一个是明显地较普遍的”,达勒姆条目应该不属这个情况吧?但看来您针对的并不是消歧义括号,而是我把达拉谟改成达勒姆。我不明白的是,如果原创者命名条目的方式有问题(不是译名本身问题),后来者有责任保留原创者使用的译名吗?—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1:54 (UTC)[回复]
“德罕条目内的所以地方,其名称全都是源于英国的达拉谟。”真的吗?德罕 (北卡罗莱那州)条目就有一句“由于名称相同,再加上美国有许多地名都是起源于英格兰,因此很多人都误会达勒姆的命名与英格兰的达勒姆市有关,却不知两地的地名之间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的关连。”另外中文版和英文版维基是两回事,他们为什么不为英国达勒姆条目加上消歧义括号可以参考这里,但我认为这个与中文版条目命名方法没有任何关系。其实还有波兰语、挪威语、日语等版本给英国达勒姆加上消歧义括号,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对英文版马首是赡,君不见他们对条目的处理有的也是一塌糊涂?(基辅就是个好例子)—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2:27 (UTC)[回复]
北卡罗莱纳州达勒姆地名来源参考其官方网站,另外我不认为只有“大部分中文使用者都不认为“达拉谟”是指英国的“达拉谟””才有需要建立平等消歧义页面。—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2:49 (UTC)[回复]

如果您想了解美国达勒姆的知名度,可以参考Google搜索结果,不过您似乎不大信任网路搜寻器。—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2:54 (UTC)[回复]

如果您这么介意“达勒姆”这个译名的话,可以把英国Durham条目移动到达拉谟 (英国)或达拉谟 (英格兰)或达拉谟 (达拉谟郡)(但究竟何者为佳我没有研究),然后把现在的达拉谟条目页重定向到消歧义页面德罕。—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2:58 (UTC)[回复]
那么您说说我的佐证如何“有欠客观”?如果确为如此,您认为还需要什么佐证支持我的移动?我已经说了“英格兰的Durham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Durham知名度相距不大”,您不信的话可以Google,再不信的话我也没办法。—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3:14 (UTC)[回复]
如果您不认同以全互联网为范围进行搜索,那么在较权威网站的网域之下又如何呢?新华网:[2][3]。我们“主观判断”的根本分别就是我曾尝试提出资料来源而您没有,难道您认为您一脑子的知识抵得上千千万万的互联网使用者?一味说别人的来源如何主观如何无用别人要求您指出何谓适当的参考来源您却避而不谈,还有资格以坚持学术性自居?—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4:24 (UTC)[回复]

我什么时候有说新华网代表了所有地区中文使用者?我只是希望您明白还有很多人听到Darham不一定想起英国的那个。—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4:39 (UTC)[回复]

理性的讨论不单在乎语气,更重要的是讨论态度,您回退我的移动举证的责任原本在您。我列出了资料您却以纯粹的主观感受加以否定,这肯定不是理性讨论者的所为。—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4:53 (UTC)[回复]
您还是没有回答您究竟想要什么具体的“具说服力、学术性”的理据(您这样是不是暗示新华网不具说服力、没有学术性?)。从您“难道我只需要提供几本书或网页”一句,我觉得您似乎对我们需要的材料有所误解。我们要知道的是“达勒姆”在整个汉语区的普遍使用情况,拿一两本书来说事显然不具代表性,要达成这一目的,网路搜寻的效果要比查阅传统文献为佳。—Quarty 2007年12月12日 (三) 17:28 (UTC)[回复]

各为英国和美国达勒姆在新华网网域下的首10页搜索结果做了统计:

"达勒姆" 英国
排名 主体事物 出现频率
1 达勒姆大学 28
2 英国达勒姆(城市) 24
3 达勒姆郡 20
4 德国施潘达勒姆 15
5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 12
6 其他 4
"达勒姆" 美国
排名 主体事物 出现频率
1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 22
2 德国施潘达勒姆 20
3 达勒姆郡 19
4 达勒姆大学 17
5 英国达勒姆(城市) 14
6 其他 7

两组结果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指向达勒姆大学或达勒姆郡,而达拉谟条目指的是城市本身,两者性质不同,不应都算到“英国的达拉谟”头上。另,您列举的那些条目中,同名城市的知名度都不如两个达勒姆般接近。—Quarty 2007年12月13日 (四) 12:57 (UTC)[回复]

请问阁下“考文垂、多佛尔、雪菲特、斯特灵、利兹、普雷斯顿、比肯斯菲尔德等等(不能尽录)都似乎乎合阁下的移动准则”何以得出?—Quarty 2007年12月13日 (四) 13:04 (UTC)[回复]
新华网是不会用其他译名的了,如果您要用其他“通用译名”搜索,请提出可靠网站,我为您代劳。—Quarty 2007年12月13日 (四) 13:07 (UTC)[回复]
我们要考虑的是英国达勒姆作为城市的知名度。假如有一天达勒姆大学改名ABC大学,达勒姆郡改名ABC郡,那么您认为“ABC大学”和“ABC郡”的搜索结果应被考虑吗?—Quarty 2007年12月13日 (四) 13:11 (UTC)[回复]
同名城市的多寡不是衡量条目消歧义方法的准则,知名度才是。我也不认为达勒姆大学和达勒姆郡会改名,我想提出的是如果我们一同考虑此两者的搜索结果,那么搜索美国达勒姆也要加上“杜克大学”的结果。—Quarty 2007年12月13日 (四) 13:25 (UTC)[回复]

感觉您在回避问题。每条条目都有其独特性,即使扯到上天下地对讨论达勒姆条目的处理方法也没有任何用处。您今天提出2个个案还好,但难保明天您不会提出20个、200个,这样岂不是没完没了?—Quarty 2007年12月13日 (四) 17:19 (UTC)[回复]

我认为您提出的纽波特比肯斯菲尔德两例有一定说服力,已提交互助客栈讨论,请移玉步前往补充。—Quarty 2007年12月15日 (六) 06:09 (UTC)[回复]


英国国民(海外)

[编辑]

关于你回退英国国民(海外)的编辑,我觉得我们不必死硬跟随英文版,它不是权威,任何人也可以修改它,一如中文维基。我亦只是重组段落,并无大肆修改。例如原句:

然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会接管香港主权的消息,在当时仍然令普遍香港人对前途感到担忧,因此为了有效控制及避免香港人移民到英国及其他地方,以及增强香港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一系列针对香港居民的《英国国籍法案》遂自1985年起纷纷制定。

改为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会取得香港主权的消息,在当时普遍令香港人对前途感到担忧。当时,香港人口逾500万人,在英国属土中人口最多,名义上拥有英国属土公民身份的香港人估计达350万,另约200万香港人具资格申请为英国属土公民。为了防范大量移民可能涌到英国或其他地方,同时为稳定民心,一系列针对香港居民的《英国国籍法案》自1985年起陆续出台。

我只是想精简句子及使句子通顺(如:我们不会说“接管主权”(可以说“接收主权”);另外,是“某某消息令某人担忧”,“对于”二字可删去)。同时,我将英国欲“有效控制及避免香港人移民到英国及其他地方”的原因点明(即香港人口众多),理清前因后果。--Gakmo (Talk) 2007年12月27日 (四) 17:26 (UTC)[回复]

寇松

[编辑]

您好。因为看见您编写了非常多的英国政治人物条目,相当钦佩。想问一下,您对这个人有没有兴趣写?—ニャン ワン 2008年1月10日 (四) 02:00 (UTC)[回复]

嗯,收到!如果真的想写大作品的话,不妨就像之前写港督一样,以优良甚至特色条目为目标吧!加油!—ニャン ワン 2008年1月11日 (五) 02:10 (UTC)[回复]

立法会

[编辑]

可参照彭定康亦有PC等,只系一种种谓—Felixwpl (留言) 2008年1月13日 (日) 15:42 (UTC)[回复]

名衔后续

[编辑]
  • 看到您在User talk:Felixwpl的留言,了解到某些名衔的颜色及使用没有来源。若是确定如此,请帮忙删除这些修订。
  • 在名衔有颜色,且过长的情况下,带名衔的格式与格式“中文名(英文名,生卒日期)”差异太大,个人建议使用注释方式,如李凤英,您以为如何?

Isnow (留言) 2008年1月13日 (日) 15:55 (UTC)[回复]

参见格式

[编辑]

香港特别行政区排名名单(二零零八年一月)中的格式为:

  • 曾荫权先生, 大紫荆勋贤
  • 唐英年先生, GBS, JP
  • 范徐丽泰议员, 大紫荆勋贤, GBS, JP
  • 李卓人议员
  • 杜叶锡恩女士,大紫荆勋贤

Isnow (留言) 2008年1月14日 (一) 11:28 (UTC)[回复]

(:)回应排名名单中也没有GCMGCBE等,也没有LLBMBA等,难道要全被删除??—Felixwpl (留言) 2008年1月14日 (一) 14:23 (UTC)[回复]

1997年之后的一些参考:

提到:

  • 曾 荫 权 议 员 , GBM, JP
  • 唐 英 年 议 员 , GBS, JP

Isnow (留言) 2008年1月14日 (一) 16:20 (UTC)[回复]

希望能看到您的后续发言,提供香港以外,或97年以前参考格式。—Isnow (留言) 2008年1月25日 (五) 20:12 (UTC)[回复]

能否对“请注意香港政府的排名名单是代表香港政府的政治立场,维基百科不受个别政治立场而被影响。”提供更多的参考格式?—Isnow (留言) 2008年1月27日 (日) 17:31 (UTC)[回复]

谢谢提供教育统筹委员会第 五 号 报 告 书(1992年)立法局会议过程正式纪录(1994年),这正是我们需要的“香港以外,或97年以前参考格式”:
Isnow (留言) 2008年1月27日 (日) 18:15 (UTC)[回复]

You got mail

[编辑]

请检查你的邮箱。—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8年1月21日 (一) 01:07 (UTC)[回复]

暴龙正在进行特色条目候选,请求阁下前往关注,并进行投票或留下意见,以供修改。—hoseumou 2008年2月2日 (六) 10:45 (UTC)[回复]

2008年香港维基社群第二次春聚

[编辑]
邀请您的维基人是:—费勒姆 费话连篇 2008年2月26日 (二) 14:01 (UTC)[回复]

恭请阁下参与2008春聚讨论

[编辑]
邀请您的维基人是:—W.F. Siu 2008年2月28日 (四) 14:18 (UTC)[回复]

1973年5月拍卖会谁人投得车牌?

[编辑]

Clithering:

是首次车牌拍卖,每次拍卖有多个车牌同时推出,但与18号车牌无关。

Chong Fat (留言) 2008年3月4日 (二) 14:40 (UTC)[回复]

括号前留空格不是惯例吗?没留空格的要快速删除呀。这类错误标题挂上((d|wr)),都会获管理员删除。
WeltanschauungĤòĭnäþbåķtšýñ 2008年3月9日 (日) 13:09 (UTC)[回复]

所言甚是。我不应移动。WeltanschauungĤòĭnäþbåķtšýñ 2008年3月9日 (日) 13:21 (UTC)[回复]
我想了一晚,又觉得我的移动应该是对的。“BN(O)”是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简称。(O)前没有空格是因为“BN(O)”是简称,你看(Overseas)前也有空格。BN(O)没有对应的中文简称,只有全称英国国民 (海外)。既然是全称,(海外)前应该有空格了。不知这样想对不对?WeltanschauungĤòĭnäþbåķtšýñ 2008年3月10日 (一) 08:56 (UTC)[回复]

留意到英国国民(海外)的inter -wiki全部都错了,请你修改。WeltanschauungĤòĭnäþbåķtšýñ 2008年3月14日 (五) 06:31 (UTC)[回复]

重新讨论香港维基社群的聚会

[编辑]
邀请您的维基人是:Mahoumatic (留言) 2008年3月13日 (四) 18:05 (UTC)[回复]

邀请参与2008年香港春聚

[编辑]


Re:宫内大臣剧团

[编辑]

谢谢提醒,已改为最初的宫内大臣剧团,刚才我读了一遍《亨利八世》的剧本,里面也是译作宫内大臣。-)—木木 (发呆中) 2008年3月25日 (二) 16:15 (UTC)[回复]

网上“宫内大臣剧团”的用法不少,如[4],而“宫廷大臣剧团”亦有相当数量,如[5],而“宫务大臣剧团”几乎没有。—木木 (发呆中) 2008年3月27日 (四) 20:59 (UTC)[回复]

香港维基媒体协会正接受会员申请

[编辑]


径启者:

很高兴通知大家,香港维基媒体协会现正接受会员申请。为方便各位进行申请,协会相关人员和义工将会通过巡回服务,定点收集申请表格。


请各位在此查阅适合阁下的时间及地点,亲身递交表格。同时请依照该页面上的指引,预备相关文件,以便当日程序可以顺利进行。


若阁下未能通过巡回服务递交申请,或有任何查询,请通过协会公共电邮地址联络协会秘书,以便我们作进一步的安排。

  此致
各位香港维基人

2008年4月9日 (三) 17:32 (UTC)


文件删除请求:通知

[编辑]

您好。您上传的文件Image:HKCEC Foundation 1986.jpg已列入Wikipedia:删除投票和请求中,具体原因及讨论请参阅该页面。图片可能是缺乏图像版权标志等重要资讯,如是者请尽快补充,否则文件一定会被删除。同时借此机会提醒您,维基百科极为注重著作权,请参考相关的Wikipedia:图像使用守则#版权Wikipedia:版权信息#图像指导以及wikipedia:合理使用准则等指导页面。谢谢!--—TL () 2008年4月19日 (六) 09:07 (UTC)[回复]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用户讨论:Clithering/留言存档二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