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讨论:陈寅恪.

讨论:陈寅恪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哲学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哲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哲学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传记专题 (获评未知重要度
这个条目属于传记专题的一部分,用于整理和撰写维基百科中的人物条目。欢迎任何感兴趣的参与者加入这个专题参与讨论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工作组图标
本条目由科学家传记工作组(标记为未知重要度)提供支持。
基础条目 条目“陈寅恪”已被列为人物主题的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之一。请参见中文领域基础条目以了解详情,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陈寅恪的读音问题[编辑]

陈寅恪的姓名读音存在争议,不同的文献支持不同的读音方法,而关于这点在编辑历史中,被反复修改。甚至出现了参考资料与对应的内容不符、注音符号和拼音符号不符的问题。读作yínquè[1],也有读作yín[2]皆有对应文献支持。我在上一次编辑中,在条目中重新整理了两个对应的读音和支持的文献。如果您觉得需要改写,尤其是想要删除掉其中某个读法的话,可以先在这里进行讨论,避免编辑战,谢谢。

Delton留言2024年5月8日 (三) 03:39 (UTC)[回复]

陈寅恪籍贯问题[编辑]

你好!这里和你讨论籍贯问题。陈氏三代人都在长沙生活过,到了第三代时,是应该认为籍贯了。并且出生地也是认籍贯的重要条件。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即开始在长沙担任湖南巡抚;长子陈三立(出生地不详)在长沙长住;陈寅恪在长沙出生长大。他已经是第三代了,并且出生地也在长沙,完全可以算为湖南人。

相关参考: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祖父籍贯浙江绍兴。周恩来一般被算作江苏人。胡锦涛,出生于江苏泰州,曾祖父籍贯安徽绩溪。胡锦涛官方写法是安徽人,一般认为是江苏人。涓生 03:51 2005年12月26日 (UTC)

不好意思,我这里时差的缘故要睡觉了,所以我留言以后擅自改了回来……自己也知道这样不礼貌。先向你道个歉。^_^涓生 04:01 2005年12月26日 (UTC)

  • 籍贯除了客观的一些标准之外,重要的还在于本人的认同。陈寅恪的籍贯历来是作江西修水,他本人虽然出生在湖南,但是从来都是用江西祖籍,没有用过“湖南人”这类说法。周恩来自言是江苏淮安,祖籍鲜为人知,这些都是由本人的使用造成的。把陈寅恪列入湖南人,我感到相当地惊讶。如果按照三代的理论,也能够算是。但是请记住,这类问题,认同——本人的认同,他人的认同——的因素很重要。--Fugu 04:04 2005年12月26日 (UTC)

是的,我忽略了认同的问题了。在多个籍贯可选的情况下,本人认同和他人认同是重要因素。其实我也一直把他当江西人,只是最近在网络上浏览时看到相关的评论,有江西人认为陈寅恪是长沙人。当时也挺惊讶的,查询资料以后觉得确有一定的道理才在维基上修改了。从历来的舆论来说,确实绝大部分算他做江西人,很少有把他算做湖南人的,包括湖南自己的媒体在内。在认同度上,他和胡锦涛、周恩来的籍贯的比例是不同的。那么还是改回去吧。我先睡觉了,祝好!涓生 04:16 2005年12月26日 (UTC)

恪字读音[编辑]

文字语气过于偏颇,显失中立。酌情改写。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逝世[编辑]

听说陈寅恪先生是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活活打死的,不知是否确有其事? --61.218.27.142 05:17 2006年6月3日 (UTC)

文革期间、学说、学术思想

Lessing0所做修改,并无出处。“文革期间”其所加入的个人评论“尽管个别文人渲染陈寅恪所受的“迫害”,事实上,政府从未稍有失礼...”,已违反维基百科基本原则,更何况其去事实甚远。

其他“学说”处将原文“开创以诗证史、以史解诗的学术方法”尽然改为“继承满清奴才式学风,鼓吹以诗证史、以史解诗”,对陈寅恪学说竟然也做出如此荒唐评价,不得不予以删除。其余类似“满清奴性”之类修改还有一二处,因为不熟悉维基操作,无法一一复原。

Zhanglpg (留言) 2010年1月15日 (五) 05:34 (UTC)zhanglpg[回复]

执教清华

自视甚高的刘文典认为西南联大文学院真正的教授只有“两个半”,陈寅恪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自己只能算半个。他甚至公开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

这一节中刘文典“两个半”之语是否对应的是他对《庄子》的看法:“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就是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不知道将陈寅恪先生视为其中之一是哪里的说法?—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陈恪文(对话贡献)于2017年10月8日 (日) 07:42 (UTC)加入。[回复]

关于范文矛盾的地方[编辑]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通过留学期间的学习,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234,1923年陈寅恪在〈与妹书〉中明确地表示“我今学藏文甚有兴 清华时期 [编辑]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国,.............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得遍阅故宫满汉文宗7。陈寅恪本人是谦虚的,自称:“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8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仍经常到东交民巷向钢和泰学习梵文。 既然已经很精通梵文,为什么还要经常找别人学习梵文呢?Sa8 (留言) 2010年8月17日 (二) 18:01 (UTC)[回复]

想是为精益求精,继续深造以研究佛经典籍。陈寅恪“在哈佛时,曾随蓝门(Lanman)教授习梵文和巴利文;在柏林又曾随鲁斗(Henrich Lüeders)继续研究梵文和巴利文,且游于缪勒(F.W.K.Müller)之门。”见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台北联经增订版,页53。可见陈寅恪在海外学梵文与巴利文便已师从二人,是以在他粗懂的十余种语言中,梵文和巴利文(相对)“尤精”的说法并无矛盾。— WiDE 怀德  留言  2010年8月18日 (三) 00:48 (UTC)[回复]
  1. ^ 沈亚明. 陈寅恪自己和至亲三代怎么读“恪”. 文汇报. 2009-05-31 [2024-05-8] –通过清华校友总会. 
  2. ^ 黄小娅. 陈寅恪的“恪”正确读音为kè念成què并非误读.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9-03-19 [200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1月16日) –通过中国新闻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讨论:陈寅恪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