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加里波利之战.

加里波利之战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3月21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加里波利之战"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加里波利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日期1915年2月19日 - 1916年1月9日
地点
结果 奥斯曼帝国胜利
参战方

 大英帝国

法国 法兰西帝国

支援:

 奥斯曼帝国
支援: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国 伊恩·汉密尔顿
英国 萨克维尔·卡登
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法国 亨利·古洛英语Henri Gouraud (general)
法国 莫里斯·拜卢德英语Maurice Bailloud
奥斯曼帝国 恩维尔帕夏
德意志帝国 奥托·冯·桑德斯
兵力

开始:5师
结束:15师
总计:489,000人[1]


英国:410,000人
  • 大英帝国:345,000人
  • 澳大利亚:50,000人
  • 新西兰:15,000人
法国:79,000人
开始:6师
结束:16师
总计:315,500人[2][3]
伤亡与损失

大英帝国:232,005人(42,414人死亡、101,389人受伤、9,708人失踪或被俘、78,494人生病[4][1])

  • 澳大利亚:7,594人死亡
    18,500人受伤
  • 新西兰:3,431人死亡
    4,140人受伤[4]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47,000人(9,000人死亡或失踪、18,000人受伤、20,000人生病[4])


总计:300,000人(56,707人死亡)[4]

奥斯曼帝国:255,268人(56,643人死亡、97,007人受伤、11,178人失踪或被俘、69,440人生病[5]、21,000人病死[1])


总计:255,268人(56,643人死亡。据《Victory at Gallipoli,1915》德军不完全统计战死200多人)[1][5]

加里波利之战(英语: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英语: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的一场攻坚战役。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战略目标为突入达达尼尔海峡、打通博斯普鲁斯海峡,然后占领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堡。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Çanakkale Savaşı)。

在此次战役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登陆加里波利半岛。近11个月的战斗后,约71,985人死亡,96,937人受伤。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海上登陆作战。由于此战役伤亡惨重,而伤亡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与及新西兰,故此此两国于战后将登陆日期定为永久国定假期,是为澳纽军团日

序幕

[编辑]

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法国北方和比利时一角的战线上陷入僵持状态。此时,传统与英国为盟的奥斯曼帝国逐渐倒向德国一方。

自英国在1907年与奥斯曼帝国传统敌人俄罗斯修好及结盟,奥斯曼帝国便开始质疑过去百年来联英抗俄的外交政策能否持续。而德国自协助建成柏林-巴格达铁路后,对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力有增无减,更积极拉拢奥斯曼帝国,以在近东牵制俄罗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英国在外交策略上的轻忽,德国将两艘无法逃出地中海的新式战舰格本号大巡洋舰布雷斯劳号小巡洋舰“赠与”奥斯曼帝国,将他们半拖半就加入同盟国的行列,结果导致当时西欧援助俄罗斯最重要的黑海航道遭到封锁。只有少数封冻港可用的俄罗斯海运吞吐量因此萎缩到仅剩百分之五的地步,这对俄罗斯继续战斗的影响很大,并可能导致协约国输掉战争。

法国官员们首先推荐采取“外围战略”(在陷入僵局的西线以外寻找决定性战场)的办法打破僵局。1914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直取奥斯曼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把土耳其逐出战争。一方面又减轻俄罗斯高加索山战线的压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并且,希望借此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1915年1月2日英国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开辟一条新战线。

海战

[编辑]
无阻号英语HMS Irresistible被水雷炸沉,3月18日。

英法两国投入战役的共计有62艘军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并指定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上将负责指挥这次战役。舰队从1915年2月19日炮轰达达尼尔海峡。

在陆地上,奥斯曼军队在遭受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至此,同盟军实际的地区总指挥,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冯·桑德斯中将已洞悉对方计画中的加里波利登陆战,遂火速调动军队至战区,指示奥斯曼军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土、奥炮兵部队。在英法军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奥斯曼军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3月3日,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也因病被当作“伤员”回国,由约翰·德·罗贝克上将接任舰队司令。

3月18日,联军以新服役不久的无畏舰“伊丽莎白女王号”英语HMS Queen Elizabeth(1913)(8门15英寸/381mm主炮)为旗舰,“不屈号”英语HMS Inflexible(1907)(8门12英寸/305mm主炮)战列巡洋舰为副旗舰,带领12艘和4艘吃水较浅的英、法前无畏战列舰为主力舰(大多数配备有4门12英寸/305mm主炮);共18艘战列舰,拥有300门大、中口径舰炮,在“皇家方舟号”水上飞机母舰提供侦察和舰炮校射及小规模轰炸掩护下,企图强行闯入仅1.6公里宽的海峡通道。土军则在海峡处筑有几处永久要塞(与清军后期海防要塞配置几近相同),当天与英国海军直接对阵的只有3座要塞的22座克虏伯旧式要塞炮,全人力操作,最大口径240mm,每门备弹约50枚,另有部分小口径陆上火炮。

英方最初认为,凭借强大的海军火力即可摧毁土军要塞,而未像曾经在中国大沽口那样组织登陆部队攻占要塞。11时起,英法海军列队在海峡中来回行驶抵近要塞开炮,数度压制了土军火力,却因此增大了触雷的概率,“无阻号”英语HMS Irresistible、“不屈号”、“海洋号”英语HMS Ocean (1898)、法舰“布韦号”4艘军舰相继触发水雷,“无阻号”、“布韦号”当即沉没,“海洋号”于夜间沉没;土军残存要塞炮在硝烟的掩蔽下伺机反击,从下午战至晚上,英军“阿伽门农号”英语HMS Agamemnon (1906)、“不屈号”及法军“苏弗朗号”、“高卢人号”4艘战舰被土军要塞炮近距离直射命中,严重受损。

此次行动英国派出伊丽莎白女王号以震慑土军,由于这艘大吨位的战列舰在狭窄的海峡中行动不便,被配置在靠后的位置,并不是作战主力,当晚罗贝克上将认为须避免伊丽莎白女王号受损而影响其震慑力,于是下令全舰队撤退。事后证明,此撤退的决定很可能是一个决定性错误,因为奥斯曼军一共只施放了26枚水雷,且此时要塞炮的炮弹已因消耗和战损而所剩无几,补充的炮弹系从德国进口,存放于伊斯坦堡,当时因途中耽搁而未能及时运达,若英国海军能不执迷于摧毁海峡口的土军要塞炮台而继续挺进,则协约军击败奥斯曼军的胜算极高。

其后英法舰队卷土重来,还是取得了达达尼尔海峡口的控制权,但计划在加里波利的登陆却因此耽搁,最终演化成类似西线战场的堑壕战。

陆战

[编辑]
奥斯曼第五军团的部署

在陆上,英国陆军大臣,第一代基奇纳伯爵赫伯特·基奇纳命有“诗人将军”之称的英国陆军上将伊恩·汉密尔顿负责指挥。在卡登上将首轮登陆失败后,协约军判断一定要以陆军占领加里波利,才可得到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协约国埃及希腊群岛仓促集结了一支近八万人的远征军,其主力由当时驻埃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组成,即“澳纽军团”(ANZAC)。

与其对阵的是同盟国奥托·冯·桑德斯率领的奥斯曼新编第五军团,有八万四千人。当协约国远征军抵达时,兵力已被奥斯曼军超过;协约军被阻挡在滩头,奥斯曼军拥火炮居高临下;协约军无法在松软且充满地下水的滩头构建坚固工事,极度依赖海军舰炮的支持。

土军在德国炮兵顾问(直接参战的低阶德军炮兵军官)的指挥下拥有众多且组织良好的炮兵。在3月,土军在达达尼尔海峡两岸总共部署了82门固定岸防炮,多于230门77mm至150mm移动火炮,这些火炮对协约军登陆部队带来很大损伤。随着双方陷入僵持,协约军在滩头构筑工事据守,此时土军即便最大的150毫米火炮也不足以造成大的伤害。后来英法舰队遭遇土军鱼雷艇和德军潜艇夜间偷袭有所损失,因而撤出了战场;而土军获得奥匈帝国炮兵支援,1915年11月15日第一门奥匈帝国的240毫米(24 cm Mörser M 1898)摩托化自走臼炮(每门由2部刚问世不久的内燃机动力拖车装载机动,但仍需固定安装后才能开火)抵达加里波利,名义上交付土军第5军团,因土军尚未来得及接受操作训练,实际由奥匈帝国炮兵于11月25日直接操作参战,火力优势压倒了协约国登陆部队;滩头的简易工事均无法抵御其直击,也因舰队撤离无法召唤舰炮火力摧毁射程较短的奥军火炮;只是这种臼炮射击缓慢,加之奥军炮兵派出的2门臼炮施行袭扰战术,每小时只发射2-3枚并持续到每天夜晚,协约军从指挥部到伙房的简易工事均无法防御,只能祈祷其炮弹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这是促使协约军在一个半月后即全部撤出的主因之一(The Austrian K.u.K. 24 cm. Motormörser-Batterie M 98 No. 9 arrived at Gallipoli on November 15th 1915. Its first bombardment opened on November 25th.)。战事中亨利·莫塞莱不幸殒难。

登陆

[编辑]

根据计画,英军和澳纽军团在同一天,分别从两个不同登陆点上岸,英国军队从海丽丝岬(Cape Helles)登陆。在英军登陆之前,澳纽军团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滩登陆。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护舰队实施舰炮预备射击后,协约国部队同时展开登陆行动。由于澳纽军团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再加上对半岛地形一无所知,错误地在目标以北的一个无名小湾(今澳纽军团湾)登陆。同一天,英国和印度部队在海丽丝岬同样遭到奥斯曼军的猛烈火力攻击。法军在达达尼尔海峡对面亚洲侧登陆,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军。虽然建立了滩头阵地,但登陆军根本就无法把部队有效展开,实际上陷入了不稳固的、难以防守的立足点。

奥斯曼军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上校(后来“土耳其之父”阿塔图尔克)的指挥下,随即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经过一夜的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在滩头的1.6万名澳纽军团士兵在奥斯曼军队炮火的压制下,被困在临时掩体中动弹不得,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僵持

[编辑]

5月1日,奥斯曼军队大举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在战斗中,英国战列舰“霍莱伊特号/HMS Goliath”、“凯旋号/HMS Triumph”和“威严号/HMS Majestic”相继被击沉,后两者为德国"SM U-21"潜艇战果。结果英国撤离了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了海军的支援,也失去了火力优势。

5月6日至8日,协约军向克里希亚进攻,死伤惨重,最终失败。19日奥斯曼军沿着整个澳纽军团前线又发起反攻。士兵在一连串的自杀式冲锋中战死。澳纽军团无法占领预定的山头目标,他们被困守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400米的单薄的阵地上。

随着夏季的来临,上坡上遍地尸体,带来痢疾腹泻肠热疾病。半岛上的澳纽军团士兵因气候不适,导致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但协约国为了赢得此次行动的胜利,又调配了3个师的英军前往半岛。与此同时,冯·赞德尔斯也在拼命集结奥斯曼军队,准备迎击新一轮的进攻。

8月进攻

[编辑]

1915年8月6日,新一轮的登陆战在澳纽军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苏弗拉湾(Suvla Bay)拉开。配合这个计画的两场战斗在独松(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开。这次行动由英国陆军资深将领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将军指挥,由于奥斯曼在苏弗拉湾的防守比较薄弱,英军在登陆时未遇到太多抵抗,但是部队上岸后未能迅速扩大登陆场、巩固滩头阵地及向内陆推进占领制高点,再度丧失了宝贵的战机。奥托·冯·桑德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调了近2万奥斯曼军队抵达苏弗拉湾,抢先在萨里巴依尔山脊设置了一道临时防线。凯末尔亲自率领奥斯曼军成功遏制了协约国军队前进的步伐。时至9月,战事开始又陷入僵局。

撤退

[编辑]
半岛南岸W海滩,1月7日。

9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被解除了指挥权,察尔斯·门罗将军接替了他,但协约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仍与日俱增。初冬寒冷,许多兵士患病,严重冻伤迅速在部队中蔓延,超过16,000人冻伤,有人甚至冻死。11月23日,陆军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不得不下令按阶段撤退。9万军人秘密撤离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没有发觉。整个战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当最后一名澳纽军团士兵离开海滩后,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就正式宣告彻底失败。

一般认为此次作战规划疏漏、指挥不当、各单位配合不佳,导致伤亡惨重。平心而论,一次大战当时已陷入僵持不下、死伤惨重的壕堑战中,而协约国拥有制海权,当时选择打击相对战力较弱的奥斯曼土耳其,是很合理的选择。这场战役的失败,很大原因归咎于指挥者的优柔寡断,正如英国著名的军事史家富勒所言:“这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计画,但却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错误给断送了。”

余波

[编辑]

加里波利之战有许多政治、军事与文化上的后果。

  • 联军撤退时,有许多物资无法撤走,奥斯曼帝国花了近十个月的时间,才将大型物资清运完毕,而其余物资及战场复原,则是大战结束时都还在进行。
  • 此役双方皆死伤惨重,许多尸体皆是就地掩埋,甚至有更多是无人闻问,因此时至今日,当地农夫在耕种时,依旧可以挖到许多的遗骨。
  • 英国战史学家约翰·富勒在其著作《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认为加里波利战役在战略上并无不当,但在战术上却是一大惨败。更糟的是,由于战役本身欲支援俄罗斯的目标并未达成,协约国的失败甚至促使保加利亚投入同盟国阵营从而使得巴尔干战局更加恶化,因为自此以后德国与土耳其之间有了直接联系的通道;同时使得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在土耳其而未能用于提早突破西线战局。从长远影响来看,整个作战计画,应当为帝俄崩溃和俄国赤化负责。
  • 此次战役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将领之一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蒂尔克成为战争英雄。数年之后,他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得到胜利,使现代国家土耳其诞生,并被尊称为土耳其的国父。
  • 批准此次战役的时任英国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因为战局不利遭到排挤被迫辞职下台。

伤亡

[编辑]
  • 协约国:300,000人(56,707人死亡)
  • 奥斯曼帝国:255,268人(56,643人死亡)

纪念

[编辑]

土耳其政府建立加里波利半岛国立历史公园以纪念加里波利之战战死的5万多名将士。公园里建有纪念馆、纪念碑和墓地。

今天,加里波利半岛昔日战场,许多已经变成了农场。惟独澳纽军团湾模样基本没变,成为了土耳其旅游景点。

加里波利之战在澳大利亚和纽西兰的观点中,象征了两国的英勇顽强和同袍情谊;因此,澳纽军团登陆的日子4月25日,被定为澳纽军团日,以纪念加里波利之战牺牲的联合军团将士。今天,澳纽军团节已成为澳大利亚和纽西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1.2 1.3 Erickson 2001a,第94页.
  2. ^ Erickson 2001a,第94–95页.
  3. ^ Erickson 2015,第178页.
  4. ^ 4.0 4.1 4.2 4.3 Clodfelter 2017,第417页.
  5. ^ 5.0 5.1 Erickson 2001a,第327页.

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加里波利之战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