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faster navigation, this Iframe is preloading the Wikiwand page for 裘锦秋中学(元朗).

裘锦秋中学(元朗)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8年4月29日)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脚注外部链接格式。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4月29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裘锦秋中学(元朗)"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裘锦秋中学(元朗)
Ju Ching Chu Secondary School (Yuen Long)
地址 香港新界元朗区天水围天湖路5号
类型资助学校
隶属裘锦秋书院有限公司
创办日期1975
创始人邱达文
学区元朗区
校长梅志文先生
副校长吴伟力常务副校长 谭慧芬学务副校长 项德茵协理副校长 张文源助理副校长
教师人数62
年级中一至中六
学生人数700
校园面积5400
校训自强不息
分院东、南、西、北
学校网址http://www.jccssyl.edu.hk/

裘锦秋中学(元朗)(英语:Ju Ching Chu Secondary School (Yuen Long)),简称JCCSSYL。该校办学宗旨是“本着校训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学生为本,注重五育均衡发展,培养勤奋学习、独立思考、探索真理的精神,发展学生潜能,使其具有良好操守及健康积极态度。” 全校教师总人数为62人,其中92%拥有教育文凭、100%拥有学士资格、60%是硕士、博士或以上学历;年资方面,18%老师年资在4年或以下、16%年资5年至9年、66%老师拥有10年或以上年资。

校训

[编辑]

裘锦秋中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乾卦》,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自然运行,稳健无间之贤人志士,要发愤自励,不停不弃”。[1]

校史[2]

[编辑]
  • 1966年:本兴学办校、造福社会、作育英才之旨,于荃湾创办裘锦秋英文书院。
  • 1975年及1977年:校董会分别在元朗、屯门再开办两所中学,即元朗裘锦秋英文书院及屯门裘锦秋英文书院。元朗分校位于安乐路元朗远东发展大厦内,地下为入口及校务处,1和2楼为课室,美术室,3楼为教员室,图书室,活动室及小食部。因应校舍细小限制,要分为上下午班上课。
  • 1982年:三所中学均转为政府资助津贴中学。
  • 1990年:在上海开办上海裘锦秋实验学校。
  • 1994年9月:该校正式命名为裘锦秋中学(元朗)。

历任校长

[编辑]
  1. 卢恩成校长(1975年-1982年)
  2. 陆汝川校长(1982年-1986年)
  3. 林沛德校长(1986年-2006年)
  4. 潘步钊校长(2006年-2022年)
  5. 梅志文校长(2022年-)

校舍[3]

[编辑]

该校校舍座落于天水围嘉湖山庄赏湖居旁,邻近天水围公园天水围运动场。校舍为一座1988年版本灵活式校舍,设课室30个、辅导教学室3个、科学特别室6个、电脑室4个;另有礼堂、图书馆、标准球场及有盖雨天操场。

自1999年9月起,校方在礼堂、所有课室、图书馆及各特别室安装冷气设备,此外,为改善教学环境,各课室内均装有“六机一幕”,即电脑投影机电视机高映机录影机屏幕,为师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校舍于2003年9月开始进行改善工程,经历探土、围板、打桩、灌浆等工序后,校舍新翼在2005年5月正式启用。新教学大楼楼高七层,处于旧翼左侧并与旧翼相连,各楼层采用开放式楼梯;新教学大楼外墙以灰白色为主调,配以浅紫;走廊外墙铺上磁砖。新教学大楼除新建了7个标准“千禧课室”外,更新建各项簇新而先进的设施,其中包括可容纳200多人的大型综合演艺厅——“锦兰堂”、语言学习中心、多媒体学习中心、天台球场及学生活动中心等。

校舍于2021年7月翻新位于2楼电脑室为STEAM room 并于2021年8月翻新图书馆,新图书馆采用开放式设计,大门采用全玻璃大门采光度十足,且格局空间较之前大,并增设大萤幕、卡坐位及充电线,予以同学全新舒适空间。

2022年起,学校图书馆开放部分空间加入文物元素,展出老师珍藏作文物教学用途[4],获业界认同及不同媒体报导[5]

社制

[编辑]

设有四个社别。分别为:

  • 东社-代表颜色 绿色
  • 南社-代表颜色 红色
  • 西社-代表颜色 蓝色
  • 北社-代表颜色 黄色

奖项

[编辑]

2022年12月 该校初中组同学荣获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奖优异奖。一年一度的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奖是亚太地区资讯及通讯科技人才交流和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在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中表现卓越,在206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为港争光,该校是唯一一队香港队在初中组获奖的组别。[6]

2022年12月 学校获F1 in schools 香港站[7]季军[8],将代表中国香港参与新加坡举行的世界赛。 F1 in Schools比赛于1999年在英国成立,足迹超越50个国家。F1 in Schools是全球最大型与一级方程式赛车相关的教育活动。F1 in Schools 能够结合不同元素,让学生有多元化学习的机会。就如真实的一级方程式比赛般,学生需透过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设计并制造赛车模型,利用压缩气体推动赛车,进行比赛。今年比赛由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ITC)资助,并由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生产力局)主办,更希望可以借此机会培育下一代的工程师,推动香港科技发展,创建美好未来。

在港铁公司“STEM 创未来”计划中得最具创意计划大奖。[9]

于美国纽约举行的“世界青少年英才奥林匹克竞赛”中以“智能安全婴儿车”项目参赛,并获得科学组银奖。[10]

2022年9月4日在香港青少年升国旗仪式比赛荣获中学组冠军🇨🇳[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著名校友

[编辑]
  • 史寒冰:无线新闻专题组记者
  • 王思淇:屯门医院医生
  • 高培基: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生
  • 张伟杰: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系哲学博士生

事件

[编辑]
  • 2009年:学校进行外评:局方认为学生仪容整洁、守规有礼,信任和尊敬师长,乐意与人沟通,朋辈相处和睦,对学校有归属感。学生乐于承担校方委派的任务,具责任感,能紧守岗位努力把工作完成。诚如报告初稿所言:“学校的行政井然有序,工作指引及流程具体清晰”(总结):“具自我完善的态度和专业精神”(总结);“现阶段在各范畴均有稳健的发展”(总结)。
  • 2019年:学校再一次进行外评,校外评核结果如下:
  1. 面对未来的挑战积极部署,能照顾学生的需要
  2. 关注事项切合学校发展需要﹔自评尚需完善以回馈策划
  3. 重整行政架构,加强统筹和监察;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需检视成效继续完善整体规划
  4. 致力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优化班级经营,有效支援学生成长
  5. 加强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能针对学生多样性,提供适切的支援
  6. 配合课程发展趋势制订校本课程,仍需关注课程的均衡性
  7. 着力透过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推行策略发展稳妥,渐见成效
  8. 学生学习态度良好,教师运用多元化教学策略成果渐见
  9. 学生守规受教,学业表现良好,乐于参与活动及比赛

友好学校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學校校訓.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2. ^ 學校官方網站概覽.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5). 
  3. ^ 校史. [201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文物在中學教育中的作用 | 編輯精選 - 灼見名家. www.master-insight.com. 2022-12-16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美国英语). 
  5. ^ <學校巡禮>:圖書館裏的博物館:「左圖右史,畫石成篇」——石印藝術全體驗. 香港中华文化发展联合会. 2022-11-22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中文(台湾)). 
  6.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闻数据库: 香港代表团于第二十一届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赢得16个奖项
  7. ^ F1 in Schools 香港區比賽 年輕 STEM 人才亮相. 香港第一车网 Car1.hk.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英语). 
  8. ^ 3中學勝學界F1賽 來年代表港出戰 - 20221219 - 教育. 明报新闻网 - 每日明报 daily news.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1) (中文(繁体)). 
  9. ^ 「STEM 創未來」 3支勝出隊伍 獲邀前往倫敦考察港鐵業務. 星岛网). 2019-05-04 [202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10. ^ 首戰英才奧賽 港生「披金戴銀」. 文汇报). 2019-06-26 [2020-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11. ^ 党政办. 十九•新闻|重启线下交流 开启友谊新篇章. 微信公众平台. [2024-06-22].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bottomLinkPreText}} {{bottomLinkText}}
裘锦秋中学(元朗)
Listen to this article

This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by Wikiwand :(
Wikiwand requires a browser with modern capabilities in order to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reading experience.
Please download and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browsers:

This article was just edited, click to reload
This article has been deleted on Wikipedia (Why?)

Back to homepage

Please click Add in the dialog above
Please click Allow in the top-left corner,
then click Install Now in the dialog
Please click Open in the download dialog,
then click Install
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s" icon in the Safari toolbar, open the first download in the list,
then click Install
{{::$root.activation.text}}

Install Wikiwand

Install on Chrome Install on Firefox
Don't forget to rate us

Tell your friends about Wikiwand!

Gmail Facebook Twitter Link

Enjoying Wikiwand?

Tell your friends and spread the love:
Share on Gmail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Buffer

Our magic isn't perfect

You can help our automatic cover photo selection by reporting an unsuitable photo.

This photo is visually disturbing This photo is not a good choice

Thank you for helping!


Your input will affect cover photo selection, along with input from other users.

X

Get ready for Wikiwand 2.0 🎉! the new version arrives on September 1st! Don't want to wait?